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旅遊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攝影師街坊揭密 中環大館開幕前的前世



全港最大型古蹟活化項目前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經歷十年改造,終落實5月29日後分階段向公眾開放。大館由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三組法定古蹟組成,濃縮了170年小島歷史,見證香港司法和刑法制度的演變。攝影師梁家泰自小在堅道長大,早年就住在監獄高牆對面的唐樓,天天看着囚犯在操場放風,在這十幾幢法定古蹟被修葺活化前泰叔記錄了它們的「前世」,輔加文字補充了不少大館鮮為人知的秘密。

「聽得最多就是鬼古,畢竟當年這裏死了很多人,至少1879-1937年都有執行絞刑。」泰叔語帶詭譎地說。大館開幕頭炮專題展是「大館一百面」,從逾百名被訪者的故事編織出百年歷史,但泰叔為了用照片說故事,更早就花了三四年做口述歷史,訪問了曾在大館工作的警員、懲教人員,甚至曾在那裏度過鐵窗生涯的釋囚,這些野史統統沒有官方記錄,其中一位退休女警就毫不保留地分享她的恐怖經歷。

「B座曾經是女子宿舍,女警說當時她同房的另一女警為情自殺了。翌晚女警和同事在騎樓打麻雀,抬頭一看,她看見那位已死的同房向她揮手,嚇到她立時放下所有躲起來。」泰叔繼續靈異主持潘紹聰上身,告訴我車長休息室是另一個很多鬼古的地方,一名退休車長言之鑿鑿的告訴他,在車長室被鬼壓了兩次,後來這裏便安放了一尊關公像。

訪問釋囚女警打聽鬼古
「大家很喜歡去做禮拜,因為做完禮拜都有糖吃。」泰叔形容某位釋囚講起大館隱藏了教堂時眉飛色舞,彷彿一輩子未遇過這麼有趣的事似的,那釋囚說,他見過像卡通的小矮人從囚室窗口跳下來。

2006年域多利監獄搬走後,泰叔就萌生替這些完成歷史任務的古蹟留影,他於是向古物古蹟辦事處申請,花了五個星期,天天朝九晚五的拍攝過程。泰叔採用黑白菲林、大底機(即是有塊布要鑽進去才拍到的那款),每一處都用很長時間設置、對焦、調校光圈,飯堂的餐牌、幾個關帝像仍留在原地,所以大館如今「重生」,他看到是不一樣的景色。泰叔都忘了拍了多少照片,應該有百餘張,他挑選了當中八十多張,出版攝影集《謝幕》。

「這個名字我想了很久,我覺得大館已做完一場戲,現在說再見,然後下場戲又上演,我記錄它的謝幕。」


照片中B座的大樹早已被颱風吹倒砍掉,這道牆也在建築群翻新工程期間意外倒塌。


很難想像這偌大而古希臘建築風格的大樓,屹立在中環吧?中央裁判司署1914年落成,地牢可通往中區警署,圓柱下低層中央的入口是專讓法官進出的門道。


梁家泰以黑白照說大館170年故事,以《謝幕》命名攝影集。

日據時期做軍隊指揮部
泰叔記得大館洗衣房周圍掛滿警察制服、有馬廄、還有一棵60年的芒果樹。「因日本人當年佔據香港時拿這裏做軍隊的總指揮,他們在這裏養馬。」而荷李活道名勝之一,正是大館羈留所的廁所。「你看看裏面沒有任何東西,不准有繩以防囚犯做儍事,廁所沖廁的鏈在外面,完事後你要請警察替你拉掣。」參觀裝修好的大館,羈留所茅廁果然是無繩設計。




贊善里的監獄圍牆曾經加高(上圖),以防囚犯收到由牆外拋進監獄的「禮物」。八十年代更曾發生逃獄事件。梁家泰以前就住在監獄對面(左圖紅框示)的大廈,天天俯瞰監獄操場放風情景。


女警撞鬼

有關大館,梁家泰聽最多是鬼古。有位退休女警告訴他,她的一位室友當年為情自殺,翌晚她下班後與同事在宿舍騎樓打麻雀,抬頭見到那已往生的室友在對面樓間向她招手,這就是當年女警撞鬼的 B座二樓走廊。

