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時事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老中青探索崎嶇民主路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22/20029139


老中青探索崎嶇民主路[/size=5]


李柱銘強調若非港人一直堅持爭民主,香港已變成澳門。易仰民攝

【香港20年】10年前,《財富》雜誌修正97前的評估,認為香港未死。到了今天,經歷了20年驚濤跌宕、千山萬水的香港人卻赫然發現,當下才是真.1997。

97年憂慮的懼怕的,似乎一一應驗。50年的期票過了快將一半,2047又是另一大限?

本報今起推出「香港20年」專題系列,梳理20年來我們走過的路,也探究應該如何走下去。

香港1997年7月1日回歸,「民主回歸、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曾令港人相信可命運自決;但回歸20年,民主遲遲未見,中共對民主回歸承諾成為空話,年輕一代在失望與憤怒下,有人提出港獨、本土自決訴求。回望20年走過崎嶇民主路,老、中、青三代人各有看法,曾參與《基本法》起草的李柱銘、大學年代參與民運的林耀強,仍相信民主回歸是出路,要繼續爭取真普選,而30多年前已提出自決的劉慧卿慨嘆不獲主流民意支持,但作為回歸後新生代的羅冠聰,表明不信中共,港人自決才是出路。三代香港人,對未來香港民主路看法,或正預視在下個20年爭取民主的路向。


李柱銘:仍信民主回歸[/size=4]

【本報訊】自80年代開始,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一直主張香港民主回歸,雖然香港回歸廿年仍未見真普選,李亦曾有過氣結、悲觀的時候,但到今天仍堅信民主回歸是香港唯一選擇,若非港人一直堅持爭取民主,香港已變成澳門。面對香港遲遲未有真普選,李認為責任在中國未有遵守承諾,呼籲中共領導人糾正過去廿年對港政策的錯誤,「應該行返鄧小平個初衷,要信香港人,若果你唔信香港人,咁點行一國兩制?」

82年提港獨遭京官反對[/size=4]

1985至89年曾任基本法草委的李柱銘接受本報專訪,談到香港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情況,是否與當年預想落差很大時,形容自己在起草《基本法》期間,一直對香港情況感樂觀;至89年六四事件後,才開始對香港前途感到暗淡,並在香港回歸當晚感到氣結,「民主配套香港齊晒,點解要等咁耐先有民主?我條氣好唔順」。

問到回歸廿年後,是否仍覺民主回歸是香港唯一選擇時,李透露1982年他與已故全國人大香港區代表廖瑤珠帶領一班專業人士訪京,他記得當得時與港澳辦副主任李後、秘書長魯平討論香港前途問題,他當時提過港獨可能性、亦有在座人士提「主權換治權」方案,但全遭京官強烈反對,最終不歡而散,「獨立我講過㗎,但知道唔得吖嘛,佢哋(中共)唔肯」。

李又指,當年82年,未到97年,「如果我哋搞革命,要先打英軍,英軍唔夠打,解放軍實嚟幫手,咁我哋點打?根本諗都唔使諗,所以(港獨)根本係做唔到嘅嘢嚟」。

他坦言,過去廿年一直自問,除民主回歸外,有否其他更好的路線,但得到的答案是:「?家再行返轉頭,我都係呢條路。」李又回想2014年傘運爆發後3日,曾被一名女大學生流淚質問他,為何當年他要接受一國兩制,未有推動港獨和搞革命,「我話如果你哋真係想革命,唔應該賴我哋,因為革命隨時可以做,但我會勸你唔好做,因為係做唔到,我問佢可以點做,佢答我唔到,佢哋都冇方案」,又指現時所謂港獨,亦只是流於「講獨」,根本沒實質內容。

對於有人主張香港自決,李認為讓年輕一代討論2047後的香港前途並無問題,「自決唔一定係獨立,點解畀年輕人講吓都唔得?」對於香港民主前景,李稱保持謹慎樂觀態度,認為習近平不會持續極左路線,亦對香港年輕一代有希望,相信香港2047年前已落實真普選,「(民主)嗰啲果籽已經喺年輕人腦海入面播咗,點可以話失敗?」
■記者林俊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22/20029143


