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吹水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本土農業」香港二澳米鄉復興

二澳米鄉復活記[/size=5][/b]

彎下腰,背朝天,農夫們泥足深陷水田中,左手執住禾稻,右手舉起鐮刀,「唰唰」聲此起彼落,割下一束束金黃色稻米。
這裏是大澳附近一條名不經傳的「二澳村」,快將成為全港最大的有機水稻田,標示着一條荒村的復興。


收割後,水田倒映着天空。

二澳這地方,對很多人來說十分陌生,只有行山愛好者才略知一二。
它是一條荒廢多年的村落,由大澳步行 45分鐘才到,是去石壁的必經之地。
許多年來,這處雜草叢生,但今天來到,眼前風景竟成一片稻田。放眼看去,田野位於山谷下,足足過百萬呎,約三個維園般大。農夫們趕在 8號風球來臨前收割,忙得不可開交;另一邊田,來了幾十隻禾花雀在上空睥睨,一待人走開,馬上成群驟降,毫不客氣地啄食穀粒!
由於人手有限,農夫沒空驅趕,惟有把部分收成慷慨分享。
40出頭的農夫余健新笑道:「一到黃昏和早上,雀仔多至 200隻!牠們好聰明,一塊塊田輪流吃,試過播麻鷹聲、放稻草人、敲銅鑼也沒用。」
他說罷,抱起一大束禾稻,繼續打穀。
那打穀機很簡樸,是用竹枝和尼龍網自製的,新哥高舉十來株禾稻,狠狠打在幾條竹枝上,稻穗上的稻穀哆嗦落下。


田中一點點黑色的是禾花雀,小小一片田,聚集了近三十隻在大快朵頤。

稻穀收割後,還有一大輪工夫,先要將稻穀曬三日太陽,讓裏頭水分蒸發掉,才不易發霉。
稻穀曬乾後,便得倒進吹穀機,農夫同時邊轉動機內風葉,最輕身的沙塵雜質會被吹出來,稻穀就在機器兩側過濾出來。
「有些穀粒被雀仔吃掉,只剩下空殼,輕飄飄的,會吹到較前一格,而有米的較重身,所以直接落下來。」
新哥解釋,吹風過濾起碼做三次,才能確保穀粒乾淨。
最後放入碾米機,將穀殼磨走,才算完成整個收割工序,可見一碗飯真的得來不易!
剩下的稻穗也不浪費,曬乾後就是禾稈草,「聽過廣東三寶吧,就是陳皮、老薑、禾稈草。
禾稈草除了可做稻草人、結草繩,種菜時鋪在泥土上,能幫植物護根,還能天然分解呢!
我們現在會燒禾稈草來煮飯,特別滋味。」新哥笑道。
磨剩的米碎,以前的農民習慣用來餵雞鴨、餵豬,不過現在不能養家禽,只可與穀殼一同堆肥。


農夫新哥用自製的機器打穀,稻穗高舉過頭,然後把穀粒通通打下。



曬乾了的稻草很有用,用來覆蓋泥土,可以保護作物根部。

這農場今年清明才正式開辦,裏頭種了四種絲苗米,包括象牙香占、美香占、五山香占和恆豐優。
暫時試種的 3畝田,第一批產出 200多斤白米,儘管人手有限,又有雀仔爭食,收成不多,卻為復耕拉開序幕。
負責推動整個計劃的,是「二澳農業合作社」,聘請新哥等幾位年輕農夫在這裏耕作,建立全港最大的有機農場,生產本地有機絲苗米。
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恢復被人遺忘的二澳,以及幾十年前的米鄉盛況。



