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攝影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爬上纜車頂影相 初代旅遊攝影家:題材吸引越要捱



http://video.appledaily.com.hk/mcp/encode/2017/07/16/3394687/20170717_Sub174newAD_w.mp4


陳一年可以說是香港第一代旅遊攝影家,70年代開始到內地旅行,到80年中旬代加入《中國旅遊》作全職旅人。

接近70歲的陳一年,可以說是香港第一代旅遊攝影家,大家叫他一哥。70年代自美術學院畢業,自學攝影,並開始到內地旅行。到80年中旬代加入《中國旅遊》作全職旅人,走遍大江南北。

「我們創刊於80年代初,當時中國剛開放給境外人入去旅行,裏面的人很少與外界接觸,對外人很好奇。」當年國內旅遊還未興起,只有度密月或到別處參加會議的,所到之處皆保留原始自然之面貌。他說起70年代到80年代初,他到西雙版納傣族地區拍攝,還記得那時民風純樸。「我背着相機四處走,本來還乖乖的見到橋才對岸,但原來當地婦女把裙子抽起,也不理內褲沒穿,就直截過河。見狀我也有樣學樣,脫褲就走過去。」走到當地人住的竹樓,在下面打聲招呼,他們就會熱情請你進去吃飯。「吃完後還用蕉葉裹着粑粑,叫我帶走,留下一餐吃,一個仙也不收取。後來隨經濟發展民風漸變,你到哪兒都要付費,影張相也要付錢,這種變化,我覺得是不好的。」


他非常喜歡這張牧童在馬上高歌的照片。


2010年雲南曲靖發生大旱災時,他拍下了這張「苦旱」,呈現出環境與人的關係。

在那個未有互聯網的年頭,倒不像現在一click能知天下事,加上當年大陸資訊不透明,做資料搜集相當不易。「我們會訂很多的報紙,看到一些很小的訊息,就剪下來,並將之歸類。找到線索時,便與當地有關部門聯絡,請要求他們提供訊息、安排行程,當時靠郵寄,所以整個過程很長。」跑一趟專題採訪,就要用上整個月。當時用的是菲林相機,旅行中他經常心急想睇相,就會相當神心的自製黑房:「因我很多時到農村旅行,就將他們用來吃飯的八仙檯,用床單圍着 形成很小的暗室,坐在地下,用碟開些藥水,就這樣沖菲林。」卻面對另一難題:溫度控制。「這方法現在講來很好笑。試過夏季太熱了,當地無冰,但可買到雪條。於是我用雪條來降溫,看着溫度計,度到差不多就開始。」

條件缺乏,意志不減,那個年代的人,都特別能捱苦。他回想當時的住宿環境很差,試過於要於山寨度宿,打地舖時不斷被老鼠咬醒。當地人盛情設宴款待,剛拜過神的碗直接拿給他用,碗內沾滿了雞糞。然而比起這些,國內管制就更是麻煩。被公安沒收菲林是常有之事,當時過羅湖關又只能帶6筒以下菲林,但他通常每趟都用上百筒,就須跟關長詳細解釋。為了影靚相,他亦可以去到好盡,試過爬上黃山纜車頂拍攝。「當時是1987年,纜車還在試運當中。如在纜車內拍照,一定要隔着玻璃窗。我就提出要求,因為有官員陪同,他們就破例一次,將安全帶綁住我腰間與吊臂上山。8分鐘的旅程,在纜車頂上去,所拍的照片其實不太能用,但畢生難忘。」


面對旅行模式與讀者口味在轉變,他還是喜愛做探索人文風景的深度故事。


波密桃花溝


他認為現時中國景點人滿為患,懷念早期純樸自然的人文風景。

三十多年的記者生涯,看着旅遊模式不斷轉變,他不無概嘆。「現在的後生,尤其在香港,影得的人還好找,寫得的人少,捱得的就更少。旅行都是要捱的,越吸引的題材就越要捱,吃喝玩樂誰不懂,去大城市誰不曉?」面對現時食買玩的即食旅遊文化,深度旅遊報導的空間越來越少,他就覺得:「內容上要適應潮流變化,在變化中不要失去自己的風格。如果你失去了風格,變了那種很多花巧小圖拼湊的攻略,這樣就不是自己了。至於行到哪一步,我會否失去這種特色呢?我想不會,要不就結業好了。」


他到貴州拍攝侗族大歌的作品,被列入《當代中國攝影百家典藏》,書中還有陳復禮等百位大師的作品。


現時已69歲,他每次拍攝仍帶上5、6部相機,除了數碼,還會帶上數部菲林機。

記者:甄俊宇
攝影:周芝瑩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
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source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
70年代入到大陸,大家明
Good0Bad0
2017/07/17, 12:27:58 中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