林耀強:心痛權貴賣港 [/size=5]


林耀強拿起1990年拍攝的照片,當年他與學界不滿政制發展保守,撕毀《基本法》文件示威。黎樹雄攝

【本報訊】時空回到30年前,學聯7名成員1988年秘密赴廣州,於基本法起草委員會主任委員擴大會議場地默站示威,訴求清晰「堅持民主回歸」。結果中共只做了「回歸」,「民主」卻走數。當年示威學生林耀強如今人到中年,無奈承認,所謂民主回歸已走樣。最大罪人除了「呃港人」的中共,不時威嚇香港變一國一制、逢迎中共的本地權貴,出賣下一代更教人痛心。

「想像唔到2047年係點」[/size=4]

套用社運界定義,林自認「大中華膠」,對於當年支持民主回歸,今天結論依然是順理成章、理所當然。當年他參與學運,曾接觸真誠希望香港實現高度自治的中方官員。但現實歸現實,《基本法》政制發展內容之保守,已為高度自治走樣打開序幕。雙普選一再拖延,以至2014年人大8.31框架為普選落閘,「任何正常人都會質疑,當年中共嘅承諾只係政治手段」。

港人在香港前途問題談判中,被排除在中英角力之外。林稱港人沒「袋定唔袋」的選擇,只能盡力爭取最大空間。他曾思考,高度自治走樣或許因港人欠缺向中共摸底機會,亦不懂國情,「睇番中共黨史,中共政權其實會因時制宜,刻意忘記或擱下舊日承諾」。

回歸後50年不變淪為政治口號,林說,民主回歸走樣激化港人離心,中共固然負最大責任,但部份港人權貴,成為中共入幕之賓,卻未如實反映港人聲音,動輒威嚇港人如不要兩制,就索性一國一制,實為賣港行為。他說:「社會太多評論家,單純指罵其他人,對整個民主運動,爭取更多民主自由,保障法治係冇幫助」。

傘運後出現港獨與本土自決主張,林認為可以理解及討論。惟獨派空有宏大理想,沒實際策略;自決派核心精神,與民主回歸提倡的真正高度自治相似,「留用民主回歸名稱,更凸顯中共走數嘅尷尬」。未來30年中國形勢不會扭轉,只能靠港人韌力捍衞核心價值,「張力只會更大,走入一個死胡同,悲觀到想像唔到2047年嘅香港係點」。
■記者鄭啟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22/20029156

羅冠聰:8.31毀港人幻想 [/size=5]


羅冠聰指主權移交後,新一代在生活經驗得出「中共信唔過」。黃耀興攝

【本報訊】2014年人大8.31落閘見證民主回歸的幻想破滅,那年羅冠聰才20歲,剛在大學開始認識民主回歸概念,還談不上失落,反而對79天傘運清場告終更失望。他指新一代不再對中共疑中留情,「唔再係血濃於水,唔再係一種回歸祖國懷抱概念」,港人要吸取經驗,爭取2047年自決香港前途問題。

「今日唔累積力量更小」[/size=4]

香港眾志立法會議員羅冠聰今年23歲,大學年代才認識民主回歸論。他指論述建基於很大假設,就是中國經濟開放,政治會跟着開放。他形容主權移交後港人一直相信一國兩制下循序漸進邁向普選,直至8.31落閘,砸碎港人幻想,「以往我哋話普選有時間表、有路線圖,假如時間表、路線圖係呃你嘅,咁我哋個終點喺邊呢?我哋幾時先有民主?」

羅的政治信念和行動並非建基於民主回歸,亦不會怪責民主回歸派。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國家領導人似乎較開放,予人民主化願景,加上港人普遍關注自己生活,多於城市的未來,「喺嗰時空大家都同香港detach(分離)咗,佢哋覺得不滿唔係反抗,而係移民」。他認為新一代不會像民主回歸一代,有強烈中國身份認同,亦不會對中共疑中留情,「好多新一代眼見本身呢個地方變得越嚟越差,而個始作俑者係北京政府」。

