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史威登堡《天堂與地獄》全文
天堂與地獄
聖經雖肯定天堂地獄的存在,只是對兩者的描繪甚少。如果說我們能通過聖經對天堂地獄有所概念的話,幾乎限於天堂是黃金街碧玉城,地獄是硫磺烈火等粗略的印像。
主曾有許多事想告訴門徒,只因當時他們領會不了,於是應許等真理的靈來了,要引導我們明白一切真理。人的死後生命及天堂與地獄等奧秘,無疑是應許的一部分。
曾有人問主天堂什麼時候在地上降臨,主說天堂降臨不是眼睛所能看見的,人不得說在這裡或在那裡,因為天堂在人的心裡。史威登堡所經歷和描繪的天堂與地獄能讓我們對主的話有更深的領悟,靈界的景像也能在我們心中清晰起來。靈界不在遙遠的太空,就在我們周圍,我們是同時活在兩個世界。就肉體而言,我們活在所謂的自然界;就靈魂而言,我們活在靈界。了解靈界能幫助我們了解人的心性,了解了人的心性也就了解了靈界。所以,史威登堡對靈界的描繪同時也是對人性的解剖,因而令人信服,而不覺得陌生和遙遠。天堂不是一種願望或寄托,而是可以觸摸的真實具體的存在。在天堂,短暫將成為永恆,殘缺將變為圓滿;不再有醜陋,只有美好;不再有虛假,只有誠實;不再有邪惡,只有良善;不再有生老病死、生離死別的遺憾和痛苦,一切美好的願望和理想將在這裡得到完滿的實現。惡人將在地獄找到自己的棲身之所,他們既自願選擇這個地方,又在其間受彼此的折磨和無盡的痛苦。
在史威登堡的所有著作中,《天堂與地獄》可能是最受關注和歡迎的一本。本書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天堂的情景,第二部分講述人死後的情景,第三部分講述地獄的情景。相信本書能帶給你一段神奇的靈界之旅,使你對靈界有形像清晰的認識,如親臨其境一般。
下面是《天堂與地獄》一書的全部條目:
1.主是天堂的神
2.主的神性造就天堂
3.主的神性就是愛:愛神與愛人
4.天堂分為兩個國度
5.天堂分為三層
6.天堂由無數團體組成
7.團體是較小形式的天堂,天使是至小形式的天堂
8.整體看來,天堂呈現一個人的形相
9.每個團體也呈現一個人的形相
10.因此,每位天使呈現完美的人形
11.天堂在整體上和局部上呈現人的形相,源於主神聖的人性
12.天堂和人類有一種對應關系
13.天堂和塵世有一種對應關系
14.天堂的太陽
15.天堂的光和熱
16.天堂的四方
17.天使狀態的起伏變化
18.天堂的時間觀
19.天堂景像的表現和顯相(representations and appearances)
20.天使的服飾
21.天使的居所
22.天堂的空間觀
23.天堂的樣式
24.天堂的管理形式
25.天堂的禮拜
26.天使的大能
27.天使的語言
28.天使如何與人交流
29.天堂的書作
30.天使的智慧
31.天使天真無邪的秉性
32.天堂和諧的景像
33.天堂與人類的聯結
34.天堂藉聖言與人類聯結
35.天堂地獄出自人類
36.非基督徒在天堂
37.孩童在天堂
38.智者愚者在天堂
39.富人窮人在天堂
40.天堂的愛情與婚姻
41.天使的工作與職責
42.天堂的喜樂與福份
43.天堂浩瀚無邊
44.何為精靈界
45.人的內在是一個靈
46.人死後在靈界蘇醒,進入永生
47.人死後依然是完整的人
48.人死後依然享有各種感官、記憶、思想、情感,唯獨撇棄了塵體
49.人死後的景況取決於在世間的生活方式
50.人死後生命的樂趣轉化為相對應的事物
51.人死後的第一個階段
52.人死後的第二個階段
53.人死後的第三個階段:即將進入天堂的人受教的階段
54.沒有人單憑神的憐憫進入天堂
55.過一種配得天堂的生活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難
56.主掌管地獄
57.主不將任何人投入地獄,完全是人自願的選擇
58.所有在地獄的人,皆因自私自利而變得邪惡愚昧
59.不滅的火、咬牙切齒當如何理解
60.魔鬼惡毒凶殘的伎倆
61.地獄的形狀、位置與數量
62.天堂地獄之間的平衡
63.人的自由意志取決於天堂地獄之間的平衡
對天堂、地獄、永生的不同看法
《天堂與地獄》一書內容豐富,這裡只能選取某些主題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從史威登堡的一次靈界經歷開始,因為這個有趣的故事很好地反映了人們對天堂、地獄、永生的不同看法,極具代表性。然後在闡述選取的主題的過程中,給這些觀點作一個回應。
有一次在精靈界,史威登堡和天使們交流時,看到一條路上擠滿了人,都是剛剛離開塵世,跨入靈界的人。由於他們剛剛步入靈界,對靈界的事尚一無所知,還不知道自己已不在以前的世界。因為靈魂離開肉體,在靈界蘇醒的過程,好像從睡夢中醒來一樣。史威登堡和天使們從中挑選十二個人,想知道他們對天堂、地獄及永生有著怎樣的觀念。
第一位說道:“神職人員告訴我們有天堂和地獄,我們死後將得著永生。所以我相信一切有好行為的人都將進入天堂,而且由於所有人都有良好的表現,所以我相信沒有人會打入地獄。故此,地獄只是神職人員編造的神話,為要警戒我們離開惡行。”
第二位說道:“我也相信有天堂和地獄。神掌管天堂,魔鬼掌管地獄。他們彼此為敵,皆稱自己為善,稱對方為惡。道貌岸然的人都是一些偽君子,他們可以粉飾惡行,也能毀謗善行,兩面三刀。既然如此,我是投靠神,還是投靠魔鬼,有何分別呢?只要討他喜歡就行了。”
第三位說道:“要是我相信有天堂和地獄存在,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有誰從天堂或地獄回來過,告訴我們它們真的存在呢?如果真有永生,為何人類歷史上數不勝數的人中,沒有哪怕一個回來告訴我們呢?”
第四位說道:“讓我告訴你為何沒有一個人回來告訴我們。因為當我們呼出自己的靈魂,我們就死了。於是我們就成了一個精靈,飄散在風中,或者就像人口中的氣息。既是如此,誰能回來向我們說話呢?”
第五位說道:“朋友們,等到最後審判的日子,那時所有人都將復歸塵體,你就能看到他們,和他們說話,每個人都將述說自己的命運。”
第六位嘲笑地說道:“如同風一般的靈魂,怎能回到早已腐朽瓦解淪為塵土的軀體呢?埃及木乃伊還能回來向我們說話嗎?你若相信,就等著這一天吧!但你將永遠等下去,到頭來只是一場空。”
第七位說道:“要我相信天堂地獄及永生存在,我也得相信鳥類和動物也有永生,因為有些動物像人類一樣講道德有理性。人們都說動物不會有永生,所以我說人類也不會有永生,這道理是相通的。我們不就是動物嗎?”
第八位說道:“你若願意,就相信有天堂存在吧,但我不相信有地獄存在。神是無所不能的,他能救每一個人。”
第九位和第八位握了握手,說道:“神不僅是無所不能的,而且是滿有恩典的,他不會將任何人投入永遠不滅的火中。即使真有人已經在地獄的火中,神也會將他解救出來。”
第十位說道:“我也不相信有地獄存在。神差遣他兒子降世,擔當了全人類的罪,為他們代求。魔鬼焉能反對神呢?既然魔鬼已無能為力,還要地獄做什麼呢?”
第十一位曾是一位神父,聽了這些話,他憤怒地說道:“得救的只是那些獲得信心的人,神所揀選的人就獲得這種信心,上面寫著基督的功德。誰配得揀選,全在乎全能的神。誰能與他強嘴呢?”
第十二位是從政的,一直默默無言。大家請他作最後的陳述,於是他說:“關於天堂、地獄和永生,我無法表述任何心裡的想法,因為根本沒有人清楚地知道。不管怎樣,只要神父們不冒犯他人,不妨讓他們傳講這些道理。這樣,人們就會無形中服從法律和政府的管束。社會安全有賴於此,不是嗎?”
靈魂不朽的信念
波斯匿王曾向佛陀請教死後生命的問題。“我過去沒有聽過佛的教誨,聽一些大師說,我們現前的身體死後就斷滅了,名為‘涅槃’。今天雖然聽了佛的教誨,還是有些疑惑,能否說得再透徹些,使我們確知真心的確是不生不滅的。”
佛說:“大王,我問你,你的肉身能像金剛一樣永存不朽,還是終究要歸於毀壞?”
王說:“世尊,我現在的身體終歸要毀壞的。”
佛說:“大王,你的身體如今還在,怎知將來必當朽杯呢?”
王說:“世尊,現在我的身體雖然未曾斷滅,但我發現念念之間它都在不斷遷移變化,如同火燒成灰,逐漸消亡。可見我的身軀總有一天要消亡殆盡。”
佛說:“正是如此!大王,你如今已走向衰老,和童年相比,你的容顏相貌如何?”
王說:“世尊,我小時皮膚光滑潤澤,成年時氣血充滿,如今已是頹敗之年,形容枯槁,精神不濟;頭發白了,臉皮皺了,我看活不長久了,怎能和年輕力壯時相提並論呢?”
佛說:“大王,你的容顏相貌該不是突然衰敗的吧?”
王說:“世尊,些微變化我自然沒有感覺,但寒來暑往,時光不斷變遷之間,逐漸就到了今天的地步。二十時雖然年輕,但比十歲時老了一些,三十時又比二十時老了一些,如今我六十有二了,回想五十歲時,覺得比現在強壯多了。世尊,我看身體細微的變化,雖然今天看來有了很大的落差,但其中的變易,哪裡限於十年啊!細細想來,它實在年年在變,月月在變,天天在變。再深入地觀察,每一剎那,念念之間,變化從未停止。因此,我知道我的身體終有一天會徹底消亡。”
佛說:“你看到身體在不斷變化,就明白它終究要歸於斷滅。但你是否發現,當你身軀斷滅時,身上有不滅的東西存在?”
王說:“我實在不知。”
佛說:“我現在把不生不滅的自性指示於你。大王,你多大年紀時看見恆河水的?”
王說:“我三歲時,慈母帶我朝拜耆婆天,經過恆河,就知道了這條河。”
佛說:“大王,如你所說,二十歲比十歲衰老,到六十歲時,日月年時,念念變遷。那麼,您三歲時看見恆河水,與三十歲時,這水有何不同嗎?”
王說:“和三歲時一樣,沒什麼不同。直至如今六十歲,依然沒什麼差別。”
佛說:“您今天為自己發白面皺黯然神傷,可見你皮膚比童年時褶皺了許多。但是,你今天與幼時觀恆河之‘見’,有無年青與衰老的分別呢?”
王說:“沒有,世尊!”
佛說:“大王,您皮膚雖然皺了,但您精微的‘見’性並不曾皺。皺的在變化中,不皺的就不在變化中。變化中的自然有消亡之時,不在變化中的本來就沒有生滅。既無生滅,身體的消亡又怎能影響到它呢?”
