HKGalden時事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律政呻吟王:《寫給勝利之後──欣賞香港的「小文藝復興」》
寫給勝利之後──欣賞香港的「小文藝復興」[/size=5][/b]

原文:http://polymer.hkgalden.net/articles/2014/10/19/7578/



明白現在仍非常時期,寫這些東西似乎有點格格不入,所以特意標題加上「寫給勝利之後」,就是因為深信只要堅持到底,最終會有勝利的一天。

由一般的罷課活動至如今的抗爭運動,不少藝術作品應運而生,有集體創作、也有二次創作的,甚至大型的神像擺設等實體藝術作品,也有行為藝術、音樂等觸不到的東西,種類多元化,替這個為了與自己不沾邊的經濟效益而變得單調枯燥的城市注入一點文化氣息。估計某些較大型的藝術擺設不會一時三刻清除;短暫出現的藝術作品也可以在不同的網站裡重溫,希望大家好好欣賞香港的另一面。

之前的香港不是沒有本土的創作,但主要來源都是由二次創作轉化而成,不少其他途徑表達的藝術都未能廣為人知,或者引起共鳴;音樂、劇集等方面的創作更因一台獨大而陷入崩潰邊緣。

在「遮打革命」開始的最初,大多以藝術方法去宣傳抗爭運動。一些二次創作或者有心人的繪圖呼籲更多民眾上街聲援社運,為黃絲帶(或相關飾物,例如手帶)賦上一種象徵,但大量民眾繫上黃絲帶集合,也代表著力量的擴散,引起身邊人的共鳴,把當中的正面意念滲到自身的思想裡去。也有大量中學生手持當天出版的「黑紙」,用和平的方式表達政府聆聽民意的訴求。這是社運頭數天的事情,未完全演變成示威者被警方不人道對待的地步。

而後來抗爭時間一長,藝術品慢慢加添,例如牆上貼上滿滿的便條紙,還有一些大型掛布等。金鐘有數個和平的晚上,示威者用手提亮出白光,形成一條短暫出現的「銀河」,在照片紀錄下,其實可見這是一個罕有的機會,是同時出現不同種類的集體藝術創作。而且出現了模仿祭壇、葬禮而設的藝術品,不忘在艱苦的鬥爭中幽默一番。而這種創意而由鬼怪文化所聯想到的,也是值得探究的地方。

後來各個據點的事態發展時好時壞,因為勇士們急著獻計去對抗警察的進攻,表達方法簡直是「更上一層樓」。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位於旺角的「關帝廟」路障,現在竟進化得連「Google Map」也找到,更令人驚奇的是除了表現創意之外,還有實際的用途。

當然還有「小教堂」和「觀世音像」等其他宗教,最後被警察粗暴毀滅實感可惜,未來或者還有世界各地的「神祇」陸續加入「支援」。焦點放在「關帝廟」中的原因是探討香港的鬼神文化。

香港本身有宗教自由,自然「百花齊放」,鬼神的影響力也愈來愈大,小至在一些歷史較長的屋苑門外不難看見門神壁畫或者一些符咒;大至著名的旅遊景點:黃大仙廟、天壇大佛,另類的則有鵝頸橋(「打小人」專區)等,甚至有時節限定活動:「舞火龍」、「太平清礁」等,每到節日都會吸引不少遊客。

當然並非因為這些鬼神特別「靈」,「有求必應」,而是這些景點都以古中國式的建築風格,配合鬼怪作主題的神像、紙紮品作亮點,為有名「石屎森林」的香港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可能是鬼怪本身給人的感覺就是神秘的。「太平清礁」就是最佳例子,精緻工巧的花牌、巡視後就會燒掉的「鬼王」、包山,甚至活的有「神功戲」、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孩巡遊(有時會扮演道教人物)等。

當然這參拜廟宇、貼門神等也只是民間習俗,並不是跟宗教扯上關係。而是香港為了迎合自由行而削弱自身擁有的特色,鬼怪文化是僅有的本土特色中最顯而易見的,港人在是次革命中把祭祀的習俗引到藝術創作上,發揮創意。是次革命就像把港人積下來的創意一次過爆發出來,也算是一件好事。

香港始終是個彈丸之地,大自然美景並不是沒有,只是相比火山爆發之類的奇觀,不是一個最大的旅遊優勢。香港的景色是「人」,最美麗的文化是「熱鬧」,不論是「舞火龍」等大型活動,或者廟宇的祭祀儀式,要需要人來維持,也需要「人」來參與才能凝聚令人投入的氛圍。那些小店的店員店東用友善的態度去對待遊客,令人感到濃厚的人情味。「人」甚至可作一個噱頭,猶記得每年大年初一,我們的夏蕙BB都會以不同生肖造型出現於黃大仙廟中,起初覺得很嚇人,看著看著就覺得這些造型頗可愛的,之後就乾脆等待下一個造型的出現。

為甚麼現在說起香港,大多數人只是想起海洋公園、迪士尼樂園,或者是大型百貨公司之類呢?說真的,這些景點去多數遍已經厭惡了,難道香港剩下來的吸引之處就是這些需要花費大量金錢來換取歡樂的地方?旅遊的意義本來就是到別的地方感受當中的文化、欣賞不同的景點,領悟與別不同的地方,而不是盲目的購物拍照打卡……近年所謂的「旅客」都拖著個行李箱穿梭在不同的地區,是因為他們國家的食物、產品都不夠安全,不少商舖大慨也能分出購物與旅行的分別,奈何「錢」作怪,而且是大勢所趨,他們不得不為生計而依從。

革命運動是一次黃金機會,把這類「旅客」都趕回去,正如替香港大洗牌一樣,小商戶不再為租金而看人臉色,也能慢慢發展自己理想的生意。也好讓人看清原來要吸引真正的旅客去做生意,回復像以往般有生氣的街道,首先就是有甚麼可以「睇」、憑甚麼能吸引旅客慕名而來、有甚麼特色是其他地方不能代替,而並非堆砌一堆奢侈品就能作罷。

可以從這次「文藝小復興」開始,勝利過後所留下的藝術品,經過每一處地方都可以掀起不少茶餘飯後的話題,「之前這兒示威者跟警察打仗……」、「嘩!你知不知道當時那些警察多兇啊……」,形成一種特殊的情意結,很像無意中加深人們對香港的印象。五光十色、很多方面的香港,有時蒙上神秘的色彩、有時會水深火熱、有時進行大型活動變得很熱鬧、有時帶點先進都市的味道。1019a

不會像是一個死板的地圖,純粹固定標示哪一區有甚麼玩、有甚麼吃……香港是一本會不斷更新的旅遊書,特別在非常時期中,就是不完美才有探索下去的欲望。

科技進步了,要看香港的樣子,只要動動手指去搜索圖片便行了,又不是停留在《蘇絲黃的世界》的時代。不過……這方面嘛……香港最大吸引力不應只是純粹美麗的景色的。

這場革命一定會影響到政治,政治連繫到民生,也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發展,只要創意工業的發展環境一變,相信香港也有回復自己的特色的一天。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本土特色到現在還有吸引力、影響力,都是因為在「做自己」:「草根」、「熱鬧」,給人親切的印象。昋港人在這場運動中「做自己」,也是香港獨特之處。

P.S :致香港警察:「善惡到頭終有報」,為了討好獨裁政權而暴力對待手無寸鐵的市民,小心有報應![/size=4]



作者:律政呻吟王 (568)

(LHS)
Good3Bad0
2014/10/19, 7:29:47 晚上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