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旅遊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佛寺藏藝文空間 屯門街坊後花園



http://video.appledaily.com.hk/mcp/encode/2017/01/20/3259207/20170121_Vvvsub458NEW_clean_w.mp4


二十年代清涼法苑初成立,旁邊原是菜田,後來政府收回部份農地後建成幼稚園,青瓦下的紅色拱門,中式建築配搭現代感的「清山塾」招牌。

香港的藝文空間大部份集中九龍如牛棚、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港島中上環眾多gallery和灣仔富德樓等,對於新界人來說,位置頗遙遠,參觀要長途跋涉。座落屯門清涼法苑內的清山塾,不要以為只是一間普通寺廟,廟內原來有個藝文空間,由兩名藝術文化人共同營運,目的是為新界西街坊建立後花園。

清山塾的出現,主理人胡敏儀(Wendy)說是緣份,她早知道清涼法苑是個出名吃齋菜的地方,而法苑旁邊的清山塾原址於七十年代是「佛教見修幼稚園」,九十年代由茶館接手,結業後一直荒廢多年。茶館添加的中式庭園建築,現在完好無缺地保留下來,是歷史的見證。後來Wendy經朋友得知法師們一直屬意公眾提供意見,活化這片荒廢之地,於是兩年前着手計劃清山塾文化空間,最令她驚喜的是清涼法苑並沒有規定清山塾要以佛教形式營運,令發展空間更大。清山塾總面積約六、七千呎,Wendy與另一主理人洪永起(阿起)共用營運,分為cafe、書店、展覽場地和佔地最大的庭園公共空間,除了擺放藝術品,亦希望附近居民可來玩和聚腳,是個自由藝文空間,藉此與社區建立關係。阿起負責cafe與書店的運作,畫廊則是由Wendy負責策劃展覽及活動。試業一個月,舉辦過電影放映會、工作坊、香港十八區巡迴詩會及關於屯門的講座,吸引不少屯門街坊前來,他們亦歡迎大家在後院飲咖啡甚至發呆,享受安靜的下午。


咖啡店與書店佔地千呎,空間闊落。


庭園內放了本地雕塑藝術家岑愷怡的《彩虹系列II》藝術裝置,適合大人細路一齊坐。


自稱社區總動員的Wendy與文化主廚的阿起早定下清山塾的社區發展方向,接下來會舉辦不同活動。


畫廊除了策劃、展覽及文化活動,月初舉行首次工作坊「拼貼清山塾」。

傳承學習精神 加強社區聯繫
屯門舊稱為「青山」,而「塾」是古時私人設立的教學地方。佛教見修幼稚園保留下來的學習精神,正是透過清山塾創造新的學習方式,「每個人都可以是老師,每個人都可以是學生。」阿起說道。Wendy則認為香港很多展覽都太短暫,所以清山塾每隔三個月才會有特定專題配合不同活動,頭一季開幕專題《這裏》,就是從清山塾出發,讓大家可慢慢了解,透過這裏思考自己的存在。曾當文化雜誌編輯的阿起,辭工後做藝術行政的工作,熱愛煮食,離開藝術行業後一直尋覓地方創業搞飲食;原任職銀行界的Wendy工作收入穩定,四年前報讀藝術課程後,才發現對藝術方面的興趣,決心轉行。她現在邊經營清山塾邊接freelance,收入不算穩定,卻在做喜歡的事,一路走來,大家都在學習的過程中探索。


大部份學員是屯門區街坊,亦有從廣州來探朋友的學員靜怡,她笑說原來香港也有這麼寧靜的地方。


清涼法苑雖屬私人地方,但Wendy說只要大門打開就歡迎大家進內參觀。


園內的大樹均有幾十年歷史,其中一棵長有大樹菠蘿。

與其打卡 不如享受獨處
近期網民大插媒體過度宣傳香港好去處,亦有人反駁指香港人不愛護環境,好地方都被糟蹋,Wendy及阿起亦不希望大家純粹前來拍照打卡,而是學會尊重環境,尤其清山塾旁邊是法師作息的地方,參觀時不宜吵鬧。試業期間不時有街坊路過推門而進,有些住在附近屋苑的街坊更是從不知這個地方,覺得屯門區終於有個恬靜的地方閒逛,甚至有好心街坊說可幫忙翻土種菜,正是這些社區力量令清山塾繼續走下去。他們並沒有特別想將清山塾營造文青氣氛,相反,盡量保留原址的建築物外觀,讓街坊可以親眼看得見它的歷史。阿起說不一定要在這裏做甚麼,享受孤獨的時光也是樂事。清山塾究竟是個怎樣的地方,就是想大家親自前來觀察和發掘。


Cafe門側是書店,以飲食文化、文學和文化藝術類書為主。


中式茶館遺留下來的竹柱裝飾,與庭園的裝潢融合。




清山塾cafe除了咖啡及茶等飲品,平日下午提供fusion素菜小食($40至$60),中午會提供主菜,周末提供素食私房菜(共七道),每位$200。


清山塾
屯門屯富路清涼法苑內


記者:畢慧婷
攝影:陳健邦、劉永發(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謝慧珊
美術:利英豪


source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
行吓唔錯,但食野幾貴
Good1Bad0
2017/01/21, 11:03:16 上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