王聽到這席話,確信肉身死後,生命依然存在。
撒都該人曾向耶穌詢問同樣的問題,所不同的是,他們來不是虛心請教,而是自以為是地故意刁難,因為他們根本不信死後生命的存在,他們所設計的問題就是要否定永生的存在。那天,他們來問耶穌說:“夫子,摩西說,人若死了,沒有孩子,他兄弟當娶他的妻,為哥哥生子立後。從前在我們這裡,有弟兄七人。第一個娶了妻,死了,沒有孩子,撇下妻子給兄弟。第二第三直到第七個,都是如此。末後,婦人也死了。這樣,當復活的時候,他是七個人中那一個的妻子呢?因為他們都娶過他。”耶穌回答說:“你們錯了,因為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神的大能。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論到死人復活,神在經上向你們所說的,你們沒有念過嗎?他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
耶穌沒有對人死後的情景作描繪,因為他們根本不接受,但他肯定了死後生命的存在。主還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時候要到,凡在墳墓裡的,都要聽見他的聲音,就出來。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主且應許時機成熟的時候,當人能夠領受的時候,要將人喪失的真理再詳細啟示出來:“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但你們現在擔當不了。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
自從史威登堡自由出入靈界以後,經年累月的經歷告訴他,人原本可以與靈界自由來往,靈魂不朽因而是他們普遍的信念。人的內在就是靈,就肉體而言,人在塵世;就靈魂而言,人在靈界。遠古時代的人可以自由與靈界交往,只因後來人類逐漸沉溺於聲色肉欲,與靈界似乎就隔離了,靈魂不朽的意識也變得模糊了。
但理性還是告訴我們,使人活著的是靈魂,不是肉體。肉體是物質的,本身沒有生命活力。離了靈魂的肉體,不再有知覺、意識、活動、生氣,只有逐漸冷卻、腐朽,化為塵土。由此可知,生命在於靈魂,靈魂才是真我,肉體的形狀、知覺、活力、意識都來自靈魂。既是如此,人離開肉體進入靈界後,必定依然是活生生的人,有人的形體、樣貌、知覺、意識、記憶、活力等等。
基督教的傳統認為,人死後處於休眠的狀態,要等到最後審判之日,靈魂復歸肉體之時,才得以復活。耶穌說:“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既然叫人活著的是靈,肉體是無益的,靈魂為何還要復歸肉體才得以復活呢?這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諸如此類違背理性的傳統教義,使人們對天堂、地獄、永生的觀念產生了嚴重的偏差。死後生命被認為只是某種思想性的東西,如風或氣一般的存在,要等到與肉體復合時,才成為活生生的人。由於這種普遍無知的情況,史威登堡發現,多數人在靈界蘇醒以後,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以為尚在人間。
“許多剛剛死去的人,當他們發現自己還是像以前一樣活著(因為人死後的第一個階段與生前相似,只是以後會逐漸發生改變,或上天堂,或下地獄),簡直大喜過望。他們說這簡直不敢相信,並為以前對人死後的光景那般蒙昩無知感到奇怪。基督徒更是如此,他們本該比無信仰的人更明白這些道理才對。直到此時,他們才發現從前之所以蒙昩無知,是因為世俗、肉體的事完全占據了他們的心,使他們得不到真光的照耀,也就不能透過形式看到實質。當人們貪愛世俗肉體的事,正如現代的人那樣,黑暗必遮蔽他們的心,真光就不能照耀進來了。”
“許多基督教界的學者,當他們發現自己死後依然有形體,有衣服,有房子,同生前一樣,簡直目瞪口呆。他們想起從前對來生、靈魂、天堂、地獄的觀念,覺得很不好意思,承認自己真是糊塗透頂,還不如那些信仰單純的人來得聰明。”
其實,雖然聖經因當時人們接受能力的緣故,沒有對人死後的情景作詳細的描繪,但人死後依然是活生生的人這一事實還是清晰可見的。比如:
1,耶穌應許強盜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23:43)
2,耶穌對法利賽人所設的比喻,說:“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地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裡。”(路16:19-31)一個已在天堂享福,一個卻在陰間受苦。
3,論到復活,耶穌對撒都該人說:“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太22:32),主的意思是說,神既自稱“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就說明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如今都是活生生的人。
4,耶穌在山上顯榮時,摩西和以利亞顯現,和主說話。(路9:30-31)
時至今日,現代醫學界對瀕死體驗的發現和研究,為我們了解死後的世界打開了另一扇窗。1975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雷蒙德*穆迪(Raymond Moody)博士在他的著作《死亡回憶》(Life after Life)一書中,首創了“瀕死體驗”(near-death experience)一詞。雖然相關的研究和報道在此之前已層出不窮,但穆迪博士的傑作將“瀕死體驗”這一概念呈現在了大眾面前,使“瀕死體驗”的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
研究發現,多數瀕死體驗有著某些共同的特征,比如靈魂脫體、穿過隧道、遇見強光、與神靈交流、舒適的感受、全景式的人生回顧,等等。如今,瀕死體驗已經超出學術研究的範疇,開始進入普通人的視野。相信瀕死體驗對於人們了解生命真相,重新認識原始本真的信仰會大有幫助。
在神的啟示、宗教的教導、聖人的見證、科學的發現之外,我們不妨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史威登堡說,伴隨著神生命的流入,人的內心有一種悟性,是人共有的常識,使人直覺和相信靈魂的不朽。用現代心理學的術語來說,我們稱之為“潛意識”。當我們站在感官的層次思考,當我們醉心於世俗名利,沉溺於聲色享受時,可能會懷疑甚至否認。但總有那麼一些時候,那麼一些情境,心性突然閃現了,如同暗夜閃現的星光,此時我們毫不懷疑死後生命的存在。不是嗎?正因為從生命之源流入的直覺,有史以來,不論時光如何變遷,人類一直沒有丟失諸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靈魂不朽”、“真愛永恆”等信念。正如聖經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
死亡發生的經過
要理解死亡發生的經過,需要對“對應”有所了解。簡單地說,對應是因與果的相互關系。譬如,心情與表情有一種對應關系。快樂的心情對應快樂的表情,憤怒的心情對應憤怒的表情,悲傷的心情對應悲傷的表情,痛苦的心情對應痛苦的表情,等等。心情在表情上反映出來,從表情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情。這就是對應。
心情不僅在表情上反映出來,也在心髒的跳動上反映出來。這是古人將情緒稱為“心情”的原因。心情微妙地影響著心髒跳動的輕重、緩急和規律性。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的確是事實。古時經驗豐富的郎中能通過診脈准確判斷一個人的病症,可見心理和生理狀態確實微妙地影響心髒的跳動,這其中有一種對應關系。
思想與言語也有一種對應關系,言語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同樣地,思想不僅在言語上反映出來,也在肺的呼吸上反映出來。不過這一點相對心情與心跳的關系而言更加微妙,平常我們從未加以留意。但它們確實存在一種對應關系,不同的思想狀態下,相應地會有不同的呼吸狀態。
思想和情感屬於靈魂的範疇,而心髒的跳動和肺的呼吸是肉體新陳代謝的主推動力。靈魂和肉體的這種對應關系好比一個結。隨著肉體逐漸衰老,我們逐漸感到“力不從心”。當肉體與靈魂的結因肉體衰老或其它原因而逐漸松懈,直到最終完全脫落時,靈魂就離開肉體。此時,我們就說這個人“死”了。肉體缺了靈魂的生氣和活力,就喪失知覺,並逐漸冷卻、腐朽。
每個人死亡的原因和過程的長短可能各不相同,對死亡的體驗和靈魂離開肉體之後的經歷也可能各不相同。在這方面,史威登堡有過親身體驗。通過他的描述,我們對死亡的過程和死後的經歷可以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盡管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可能各有不同。
據史威登堡描述,主引導他進入瀕死狀態,好讓他對死亡的經過有全面的了解。他始終保持有敏銳的感覺和清醒的意識,這樣他就能切身體驗並事後回想起整個過程。他注意到肉體的呼吸已變得非常微弱,幾近停頓,同時發現有一種深沉的內呼吸正在進行,乃是靈魂的呼吸。
然後他看到有屬天的天使,有的在遠處,並有兩位坐在枕邊。周圍的靈逐漸退去,以為他死了。他聞到一種香味,乃因為有屬天的天使同在。精靈聞到這種氣味,就不敢靠近。當人進入靈界時,這種香味使得惡靈不敢靠近而傷害他們。
坐在枕邊的天使一直默默無聲,只是與他交流思想。一旦他接收到天使的思想,天使就知道他的靈魂馬上要出離肉體了。他感覺到一種牽引力,將他的靈魂從肉體中牽引出來。天使告訴他,是主將我們的靈魂引導出來,於是我們就在靈界復生了。
人在靈界蘇醒以後,屬天的天使不會馬上離開,因為他們愛每一個人,樂意盡其所能地幫助他們。但是,有些人因生命本性的緣故,無法承受屬天天使在身邊停留太久,因而希望他們離開。這樣的話,就會有屬靈的天使前來,此時我們將得到亮光,因為之前還只有思想,不能看見。
史威登堡回憶,他感覺從左眼到鼻子中間似乎有一層覆蓋物被天使卷起來,這樣,他左眼就打開了,能看見了。然後又感覺似乎有東西從臉龐輕輕地卷起來。天使無微不至地照看剛剛蘇醒的人,盡量讓他們感受到愛,並將靈界的情形告訴他們,讓他們知道自己是靈,已離開塵世進入靈界。
在此狀態下,剛剛蘇醒的人若有任何願望,天使都會傾力相助。至少,天使會盡我們所能明白的,告訴我們靈界的各種情況。倘若我們的本性決定我們不願受教,就希望離開天使。可見不是天使離開我們,是我們離開天使。天使實在愛每一個人,他們最大的心願和快樂莫過於幫助和指教人,引他們進入天堂。
當他們離開天使以後,會有善靈前來迎接,與他們作伴,也盡其所能地給予幫助。如果他的本性使他甚至不願與好人相處,就會離開他們。根據需要,這個過程會反反復復,直到他找到與他生命習氣相同的人群。至此,他仿佛找回了自己的生命,找到了生命的樂趣,然後過著與之前相同的生活。
人死後的第一個階段
離開塵世進入靈界後,我們並不是直接提升天堂或淪落地獄,而是先進入精靈界。精靈界是天堂地獄之間的居間狀態,因而也是天堂地獄之間的居間地帶。我們在此經歷兩到三個狀態和階段,然後或提升天堂,或淪落地獄。
只有極少數人能直接提升天堂。這等人在世間已很好地完成重生的過程,為進入天堂做好了准備。他們只需褪去肉體及屬乎肉體的不潔淨因素,就立即被天使帶入天堂。據史威登堡見證,他見過有人死後一小時就被帶入天堂。
另一方面,也有少數深藏不露,道貌岸然,其實極為陰險詭詐,慣行欺騙的人,被直接投入地獄。史威登堡說,他也見過人死後立刻被打入地獄的情況。還有一些道貌岸然,慣行欺騙的人死後立即被禁閉在洞穴中,與精靈界的人隔離開來。他們時而被釋放,時而被遣送回去。
相對而言,絕大多數人首先進入精靈界,按主的安排經歷兩到三個階段的預備,然後或提升天堂,或淪落地獄。那麼,人為何要先進入精靈界,而不是直接進入天堂或地獄呢?
簡單地說,這是因為我們在世間都學會了偽裝,習慣了帶著面具生活。我們常常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口裡一套,心裡是另一套。我們常常言不由衷地說著虛假、討好、奉承的話,盡量在人前表現得客氣和善。畢竟,誰不希望受到別人的尊敬?誰不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所以,世間大多數人都盡量過著道德文明的生活,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意願和想法隱藏起來。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不是因為害怕法律的懲罰,不是因為顧及自己的名聲,每個人都無所顧忌把自己的內心敞開,將自己的本相顯露,將會是什麼模樣呢?還會是同樣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嗎?任何人只要安靜地自省反思一下,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認識自己的本相。
精靈界作為一個居間狀態和地帶,就是要剝去每個人的面具,顯露各人的本相,再根據各人的善惡,或提升天堂,或淪落地獄,進入適合他本性的地方。籠統地說,我們在精靈界的第一個階段是延續生前習性的階段,第二個階段是顯露本性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善靈受教預備進入天堂的階段。
初入靈界時,我們還是原來的面孔、聲音,保持以前的生活習慣,言談舉止與生前如出一轍。我們甚至以為還是活在以前的世界,只有在注意到一些不同尋常的事物,或想起天使曾告訴我們已進入靈界的往事時,才猛然意識到自己已身處另一個世界。可見肉體的死亡只是一個短暫的過渡,我們的生命將在另一個世界延續並永存。
因此,在精靈界的第一個階段,親人和朋友能透過我們的面孔、聲音及生命的氣息立刻認出我們。在靈界,每當我們想起任何人,他的音容笑貌各種細節就出現在我們腦海中,此時,我們所想到的人會立刻出現在眼前。因為靈界的空間與塵世的空間不同,雖然看起來有同樣的空間感,卻不像塵世的空間是固定的。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剛跨入靈界,親人和朋友就會立刻認出我們。史威登堡說,他在靈界時常見到故友重逢或夫妻相聚時歡喜交加的場面。朋友會像生前一樣繼續來往,夫妻也會像生前一樣繼續生活在一起。
但是,倘若夫妻在人間並沒有情真意切的愛,他們遲早會要分開。他們在靈界呆在一起的時間長短,取決於生前婚姻快樂融洽的程度。性格不合的夫妻繼續吵吵鬧鬧,直到進入第二種狀態和階段時,他們就會分開。
很多人由於對靈界的情形一無所知,當他們進入靈界,發現自己依然是活生生的人,有人的形體、樣貌、知覺,周遭的世界與以前的世界極為相似時,都驚奇不已。驚奇過後,都很想知道天堂地獄在哪,各是什麼模樣。他們先到的朋友就會指教他們,帶他們到各地參觀,與各種人群交往。他們不時回想起生前在天堂、地獄、來生方面所持的觀念,發現自己在這些重要的事上竟一無所知,而教會居然也是如此無知,不禁心生憤慨。
幾乎所有人都想知道自己能不能進入天堂。很多人自以為能,因為他們在世間曾過著道德文明的生活。他們不曾想過,其實壞人和好人在表面上並無差別,也是過著道德文明的生活,與人為善,參加聚會,聽道,禱告。大多數人都只看到表面,真正了解天堂、教會和生命實際的人少之又少。
第一個階段的時間因人而異,有長有短,有的數日,有的數月,但一般不超過一年。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各人表裡一致的程度,偽裝越深的人進入第二種狀態所需的時間越長。但不管怎樣,在靈界,誰也不允許思想意願是一套,言語行為卻是另一套。每個人都必須褪去偽裝,拿下面具,以真面目示人,並歸入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
在此,我們有必要分辨一個概念:精靈界不是煉獄。“關於煉獄,我可以證實,它完全是天主教為了斂財所編造的謊言。沒有煉獄這回事,也不可能有。每個人死後即進入精靈界(天堂與地獄的居間地帶),根據他在世間的生活方式,為進入天堂或地獄做准備。沒有人是來這裡受苦,惡人也只是在預備完成、進入地獄以後才開始受苦。在精靈界有無數的團體,每個團體內都有許多快樂的事,和世間相似。因為精靈界的靈與世上的人是相連的,人同樣是處於天堂與地獄之間。精靈在這裡逐漸褪去外表,顯露內在本性,直到主導欲,也就是他生命至內至強的欲望顯露出來。此時人顯出了他的本相,然後根據他主導欲的性質,從精靈界進入適合他自己的地方:若為善,則進入天堂;若為惡,則進入地獄。事實如此,這是我可以肯定的,因為主准許我與精靈界的人來往,隨處觀察,並透過我的實際經歷述說我的見聞,迄今已足足二十年了。因此我可以證實,煉獄簡直是魔鬼的謊言,因為它的目的是斂財,且意圖主宰人的命運,連死人的靈魂也想操縱。”
人死後的第二個階段
人生在世,常有身不由己的感慨,諸多因素制約著我們的言行舉止。言語不一定真實反映我們的思想,行為也不一定真實反映我們的意願。我們或多或少地隱藏起心中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常常言不由衷,矯揉造作。如果每個人的真心和本相都如實顯露出來,捫心自問,我們會是什麼模樣?