香港眾志去年成立,提倡透過公投自決香港在2047年後的前途和政治地位。羅指港人要在無路線圖、無時間表下爭取民主,更需要公民社會堅實的一群自我裝備,在恰當時候為政權帶來壓力。他亦認同在區議會、立法會爭取過半議席的階段性目標,增加博弈籌碼。記者問20、30年後再回顧民主自決,可會像民主回歸般落空?他說:「社會運動冇包生仔,你唔能夠憑住一個信念就一定要贏,你計晒數先去做,咁永遠唔會帶嚟實質改變……根本搞社會運動就係向住目標進發,然後不停不停累積,好難講到幾時贏定輸,唔好用打機諗法講社運。我淨係知道唔由今日開始累積,聽日力量會更加小。」
■記者潘柏林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22/20029162

劉慧卿:一直支持自決
[/size=5]


劉慧卿

【本報訊】「我仲未當選議員之前,已經支持自決,我自己支持,亦都覺得應該(自決)」。這句話並非出自本土派年輕議員之口,而是來自今年已65歲的民主黨前主席劉慧卿,無奈未獲當時主流民意支持而告吹。回首香港回歸後的民主路,雖然崎嶇,但這位香港自決先驅坦言,「幾難搵到」比民主回歸更好的路線。


「歸功」特首梁振英[/size=4]

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於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後訪港,當時劉慧卿是記者,在記者會上當面質問鐵娘子:「你簽咗協議,將500萬香港人交畀共產政權,道義上講唔講得通呢﹖」30多年 後,劉慧卿接受本報訪問談及這段往事,直言個人從不認同「民主回歸」,至今仍支持香港「自決」,而不是「民主回歸」她當年提出由港人全民投票,決定是否接受聯合聲明,無奈主流民意不接受,「當時事實擺喺度,係香港冇人要去爭取呢樣嘢」。

1996年她創立前綫,反對只由中、英兩國商討《基本法》,提出「全民制憲」,「香港人應該有份寫(《基本法》),寫完再畀全民投票」,可惜有關建議同樣未獲主流社會支持,劉慧卿不禁苦笑說:「好多香港人覺得要搵啲實際嘅嘢,有時都冇辦法,有時你都要向現實低頭。」

面對一次又一次爭取自決失敗,劉慧卿也不得不承認,現實上「幾難搵到」比民主回歸更好的民主路線,可獲主流民意支持,對於近年「自決派」成功冒起,更有代表晉身立法會,劉慧卿認為要「歸功」特首梁振英,指在梁治下令年輕人對前途失去希望,加上梁破天荒在施政報告點名批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佢(梁振英)一提起就全世界搵嚟睇,變成洛陽紙貴,所以係佢搞起(自決)」。
■記者林俊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22/20029167

回到英殖時:基建走樣淪大白象[/size=5]


赤鱲角機場

【97年5月22日】
港英政府1989年宣佈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提出興建新機場及西九龍填海等10個核心項目,跨越九七主權移交,因把願景描繪成像玫瑰園般美好,又名玫瑰園計劃。部份工程於回歸前竣工,其中耗資110億元、全長1,377米的青馬大橋,於1997年今日通車。

玫瑰園計劃原預算逾2,000億元,昂貴造價引起中方強烈不滿,擔心耗盡香港的財政儲備。時任港澳辦副主任魯平更對着鏡頭連問3次「你說怎麼辦?」

經過多次談判,中英雙方於1991年9月,由當時英國首相馬卓安跟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簽訂「關於香港新機場建設及有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工程終於得以上馬。

整個計劃以赤鱲角機場為核心項目,歷時8年,耗資1,553億元。新機場1998年啟用,當時料每年可處理8,700萬名乘客及900萬公噸貨物。但機場管理局資料顯示,去年機場客運及貨運量分別為7,050萬人次及452萬公噸。

