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感情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村公所前的山旮旯OK



朋友都在談論日本新潟縣三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嚮往矗立於梯田與農舍之間的藝術作品。香港也許缺乏這類大型國際大地藝術展,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小巧、聚焦、在地,是這裏的特色,例如剛於周日(12日)閉幕的川龍「邂逅!山川人」藝術計劃。

大帽山腰的川龍,是一條仍然繁榮熱鬧的單姓村客家山村,經荃錦公路可達,不算偏遠,也許就是被選中開展在地藝術計劃的原因之一。一般人知道川龍,是因為喜歡行山,或村中茶居的叉燒包;是由於馳名的山水西洋菜,甚至只是因為楊千嬅曾在此地村校拍攝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我初次邂逅川龍,是因為熱愛溯溪,流經川龍的「大曹石澗」,曾被喻為第一代「香港九大石澗」,全賴這源自大帽山頂的清泉,才孕育出鮮甜味美的川龍西洋菜。可惜因為荃灣工業與寮屋區的發展,中下游到曹公潭一段,潭瀑依舊,水質令人卻步,大曹溯源,都從川龍開始。

香港首張客家話CD面世
溯溪者大都愛窮源,親近一河之始。「惟岷山之導江,初發源乎濫觴。」東晉郭璞在《江賦》中詠嘆,滾滾長江,起始之時(古時岷山被認為是長江源頭),也只是流量淺小得僅能浮起一個酒杯,聚沙能成塔,涓滴可成河,很勵志。我較負面,眼見大河下游俱成濁流滔天,不欲觀之,只愛源起時之清純潔淨。也許是這緣故,「邂逅!山川人」中最能引起自己注意的,是葉啟俊關於客家文化、客家話的作品。

有客家背景的葉啟俊,創作多以尋究探討「源」為題,談家庭,談身份,談家鄉,2015年已曾以父親為題材,創作了客家話相關作品《崖hea響槓言》(我係香港人)。袓籍東莞黃江,卻因為在香港出生,從沒想過要跟父母學鄉下話,長大後才出現學客家話的念頭,在飯桌上開展父與子的客家話課。

原來,川龍已經是一條年輕一代都不會說客家話的客家村,大家總認為,生活在香港,不懂鄉下話沒關係,慢慢地,便跟上一代的文化割斷。這種「源的失落」,啟發葉啟俊以自身經驗,用歌唱方式,助村民復修作為客家人的身份:村公所門外,出現了一個流動卡拉OK箱,除邀請年長村民親自演繹山歌外,也挑選經典國、粵語流行曲,改寫成客家歌詞。葉啟俊也擔心自己客家話水平不足,上網廣邀專才,於是,大埔年輕客家子弟、一口流利客家話的張啟聰,也加入團隊當指導,「慈來滄兆客假個」(齊來唱首客家歌)。多番努力後,一張可能是香港首張客家話CD、邊聽邊唱邊學客家話的《山旮旯OK》終於面世。

「邂逅!山川人」閉幕當晚的黃昏燒烤大會,也是CD發佈會,眾人輪流登台獻唱「山川旮旯金曲」。「吓?泰文嚟㗎?」葉啟俊自創的獨特客語拼音標示方式,台下不時笑得人仰馬翻。因事提早離開,步向車站時,村裏仍不時傳出陣陣歌聲,經過村口,村公所前的山旮旯OK依然亮着燈,夜色之中,五顏六色的小燈泡在閃爍,一種很魔幻的氣氛。

「沒有奢望孩子們能講流利客家話。」客家話指導張啟聰近年努力推動客家文化復興,「起碼讓他們接觸過,知道自己的源,知道家鄉話曾經真實的存在過。」


夜色中的山旮旯OK,有種魔幻氣氛。


葉啟俊(左)與客家話指導張啟聰。


特別的「中西合璧」客語拼音法。

小資料:
川龍「邂逅!山川人」藝術計劃經已結束,但部份藝術品仍保留在村中供遊人參觀。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special/daily/article/20180817/20477960
+++++++++++++++++++++++++++++++++++++++++++++++++++++++++++++++++
咁有創意
Good0Bad1
2018/08/17, 11:47:32 中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