在世間,似乎人人都過著文明道德的生活,只是每個人的動機和目的可能各不相同。舉例來說,一個人忠於自己的愛情和婚姻,不在事實行為上背叛自己的配偶,可能是出於各種不同的動機,受多種因素制約的結果:或是害怕法律的懲罰;或是顧及自己的名聲,唯恐名譽掃地;或是擔心染上疾病;或是因年齡和身體的緣故力不從心;或是害怕對家庭造成惡劣影響,禍及子孫;或是擔心招到別人的報復,等等。不難看出,如果一個人的好行為不是出於自己真實的意願,而是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制約,為著自私自利的目的,他的善行只是徒有其表。
我們在精靈界的第二個階段,就是要溶解各人的面具,顯露各人的本性。每個人都要被帶到這個階段,沒有例外,但善人與惡人的經歷截然不同。善人進入第二個階段,褪去屬乎肉體的粗糙和不潔淨的因素後,人性得到淨化和升華,更能深切體會到神樂意賜給每個人的自由、平安、智慧、喜樂、幸福,等等,心態思想煥然一新,和第一個階段或生前比起來,有如夢初醒的感覺,或由暗入明的感覺。他們沐浴在神性的光輝和溫暖中,沉浸在神的智慧和博愛裡,深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快樂。
惡人進入第二個階段以後,其邪惡的本性就完全暴露出來。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顧忌法律的懲罰,也不再顧及自己的名聲、地位、利益、榮譽,變得肆無忌憚。曾經小心隱藏的惡欲惡念就直接在行為上表現出來。耶穌說:“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因此,你們在暗中所說的,將要在明處被人聽見;在室內附耳所說的,將要在房上被人宣揚。”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這個階段,惡靈由於肆無忌憚地往各種罪惡裡直奔,自然就時常受到嚴厲的懲罰,這是不可避免地。在精靈界,懲罰的方式多種多樣。不論你曾經貴為君王,或賤如奴隸,皆一視同仁。每種惡都有相應的懲罰相隨,有因必有果。但是,任何人都不會因生前的過錯受罰。惡人不會因從前的惡行受罰,善人也不會因從前的過失受罰。受到懲罰的,都是因當前所行的惡。不過對惡人而言,這兩者並無差別。因為他從前喜歡作惡,如今更加肆無忌憚。
不是神要懲罰任何人,是人自取懲罰,因為每種惡必有相應的罰與之相隨,如影隨形。惡人要受到懲罰,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懲罰是約束他們的唯一手段,鼓勵、規勸、警告、提醒、教育、引導都不能奏效。他們不像從前那樣服從法律的約束,也不再顧及自己的名聲、地位、利益、榮譽。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每個人就是自己的惡或自己的善。惡人就是自己的惡欲,惡欲帶出惡念,再藉著惡念作出惡行,這是本性使然。所以,只有嚴厲的懲罰帶給他們的恐懼心理能使他們受到一定的約束。
惡靈還會時而短暫地被帶回到第一種狀態,此時,他們會想起自己在第二種狀態下本相完全顯露時的所言所想和所作所為。有些人會感到尷尬,承認自己是愚昧瘋狂的;有些人卻絲毫不覺難為情,已不再有丁點羞恥之心。經過兩種狀態的交替往返,惡人就認清了自己惡的本相,並自願選擇地獄作為永遠的歸宿。
這在某些人是難以理解的:誰都知道地獄是個痛苦的地方,誰都希望進入天堂,何以惡靈還會自願選擇地獄作為永遠的歸宿?我們回憶一下史威登堡的某個靈界經歷,就能有更多的理解和認同了。“我詢問那些剛剛離世進入靈界、不以淫蕩為罪的人——當他們進入精靈界時,無不渴望進入天堂——說地獄允許行淫,天堂卻不許,只得鐘愛自己的配偶,共同生活直到永遠,永不相棄。我問他們是更願意呆在天堂還是地獄,我問過上百次,從未從這種人口中得到一個回答。”天堂還是地獄?對他們來說,天堂是地獄,地獄才是天堂!由此,我們對愛是人的本質,每個人就是自己的善或惡,就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了。
人死後的第三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預備進入天堂成為天使的善靈受教的階段。惡靈無需這個階段,因為他們不可能接受指教。因此,他們在經過第二個階段以後,就自願選擇地獄作為永遠的歸宿。
在靈界,每個人就是自己的善或自己的惡。惡人不接受真理,因為真理教人行善,而他們本性為惡,自然就鄙視真理,棄如敝屣。他們以善為惡,以惡為善;以光為暗,以暗為光;以甜為苦,以苦為甜;愛作惡,不愛行善;愛虛假,不愛真理。
進入靈界以前,惡人似乎也贊同真理,談論真理,但真理只存在於他們的外部記憶裡,不存在他們的意願中,也就不存在他們的本性中。進入靈界以後,每個人都必須揭下面具,卸掉偽裝,顯露本相,表裡如一。至此,惡人就真實地按自己的惡欲認同和談論虛假,對真理嗤之以鼻。
進入天堂的途徑因人而異。有的人在世間渴慕、追求並奉行真理,為進入天堂做好了預備。因此,他們提升天堂的途徑自然與眾不同。有的人死後直接升入天堂,有的人在精靈界只作短暫停留,與善靈交往、去除思想和意願中粗糙的因素、人性得到淨化以後,就得以提升天堂。有的人則必須經歷一些痛苦,因為他們抱有一些錯誤的成見。這些錯謬的成見已在他們思想上扎根,很難得到糾正。所以,他們不得不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根除、舍棄那些謬誤,從而明白真理,得以進入天堂。
不管怎樣,在進入天堂之前,我們都必須去除謬誤,明白真理。我們得知道神、天堂、地獄、死後生命的存在及其性質,知道天堂的神是誰,認識他的屬性,領悟生命的意義,初步體驗天堂妙不可言的福樂,等等。只有明白真理,我們生命的管道才能逐步開啟,生命的層次逐步提升,漸漸進入天堂美妙的福份和快樂之中。
教導真理的任務由多個團體的天使來完成。根據各人秉性和接受能力的差異,施教的場所和方式自然也因人而異。譬如,夭折的孩子與成人,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受教的地點和方式各不相同,由不同的天使施教。夭折的孩子在天堂長大以後就被帶到這裡,由第三層天的天使指教,因為他們沒有從被扭曲的宗教吸收錯誤的信仰觀念,也沒有因貪戀名利地位而使生命受到污染。長大以後告別塵世進入靈界的人,往往因受了錯誤的信仰觀念和名利地位虛榮的影響和引誘,只適合由第一層天的天使來給予指教。因為更深刻的道理,他們暫時接受不了。非基督徒則由曾與他們持有相同信仰,後來認識基督教真理的天使來指教。
有些人曾堅信自己死後一定比別人更有資格進入天堂,因為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學了許多有關聖經和各教派教義的知識,因而以智慧人自居。他們卻不知道,任何人追求真理,若不是出於真正的渴慕,就是說,若不是出於真理本身的緣故,而是為著自私自利的目的(或出於愛慕虛榮之心,渴望被稱為智慧人,令人稱羨;或出於驕傲自大之心,希望在教會並將來在天堂得著權位,高高在上,受人景仰;或是以信仰為謀取私利的門路,利欲熏心,等等),知識就僅僅停留在外部記憶的層面,沒有進入生命本身,因為他沒有真正渴慕的心,只是為著一己私欲。
譜寫自己的生命冊
進入靈界時,我們俱各攜帶著生前完整的記憶。在這個方面,史威登堡有許多耳聞目睹、值得一提的經歷。
[1] 有的人矢口否認自己在世間犯下的累累罪行。為了證明他們決非無辜,他們一生的經歷,從頭至尾,被依次從記憶中揭發出來,其中多數是縱欲淫亂之事。
[2] 有的人深藏不露,陰險狡詐,慣於用欺騙的手腕暗中竊取他人的財物。他們欺騙、巧取的伎倆一個接一個被揭露出來,其中很多是無人知曉的。
[3] 有的人曾以權謀私,收受賄賂,屈枉正直。他們的所作所為也依次被揭露出來。從他們履職開始,到離職為止,收受賄賂的數量、時間、當時的心理狀態,全都一覽無余。令人稱奇的是,在一些情況下,他們曾經記錄這些事的日記也被一頁接一頁地披讀出來。
[4] 有的人曾誘騙和強暴婦女,他們的惡行也被詳細地揭露出來。那些女人的容貌被呈現出來,仿佛就在眼前。另外,作案的地點,說過的話,閃過的念頭,等等,全都展露在眼前。
[5] 有人曾不把中傷誹謗他人當回事。他毀謗的話,中傷的人,也依次被披露出來,盡管他曾小心翼翼地隱藏起來,不讓意欲誹謗中傷的人聽到。
[6] 有人曾暗中毒害了他的鄰居,他的罪行以下述方式被揭露出來。他腳下似乎開了一個口,有個人仿佛從墳墓冒出來,對著他厲聲尖叫:“你對我做了什麼?”此後,他毒害鄰居的經過就被呈現出來,先是表面和善地和他說話,然後遞給他一杯飲料,還包括他事前的想法及事後發生的事。這件事被揭露出來以後,殺人犯就被投入了地獄。
總言之,惡人所犯下的一切罪行劣跡,所隱藏的一切詭詐欺騙,都會從記憶中被揭露出來,沒有否認的余地。由此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主的話,他說:“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因此,你們在暗中所說的,將要在明處被人聽見;在室內附耳所說的,將要在房上被人宣揚。”(路12:2-3)且說:“凡人所說的閑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因為要憑你的話定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所以,我們不要存任何僥幸的心理,以為心中的惡念、暗中所干的壞事,是神不知鬼不覺的。
由此我們也能明白聖經所說的“生命冊”是什麼意思。“我又看見一個白色的大寶座與坐在上面的,從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也無可見之處了。我又看見死了的人,無論大小,都站在寶座前。案卷展開了,並且另有一卷展開,就是生命冊。死了的人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啟20:11-12)我們生命的一切信息都記錄在各自的“生命冊”上,並不需要天使整天目不轉睛地盯著我們,把我們的一言一行記錄在案,因為一切信息都存於我們的記憶中。而且令人稱奇的是,有的天使專負檢查之責,通過仔細察看我們的面孔,然後從一只手的手指到另一只手的手指,再到全身,天使能明察秋毫,洞察一切。史威登堡驚奇不已,感覺不可思議。天使告訴他,我們生命的信息不僅記錄在腦海上,也記錄在我們整個身體上。
愛是人的本質
人們知道愛存在,只是不知愛為何物。我們知道愛存在,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常聽人們說:父母愛兒女,夫妻彼此相愛,愛祖國愛人民,愛人如己,等等。可是等我們思考愛究竟為何物,可能找不到任何觀念,渾然不知愛是人的生命全部。
試想,如果拿走愛,拿走屬於愛的一切情感,人還會有思想嗎,還會有言語行為嗎?言語行為是情感和思想的流露,情感是因,思想是緣,言行是果,三者是一脈相承的關系。我們的一言一行之中包含著相應的思想和情感。
“大量經歷向我證實一個事實,死後我們就是各自的愛或欲。”(HH479)整個天堂由愛的不同分成無數不同的團體,進入天堂成為天使的人是被帶到與他的愛一致的地方。等到了屬於自己的團體,我們覺得仿佛回到了家鄉,團體內的同伴仿佛是早已熟知的親人或知己。倘若去到別的地方,我們總會感到一種牽引,渴望回到自己主導欲所在的地方。
在靈界,我們就是自己的愛或欲,就是自己的善或惡。凡是與主導欲不相合的都會被移走。對善人來說,所除去的是與他的善願衝突的錯誤的認識;對惡人來說,所除去的是與他的惡欲衝突的對真理的認識。不管怎樣,每個人最終都將成為自己的愛或欲,善或惡。
只要掌握了精靈的主導欲,就能隨意牽引他。他們不能自已,盡管他們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並以為自己能夠抵擋。精靈時常試圖突破自己的欲望,卻總是徒勞無功。他們的欲望就像一把鎖或一條繩,把他們捆鎖起來,無法逃脫。世人也是如此。欲望牽引著我們,也使我們受制於人。等我們成為靈,更將如此。
判斷一個人,要看他的愛或欲,而非他知道什麼,在記憶裡儲存了什麼。邪情惡欲之人不可能有任何信仰,他們所有的只是某些記憶層面的知識,而吸收這些知識是為他們的欲望服務的。以為只要在頭腦上接受某種信仰,而不省察自己的愛或欲,不注重自己的行為,不斷惡修善,那是自欺欺人。這種知識並不屬於他的生命,只是在他生命之外。等到了靈界,當這些知識不能再為欲望服務時,他們就會嗤之以鼻,棄如敝屣。
人死後的景況取決於他在世間的生活方式
“基督徒通過聖經知道,死後我們的生命將要延續,因為聖經多處說到,我們將根據各自的行為接受審判,或善或惡受報。再者,在良善和真理的基礎上進行思考的人必然看出,生活良善的人上天堂,生活敗壞的人下地獄。反之,喜歡罪惡的人不願相信他們死後的狀況取決於今世的生活方式。他們情願相信(特別是在健康衰退的時候),上天堂純粹在於神的憐憫,人的行為無關緊要,只要相信就行了。”
聖經確實多處說到,我們將按照各自的行為受到審判。例如:
[1] 我也必照他們的行為,按他們手所作的報應他們。
[2] 人子要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著眾使者降臨,那時候,他要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
[3] 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4] 另有一卷展開,就是生命冊,死了的人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
