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學術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讀伊藤博文傳記



我們念中國近代史的人,總會遇到考試題目,就是比較中日兩國在十九世紀中期現代化的進程及成敗關鍵,即是分析甲午戰爭日本戰勝大清的原因,洋務運動輸給明治維新的理由。這些枯燥的所謂比較歷史,可以用更有趣的方式去入手,就是人物故事。中日近代化的兩個關鍵人物,是李鴻章和伊藤博文,一個是洋務運動的推手,一個是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始於1861年,比明治維新早了八年,結果是伊藤博文打敗了李鴻章。

話說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前,李鴻章和伊藤博文曾有過一段對話,當時伊藤說自己曾給過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貴國迅速改革內政,否則我國必定後來居上,如今十年過去,昔日說話經已應驗。李鴻章說:改革內政,我非不欲做,但我們國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齊,不像貴國一樣上下一心。如果我們兩人易地而處,結果會如何?伊藤想了一會,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

要剛强
伊藤博文這番說話只是「畀面」李鴻章,實情是李鴻章的識見、能力、做事之決心,遠遠不如伊藤,李是慈禧太后的一個奴才,而伊藤是有信念的政治家,兩者根本不能相比。今天我介紹一本他的傳記:《伊藤博文:創造近代日本之人》,作者是伊藤之雄,曾於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及賴肖爾日本研究所(Edwin O. Reischauer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研究近現代日本政治外交史。這是根據第一手資料寫成的伊藤博文傳記,作者以四個字「剛凌強直」(即剛強、嚴正、真誠)貫串他的一生,這評價是來自明治維新大老木戶孝允,他是從伊藤立身處身之道出發,認為貫串其中的信念是:隨時都有連地位、性命皆可拋棄的覺悟。

我們知道他的前半生,在香港割讓予英國那年出生於低下階層武士家庭,起初是仇外攘夷的「膠人」,後來冒死偷渡到英國念書,目睹西方工業文明之先進,學習數學、地質、礦物、土木工學,他明白到攘夷是「儍仔」行為,轉而變成討伐幕府的維新改革派,不斷思想未來日本的政治現代化。在英國考察時,他對英國君主立憲制已有認識,維新志士們在選擇日本的近代化模式,其視野比大清帝國闊得多。我們看日本歷史,只着重明治天皇親政,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一幕,而沒有耐心研究明治維新之後十多年,在政治體制改革上的摸索,而當中關鍵人物就是伊藤博文。他的中心思想是不能盲目抄襲歐洲政體,認為「設立國會較維新創業更加艱難」,究竟走議會主導的英式憲法,還是君主有行政實權的德式憲法,維新政府內部莫衷一是,他決定去柏林考察,跟隨當地憲法專家學習,主導了日本憲政體制的設計。


李鴻章是個權傾朝野的大臣中堂大人,但對國家未來卻沒有信念可言,在千年大變局中只充當個修修補補工匠。

真勇武
伊藤在傳記中是個性格剛強之人,為了實現目標,逐步克服困難,這由他早年偷渡英國,抱着必死之心回國,響應討伐幕府已經可見。明治初年超前地建議廢藩置縣,大力改革國家管理模式,當政府內外一片要求憲政之聲,他卻頂住立即立憲要求,細心研究找尋符合日本皇權的制度。回望曾國藩、李鴻章等謂同治中興名臣,他們是一班做官,而非做事之人,中式官場練就了一身圓滑,欠缺有信念及剛強正直之人。而日後戊戍維新六君子,就只有一腔熱血仿效日本,而欠缺了對實踐的認知及所需毅力,看伊藤博文所心繫的日本憲政改革,是經過不斷思考、學習、考察,這豈非一班放言高論,口頭勇武的儒家知識分子可比。

撰文:劉細良
編輯:梁浩維
美術:利英豪

source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
伊藤博文,想睇
Good0Bad0
2017/06/23, 12:00:16 中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