大頭綠衣改着「白飯魚」巡倉 
域多利監獄第一個監倉是D倉,1840年代便已建好。「當時沒有電,用這些燭台放蠟燭。」還有一些照片,反映監倉的油漆很厚,原來又有故事。「監獄長一來要找事情給監犯做,同時要表現給上司看他有管治囚犯能力,所以會不停油漆。」1915年建成的E倉採用了典型英式監獄的設計,中間一道鐵樓梯左右兩邊是倉房,晚上獄警經過長長的鐵樓梯巡倉時,皮鞋聲十分吵耳,囚犯不斷投訴及粗口問候後,獄警晚上當值時要改穿「白飯魚」,這段歷史頗搞笑。

女囚有在監獄產子,有些非法入境者要養育小孩,所以拘留所也設有地方給小孩玩耍。監獄裏還有殮房供去世囚犯或絞死之人,在這裏洗乾淨屍體往生去。

有趣的是,有一張照片疑似拍到監獄裏的灶頭,莫非是俗稱的「大鑊飯」?泰叔笑着指正。「我最初看也以為是灶頭,其實是十九世紀的監房沒有水廁,這是監房唯一通往污水渠的出口,每個犯人有兩桶水,一桶是乾淨水一桶是污物,每天他們帶着兩個桶到這裏『卸貨』。」

泰叔記得,以前監獄入口門是黃色,放監離開的門是藍色(現在已髹成綠色)。「人家說黃門入藍門出,還有出門後有個規矩不能回望,人們迷信望轉頭代表你會再入來一次。」前中區警署建築群組成了香港的「執法鐵三角」。香港第一所監獄正式來說其實只是一間棚屋,到了1862年域多利監獄由一間簡陋的棚屋正式成為第一所正規監獄,也是最近市區的監獄,緊貼着香港最熱鬧的蘭桂坊,卻以一堵水泥牆讓人與自由隔開,見證香港變遷。「幸好我冒着危險,爬上過那些搖搖欲墜的樓梯,留下的照片現已無法重拍了。」泰叔說,影建築最困難的是,沒有人的地方要拍到彷彿有人在,從照片中泛出人味是一項挑戰,否則那只是死物。
「在中環成長,我好想用畫面、文字記錄,好好保留這份記憶,就是人與地融合的記憶。」




單人囚室

原本單人囚室,在八九十年代成為越南船民中心時,一間就住上四人,沒廁所環境也差。曾在獄內工作的神父告訴梁家泰,從沒想像過香港可以如此冰冷。


葛柏樓梯
史上最貪警司葛柏潛逃英國後被引渡返港受審,1975年被押走過這條樓梯往法院,如今大館人稱這為「葛柏樓梯」。


D倉與C倉連接的空地右邊石牆,曾是昔日執行絞刑之地,後來行刑地改到赤柱監獄。


八十年代大館收容了不少越南難民,家庭有小孩可在D倉二樓嬉戲室玩耍,但相中的兩個卡通人物卻是後來內地非法入境者畫上去。


警署怎會沒關公?大館曾有不少關公像包括飯堂,讓當差的吃過早餐或午飯後開始一天工作前,可以上香求個開工大吉。

中區警署建築群與香港歷史時序


1967年
香港暴動,域多利收押所改名域多利羈留中心。
1841年中央監獄於半山荷李活道建成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香港正式割讓英國
1844年香港警隊正式成立
1847年第一代裁判司署於現址建成,是相對現在較小的建築物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北京條約」簽訂,南九龍從租借改為割讓予英國
1862年域多利監獄成為第一所正規監獄
1879年中央監獄首次執行死刑
1899年中央監獄易名為域多利監獄
1919年中區警署總部大樓落成
1931年油麻地警署供奉警隊第一座關帝像
1936年警隊正式招募第一批華籍督察
1937年死刑改在赤柱監獄執行,同年中日戰爭爆發,域多利監獄關閉
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裁判司署被用作審判戰犯的特別法庭,中區警署則用作日軍警察總部
1954年警察總部遷往灣仔軍器廠街
1967年香港暴動,域多利收押所改名域多利羈留中心
1979年中央裁判司署關閉遷出,香港正式成為難民「第一收容港」
1995年古蹟辦列中央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為法定古蹟
1997年香港回歸後警隊亦隨之改名為香港警察
2006年域多利監獄停止運作
2010年港府接納馬會活化大館建築群的修訂方案
2018年中區警署建築群正式開放
5月29日予公眾

採訪:鄭天儀 
攝影:余日一@The Culturist(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special/daily/article/20180528/20401582
+++++++++++++++++++++++++++++++++++++++++++++++++++++++++++++++++
得閒去行吓
Good0Bad1
2018/05/28, 11:13:45 上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