[5] 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
只是我們要知道,聖經說按行為報應,不是說按表面的形式進行報應。眾所周知,人的行為是出自他的意願和思想,是意願和思想的外在反映。這就是說,意願和思想的性質決定行為的性質。如果思想和動機是善的,行為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惡的。很多人做同一件事情,表面看不出任何差別,以致無法分別,然而在本質上可能大相徑庭,因為動機不同。
比方說,同樣以誠實和公平待人,有的人最終目的是自己,或為名,或為利,或為地位,等等,總之是出於自私自利的目的。有的人是出於順從真理,認為理當如此。有的人是出於愛慕良善,並從中獲得快樂。表面看來都是好行為,其實大相徑庭。有性質的不同,有層次的不同。
所以,配得天堂還是當下地獄,不是看表面的形式,而是看裡面的動機。在這個問題上,明朝袁了凡先生在給兒子的家訓中,對善的性質有精彩的剖析,值得借鑒。精而言之,善有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之分,皆當深辨。
比如,何為善之真假呢?從前有幾個儒生,拜見中峰和尚,問道:“佛家說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何有些人行善卻子孫不興,而有些人作惡反家門隆盛呢?可見佛所說的報應是無稽之談。”和尚回答說:“常人為俗見所蒙蔽,認善為惡,指惡為善,是常有之事。豈可不為自己顛倒是非而遺憾,反埋怨天理報應有差呢?”儒生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何致相反?”和尚請他們舉例。其中一人說:“罵人打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和尚說:“未必如此。”儒生請教。和尚說:“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罵人打人也為善;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也為惡”。
何為善之端曲呢?“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何為善之陰陽呢?“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
何為善之半滿呢?從前有一女子入寺拜佛,欲施而無財,只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僧親為懺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女子不解,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今施數千金,而師不回向,何也?”主僧答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懺足矣。”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熟悉耶穌教訓的人,必發現袁了凡所說與耶穌所說有異曲同工之妙。耶穌叫人行善當出自真心,不可貪名圖利。“你們小心,不要在眾人面前行你們的義,讓他們看見;如果這樣,就得不到你們天父的賞賜。因此你施舍的時候,不可到處張揚,好像偽君子在會堂和街上所作的一樣,以博取眾人的稱贊。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施舍的時候,不要讓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好使你的施舍是在隱密中行的。你父在隱密中察看,必定報答你。”
有一次,耶穌看見有錢的人把錢投入奉獻箱。他又看見一個窮寡婦,投入兩個小錢,就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投的更多。因為這些人都是把自己剩余的投進去作奉獻,這寡婦是自己不足,卻把所有養生的都投進去了。”
可見是善是惡,要看人的動機。如果他的最終目的是人,則為真善;最終目的是己,則為偽善。此外,判斷他的動機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看人行善是偶爾為之,在大事上為之,視對像為之,還是日常為之,在小事上為之,不論對像為之。對此耶穌曾設過兩個比喻。
“當人子在他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什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什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王又要向那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裡,你們不來看顧我。’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體,或病了,或在監裡,不伺候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不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這些人要往永刑裡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裡去。”
這個比喻的主要意思是:一個人是屬於天堂還是地獄,判斷人的善是真善還是偽善,要看他的善是不是行在最小的事上,是不是行在最小的人身上。這是一塊試金石!有的人自稱信主,卻沒有好的行為表現,生活與信仰毫不相稱。他們說信就夠了,行為無關緊要;犯罪不會使他們被定罪,行善也不能使他們得稱贊。有的人自稱愛主,卻不能在善行上表現他對人的愛。有的人積極行善,卻只在人前為之,在大事上為之,選擇對像為之。他們有此分別心,是因為行善的最終目的是自己,考慮的是自己的名聲和利益。
“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主的意思是說,真善是在日常生活中,是在小事上,是在對待最不起眼的人身上。如此行善,就是做在主身上,就為主所悅納,就屬於天堂。
第二個比喻:“有一個貴胄往遠方去,要得國回來,便叫了他的十個僕人來,交給他們十錠銀子,說:‘你們去作生意,直等我回來。’他本國的人卻恨他,打發使者隨後去,說:‘我們不願意這個人作我們的王。’他既得國回來,就吩咐叫那領銀子的僕人來,要知道他們作生意賺了多少。頭一個上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十錠。’主人說:‘好,良善的僕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第二個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五錠。’主人說:‘你也可以管五座城。’又有一個來說:‘主啊,看哪,你的一錠銀子在這裡,我把它包在手巾裡存著。我原是怕你,因為你是嚴厲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主人對他說:‘你這惡僕,我要憑你的口定你的罪。你既知道我是嚴厲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為什麼不把我的銀子交給銀行,等我來的時候,連本帶利都可以要回來呢?’就對旁邊站著的人說:‘奪過他這一錠來,給那有十錠的。’他們說:‘主啊,他已經有十錠了。’主人說:‘我告訴你們: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至於我那些仇敵,不要我作他們王的,把他們拉來,在我面前殺了吧! ”
這個比喻的內容太過豐富,我們只能說說它的主要意思。主交給我們的銀子,表示他賜予我們的愛和智慧。愛和智慧屬於他,但他交給我們使用。我們可以選擇按自己的意思來用,仿佛它本來就屬於我們。有的人用一錠銀子賺了十錠:他善用所獲得的愛和智慧,積極發揮自己的才能,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做一個對大眾有益的人。他可以管十座城,表示主將許多事交給他管理,因為他能善用所獲得的愛和智慧。出於愛,他樂意為大眾服務;憑借智慧,他有能力為大眾謀福。在天堂他將成為管理者,因為他願意做最小的人,甘心做大眾的僕人。正如主對門徒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贖價。”
有的人用一錠銀子賺了五錠:他同樣善用所獲得的愛和智慧,只是程度不同,他相應地可以管五座城。還有的人將銀子包起來,原封未動,指他不能善用所獲得的愛和智慧,不能實現他相應的價值,不能做一個對大眾有益的人。愛和智慧,才能和價值,只有在不斷使用和實現中才能得到增長,反之必要萎縮和枯竭。“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就是表示這個意思。
這個比喻的重點是主所說的“在最小的事有忠心”。行善不是要做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以愛心和智慧,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在所行的每一件事上,在所處的每一個工作崗位上,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努力實現人生的價值。愛是因,智慧是緣,作用是果,一脈相承。
在行善的問題上,史威登堡有過很多精辟的論述。比如:“許多人以為愛就是周濟窮人,幫補有缺乏的人,向每一個人行善。其實行善還需要有智慧,以求達到美善的效果。幫助一個貧窮的壞人實際上是害人,因為他的幫助等於鼓勵他干壞事,並為他提供了害人的工具。幫助貧窮的好人,情況就不同。
而且行善遠非幫助窮人這麼狹窄,它包括在每一個工作上,每一項職責上,做正確的事。一個法官為維持正義而公平執法,是行善。他懲罰犯罪的人,赦免無辜的人,是行善。因為他考慮的是同胞和國家的福祉。牧師為弘揚真善美,教人真理,引人向善,是行善。但是,如果他關心的是自己的名聞利養,就不是行善。因為他不是愛人,而是愛己。
在其它事上也是一樣的道理,不管他是不是在任何工作崗位上,比如兒女對父母,父母對兒女,僕人對主人,主人對僕人,臣民對君主,君主對臣民,等等,只要以責任感盡職盡責,以公正心實行公平公義,就是行善。”
“今天已很少人知道行善不求回報竟有著天堂般的快樂,因為他們不知道加官進爵、受人服侍、財源廣進、養尊處優之外有任何快樂存在。他們渾然不知在這些快樂之上,還有更高的影響人內在的快樂,也就是天堂的快樂,而這快樂在於踐行真善。問一問當今時代的智慧人,看他們知不知道行善之中有著天堂的快樂!正因為人們對此一無所知,許多人拒絕行善,以為任何行善之人必定懷揣著功德思想。他們不知道,那些為主所引導的人最大的願望莫過於與人為善,而且沒有半點功德思想。因為這正是主賜給重生之人的一顆新心,這顆新心其實就是主與他的同在。”
沒有人單憑神的憐憫進入天堂
很多從基督教界進入靈界的信徒抱有一種錯誤的信念,以為進入天堂純粹是出於神的憐憫,誰得到神的允許,誰就能進入天堂,誰進入天堂,誰就能享受無上的快樂。持這種觀念的往往是那些堅持“唯信稱義”的人,一廂情願地認定信就上天堂,行為並不是衡量的標准。這種人對天堂及天堂福樂的性質可以說一無所知。天使告訴他們,主從不向任何人關上天堂的大門,一切向往天堂的人都可以進去並呆在那裡,只要他們確實適合那裡。史威登堡看到,一些向往天堂卻對天堂的性質毫無認識的人蒙主許可進入了天堂,可他們剛剛跨入天堂的門檻,感受到天堂的光和熱時,立刻感到心如刀絞,痛不欲生,仿佛是在地獄備受煎熬,而不是在天堂享受福樂。震驚之余,他們只好狼狽而逃。
親身經歷告訴他們,沒有人是單憑神的憐憫進入天堂。真要那樣的話,所有人都能進入天堂了,連地獄的人也無不可了。更應該說,地獄根本就不會存在了。因為神就是愛,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得救,在天堂享受永遠的福樂。
神的憐憫是面向所有人的。“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神從不向任何人收回他的憐憫和愛,一如既往地希望拯救他們。就算是惡人,也是如此。這意味著凡願意得救的人都能得救,但沒有人是單因神的憐憫得救,而是需要遵循正確的途徑。這途徑就是神所啟示的真理,真理告訴我們該怎樣生活,該怎樣行事為人,以便得救。主透過真理將天堂的生命注入我們裡面,引我們進入天堂。
天堂與地獄是截然相對的,正如善與惡是截然相對的。凡是願意順從真理,努力止惡修善的人,主就能天堂的生命注入他裡面。反之,不願意離惡向善的人,主不可能將天堂的生命注入他裡面(盡管主滿心希望拯救他),因為惡與善是截然相對的。接受地獄的人就屬於地獄,接受天堂的人就進入天堂。
一些人問,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大衛及使徒們是否也不能單憑神的憐憫進入天堂,天使說是的。每個人都得看他的生命是否屬於天堂,誰也沒有特權。並且告訴他們,這些人在聖經中備受尊崇,是因為在聖經的屬靈內涵裡,他們像征主。
