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時事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兩大詩人牽手伴遊、同床共枕,杜甫卻遭李白負心狠甩!揭國文課沒教的「唐朝世間情」
李白與杜甫,是中學國文課必讀的兩位作者,這兩位一個被稱為「詩仙」、一個「詩聖」,被後世譽為撐起盛唐文壇的兩大巨擘,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兩人的關係也十分耐人尋味。其實他們私底下也頗有交情,曾經牽手伴遊、同床共枕,也曾互相寫詩給對方。尤其是杜甫對李白的傾慕之心更是表露無遺,寫了十幾首詩向他表達濃濃情意,但李白回給杜甫的詩卻寥寥無幾。究竟詩仙與詩聖之間,有怎樣的愛恨糾葛呢?這要從他們「怦然心動」的相遇開始說起…

李白、杜甫雖然相差11歲,卻可以牽手共枕眠
唐玄宗天寶三年(西元744)的春天,44歲的李白已經名滿天下,離開長安展開漫遊,在洛陽遇見了33歲仍默默無聞的杜甫,兩人一見如故、一起喝酒聊天,杜甫自此對李白一見傾心。

隔年秋天兩人相約在兗州(今山東、河南省交界)同遊,他們一起去找了隱居在附近的范隱士,杜甫將這段旅程寫成了詩,裡面提到自己和李白手牽手走在一起,晚上還蓋同一條被子睡覺(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感情不是普通的好。但奇怪的是,李白也將「兗州行」寫成了詩,但裡面卻沒有一句都沒提到與他同遊的杜甫。

可是這趟旅程似乎也是他們人生最後一次見面,此後杜甫寫了非常多首詩懷念李白。他的作品中提及李白的多達40餘首,可考證確定為寫給李白的就有15首,《贈李白》和《夢李白》就各有兩首,還有《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春天想他、冬天也想;白天想他、夜晚降臨也想。還不只如此,從這些詩句也能看見杜甫對李白的思念到底有多深:

像是《春日憶李白》中的名句「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如今已成為代表思念友人的經典,看著高聳入天雲的樹時,想他,望著緩緩下沉的夕陽時,想他。《冬日有懷李白》也寫到「寂寞書齋裡,終朝獨爾思」,一個人在寂寞的書房裡,整天思念著李白。起風了想他,作夢時想他,甚至連送個朋友都能順便想到他(《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

甚至連李白參加了皇位爭奪的行動失敗後入獄、被流放,所有人都對他落井下石,只有杜甫站了出來寫了《不見》:「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就算全世界與你為敵,我也還是要愛你,我在你少時讀書的地方,等你歸來,就算你頭髮斑白,我也依然等你。這真是何等的癡情啊!

杜甫寫了十幾首的情詩,卻被已讀不回
雖然杜甫深情款款寫了這麼多情詩,但李白的回應卻讓人很心寒。照以前的規矩來說,凡是寫贈與詩的受贈者都要回詩給贈與人,但李白寫給杜甫的詩公認的卻只有兩首,一是天寶四年(西元745)秋末兩人分別之際,李白寫了一首送別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分別之後不久,李白在南下江東之前,又寫了一首懷念杜甫的詩《沙丘城下寄杜甫》。

筆者認為,相對於杜甫詩中的滿滿愛慕、對李白才華的讚嘆,李白的這兩首詩就顯得平淡的多,送別詩就是送別詩,思念就是思念,好像贈詩的對象換了個人也毫無違和,要是先前的旅行中還有其他人,或許贈詩的對象就不一定是杜甫了。

李白真的這麼無情嗎?
其實李白不一定真的是薄情寡義的人,而是他與杜甫之間有著懸殊的身分差距。當時李白已經名滿天下,杜甫卻沒沒無聞,甚至他的詩是在死後才廣為流傳;李白身為詩壇大前輩,其實沒有必要也沒有義務回覆杜甫。如果唐朝真的有「後輩寫給前輩詩句,前輩不一定要回覆」的潛規則,的確是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像是李白也曾經告白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但就流傳下來的詩作來看,孟浩然也很少對李白的回贈詩句。一個有潛力的新秀,怎麼能和大文豪相提並論呢?或許杜甫也是明白這個事實的,所以才無怨無悔地、單純地寫詩抒發自己的傾慕,並不奢求得到回覆吧!

但筆者認為,性格上的差異可能也是間隔兩人的原因之一。李白如仙般的氣勢,和狂放的自我,都在在顯示了一些唯我獨尊的樣貌,這樣的人看自己多一些,重視自己的情感,明明同樣是去找范隱士,因為個性使然,李白就不會提到與他同去的杜甫;而杜甫一直汲汲營營地創作,胸懷天下,在出仕與隱居間擺盪,自己重視的事物會下意識地反覆出現在詩句當中,李白就是他所重視的人,所以寫什麼都會寫到一點李白。

而李白心中對杜甫到底有多少情誼,其實也很難說,古時候的信件能夠安然送達的是少數,也有很多詩並未真正寄出,只是寫下來抒發心情的,對方不一定看得到,更何況杜甫和李白皆有許多亡佚的作品,說不定裡面也有李白寫給杜甫的深情詩作。不管如何,杜甫對李白一往情深,無怨無悔的真心,實在太令人感動了!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91987?f=cs
Good1Bad1
2018/09/23, 2:09:46 下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