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科技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在圖靈之外,另一位人工智能之父
在圖靈之外,另一位人工智能之父[/size=5]
2017年8月31日 by 袁源隆


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承認吧,人類對人工智能(AI)的未來發展極之恐懼。由月前華文傳媒誤傳 Facebook 機械人自創「秘密語言」而遭關掉,到近日專家呼籲禁止生產「殺戮機械人」,一脈相承的都是人類害怕 AI 會掉轉槍頭,反噬人類。有朝一日,如果像電影「智能叛變」(I, Robot)的想像終於實現,屆時人類或會將怨恨轉嫁予「AI 之父」—— 圖靈,又或麥卡錫。

實際上,「AI 之父」應有兩人,一是艾倫圖靈(Alan Turing),二是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雖然圖靈早於 1950 年提出著名的「圖靈測試」,為測驗「電腦有沒有思考能力」訂下基礎,但真正建設 AI 概念,帶來後續發展的,卻是麥卡錫。

「AI 之父」的路並不容易。於 1927 年出生於波士頓的麥卡錫,童年顛簸,一家人在經濟大蕭條期間不斷搬遷過日,加上幼年體弱多病,無可奈何時常缺課轉校。可是,他沒有就此放棄追求學問,反而力爭上游。他從小已努力自學數學,比常人早兩年從高中畢業,更於 1948 年,自力取得加州理工學院學士學位。

在加州理工學院畢業同年,麥卡錫漸對「電腦」產生興趣 —— 那時候,雖然「電腦」還未真正興起,但學界對於「人腦」的研究愈來愈深入:圖靈、麥卡洛克(Warren McCulloch)、紐曼(John von Neumann)等催生「電腦」和 AI 的學者舉辦名為「大腦中的行為機制」(Cerebral Mechanisms in Behavior)座談會,這場會議不但打開了認知科學研究領域,更啟發了到場傾聽的麥卡錫,使他眼界大開,並思考:電腦是否可以模疑人腦?

聽過座談會後,麥卡錫對此命題念念不忘。於是,他在普林斯頓數學博士畢業,到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任教後,繼續鑽研相關知識。在那裏,他與山農(Claude Shannon)及閔斯基(Marvin Minsky)等青年學人結緣,互相砥礪。只是幾個寒暑,麥卡錫便與他們在 1955 年 8 月 31 日首度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在翌年召開「達特矛斯會議」,會議持續一個月之久,一眾學者的思想花火爆發確切促進了後來 AI 革命。


LISP 語言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Ramiro Gómez/exploringdata

在會議之後,麥卡錫的新發明繼續推進 AI 革命。1958 年,他設計出「LISP 程式語言」,LISP 很快就影響了 AI 編程的語言,直到現在,其滲透範疇極廣,由信用卡的防盜,到今日如 Siri 等 AI 聲音辨別系統,都是以 LISP 為基礎。而他在 1960 年代提出的「分時系統」(time-sharing),更是對互聯網及雲端的發展不可或缺的助力。

麥卡錫於 2011 年逝世,終年 84 歲,他多年推動 AI 的發展努力為人類文明遺下寶貴的資產。他之所以能領取「圖靈獎」、得到「AI 之父」的美銜,全因他不甘墨守成規,勇於想像未來,把他的見聞啟發綜合起來,成為創新發明。以佛學的語言形容,麥卡錫是一位有「願力」的人,敢想敢做,將概念付諸實現。活在他開創的 AI 未來,今人不能只有恐懼與驚慌,而應轉抱開放進步的思維,否則就會被時代淘汰。

原文:
http://www.cup.com.hk/2017/08/31/the-father-of-ai-john-mccarthy/
Good0Bad0
2017/09/02, 5:15:51 下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