史威登堡通過經年累月的靈界經歷向我們證實,在靈界,惡人不可能被灌輸天堂的生命。一些人天真地相信,在他們死後,當他們從天使聽到真理時,一定會欣然接受,成為虔誠的信徒,從而被接入天堂。凡是有此想法的人,主都允許他們一試,讓他們親自體驗事實。一些人確實能明白真理,而且似乎表示接受,可一旦他們回到自己的欲望中時,他們就舍棄真理,甚至駁斥真理,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辯護。一些人希望自己的欲望被抽離出來,代之以天堂的生命。甚至這樣的願望,主都滿足他們。然而,欲望剛被抽離,他們就橫倒在地,好像死屍一樣。
這些經歷告訴我們,在靈界,我們的生命不可能再發生質的改變,惡人不可能重生為善人,地獄的魔鬼不可能轉變為天堂的天使。每個靈的本性,從頭到腳,都由他的主導欲決定,把它改變為截然相對的性質,無異於將他的生命完全毀滅。
通往天堂的生活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難
一些人覺得要過通往天堂的生活是非常困難的,以為“靈性的生活”意味著要放棄世上的一切,禁戒身體上的各種樂趣享受,終日虔誠地默想、禱告、讀經、贊美,神情嚴肅,刻苦己身。從大量的靈界經歷及通過與天使交流,史威登堡確知實際情況與此截然不同。事實上,以這種方式過著所謂靈性生活的人是活在消沉和悲觀之中。這種生活不能自由接收天堂的快樂,因為每個人死後將延續他生前喜歡和習慣的生活方式。
相反,我們若要接收天堂的生命和快樂,就必須盡心盡力活在這個世界當中,參與其中的責任和事務。這樣,通過一種文明道德的生活,靈性的生命在我們裡面得以成形。沒有其它任何方式能讓我們的靈魂做好進入天堂的准備,因為過著缺乏外在社會生活的內在精神生活就像住在一棟沒有穩固根基的房子裡,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在靈界,我被准許與一些生前曾遠離世界、追求虔誠聖潔生活的人交談,也與一些曾以種種方式禁欲苦修,以為這就是棄絕世界、克制肉體情欲的人有過交談。他們當中多數人因此過上了悲慘的生活,使自己遠離了只有在世界當中才能實踐的積極仁愛的生活。他們不能與天使同在,因為天使的生活是快樂蒙福的,由有價值的、仁愛的行為構成。再者,拋棄世俗生活的人懷有一種功德心理,不停地渴望進入天堂。他們以為自己配得天堂的快樂,對究竟何為天堂的快樂一無所知。當他們被准許與天使同在並感受他們的快樂時,都非常困惑,仿佛遇見了與他們信仰完全相左的東西。因為天使的生活不摻雜自我功德的觀念,由各種社會活動和職責構成,並從自己所成就的善行中獲得快樂。由於不能接收天使的快樂,他們就離開,與生前曾過著相同生活方式的人結合起來。
另有一些人過著表面虔誠的生活,經常呆在教堂並在那裡禱告。他們禁欲苦修,心裡卻始終想著自己,以為比別人更有價值,當更受尊敬,死後必被尊為聖徒。在來生,他們不能進入天堂,因為他們做這一切是把自己放在首位。由於他們以自己的私欲玷污了神的真理,以致其中一些人瘋狂地把自己當作神。因此,他們與地獄的同類呆在一起。當中還有一些虛偽狡詐的人,他們也在地獄,因為狡詐的人用他們詭詐的伎倆偽裝成道貌岸然的樣子,誘導眾人相信他們是神聖的。這其中包括許多天主教聖徒。我被准許與他們當中一些人有過交談,也對他們先前在世間並後來在靈界的生活作過清楚的描述。
我提這一切是為了讓大家明白,通往天堂的生活不是退離世界,而是活在世界當中。缺乏仁愛生活(這只有在世間才有可能)的所謂虔誠根本不能引向天堂。只有本著屬天的動機過仁愛的生活,在每項責任、事情、任務中表現誠實和公平,才能引入天堂。當我們按誠實和公平行事為人的時候,這種生命的源頭就在我們心裡,因為這樣行是與神的律法相符的。這種生活並不難,缺乏仁愛行為的所謂虔誠的生活才是困難的,而且肯定讓人遠離天堂,盡管有些人相信它能引向天堂。”
史威登堡通過大量的靈界經歷證實,財富、地位、尊貴的生活、娛樂享受等並不妨礙人上天堂。我們大可以通過正當途徑積累財富,大可以追求優雅高貴的生活,大可以住寬敞華麗的豪宅,大可以參加悠閑娛樂、社交活動。我們無需整天板著一副深沉哀傷的面孔,耷拉著腦袋,以表虔誠。我們完全可以快快樂樂的生活,只要心裡始終以愛為念,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在所處的每一個崗位上,總懷著仁愛憐憫的心腸,本著誠實公
聖經雖肯定天堂地獄的存在,只是對兩者的描繪甚少。如果說我們能通過聖經對天堂地獄有所概念的話,幾乎限於天堂是黃金街碧玉城,地獄是硫磺烈火等粗略的印像。
主曾有許多事想告訴門徒,只因當時他們領會不了,於是應許等真理的靈來了,要引導我們明白一切真理。人的死後生命及天堂與地獄等奧秘,無疑是應許的一部分。
曾有人問主天堂什麼時候在地上降臨,主說天堂降臨不是眼睛所能看見的,人不得說在這裡或在那裡,因為天堂在人的心裡。史威登堡所經歷和描繪的天堂與地獄能讓我們對主的話有更深的領悟,靈界的景像也能在我們心中清晰起來。靈界不在遙遠的太空,就在我們周圍,我們是同時活在兩個世界。就肉體而言,我們活在所謂的自然界;就靈魂而言,我們活在靈界。了解靈界能幫助我們了解人的心性,了解了人的心性也就了解了靈界。所以,史威登堡對靈界的描繪同時也是對人性的解剖,因而令人信服,而不覺得陌生和遙遠。天堂不是一種願望或寄托,而是可以觸摸的真實具體的存在。在天堂,短暫將成為永恆,殘缺將變為圓滿;不再有醜陋,只有美好;不再有虛假,只有誠實;不再有邪惡,只有良善;不再有生老病死、生離死別的遺憾和痛苦,一切美好的願望和理想將在這裡得到完滿的實現。惡人將在地獄找到自己的棲身之所,他們既自願選擇這個地方,又在其間受彼此的折磨和無盡的痛苦。
在史威登堡的所有著作中,《天堂與地獄》可能是最受關注和歡迎的一本。本書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天堂的情景,第二部分講述人死後的情景,第三部分講述地獄的情景。相信本書能帶給你一段神奇的靈界之旅,使你對靈界有形像清晰的認識,如親臨其境一般。
下面是《天堂與地獄》一書的全部條目:
1.主是天堂的神
2.主的神性造就天堂
3.主的神性就是愛:愛神與愛人
4.天堂分為兩個國度
5.天堂分為三層
6.天堂由無數團體組成
7.團體是較小形式的天堂,天使是至小形式的天堂
8.整體看來,天堂呈現一個人的形相
9.每個團體也呈現一個人的形相
10.因此,每位天使呈現完美的人形
11.天堂在整體上和局部上呈現人的形相,源於主神聖的人性
12.天堂和人類有一種對應關系
13.天堂和塵世有一種對應關系
14.天堂的太陽
15.天堂的光和熱
16.天堂的四方
17.天使狀態的起伏變化
18.天堂的時間觀
19.天堂景像的表現和顯相(representations and appearances)
20.天使的服飾
21.天使的居所
22.天堂的空間觀
23.天堂的樣式
24.天堂的管理形式
25.天堂的禮拜
26.天使的大能
27.天使的語言
28.天使如何與人交流
29.天堂的書作
30.天使的智慧
31.天使天真無邪的秉性
32.天堂和諧的景像
33.天堂與人類的聯結
34.天堂藉聖言與人類聯結
35.天堂地獄出自人類
36.非基督徒在天堂
37.孩童在天堂
38.智者愚者在天堂
39.富人窮人在天堂
40.天堂的愛情與婚姻
41.天使的工作與職責
42.天堂的喜樂與福份
43.天堂浩瀚無邊
44.何為精靈界
45.人的內在是一個靈
46.人死後在靈界蘇醒,進入永生
47.人死後依然是完整的人
48.人死後依然享有各種感官、記憶、思想、情感,唯獨撇棄了塵體
49.人死後的景況取決於在世間的生活方式
50.人死後生命的樂趣轉化為相對應的事物
51.人死後的第一個階段
52.人死後的第二個階段
53.人死後的第三個階段:即將進入天堂的人受教的階段
54.沒有人單憑神的憐憫進入天堂
55.過一種配得天堂的生活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難
56.主掌管地獄
57.主不將任何人投入地獄,完全是人自願的選擇
58.所有在地獄的人,皆因自私自利而變得邪惡愚昧
59.不滅的火、咬牙切齒當如何理解
60.魔鬼惡毒凶殘的伎倆
61.地獄的形狀、位置與數量
62.天堂地獄之間的平衡
63.人的自由意志取決於天堂地獄之間的平衡
對天堂、地獄、永生的不同看法
《天堂與地獄》一書內容豐富,這裡只能選取某些主題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從史威登堡的一次靈界經歷開始,因為這個有趣的故事很好地反映了人們對天堂、地獄、永生的不同看法,極具代表性。然後在闡述選取的主題的過程中,給這些觀點作一個回應。
有一次在精靈界,史威登堡和天使們交流時,看到一條路上擠滿了人,都是剛剛離開塵世,跨入靈界的人。由於他們剛剛步入靈界,對靈界的事尚一無所知,還不知道自己已不在以前的世界。因為靈魂離開肉體,在靈界蘇醒的過程,好像從睡夢中醒來一樣。史威登堡和天使們從中挑選十二個人,想知道他們對天堂、地獄及永生有著怎樣的觀念。
第一位說道:“神職人員告訴我們有天堂和地獄,我們死後將得著永生。所以我相信一切有好行為的人都將進入天堂,而且由於所有人都有良好的表現,所以我相信沒有人會打入地獄。故此,地獄只是神職人員編造的神話,為要警戒我們離開惡行。”
第二位說道:“我也相信有天堂和地獄。神掌管天堂,魔鬼掌管地獄。他們彼此為敵,皆稱自己為善,稱對方為惡。道貌岸然的人都是一些偽君子,他們可以粉飾惡行,也能毀謗善行,兩面三刀。既然如此,我是投靠神,還是投靠魔鬼,有何分別呢?只要討他喜歡就行了。”
第三位說道:“要是我相信有天堂和地獄存在,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有誰從天堂或地獄回來過,告訴我們它們真的存在呢?如果真有永生,為何人類歷史上數不勝數的人中,沒有哪怕一個回來告訴我們呢?”
第四位說道:“讓我告訴你為何沒有一個人回來告訴我們。因為當我們呼出自己的靈魂,我們就死了。於是我們就成了一個精靈,飄散在風中,或者就像人口中的氣息。既是如此,誰能回來向我們說話呢?”
第五位說道:“朋友們,等到最後審判的日子,那時所有人都將復歸塵體,你就能看到他們,和他們說話,每個人都將述說自己的命運。”
第六位嘲笑地說道:“如同風一般的靈魂,怎能回到早已腐朽瓦解淪為塵土的軀體呢?埃及木乃伊還能回來向我們說話嗎?你若相信,就等著這一天吧!但你將永遠等下去,到頭來只是一場空。”
第七位說道:“要我相信天堂地獄及永生存在,我也得相信鳥類和動物也有永生,因為有些動物像人類一樣講道德有理性。人們都說動物不會有永生,所以我說人類也不會有永生,這道理是相通的。我們不就是動物嗎?”
第八位說道:“你若願意,就相信有天堂存在吧,但我不相信有地獄存在。神是無所不能的,他能救每一個人。”
第九位和第八位握了握手,說道:“神不僅是無所不能的,而且是滿有恩典的,他不會將任何人投入永遠不滅的火中。即使真有人已經在地獄的火中,神也會將他解救出來。”
第十位說道:“我也不相信有地獄存在。神差遣他兒子降世,擔當了全人類的罪,為他們代求。魔鬼焉能反對神呢?既然魔鬼已無能為力,還要地獄做什麼呢?”
第十一位曾是一位神父,聽了這些話,他憤怒地說道:“得救的只是那些獲得信心的人,神所揀選的人就獲得這種信心,上面寫著基督的功德。誰配得揀選,全在乎全能的神。誰能與他強嘴呢?”
第十二位是從政的,一直默默無言。大家請他作最後的陳述,於是他說:“關於天堂、地獄和永生,我無法表述任何心裡的想法,因為根本沒有人清楚地知道。不管怎樣,只要神父們不冒犯他人,不妨讓他們傳講這些道理。這樣,人們就會無形中服從法律和政府的管束。社會安全有賴於此,不是嗎?”
靈魂不朽的信念
波斯匿王曾向佛陀請教死後生命的問題。“我過去沒有聽過佛的教誨,聽一些大師說,我們現前的身體死後就斷滅了,名為‘涅槃’。今天雖然聽了佛的教誨,還是有些疑惑,能否說得再透徹些,使我們確知真心的確是不生不滅的。”
佛說:“大王,我問你,你的肉身能像金剛一樣永存不朽,還是終究要歸於毀壞?”
王說:“世尊,我現在的身體終歸要毀壞的。”
佛說:“大王,你的身體如今還在,怎知將來必當朽杯呢?”
王說:“世尊,現在我的身體雖然未曾斷滅,但我發現念念之間它都在不斷遷移變化,如同火燒成灰,逐漸消亡。可見我的身軀總有一天要消亡殆盡。”
佛說:“正是如此!大王,你如今已走向衰老,和童年相比,你的容顏相貌如何?”
王說:“世尊,我小時皮膚光滑潤澤,成年時氣血充滿,如今已是頹敗之年,形容枯槁,精神不濟;頭發白了,臉皮皺了,我看活不長久了,怎能和年輕力壯時相提並論呢?”
佛說:“大王,你的容顏相貌該不是突然衰敗的吧?”
王說:“世尊,些微變化我自然沒有感覺,但寒來暑往,時光不斷變遷之間,逐漸就到了今天的地步。二十時雖然年輕,但比十歲時老了一些,三十時又比二十時老了一些,如今我六十有二了,回想五十歲時,覺得比現在強壯多了。世尊,我看身體細微的變化,雖然今天看來有了很大的落差,但其中的變易,哪裡限於十年啊!細細想來,它實在年年在變,月月在變,天天在變。再深入地觀察,每一剎那,念念之間,變化從未停止。因此,我知道我的身體終有一天會徹底消亡。”
佛說:“你看到身體在不斷變化,就明白它終究要歸於斷滅。但你是否發現,當你身軀斷滅時,身上有不滅的東西存在?”
王說:“我實在不知。”
佛說:“我現在把不生不滅的自性指示於你。大王,你多大年紀時看見恆河水的?”
王說:“我三歲時,慈母帶我朝拜耆婆天,經過恆河,就知道了這條河。”
佛說:“大王,如你所說,二十歲比十歲衰老,到六十歲時,日月年時,念念變遷。那麼,您三歲時看見恆河水,與三十歲時,這水有何不同嗎?”
王說:“和三歲時一樣,沒什麼不同。直至如今六十歲,依然沒什麼差別。”
佛說:“您今天為自己發白面皺黯然神傷,可見你皮膚比童年時褶皺了許多。但是,你今天與幼時觀恆河之‘見’,有無年青與衰老的分別呢?”
王說:“沒有,世尊!”
佛說:“大王,您皮膚雖然皺了,但您精微的‘見’性並不曾皺。皺的在變化中,不皺的就不在變化中。變化中的自然有消亡之時,不在變化中的本來就沒有生滅。既無生滅,身體的消亡又怎能影響到它呢?”