農夫新哥用自製的機器打穀,稻穗高舉過頭,然後把穀粒通通打下。


左面的是完好的稻穗,色澤亮麗,穀粒豐碩。右面是給雀鳥吃過的,顯得扁身暗啞。

光復農村 二澳有米
「二澳農業合作社」由一班農業專家成立,一直在廣東、重慶設有米場兼養鴨,以自然農法種植「鴨間稻」。
2011年,專家們有意在香港辦農場,結果在芸芸鄉村中選址二澳建立有機米種植場,一來因為業權相對比新界農村簡單,二來這兒地方闊大,擁有天然環境。
不過,最重要還是這地方有着鮮為人知的種米歷史:三百多年前,二澳曾以優質絲苗米著名,關鍵在於水源——用山上「水嘮嘈」河流的山水灌溉,清澈無污染,種出來的白米特別靚。
當年二澳村民務農維生,最興旺時住了約 1千人,主要種米,亦有養豬和雞鴨,後來耕地不敷應用,部分村民便遷往海邊,建立二澳新村。
可是直到二次大戰日軍侵華,新村被嚴重破壞,加上 50年代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村民大舉遷徙到大澳,開始放棄務農,負責興建村屋等工作;後來本地工業發展,更索性搬出去荃灣、葵涌等地區工作,大時大節才回來祠堂拜祭。
就這樣,本來農田處處的二澳成了荒蕪之地,風頭亦被水鄉大澳完全蓋過。
合作社的專家了解二澳歷史後,決定與昔日村民合作,借用新村和舊村土地 30年,計劃復耕復村,讓村民可以回去居住,土地不用白白荒廢。


農夫在田間高舉「復耕復村」旗幟,頗有揭竿起義的況味。


田邊一隅還種了太陽花,陽光下充滿生機。

復耕工作於去年 11月開始,土地荒廢近半世紀,剩下頹垣斷壁,得先去除十幾呎高的雜草;由於不可用化學除草劑,惟有靠人手除草,然而清除沒幾天,一場大雨馬上令野草長至腰高,又得重新拔過!
舊時依山坡建的梯田,田基用大石砌成,現在大石卻四散,要用機械臂逐塊找回以作鞏固;泥土內也有不少碎石,要人手仔細除去,才不阻礙作物生長。
最頭痛是,復耕計劃竟引起一場爭議。有環保團體發現合作社燒草木灰開墾,馬上指摘這是破壞濕地生態,影響樹蛙生存環境,塗炭生靈。
後來,環保組織「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主席何佩嫻實地視察,發覺事情沒想像中嚴重:
「一般荒田開墾都會燒雜草,作為草木灰肥料,屬正常情況,最重要是他們沒把河水截流,應該不會影響附近濕地生態。」
合作社亦接受佩嫻意見,把碗口粗的樹木悉數保留,並編號碼作記錄,承諾不會為開墾農地而大肆砍樹。
「二澳足足有三百年歷史,復耕之路當然不是一兩年便可完成,即使有種田經驗,土質、氣候也要重新適應。」農場營運經理李立航說。

未來,合作社將主打種米,並製作米通、醃酸瓜、菜乾等副產品;同時開放部分農田,開辦工作坊,教人開田引水灌溉,或借土地予弱勢社群體驗耕作。
另外,亦開始跟非牟利團體合作,將自家種香茅製成天然防蚊的香茅油,又到大澳回收餐廳廢油,製作手工肥皂,務求將二澳這偏僻之地,重新與外界連繫起來。


由大澳步行至二澳不用一小時,沿路風光漂亮得很。


河流「水嘮嘈」的山水是二澳主要水源,清涼無污染,種出來的米特別飽滿。


清除雜草後,百多年前的田基露出來,供今天的人繼續農作。

說到底,復耕計劃其實也是村民的心願。
當年的二澳村民現在只剩約二百人,年輕一輩大多搬到市區工作,只剩部分退休村民,間中回合作社幫忙下田。
55歲的二澳村長龔學成回想, 7歲開始隨父母搬到大澳,童年時每天拉牛到二澳耕田,「祖先十幾代人都在這裏生活,如果我們這輩任土地荒蕪,實在說不過去。」
他認真的說:「活到這把年紀,大家都想回到自己的根,告老還鄉。」
當他日稻田恢復本來面貌,人們除了記得大澳有魚,還知道二澳有米,是真正的魚米之鄉。


二澳有機米$48/包( 500g)


有機香茅油$38/支( 50ml)


廢油手工肥皂$15/個( 25g)

二澳農業合作社
合作社將於大澳吉慶街設立門市, 9月中開業,出售有機白米及農業副產品,並將舉行開田、插秧等工作坊及招募義工,報名詳情將於 facebook公佈。
Facebook:二澳村

SOURCE:《飲食男女》
Good1Bad0
2013/09/03, 7:02:44 早上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