回歸前通車的西隧,原定每日車輛最高流量可達18萬架次,運輸署資料顯示,截至今年2月平均每日僅64,230架次。

前特首曾蔭權2007年提出十大基建,包括造價現破千億元的港珠澳大橋香港段,以及造價達844億元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被批評為「大白象工程」。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22/20029174


回歸百科:【回歸 vs移交】[/size=5]


香港主權移交至今已20年。

現時北京與香港政府都慣以「回歸」形容香港97年主權由英國移交至中國的歷史時刻,但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還有人會用「移交」、「交接」形容此事。回歸可譯作reunification或return,移交則是handover。

根據《中英聯合聲明》文本,從中方角度,是「收回香港地區」;從英國角度,是「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西方媒體則往往以handover形容香港97年主權變易。

有意見認為,handover一詞有矮化中方之嫌,損害民族尊嚴,應該用reunification才對。不過亦有意見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97前從未統治過香港,談何回歸?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22/20029198

玫瑰園不再 啟德機場變豪宅[/size=5]


【啟德今昔】
■上圖:服務香港74年的啟德機場,因接近民居,被稱為全球最危險機場之一,1993年發生客機降落時衝落海意外。下圖:1998年新機場落成,啟德發展願景一換再換,如今都變了郵輪碼頭、體育園,還有屢破呎價的豪宅。

【本報訊】啟德發展,上世紀玫瑰園計劃的延續。1998年新機場落成,騰出320公頃的啟德舊機場市區用地,規劃歷時廿載,願景一換再換:郵輪碼頭、體育園,還有屢破呎價的豪宅。見證千億基建的民航處前處長樂鞏南謂,工程是六四後港英為穩定民心的政治產物;前政府規劃師陳達材則指,鴻圖創造發展,大量填海卻令維港大幅縮小。20年過去,10組相片,映照今昔。50年不變、一國兩制能否落實未可知,一幅幅相片,卻見證香港「有地便是王」的玫瑰夢,歷20年不變,諷刺地成為另類的香港價值。

1995年夏天,《財富》雜誌封面以〈香港之死〉為題,預言97回歸後香港大倒退。諷刺的是,20年後的今天竟逐步應驗,包括香港「變成北京的殖民地」、「不再重視法治」等;但若從高速發展角度看,香港這隻一度識生金蛋的鵝,回歸20年仍散發餘暉。上世紀的玫瑰園計劃,影響97後香港長遠發展。1989年10月,時任港督衞奕信在施政報告中提出10項工程的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儘管被指只為撤走前撈一筆,卻為回歸後的香港經濟發展注下強心針。


彭勵治六四前曾擱置搬遷
[/size=4]

這項歷時8年、耗資達1,553億元的工程包括興建新機場、連接市區的鐵路幹線,西區海底隧道等,連帶東涌新市鎮發展,以及西九龍填海。樂鞏南回憶道,早於80年代初,啟德用量已飽和,但時任財政司的太古大班彭勵治,其實早擱置機場搬遷。「直到1989年北京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衞奕信先落實計劃,希望借助超大型計劃穩定港人信心,繼續吸引外商在港投資。」樂鞏南說。


【荔園追憶】
■上圖:1949年開業的荔園,大象天奴、擲銀仔和咖啡杯機動遊戲,是一代人的回憶,惜於1997年3月結業。下圖:原址今日已變成私人屋苑盈暉臺。


【皇后清拆】
■上圖:充滿殖民地色彩的皇后碼頭,港督就職、英女皇訪港都於此上岸。下圖:皇后清拆觸發保衞浪潮,現時碼頭前空地建了摩天輪,是大型嘉年華會選址。

由當年的玫瑰園到今日貫通中港的高鐵發展,龐大基建項目與政治一直分不開。80年代在拓展署出任城市規劃師的陳達材就指出,當年提出的玫瑰園計劃,除了在人工島上興建新機場,還包括市區大量填海。「當時預計人口會增至900萬,土地需求殷切,唔喺新界收地,最簡單直接嘅方法就係填海」。中英談判落實主權移交,回歸前10年是填海高峯期,陳達材表示填海範圍遍及啟德、紅磡、土瓜灣及西環和灣仔沿海一帶。