王聽到這席話,確信肉身死後,生命依然存在。
撒都該人曾向耶穌詢問同樣的問題,所不同的是,他們來不是虛心請教,而是自以為是地故意刁難,因為他們根本不信死後生命的存在,他們所設計的問題就是要否定永生的存在。那天,他們來問耶穌說:“夫子,摩西說,人若死了,沒有孩子,他兄弟當娶他的妻,為哥哥生子立後。從前在我們這裡,有弟兄七人。第一個娶了妻,死了,沒有孩子,撇下妻子給兄弟。第二第三直到第七個,都是如此。末後,婦人也死了。這樣,當復活的時候,他是七個人中那一個的妻子呢?因為他們都娶過他。”耶穌回答說:“你們錯了,因為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神的大能。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論到死人復活,神在經上向你們所說的,你們沒有念過嗎?他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
耶穌沒有對人死後的情景作描繪,因為他們根本不接受,但他肯定了死後生命的存在。主還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時候要到,凡在墳墓裡的,都要聽見他的聲音,就出來。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主且應許時機成熟的時候,當人能夠領受的時候,要將人喪失的真理再詳細啟示出來:“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但你們現在擔當不了。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
自從史威登堡自由出入靈界以後,經年累月的經歷告訴他,人原本可以與靈界自由來往,靈魂不朽因而是他們普遍的信念。人的內在就是靈,就肉體而言,人在塵世;就靈魂而言,人在靈界。遠古時代的人可以自由與靈界交往,只因後來人類逐漸沉溺於聲色肉欲,與靈界似乎就隔離了,靈魂不朽的意識也變得模糊了。
但理性還是告訴我們,使人活著的是靈魂,不是肉體。肉體是物質的,本身沒有生命活力。離了靈魂的肉體,不再有知覺、意識、活動、生氣,只有逐漸冷卻、腐朽,化為塵土。由此可知,生命在於靈魂,靈魂才是真我,肉體的形狀、知覺、活力、意識都來自靈魂。既是如此,人離開肉體進入靈界後,必定依然是活生生的人,有人的形體、樣貌、知覺、意識、記憶、活力等等。
基督教的傳統認為,人死後處於休眠的狀態,要等到最後審判之日,靈魂復歸肉體之時,才得以復活。耶穌說:“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既然叫人活著的是靈,肉體是無益的,靈魂為何還要復歸肉體才得以復活呢?這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諸如此類違背理性的傳統教義,使人們對天堂、地獄、永生的觀念產生了嚴重的偏差。死後生命被認為只是某種思想性的東西,如風或氣一般的存在,要等到與肉體復合時,才成為活生生的人。由於這種普遍無知的情況,史威登堡發現,多數人在靈界蘇醒以後,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以為尚在人間。
“許多剛剛死去的人,當他們發現自己還是像以前一樣活著(因為人死後的第一個階段與生前相似,只是以後會逐漸發生改變,或上天堂,或下地獄),簡直大喜過望。他們說這簡直不敢相信,並為以前對人死後的光景那般蒙昩無知感到奇怪。基督徒更是如此,他們本該比無信仰的人更明白這些道理才對。直到此時,他們才發現從前之所以蒙昩無知,是因為世俗、肉體的事完全占據了他們的心,使他們得不到真光的照耀,也就不能透過形式看到實質。當人們貪愛世俗肉體的事,正如現代的人那樣,黑暗必遮蔽他們的心,真光就不能照耀進來了。”
“許多基督教界的學者,當他們發現自己死後依然有形體,有衣服,有房子,同生前一樣,簡直目瞪口呆。他們想起從前對來生、靈魂、天堂、地獄的觀念,覺得很不好意思,承認自己真是糊塗透頂,還不如那些信仰單純的人來得聰明。”
其實,雖然聖經因當時人們接受能力的緣故,沒有對人死後的情景作詳細的描繪,但人死後依然是活生生的人這一事實還是清晰可見的。比如:
1,耶穌應許強盜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23:43)
2,耶穌對法利賽人所設的比喻,說:“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地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裡。”(路16:19-31)一個已在天堂享福,一個卻在陰間受苦。
3,論到復活,耶穌對撒都該人說:“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太22:32),主的意思是說,神既自稱“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就說明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如今都是活生生的人。
4,耶穌在山上顯榮時,摩西和以利亞顯現,和主說話。(路9:30-31)
時至今日,現代醫學界對瀕死體驗的發現和研究,為我們了解死後的世界打開了另一扇窗。1975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雷蒙德*穆迪(Raymond Moody)博士在他的著作《死亡回憶》(Life after Life)一書中,首創了“瀕死體驗”(near-death experience)一詞。雖然相關的研究和報道在此之前已層出不窮,但穆迪博士的傑作將“瀕死體驗”這一概念呈現在了大眾面前,使“瀕死體驗”的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
研究發現,多數瀕死體驗有著某些共同的特征,比如靈魂脫體、穿過隧道、遇見強光、與神靈交流、舒適的感受、全景式的人生回顧,等等。如今,瀕死體驗已經超出學術研究的範疇,開始進入普通人的視野。相信瀕死體驗對於人們了解生命真相,重新認識原始本真的信仰會大有幫助。
在神的啟示、宗教的教導、聖人的見證、科學的發現之外,我們不妨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史威登堡說,伴隨著神生命的流入,人的內心有一種悟性,是人共有的常識,使人直覺和相信靈魂的不朽。用現代心理學的術語來說,我們稱之為“潛意識”。當我們站在感官的層次思考,當我們醉心於世俗名利,沉溺於聲色享受時,可能會懷疑甚至否認。但總有那麼一些時候,那麼一些情境,心性突然閃現了,如同暗夜閃現的星光,此時我們毫不懷疑死後生命的存在。不是嗎?正因為從生命之源流入的直覺,有史以來,不論時光如何變遷,人類一直沒有丟失諸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靈魂不朽”、“真愛永恆”等信念。正如聖經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
死亡發生的經過
要理解死亡發生的經過,需要對“對應”有所了解。簡單地說,對應是因與果的相互關系。譬如,心情與表情有一種對應關系。快樂的心情對應快樂的表情,憤怒的心情對應憤怒的表情,悲傷的心情對應悲傷的表情,痛苦的心情對應痛苦的表情,等等。心情在表情上反映出來,從表情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情。這就是對應。
心情不僅在表情上反映出來,也在心髒的跳動上反映出來。這是古人將情緒稱為“心情”的原因。心情微妙地影響著心髒跳動的輕重、緩急和規律性。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的確是事實。古時經驗豐富的郎中能通過診脈准確判斷一個人的病症,可見心理和生理狀態確實微妙地影響心髒的跳動,這其中有一種對應關系。
思想與言語也有一種對應關系,言語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同樣地,思想不僅在言語上反映出來,也在肺的呼吸上反映出來。不過這一點相對心情與心跳的關系而言更加微妙,平常我們從未加以留意。但它們確實存在一種對應關系,不同的思想狀態下,相應地會有不同的呼吸狀態。
思想和情感屬於靈魂的範疇,而心髒的跳動和肺的呼吸是肉體新陳代謝的主推動力。靈魂和肉體的這種對應關系好比一個結。隨著肉體逐漸衰老,我們逐漸感到“力不從心”。當肉體與靈魂的結因肉體衰老或其它原因而逐漸松懈,直到最終完全脫落時,靈魂就離開肉體。此時,我們就說這個人“死”了。肉體缺了靈魂的生氣和活力,就喪失知覺,並逐漸冷卻、腐朽。
每個人死亡的原因和過程的長短可能各不相同,對死亡的體驗和靈魂離開肉體之後的經歷也可能各不相同。在這方面,史威登堡有過親身體驗。通過他的描述,我們對死亡的過程和死後的經歷可以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盡管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可能各有不同。
據史威登堡描述,主引導他進入瀕死狀態,好讓他對死亡的經過有全面的了解。他始終保持有敏銳的感覺和清醒的意識,這樣他就能切身體驗並事後回想起整個過程。他注意到肉體的呼吸已變得非常微弱,幾近停頓,同時發現有一種深沉的內呼吸正在進行,乃是靈魂的呼吸。
然後他看到有屬天的天使,有的在遠處,並有兩位坐在枕邊。周圍的靈逐漸退去,以為他死了。他聞到一種香味,乃因為有屬天的天使同在。精靈聞到這種氣味,就不敢靠近。當人進入靈界時,這種香味使得惡靈不敢靠近而傷害他們。
坐在枕邊的天使一直默默無聲,只是與他交流思想。一旦他接收到天使的思想,天使就知道他的靈魂馬上要出離肉體了。他感覺到一種牽引力,將他的靈魂從肉體中牽引出來。天使告訴他,是主將我們的靈魂引導出來,於是我們就在靈界復生了。
人在靈界蘇醒以後,屬天的天使不會馬上離開,因為他們愛每一個人,樂意盡其所能地幫助他們。但是,有些人因生命本性的緣故,無法承受屬天天使在身邊停留太久,因而希望他們離開。這樣的話,就會有屬靈的天使前來,此時我們將得到亮光,因為之前還只有思想,不能看見。
史威登堡回憶,他感覺從左眼到鼻子中間似乎有一層覆蓋物被天使卷起來,這樣,他左眼就打開了,能看見了。然後又感覺似乎有東西從臉龐輕輕地卷起來。天使無微不至地照看剛剛蘇醒的人,盡量讓他們感受到愛,並將靈界的情形告訴他們,讓他們知道自己是靈,已離開塵世進入靈界。
在此狀態下,剛剛蘇醒的人若有任何願望,天使都會傾力相助。至少,天使會盡我們所能明白的,告訴我們靈界的各種情況。倘若我們的本性決定我們不願受教,就希望離開天使。可見不是天使離開我們,是我們離開天使。天使實在愛每一個人,他們最大的心願和快樂莫過於幫助和指教人,引他們進入天堂。
當他們離開天使以後,會有善靈前來迎接,與他們作伴,也盡其所能地給予幫助。如果他的本性使他甚至不願與好人相處,就會離開他們。根據需要,這個過程會反反復復,直到他找到與他生命習氣相同的人群。至此,他仿佛找回了自己的生命,找到了生命的樂趣,然後過著與之前相同的生活。
人死後的第一個階段
離開塵世進入靈界後,我們並不是直接提升天堂或淪落地獄,而是先進入精靈界。精靈界是天堂地獄之間的居間狀態,因而也是天堂地獄之間的居間地帶。我們在此經歷兩到三個狀態和階段,然後或提升天堂,或淪落地獄。
只有極少數人能直接提升天堂。這等人在世間已很好地完成重生的過程,為進入天堂做好了准備。他們只需褪去肉體及屬乎肉體的不潔淨因素,就立即被天使帶入天堂。據史威登堡見證,他見過有人死後一小時就被帶入天堂。
另一方面,也有少數深藏不露,道貌岸然,其實極為陰險詭詐,慣行欺騙的人,被直接投入地獄。史威登堡說,他也見過人死後立刻被打入地獄的情況。還有一些道貌岸然,慣行欺騙的人死後立即被禁閉在洞穴中,與精靈界的人隔離開來。他們時而被釋放,時而被遣送回去。
相對而言,絕大多數人首先進入精靈界,按主的安排經歷兩到三個階段的預備,然後或提升天堂,或淪落地獄。那麼,人為何要先進入精靈界,而不是直接進入天堂或地獄呢?
簡單地說,這是因為我們在世間都學會了偽裝,習慣了帶著面具生活。我們常常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口裡一套,心裡是另一套。我們常常言不由衷地說著虛假、討好、奉承的話,盡量在人前表現得客氣和善。畢竟,誰不希望受到別人的尊敬?誰不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所以,世間大多數人都盡量過著道德文明的生活,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意願和想法隱藏起來。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不是因為害怕法律的懲罰,不是因為顧及自己的名聲,每個人都無所顧忌把自己的內心敞開,將自己的本相顯露,將會是什麼模樣呢?還會是同樣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嗎?任何人只要安靜地自省反思一下,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認識自己的本相。
精靈界作為一個居間狀態和地帶,就是要剝去每個人的面具,顯露各人的本相,再根據各人的善惡,或提升天堂,或淪落地獄,進入適合他本性的地方。籠統地說,我們在精靈界的第一個階段是延續生前習性的階段,第二個階段是顯露本性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善靈受教預備進入天堂的階段。
初入靈界時,我們還是原來的面孔、聲音,保持以前的生活習慣,言談舉止與生前如出一轍。我們甚至以為還是活在以前的世界,只有在注意到一些不同尋常的事物,或想起天使曾告訴我們已進入靈界的往事時,才猛然意識到自己已身處另一個世界。可見肉體的死亡只是一個短暫的過渡,我們的生命將在另一個世界延續並永存。
因此,在精靈界的第一個階段,親人和朋友能透過我們的面孔、聲音及生命的氣息立刻認出我們。在靈界,每當我們想起任何人,他的音容笑貌各種細節就出現在我們腦海中,此時,我們所想到的人會立刻出現在眼前。因為靈界的空間與塵世的空間不同,雖然看起來有同樣的空間感,卻不像塵世的空間是固定的。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剛跨入靈界,親人和朋友就會立刻認出我們。史威登堡說,他在靈界時常見到故友重逢或夫妻相聚時歡喜交加的場面。朋友會像生前一樣繼續來往,夫妻也會像生前一樣繼續生活在一起。
但是,倘若夫妻在人間並沒有情真意切的愛,他們遲早會要分開。他們在靈界呆在一起的時間長短,取決於生前婚姻快樂融洽的程度。性格不合的夫妻繼續吵吵鬧鬧,直到進入第二種狀態和階段時,他們就會分開。
很多人由於對靈界的情形一無所知,當他們進入靈界,發現自己依然是活生生的人,有人的形體、樣貌、知覺,周遭的世界與以前的世界極為相似時,都驚奇不已。驚奇過後,都很想知道天堂地獄在哪,各是什麼模樣。他們先到的朋友就會指教他們,帶他們到各地參觀,與各種人群交往。他們不時回想起生前在天堂、地獄、來生方面所持的觀念,發現自己在這些重要的事上竟一無所知,而教會居然也是如此無知,不禁心生憤慨。
幾乎所有人都想知道自己能不能進入天堂。很多人自以為能,因為他們在世間曾過著道德文明的生活。他們不曾想過,其實壞人和好人在表面上並無差別,也是過著道德文明的生活,與人為善,參加聚會,聽道,禱告。大多數人都只看到表面,真正了解天堂、教會和生命實際的人少之又少。
第一個階段的時間因人而異,有長有短,有的數日,有的數月,但一般不超過一年。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各人表裡一致的程度,偽裝越深的人進入第二種狀態所需的時間越長。但不管怎樣,在靈界,誰也不允許思想意願是一套,言語行為卻是另一套。每個人都必須褪去偽裝,拿下面具,以真面目示人,並歸入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
在此,我們有必要分辨一個概念:精靈界不是煉獄。“關於煉獄,我可以證實,它完全是天主教為了斂財所編造的謊言。沒有煉獄這回事,也不可能有。每個人死後即進入精靈界(天堂與地獄的居間地帶),根據他在世間的生活方式,為進入天堂或地獄做准備。沒有人是來這裡受苦,惡人也只是在預備完成、進入地獄以後才開始受苦。在精靈界有無數的團體,每個團體內都有許多快樂的事,和世間相似。因為精靈界的靈與世上的人是相連的,人同樣是處於天堂與地獄之間。精靈在這裡逐漸褪去外表,顯露內在本性,直到主導欲,也就是他生命至內至強的欲望顯露出來。此時人顯出了他的本相,然後根據他主導欲的性質,從精靈界進入適合他自己的地方:若為善,則進入天堂;若為惡,則進入地獄。事實如此,這是我可以肯定的,因為主准許我與精靈界的人來往,隨處觀察,並透過我的實際經歷述說我的見聞,迄今已足足二十年了。因此我可以證實,煉獄簡直是魔鬼的謊言,因為它的目的是斂財,且意圖主宰人的命運,連死人的靈魂也想操縱。”
人死後的第二個階段
人生在世,常有身不由己的感慨,諸多因素制約著我們的言行舉止。言語不一定真實反映我們的思想,行為也不一定真實反映我們的意願。我們或多或少地隱藏起心中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常常言不由衷,矯揉造作。如果每個人的真心和本相都如實顯露出來,捫心自問,我們會是什麼模樣?
