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飲食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調養靠五穀 蕎麥可治積滯清腸胃



五穀是中國古代所稱五種穀物,最早見於《論語》,一種說法是稻、黍、稷、麥、菽。《黃帝內經》中有用飲食調養五臟的內容,「毒藥攻邪,五榖為養……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意思是藥物(中藥)是用來祛除病邪的,祛除病邪以後,需要用五穀來調養身體。因此有五穀養生的說法。

五穀中稻米為香港人主食,稻米有分為秈稻(絲苗米),糯稻(糯米),粳稻三種,珍珠米、東北大米都屬於粳稻,粳米除了是主食外,也入藥,如白虎湯等。《食鑒本草》言:「粳米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而《隨息居飲食譜》更稱譽「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粳米為五穀中最有補益效果的,話雖如此,糖尿病人慎之,不宜過量。

黍,歷史悠久,如《詩經》:「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本草綱目》引述「黍米,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主益氣」,黍可磨成麵粉,中國北方用來製作糕點。

稷,今稱小米,又稱粟米,李時珍稱之為「腎之谷」,能養腎氣,又能「降胃火」,《食醫心鏡》謂「治消渴口乾,粟米炊飯,食之良」,由胃熱或者腎虛引起的糖尿病,都可以使用小米來調養。不過小米性偏涼,平素胃脘不適,腹部怕冷的患者就不要多食了。

麥有多個品種。小麥是常見的穀物,《本草綱目》引述「麥屬火,心之穀也」,淮小麥有寧心安神的作用,我們日常食用的麵包、烏冬、意粉等都由小麥製成,不過這些精製食物流失了小麥的營養成份,不具備藥效。

《本草綱目》謂大麥:「消渴除熱,益氣調中」,除日常食用外,可炒香加水煮為大麥茶,有消滯解膩的作用。蕎麥生長周期短,可以在貧瘠的土地生長,為救荒作物,《食物本草》描述蕎麥「俗言一年沉積在腸胃者,食之亦消去也」,語帶誇張,不過蕎麥確能治療飲食積滯,清理腸胃的垃圾,因此蕎麥麵廣受歡迎。

菽即是大豆,黑豆能入腎,治腎病,去水腫,黑豆汁加甘草更可以解藥毒。黃豆及赤小豆都有利小便消水腫的作用,在嶺南地區常用煲湯祛濕,不過南北朝醫藥家陶弘景指久服令人肌膚枯燥,大概是利水太過損害津液引致。

現代人物質豐富,常貪圖肉食甘美,過食甘肥厚膩,使病從口入,五穀清淡而富有營養,根據個人體質及身體狀況,以不同五穀煮食,能夠達至養生。


蕎麥可在貧瘠的土地生長,古時為救荒作物。


中醫師林宗冠

撰文:林宗冠
編輯:謝慧珊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wellbeing/daily/article/20171215/20244568
+++++++++++++++++++++++++++++++++++++++++++++++++++++++++++++++++
Good0Bad0
2017/12/15, 2:08:45 下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