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罷課原委本末倒置 形式主義為患
罷課? 背水為陣抑或混水摸魚
作者: 宇宙總統近平
1 引言
1.1 社會對學生的角色期待及社會期望
這章毋需多講,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父母、師長眼中的學生應該要死讀書、讀死書,有謂「學生的本份就是要讀好書」,這一句就足以總括香港人對學生的角色期待及社會期望。
香港是華文社會,同時亦為華人社會,深受科舉制度遺毒。迄今,學生的人生終極目標就是考試,社會大眾對學生的期望就是「讀好啲書,考好個試」。
抑或你再反省一下自身,十幾年讀書生涯有幾何有先輩指出學生是要參考社會事務?我可數不出。即便師長呼籲我們多看新聞,卻只為通識考試得高分。
香港社會從古至今都只期望學生返學讀書,當學生做出逾越該界線的事,就是違規、觸犯禁忌。
1.2 大眾恐懼源於無知
生物本能的危機感,令到人類對於未知的、未經歷過的事物皆有保留。我們確認未知事物是否安全之前,就先假設其為危險。
當今社會可謂是未觸及過罷課。即便曾經發生相類似的社會運動及學生運動,因年代久遠,動輒都說上十幾年前,記憶失落,只有印象於大眾腦海留下。至於印象是好是壞,多半是壞。
天生的防衛機制令市民恐懼全港大罷課,然恐懼源於未知,
未知學生運動的影響力;
未知罷課帶來的後果;
未知社會規範被打破後如何立足;
未知既得利益地位被挑戰的後果如何;
未知當政權倒台,如何自理……
民眾反對罷課,一部份可能是政治無知、一部份可能是為利益、一部份可能是為面子,但最有可能是對於不能掌握的未來感到無助和恐懼,因而緊緊捉住當前的一剎舒適安穩,堅決拒絕從前半段的黃粱之夢夢醒;毋寧原地踏步,都不願行前一步。
罷課於這些香港人所言就是破壞和平,所有方面,焉論大或細,多或少。
1.3 消除公眾對罷課的疑慮
針對以上兩點(主要為第一點),學民及學聯提倡罷課不罷學,亦以此作為運動中心思想,更誠邀各大院校院士公開授課,推翻家長和其他人應為學生無所事事、不務正業、荒廢學業的指控。
罷課的文宣以普世價值凌駕於角色期望、更改角色期待內容,從大多數人認為的專注學業改成熱衷社會事務,以此打破公眾對罷課的悖論。
罷課不代表學生會停止學習。上課的目的終究也不過是學習,我們雖缺席課堂卻堅持學習,目的始終做到,你沒來由阻止罷課吧? 大概就是這樣的思想。
罷課不罷學的倡議除了製造矛盾使指控不成立之外,同時亦約束各罷課生,為其提供課堂替代活動,以免為數不少的人為罷而罷,招人話柄,影響行動的名聲、損壞罷課的崇高品格及精神。
也許以下倡議,有效消除公眾對罷課的疑慮,但以下我將點出其弊端!
2 罷課弊病
2.1 罷課議題離地
參考諸君所寫,如撐罷課的聲明或是醒覺文,我發現一共通點: 離地。
何解離地?那些堂而皇之的文章是學民及學聯等主導罷課的組織向外宣傳,用以感化群眾、公母輩、師長等的文宣。
那或許會對師長有效,但父母就絕對不行。要感化、道德感召別人,必先以同一語言與他們溝通、談論罷課之事。父母輩的,如我所說,皆有嚴重的偏見,價值觀亦與當前學生、晚輩截然不同。
當學字頭之流的文宣只顧着眼於正當化罷課、公民抗命這回事,一味與上一代激烈辯論何為正義,卻忘記對方根本沒有相關概念,變成雞同鴨講,新舊價值觀硬碰。
上一代不懂公民責任、公民抗命這些深奧的概念,只有學生必須返學、政府不會錯、父母永遠是對的思想。這就是代溝,這就是兩代之間遙遠的距離,是一直以來抗爭世人不接受抗爭的原因。
為何忽略向人解釋公民抗命、公民責任這些先輩沒有的新興普世價值概念呢?