在世間,似乎人人都過著文明道德的生活,只是每個人的動機和目的可能各不相同。舉例來說,一個人忠於自己的愛情和婚姻,不在事實行為上背叛自己的配偶,可能是出於各種不同的動機,受多種因素制約的結果:或是害怕法律的懲罰;或是顧及自己的名聲,唯恐名譽掃地;或是擔心染上疾病;或是因年齡和身體的緣故力不從心;或是害怕對家庭造成惡劣影響,禍及子孫;或是擔心招到別人的報復,等等。不難看出,如果一個人的好行為不是出於自己真實的意願,而是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制約,為著自私自利的目的,他的善行只是徒有其表。
我們在精靈界的第二個階段,就是要溶解各人的面具,顯露各人的本性。每個人都要被帶到這個階段,沒有例外,但善人與惡人的經歷截然不同。善人進入第二個階段,褪去屬乎肉體的粗糙和不潔淨的因素後,人性得到淨化和升華,更能深切體會到神樂意賜給每個人的自由、平安、智慧、喜樂、幸福,等等,心態思想煥然一新,和第一個階段或生前比起來,有如夢初醒的感覺,或由暗入明的感覺。他們沐浴在神性的光輝和溫暖中,沉浸在神的智慧和博愛裡,深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快樂。
惡人進入第二個階段以後,其邪惡的本性就完全暴露出來。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顧忌法律的懲罰,也不再顧及自己的名聲、地位、利益、榮譽,變得肆無忌憚。曾經小心隱藏的惡欲惡念就直接在行為上表現出來。耶穌說:“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因此,你們在暗中所說的,將要在明處被人聽見;在室內附耳所說的,將要在房上被人宣揚。”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這個階段,惡靈由於肆無忌憚地往各種罪惡裡直奔,自然就時常受到嚴厲的懲罰,這是不可避免地。在精靈界,懲罰的方式多種多樣。不論你曾經貴為君王,或賤如奴隸,皆一視同仁。每種惡都有相應的懲罰相隨,有因必有果。但是,任何人都不會因生前的過錯受罰。惡人不會因從前的惡行受罰,善人也不會因從前的過失受罰。受到懲罰的,都是因當前所行的惡。不過對惡人而言,這兩者並無差別。因為他從前喜歡作惡,如今更加肆無忌憚。
不是神要懲罰任何人,是人自取懲罰,因為每種惡必有相應的罰與之相隨,如影隨形。惡人要受到懲罰,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懲罰是約束他們的唯一手段,鼓勵、規勸、警告、提醒、教育、引導都不能奏效。他們不像從前那樣服從法律的約束,也不再顧及自己的名聲、地位、利益、榮譽。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每個人就是自己的惡或自己的善。惡人就是自己的惡欲,惡欲帶出惡念,再藉著惡念作出惡行,這是本性使然。所以,只有嚴厲的懲罰帶給他們的恐懼心理能使他們受到一定的約束。
惡靈還會時而短暫地被帶回到第一種狀態,此時,他們會想起自己在第二種狀態下本相完全顯露時的所言所想和所作所為。有些人會感到尷尬,承認自己是愚昧瘋狂的;有些人卻絲毫不覺難為情,已不再有丁點羞恥之心。經過兩種狀態的交替往返,惡人就認清了自己惡的本相,並自願選擇地獄作為永遠的歸宿。
這在某些人是難以理解的:誰都知道地獄是個痛苦的地方,誰都希望進入天堂,何以惡靈還會自願選擇地獄作為永遠的歸宿?我們回憶一下史威登堡的某個靈界經歷,就能有更多的理解和認同了。“我詢問那些剛剛離世進入靈界、不以淫蕩為罪的人——當他們進入精靈界時,無不渴望進入天堂——說地獄允許行淫,天堂卻不許,只得鐘愛自己的配偶,共同生活直到永遠,永不相棄。我問他們是更願意呆在天堂還是地獄,我問過上百次,從未從這種人口中得到一個回答。”天堂還是地獄?對他們來說,天堂是地獄,地獄才是天堂!由此,我們對愛是人的本質,每個人就是自己的善或惡,就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了。
人死後的第三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預備進入天堂成為天使的善靈受教的階段。惡靈無需這個階段,因為他們不可能接受指教。因此,他們在經過第二個階段以後,就自願選擇地獄作為永遠的歸宿。
在靈界,每個人就是自己的善或自己的惡。惡人不接受真理,因為真理教人行善,而他們本性為惡,自然就鄙視真理,棄如敝屣。他們以善為惡,以惡為善;以光為暗,以暗為光;以甜為苦,以苦為甜;愛作惡,不愛行善;愛虛假,不愛真理。
進入靈界以前,惡人似乎也贊同真理,談論真理,但真理只存在於他們的外部記憶裡,不存在他們的意願中,也就不存在他們的本性中。進入靈界以後,每個人都必須揭下面具,卸掉偽裝,顯露本相,表裡如一。至此,惡人就真實地按自己的惡欲認同和談論虛假,對真理嗤之以鼻。
進入天堂的途徑因人而異。有的人在世間渴慕、追求並奉行真理,為進入天堂做好了預備。因此,他們提升天堂的途徑自然與眾不同。有的人死後直接升入天堂,有的人在精靈界只作短暫停留,與善靈交往、去除思想和意願中粗糙的因素、人性得到淨化以後,就得以提升天堂。有的人則必須經歷一些痛苦,因為他們抱有一些錯誤的成見。這些錯謬的成見已在他們思想上扎根,很難得到糾正。所以,他們不得不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根除、舍棄那些謬誤,從而明白真理,得以進入天堂。
不管怎樣,在進入天堂之前,我們都必須去除謬誤,明白真理。我們得知道神、天堂、地獄、死後生命的存在及其性質,知道天堂的神是誰,認識他的屬性,領悟生命的意義,初步體驗天堂妙不可言的福樂,等等。只有明白真理,我們生命的管道才能逐步開啟,生命的層次逐步提升,漸漸進入天堂美妙的福份和快樂之中。
教導真理的任務由多個團體的天使來完成。根據各人秉性和接受能力的差異,施教的場所和方式自然也因人而異。譬如,夭折的孩子與成人,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受教的地點和方式各不相同,由不同的天使施教。夭折的孩子在天堂長大以後就被帶到這裡,由第三層天的天使指教,因為他們沒有從被扭曲的宗教吸收錯誤的信仰觀念,也沒有因貪戀名利地位而使生命受到污染。長大以後告別塵世進入靈界的人,往往因受了錯誤的信仰觀念和名利地位虛榮的影響和引誘,只適合由第一層天的天使來給予指教。因為更深刻的道理,他們暫時接受不了。非基督徒則由曾與他們持有相同信仰,後來認識基督教真理的天使來指教。
有些人曾堅信自己死後一定比別人更有資格進入天堂,因為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學了許多有關聖經和各教派教義的知識,因而以智慧人自居。他們卻不知道,任何人追求真理,若不是出於真正的渴慕,就是說,若不是出於真理本身的緣故,而是為著自私自利的目的(或出於愛慕虛榮之心,渴望被稱為智慧人,令人稱羨;或出於驕傲自大之心,希望在教會並將來在天堂得著權位,高高在上,受人景仰;或是以信仰為謀取私利的門路,利欲熏心,等等),知識就僅僅停留在外部記憶的層面,沒有進入生命本身,因為他沒有真正渴慕的心,只是為著一己私欲。
譜寫自己的生命冊
進入靈界時,我們俱各攜帶著生前完整的記憶。在這個方面,史威登堡有許多耳聞目睹、值得一提的經歷。
[1] 有的人矢口否認自己在世間犯下的累累罪行。為了證明他們決非無辜,他們一生的經歷,從頭至尾,被依次從記憶中揭發出來,其中多數是縱欲淫亂之事。
[2] 有的人深藏不露,陰險狡詐,慣於用欺騙的手腕暗中竊取他人的財物。他們欺騙、巧取的伎倆一個接一個被揭露出來,其中很多是無人知曉的。
[3] 有的人曾以權謀私,收受賄賂,屈枉正直。他們的所作所為也依次被揭露出來。從他們履職開始,到離職為止,收受賄賂的數量、時間、當時的心理狀態,全都一覽無余。令人稱奇的是,在一些情況下,他們曾經記錄這些事的日記也被一頁接一頁地披讀出來。
[4] 有的人曾誘騙和強暴婦女,他們的惡行也被詳細地揭露出來。那些女人的容貌被呈現出來,仿佛就在眼前。另外,作案的地點,說過的話,閃過的念頭,等等,全都展露在眼前。
[5] 有人曾不把中傷誹謗他人當回事。他毀謗的話,中傷的人,也依次被披露出來,盡管他曾小心翼翼地隱藏起來,不讓意欲誹謗中傷的人聽到。
[6] 有人曾暗中毒害了他的鄰居,他的罪行以下述方式被揭露出來。他腳下似乎開了一個口,有個人仿佛從墳墓冒出來,對著他厲聲尖叫:“你對我做了什麼?”此後,他毒害鄰居的經過就被呈現出來,先是表面和善地和他說話,然後遞給他一杯飲料,還包括他事前的想法及事後發生的事。這件事被揭露出來以後,殺人犯就被投入了地獄。
總言之,惡人所犯下的一切罪行劣跡,所隱藏的一切詭詐欺騙,都會從記憶中被揭露出來,沒有否認的余地。由此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主的話,他說:“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因此,你們在暗中所說的,將要在明處被人聽見;在室內附耳所說的,將要在房上被人宣揚。”(路12:2-3)且說:“凡人所說的閑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因為要憑你的話定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所以,我們不要存任何僥幸的心理,以為心中的惡念、暗中所干的壞事,是神不知鬼不覺的。
由此我們也能明白聖經所說的“生命冊”是什麼意思。“我又看見一個白色的大寶座與坐在上面的,從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也無可見之處了。我又看見死了的人,無論大小,都站在寶座前。案卷展開了,並且另有一卷展開,就是生命冊。死了的人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啟20:11-12)我們生命的一切信息都記錄在各自的“生命冊”上,並不需要天使整天目不轉睛地盯著我們,把我們的一言一行記錄在案,因為一切信息都存於我們的記憶中。而且令人稱奇的是,有的天使專負檢查之責,通過仔細察看我們的面孔,然後從一只手的手指到另一只手的手指,再到全身,天使能明察秋毫,洞察一切。史威登堡驚奇不已,感覺不可思議。天使告訴他,我們生命的信息不僅記錄在腦海上,也記錄在我們整個身體上。
愛是人的本質
人們知道愛存在,只是不知愛為何物。我們知道愛存在,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常聽人們說:父母愛兒女,夫妻彼此相愛,愛祖國愛人民,愛人如己,等等。可是等我們思考愛究竟為何物,可能找不到任何觀念,渾然不知愛是人的生命全部。
試想,如果拿走愛,拿走屬於愛的一切情感,人還會有思想嗎,還會有言語行為嗎?言語行為是情感和思想的流露,情感是因,思想是緣,言行是果,三者是一脈相承的關系。我們的一言一行之中包含著相應的思想和情感。
“大量經歷向我證實一個事實,死後我們就是各自的愛或欲。”(HH479)整個天堂由愛的不同分成無數不同的團體,進入天堂成為天使的人是被帶到與他的愛一致的地方。等到了屬於自己的團體,我們覺得仿佛回到了家鄉,團體內的同伴仿佛是早已熟知的親人或知己。倘若去到別的地方,我們總會感到一種牽引,渴望回到自己主導欲所在的地方。
在靈界,我們就是自己的愛或欲,就是自己的善或惡。凡是與主導欲不相合的都會被移走。對善人來說,所除去的是與他的善願衝突的錯誤的認識;對惡人來說,所除去的是與他的惡欲衝突的對真理的認識。不管怎樣,每個人最終都將成為自己的愛或欲,善或惡。
只要掌握了精靈的主導欲,就能隨意牽引他。他們不能自已,盡管他們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並以為自己能夠抵擋。精靈時常試圖突破自己的欲望,卻總是徒勞無功。他們的欲望就像一把鎖或一條繩,把他們捆鎖起來,無法逃脫。世人也是如此。欲望牽引著我們,也使我們受制於人。等我們成為靈,更將如此。
判斷一個人,要看他的愛或欲,而非他知道什麼,在記憶裡儲存了什麼。邪情惡欲之人不可能有任何信仰,他們所有的只是某些記憶層面的知識,而吸收這些知識是為他們的欲望服務的。以為只要在頭腦上接受某種信仰,而不省察自己的愛或欲,不注重自己的行為,不斷惡修善,那是自欺欺人。這種知識並不屬於他的生命,只是在他生命之外。等到了靈界,當這些知識不能再為欲望服務時,他們就會嗤之以鼻,棄如敝屣。
人死後的景況取決於他在世間的生活方式
“基督徒通過聖經知道,死後我們的生命將要延續,因為聖經多處說到,我們將根據各自的行為接受審判,或善或惡受報。再者,在良善和真理的基礎上進行思考的人必然看出,生活良善的人上天堂,生活敗壞的人下地獄。反之,喜歡罪惡的人不願相信他們死後的狀況取決於今世的生活方式。他們情願相信(特別是在健康衰退的時候),上天堂純粹在於神的憐憫,人的行為無關緊要,只要相信就行了。”
聖經確實多處說到,我們將按照各自的行為受到審判。例如:
[1] 我也必照他們的行為,按他們手所作的報應他們。
[2] 人子要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著眾使者降臨,那時候,他要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
[3] 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4] 另有一卷展開,就是生命冊,死了的人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
[5] 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
只是我們要知道,聖經說按行為報應,不是說按表面的形式進行報應。眾所周知,人的行為是出自他的意願和思想,是意願和思想的外在反映。這就是說,意願和思想的性質決定行為的性質。如果思想和動機是善的,行為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惡的。很多人做同一件事情,表面看不出任何差別,以致無法分別,然而在本質上可能大相徑庭,因為動機不同。
比方說,同樣以誠實和公平待人,有的人最終目的是自己,或為名,或為利,或為地位,等等,總之是出於自私自利的目的。有的人是出於順從真理,認為理當如此。有的人是出於愛慕良善,並從中獲得快樂。表面看來都是好行為,其實大相徑庭。有性質的不同,有層次的不同。
所以,配得天堂還是當下地獄,不是看表面的形式,而是看裡面的動機。在這個問題上,明朝袁了凡先生在給兒子的家訓中,對善的性質有精彩的剖析,值得借鑒。精而言之,善有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之分,皆當深辨。
比如,何為善之真假呢?從前有幾個儒生,拜見中峰和尚,問道:“佛家說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何有些人行善卻子孫不興,而有些人作惡反家門隆盛呢?可見佛所說的報應是無稽之談。”和尚回答說:“常人為俗見所蒙蔽,認善為惡,指惡為善,是常有之事。豈可不為自己顛倒是非而遺憾,反埋怨天理報應有差呢?”儒生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何致相反?”和尚請他們舉例。其中一人說:“罵人打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和尚說:“未必如此。”儒生請教。和尚說:“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罵人打人也為善;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也為惡”。