除了今日被視作一手樓供應重鎮的啟德發展區,過去20年,清拆重建的荔園、虎豹別墅、囍帖街、裕民坊,甚至原址位於廣播道的亞洲電視廠房及西九發展區,雖以不同主題包裝,但屢被譏為變種豪宅發展項目。97後,充滿殖民地色彩的皇后碼頭成為歷史,就連見證馬照跑舞照跳的大富豪夜總會,亦無法平穩過渡,於2012年關門大吉,改建為商場,成為港產片上的光影,只剩集體回憶。
■記者呂麗嬋


【夜場褪色】
■上圖:見證馬照跑、舞照跳的大富豪夜總會,2012年關門大吉,回歸未到20年已成歷史,遑論50年不變。下圖:昔日紙醉金迷的夜場,原址已變身商場。 【亞視熄機】


■上圖:前身為麗的映聲及麗的電視的亞洲電視,位於廣播道81號,1957年5月29日啟播。下圖:2007年搬至大埔工業邨,去年4月「熄機」停播,原址變豪宅。


【虎豹無蹤】
■左圖:胡文虎1935年建虎豹別墅,地獄浮雕警惕世人。右圖:1998年,後人胡仙投資虧蝕,賤賣予長實建屋苑。 【囍帖不再】


■左圖:位於灣仔的利東街以印刷喜帖聞名,被稱為囍帖街。右圖:2004年計劃重建,在爭議聲中成為大型樓盤囍匯。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22/20029210

回歸後落閘 示威勝地成鳥籠 [/size=5]


【門常「關」】
■回歸20年,中環儘管璀璨依舊,但由前政府總部到今日門常開,一道道有形無形的閘,令香港無復昔日光輝。

【本報訊】「港英年代,你伸隻手出去會掂到彭定康,97後董建華一上場,已喺東西翼建大閘」。90年代初已是示威常客,「阿牛」曾健成見證三個年代的政府總部對待示威者態度的變化。「?家嘅所謂門常開,又安檢又大閘,示威區鬼咁遠,要見啲高官個影都難」。儼如鳥籠的佈局,當年已叫示威者無奈,他苦笑謂哪想到走過三任特首,情況越來越壞:「公民廣場長期關閉,根本係門常關,作為國際城市,呢樣肯定係大倒退。」


阿牛懷念肥彭聽民意[/size=4]

前政總位近終審法院,是示威勝地,阿牛謂,記得斜路上有棵大樹,很多白鸚鵡棲息。「華人領袖嘅特色就係要起閘,有次7.1遊行,大批人塞咗喺附近,望住啲鸚鵡忽發奇想,訓練到佢哋叫口號就好,唔使連廁所都冇得去咁辛苦」。身處「鳥籠」插翼難飛,令每年參與保釣的他份外懷念港英:「除咗政府總部冇咁多閘,我最記得肥彭有次去小西灣巡區,截住佢要求坐低傾,10分鐘後已獲安排喺房屋署辦事處見面。」

儘管被指政治騷,但小市民感覺被尊重,仍然難能可貴;反觀回歸後三任特首,他稱就連請願信都難遞,更遑論會面聽訴求。「中國領導人從群眾而嚟,但其實最怕群眾」。

習近平訪港,表示仍會繼續示威的他就下了戰書:「有冇道德勇氣企喺真正群眾面前?唔係搖旗仔嗌歡迎嗰種,係真正群眾。」回歸20年,由政總到門常開,一道道有形無形的閘,摸不到也一定感受到,「肯定係大倒退。」阿牛說。
■記者呂麗嬋
Good0Bad0
2017/05/23, 2:51:13 下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