反觀我見到最厲害,最精警的文宣卻是出於陳日君樞機:「學幾時返都得,但今日唔罷課,第時就做乞兒!」一語中的!
2.2 過於強調罷課之對
此節同樣是批評某些Facebook專頁的文宣。
他們強調罷課之對,但應有的、政府之錯的篇幅卻變成陪襯。這是基本的辯駁技巧,對方沒有錯,那麼自己的論點就十分牽強而弱小。沒有破論,任爾論據再多篇幅都存有樽頸。
他們並非完全無偽證人大及政府官員之失言,只是我認為當中的詳略失衡,變成只用來增強自己士氣,而非爭取社會大眾支持,令事情失焦。
要令對政改之事一無所知及支持一國一制民主倒退的民眾支持,首先要向他們理性分析政府有幾錯,再加插感性的價值觀去從根本攻擊他們的立足點,應當如斯將他們連根拔起,令他們一直信奉的價值崩潰。
那些政權的信眾、順民、奴才會一直服務暴君,因為縱使他凶悍非常,他沒有錯—「你冇點出佢有幾錯。」
現在單方面說罷課之好、罷課之正義,純屬自吹自擂,虛無地吹噓自己,結果於是無補,未得到社會大眾支持,繼續下去的話,活動很快瓦解。
2.3 造神與公民社會的建立
罷課的文宣皆強調一點: 建立公民社會,全民關注及參與社會事務。但事實上又能否達到這點呢?
罷課的主要領導者學民和學聯,一直爭取學生及社會大眾的支持,那又如何?學生支持,頂多就是罷課,是上至下,收達指令的行動,非出於自發;民眾方面頂多是物資支持及精神上支持。
終究罷課都是圍繞學民學聯這個中心思想。香港人因慣性依賴,將政治責任外判給學字頭,爭取過後,或是成功罷課,只會令學民學聯又一次上神枱,由崇高的情操變成虛偽的造神活動。得到廣大民眾精神上授權的學民學聯,變成在野政黨領導民眾抗爭,非由民眾主導,此無助驅動公民社會的建立。
至於民眾自發抗爭,公民醒覺及公民社會就無從稽考了!
另外當學字頭上神枱,就變成「唔屌得」,其將全權掌控學運,壟斷抗爭。這豈不是與公民社會風馬牛不相及的獨裁嗎?這點值得好好反省。
2.4 民眾抗爭成本為零
承上面公民社會的建立,我認為罷課行動的民眾抗爭成本為零。
學字頭倡議的只是民眾一個點頭,或是Facebook like幾吓、戴黃絲帶。這些無痛無癢的行動令香港人依舊保留那份念力抗共的天真情懷,精神上支持全港大罷課,然後就覺得自己完成了應付的公民責任。
Come on James,成熟一點好麼?No pay no gain,這就是香港人不理政治、不付出、不投身社會事務的原因,因為根本就不需民眾參與。香港人仍舊覺得代議政制為理所當然,一張票就總攬所有公民責任;甚至有人連投票都慳,將一切責任推卸予他人,自己就飯來張口食殘廢餐。
當所有人都政治外判,焉能建立一個良好的公民社會?