何為善之端曲呢?“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何為善之陰陽呢?“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
何為善之半滿呢?從前有一女子入寺拜佛,欲施而無財,只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僧親為懺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女子不解,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今施數千金,而師不回向,何也?”主僧答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懺足矣。”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熟悉耶穌教訓的人,必發現袁了凡所說與耶穌所說有異曲同工之妙。耶穌叫人行善當出自真心,不可貪名圖利。“你們小心,不要在眾人面前行你們的義,讓他們看見;如果這樣,就得不到你們天父的賞賜。因此你施舍的時候,不可到處張揚,好像偽君子在會堂和街上所作的一樣,以博取眾人的稱贊。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施舍的時候,不要讓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好使你的施舍是在隱密中行的。你父在隱密中察看,必定報答你。”
有一次,耶穌看見有錢的人把錢投入奉獻箱。他又看見一個窮寡婦,投入兩個小錢,就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投的更多。因為這些人都是把自己剩余的投進去作奉獻,這寡婦是自己不足,卻把所有養生的都投進去了。”
可見是善是惡,要看人的動機。如果他的最終目的是人,則為真善;最終目的是己,則為偽善。此外,判斷他的動機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看人行善是偶爾為之,在大事上為之,視對像為之,還是日常為之,在小事上為之,不論對像為之。對此耶穌曾設過兩個比喻。
“當人子在他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什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什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王又要向那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裡,你們不來看顧我。’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體,或病了,或在監裡,不伺候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不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這些人要往永刑裡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裡去。”
這個比喻的主要意思是:一個人是屬於天堂還是地獄,判斷人的善是真善還是偽善,要看他的善是不是行在最小的事上,是不是行在最小的人身上。這是一塊試金石!有的人自稱信主,卻沒有好的行為表現,生活與信仰毫不相稱。他們說信就夠了,行為無關緊要;犯罪不會使他們被定罪,行善也不能使他們得稱贊。有的人自稱愛主,卻不能在善行上表現他對人的愛。有的人積極行善,卻只在人前為之,在大事上為之,選擇對像為之。他們有此分別心,是因為行善的最終目的是自己,考慮的是自己的名聲和利益。
“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主的意思是說,真善是在日常生活中,是在小事上,是在對待最不起眼的人身上。如此行善,就是做在主身上,就為主所悅納,就屬於天堂。
第二個比喻:“有一個貴胄往遠方去,要得國回來,便叫了他的十個僕人來,交給他們十錠銀子,說:‘你們去作生意,直等我回來。’他本國的人卻恨他,打發使者隨後去,說:‘我們不願意這個人作我們的王。’他既得國回來,就吩咐叫那領銀子的僕人來,要知道他們作生意賺了多少。頭一個上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十錠。’主人說:‘好,良善的僕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第二個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五錠。’主人說:‘你也可以管五座城。’又有一個來說:‘主啊,看哪,你的一錠銀子在這裡,我把它包在手巾裡存著。我原是怕你,因為你是嚴厲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主人對他說:‘你這惡僕,我要憑你的口定你的罪。你既知道我是嚴厲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為什麼不把我的銀子交給銀行,等我來的時候,連本帶利都可以要回來呢?’就對旁邊站著的人說:‘奪過他這一錠來,給那有十錠的。’他們說:‘主啊,他已經有十錠了。’主人說:‘我告訴你們: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至於我那些仇敵,不要我作他們王的,把他們拉來,在我面前殺了吧! ”
這個比喻的內容太過豐富,我們只能說說它的主要意思。主交給我們的銀子,表示他賜予我們的愛和智慧。愛和智慧屬於他,但他交給我們使用。我們可以選擇按自己的意思來用,仿佛它本來就屬於我們。有的人用一錠銀子賺了十錠:他善用所獲得的愛和智慧,積極發揮自己的才能,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做一個對大眾有益的人。他可以管十座城,表示主將許多事交給他管理,因為他能善用所獲得的愛和智慧。出於愛,他樂意為大眾服務;憑借智慧,他有能力為大眾謀福。在天堂他將成為管理者,因為他願意做最小的人,甘心做大眾的僕人。正如主對門徒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贖價。”
有的人用一錠銀子賺了五錠:他同樣善用所獲得的愛和智慧,只是程度不同,他相應地可以管五座城。還有的人將銀子包起來,原封未動,指他不能善用所獲得的愛和智慧,不能實現他相應的價值,不能做一個對大眾有益的人。愛和智慧,才能和價值,只有在不斷使用和實現中才能得到增長,反之必要萎縮和枯竭。“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就是表示這個意思。
這個比喻的重點是主所說的“在最小的事有忠心”。行善不是要做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以愛心和智慧,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在所行的每一件事上,在所處的每一個工作崗位上,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努力實現人生的價值。愛是因,智慧是緣,作用是果,一脈相承。
在行善的問題上,史威登堡有過很多精辟的論述。比如:“許多人以為愛就是周濟窮人,幫補有缺乏的人,向每一個人行善。其實行善還需要有智慧,以求達到美善的效果。幫助一個貧窮的壞人實際上是害人,因為他的幫助等於鼓勵他干壞事,並為他提供了害人的工具。幫助貧窮的好人,情況就不同。
而且行善遠非幫助窮人這麼狹窄,它包括在每一個工作上,每一項職責上,做正確的事。一個法官為維持正義而公平執法,是行善。他懲罰犯罪的人,赦免無辜的人,是行善。因為他考慮的是同胞和國家的福祉。牧師為弘揚真善美,教人真理,引人向善,是行善。但是,如果他關心的是自己的名聞利養,就不是行善。因為他不是愛人,而是愛己。
在其它事上也是一樣的道理,不管他是不是在任何工作崗位上,比如兒女對父母,父母對兒女,僕人對主人,主人對僕人,臣民對君主,君主對臣民,等等,只要以責任感盡職盡責,以公正心實行公平公義,就是行善。”
“今天已很少人知道行善不求回報竟有著天堂般的快樂,因為他們不知道加官進爵、受人服侍、財源廣進、養尊處優之外有任何快樂存在。他們渾然不知在這些快樂之上,還有更高的影響人內在的快樂,也就是天堂的快樂,而這快樂在於踐行真善。問一問當今時代的智慧人,看他們知不知道行善之中有著天堂的快樂!正因為人們對此一無所知,許多人拒絕行善,以為任何行善之人必定懷揣著功德思想。他們不知道,那些為主所引導的人最大的願望莫過於與人為善,而且沒有半點功德思想。因為這正是主賜給重生之人的一顆新心,這顆新心其實就是主與他的同在。”
沒有人單憑神的憐憫進入天堂
很多從基督教界進入靈界的信徒抱有一種錯誤的信念,以為進入天堂純粹是出於神的憐憫,誰得到神的允許,誰就能進入天堂,誰進入天堂,誰就能享受無上的快樂。持這種觀念的往往是那些堅持“唯信稱義”的人,一廂情願地認定信就上天堂,行為並不是衡量的標准。這種人對天堂及天堂福樂的性質可以說一無所知。天使告訴他們,主從不向任何人關上天堂的大門,一切向往天堂的人都可以進去並呆在那裡,只要他們確實適合那裡。史威登堡看到,一些向往天堂卻對天堂的性質毫無認識的人蒙主許可進入了天堂,可他們剛剛跨入天堂的門檻,感受到天堂的光和熱時,立刻感到心如刀絞,痛不欲生,仿佛是在地獄備受煎熬,而不是在天堂享受福樂。震驚之余,他們只好狼狽而逃。
親身經歷告訴他們,沒有人是單憑神的憐憫進入天堂。真要那樣的話,所有人都能進入天堂了,連地獄的人也無不可了。更應該說,地獄根本就不會存在了。因為神就是愛,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得救,在天堂享受永遠的福樂。
神的憐憫是面向所有人的。“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神從不向任何人收回他的憐憫和愛,一如既往地希望拯救他們。就算是惡人,也是如此。這意味著凡願意得救的人都能得救,但沒有人是單因神的憐憫得救,而是需要遵循正確的途徑。這途徑就是神所啟示的真理,真理告訴我們該怎樣生活,該怎樣行事為人,以便得救。主透過真理將天堂的生命注入我們裡面,引我們進入天堂。
天堂與地獄是截然相對的,正如善與惡是截然相對的。凡是願意順從真理,努力止惡修善的人,主就能天堂的生命注入他裡面。反之,不願意離惡向善的人,主不可能將天堂的生命注入他裡面(盡管主滿心希望拯救他),因為惡與善是截然相對的。接受地獄的人就屬於地獄,接受天堂的人就進入天堂。
一些人問,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大衛及使徒們是否也不能單憑神的憐憫進入天堂,天使說是的。每個人都得看他的生命是否屬於天堂,誰也沒有特權。並且告訴他們,這些人在聖經中備受尊崇,是因為在聖經的屬靈內涵裡,他們像征主。
史威登堡通過經年累月的靈界經歷向我們證實,在靈界,惡人不可能被灌輸天堂的生命。一些人天真地相信,在他們死後,當他們從天使聽到真理時,一定會欣然接受,成為虔誠的信徒,從而被接入天堂。凡是有此想法的人,主都允許他們一試,讓他們親自體驗事實。一些人確實能明白真理,而且似乎表示接受,可一旦他們回到自己的欲望中時,他們就舍棄真理,甚至駁斥真理,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辯護。一些人希望自己的欲望被抽離出來,代之以天堂的生命。甚至這樣的願望,主都滿足他們。然而,欲望剛被抽離,他們就橫倒在地,好像死屍一樣。
這些經歷告訴我們,在靈界,我們的生命不可能再發生質的改變,惡人不可能重生為善人,地獄的魔鬼不可能轉變為天堂的天使。每個靈的本性,從頭到腳,都由他的主導欲決定,把它改變為截然相對的性質,無異於將他的生命完全毀滅。
通往天堂的生活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難
一些人覺得要過通往天堂的生活是非常困難的,以為“靈性的生活”意味著要放棄世上的一切,禁戒身體上的各種樂趣享受,終日虔誠地默想、禱告、讀經、贊美,神情嚴肅,刻苦己身。從大量的靈界經歷及通過與天使交流,史威登堡確知實際情況與此截然不同。事實上,以這種方式過著所謂靈性生活的人是活在消沉和悲觀之中。這種生活不能自由接收天堂的快樂,因為每個人死後將延續他生前喜歡和習慣的生活方式。
相反,我們若要接收天堂的生命和快樂,就必須盡心盡力活在這個世界當中,參與其中的責任和事務。這樣,通過一種文明道德的生活,靈性的生命在我們裡面得以成形。沒有其它任何方式能讓我們的靈魂做好進入天堂的准備,因為過著缺乏外在社會生活的內在精神生活就像住在一棟沒有穩固根基的房子裡,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在靈界,我被准許與一些生前曾遠離世界、追求虔誠聖潔生活的人交談,也與一些曾以種種方式禁欲苦修,以為這就是棄絕世界、克制肉體情欲的人有過交談。他們當中多數人因此過上了悲慘的生活,使自己遠離了只有在世界當中才能實踐的積極仁愛的生活。他們不能與天使同在,因為天使的生活是快樂蒙福的,由有價值的、仁愛的行為構成。再者,拋棄世俗生活的人懷有一種功德心理,不停地渴望進入天堂。他們以為自己配得天堂的快樂,對究竟何為天堂的快樂一無所知。當他們被准許與天使同在並感受他們的快樂時,都非常困惑,仿佛遇見了與他們信仰完全相左的東西。因為天使的生活不摻雜自我功德的觀念,由各種社會活動和職責構成,並從自己所成就的善行中獲得快樂。由於不能接收天使的快樂,他們就離開,與生前曾過著相同生活方式的人結合起來。
另有一些人過著表面虔誠的生活,經常呆在教堂並在那裡禱告。他們禁欲苦修,心裡卻始終想著自己,以為比別人更有價值,當更受尊敬,死後必被尊為聖徒。在來生,他們不能進入天堂,因為他們做這一切是把自己放在首位。由於他們以自己的私欲玷污了神的真理,以致其中一些人瘋狂地把自己當作神。因此,他們與地獄的同類呆在一起。當中還有一些虛偽狡詐的人,他們也在地獄,因為狡詐的人用他們詭詐的伎倆偽裝成道貌岸然的樣子,誘導眾人相信他們是神聖的。這其中包括許多天主教聖徒。我被准許與他們當中一些人有過交談,也對他們先前在世間並後來在靈界的生活作過清楚的描述。
我提這一切是為了讓大家明白,通往天堂的生活不是退離世界,而是活在世界當中。缺乏仁愛生活(這只有在世間才有可能)的所謂虔誠根本不能引向天堂。只有本著屬天的動機過仁愛的生活,在每項責任、事情、任務中表現誠實和公平,才能引入天堂。當我們按誠實和公平行事為人的時候,這種生命的源頭就在我們心裡,因為這樣行是與神的律法相符的。這種生活並不難,缺乏仁愛行為的所謂虔誠的生活才是困難的,而且肯定讓人遠離天堂,盡管有些人相信它能引向天堂。”
史威登堡通過大量的靈界經歷證實,財富、地位、尊貴的生活、娛樂享受等並不妨礙人上天堂。我們大可以通過正當途徑積累財富,大可以追求優雅高貴的生活,大可以住寬敞華麗的豪宅,大可以參加悠閑娛樂、社交活動。我們無需整天板著一副深沉哀傷的面孔,耷拉著腦袋,以表虔誠。我們完全可以快快樂樂的生活,只要心裡始終以愛為念,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在所處的每一個崗位上,總懷著仁愛憐憫的心腸,本著誠實公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