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學術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鬼魂媽媽又來了



日本繪本作家信實的作品《媽媽變成鬼了》出版後成為話題性作品,也成為日本、台灣暢銷繪本,大人一直認為死亡這些沉重的主題,不適合同孩子談論,但實際上孩子亦有可能會經歷至親離世,逃避其實不是辦法。《媽媽變成鬼了》用輕鬆的手法,說出冒冒失失的媽媽因車禍過世了,她變成了鬼魂回家看望故事的主角小康。晚上小康真的見到了鬼魂媽媽,兩人抱頭痛哭,第二天起來,媽媽已經不在了,小康大聲的喊:「我會努力自己一個人做好喔!」

由於《媽媽變成鬼了》大受歡迎,作者推出了下集《再見了!變成鬼的媽媽》,甫面世已突破50萬本銷量。死了的媽媽心想:「親愛的孩子,就算分開,我也會一直守護你。」變成鬼的媽媽回來參加自己的告別式,典禮過程當然發生有趣爆笑的事。在告別會上媽媽看到自己:「咦,這是我?臉是方形的,好像便當盒!」而小康和奶奶看了媽媽的臉之後……「真的就是媽媽的臉吔!」「對呀!」「臉太方了吧!」小康又問:「奶奶,為了不讓媽媽太寂寞……我可以把今天死掉的甲蟲大雄放進去嗎?」「媽媽一定會很開心。」


繪本以輕鬆手法談死亡議題。

輕鬆手法 談死亡議題
繪本秉承上冊的輕鬆風格,兩本作品構成續集系列,作者信實的創作意念來自生活,當初聽到妻子面對俏皮的孩子憂心不已:「這孩子,如果我不在的話沒問題吧?」由此引發了他的創作動機,故事直接進入死亡課題,他帶給讀者一種嶄新觀點:「認為會對兒童造成負面影響的人,都不是真正面臨過這種問題的人。失去母親的人反而覺得,媽媽就是一直在身邊,也有很多人相信媽媽就在家裏,若聽到一些聲響,還會覺得『啊,是媽媽』,我想所有思念媽媽的人都是一樣的心情。」

很多人害怕看到有關死亡的象徵,例如怕到醫院、怕進殯儀館、怕參加告別式、怕經過墓園,或是忌諱談到死亡的話題。事實上,當一個人越恐懼、抗拒、採取避之則吉的做法,越不去碰觸死亡的議題,由此產生恐懼與負面想像就更加難消除。這心結有可能變成一道緊箍咒,影響我們的生活。既然這是人生的必然結果,何不循序漸進和孩子交流,建立識別和面對的意識,讓他們的心理逐漸成長。

我曾經見過身邊的朋友在孩子面前做「最好的假設」隱瞞實際情況,對孩子說:「外婆在醫院得到最好的治療,相信醫生、相信科學,說不定外婆會很快好起來的。」這做法無形地給孩子增加希望,如果現實出現落差,對孩子的打擊不是更大嗎?繪本中媽媽告訴小康自己面對死亡時也和他一樣害怕,不知所措。其實我們都是人,都會對死亡存在恐懼或者害怕面對親人永遠離開,作為父母,不妨在孩子面前勇敢承認自己的恐懼,讓孩子知道某些情況下,結局是無法避免,也無解決的辦法,最後只能交給時間。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
編輯:馮秀珍
美術:利英豪

source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
好似個套摺紙卡通片
Good1Bad0
2017/06/24, 1:34:53 下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