我希望有抗爭領袖會要求群眾做多些少,行多一步,號召民眾自發其他抗爭,例如罷税、罷工、罷市……而不是苦苦乞求一個like。
2.5 罷課原委本末倒置
罷課的原委為呼籲社會大眾及學生關注政改之事,杯葛人大提出的假普選方案,從而全民參與政治,締結公民社會。
但我見今日的學運焦點卻轉變成支持罷課與否這個yes no question,嚴重偏離原委。看那些登在Facebook的罷課文宣,學民學聯或是其他學生組織都將運動主體變成罷課,本是主體和目的之政改僅變為罷課的論據,過分放大罷課之餘,又令公眾注意力分散,弱化本來要爭取的東西。
甚麼黃絲帶行動,搶走民眾及傳媒的視線,根本就是本末倒置。或是有組織有預謀地轉移視?無從稽考。
2.6 形式主義為患
學民學聯提倡罷課不罷學之後,一心一意推動罷動行動,高調搞百萬大道聚會,又請大學講師授公開課。這是挺好,但我擔心形式主義遺禍。
本來社會對學生的期望、角色期待就是形式主義、重視過程多於結果—考試大於一切,但教育的原委—建立學生完善品格之類的卻被拋諸腦後。
但當學民學聯打破先輩遺下形式主義同時,轉個頭自己又深陷其中。
罷課的活動如公開授課固然是是次抗爭的重要環節,但我所見罷課領導者都只關心罷課的過程,包括爭取師長、校方、大眾的支持、罷課院校及教師名單、公開授課的講師名單……等。
不信的話不妨數一數在Facebook發表的罷課文宣之篇幅。
你可反駁我說:「我們亦有提呼籲民眾關注政改」。但你必須知道資源錯配、焦點錯放,可是會令大眾的注意力投放在罷課過程而非罷課結果;注重罷課行動而非改改本身。
罷課只是拉倒假普選的過程而已,輕視原委而偏重過程乃形式主義遺禍!
http://polymer.hkgalden.net/articles/2014/09/22/6745/
作者: 宇宙總統近平
1 引言
1.1 社會對學生的角色期待及社會期望
這章毋需多講,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父母、師長眼中的學生應該要死讀書、讀死書,有謂「學生的本份就是要讀好書」,這一句就足以總括香港人對學生的角色期待及社會期望。
香港是華文社會,同時亦為華人社會,深受科舉制度遺毒。迄今,學生的人生終極目標就是考試,社會大眾對學生的期望就是「讀好啲書,考好個試」。
抑或你再反省一下自身,十幾年讀書生涯有幾何有先輩指出學生是要參考社會事務?我可數不出。即便師長呼籲我們多看新聞,卻只為通識考試得高分。
香港社會從古至今都只期望學生返學讀書,當學生做出逾越該界線的事,就是違規、觸犯禁忌。
1.2 大眾恐懼源於無知
生物本能的危機感,令到人類對於未知的、未經歷過的事物皆有保留。我們確認未知事物是否安全之前,就先假設其為危險。
當今社會可謂是未觸及過罷課。即便曾經發生相類似的社會運動及學生運動,因年代久遠,動輒都說上十幾年前,記憶失落,只有印象於大眾腦海留下。至於印象是好是壞,多半是壞。
天生的防衛機制令市民恐懼全港大罷課,然恐懼源於未知,
未知學生運動的影響力;
未知罷課帶來的後果;
未知社會規範被打破後如何立足;
未知既得利益地位被挑戰的後果如何;
未知當政權倒台,如何自理……
民眾反對罷課,一部份可能是政治無知、一部份可能是為利益、一部份可能是為面子,但最有可能是對於不能掌握的未來感到無助和恐懼,因而緊緊捉住當前的一剎舒適安穩,堅決拒絕從前半段的黃粱之夢夢醒;毋寧原地踏步,都不願行前一步。
罷課於這些香港人所言就是破壞和平,所有方面,焉論大或細,多或少。
1.3 消除公眾對罷課的疑慮
針對以上兩點(主要為第一點),學民及學聯提倡罷課不罷學,亦以此作為運動中心思想,更誠邀各大院校院士公開授課,推翻家長和其他人應為學生無所事事、不務正業、荒廢學業的指控。
罷課的文宣以普世價值凌駕於角色期望、更改角色期待內容,從大多數人認為的專注學業改成熱衷社會事務,以此打破公眾對罷課的悖論。
罷課不代表學生會停止學習。上課的目的終究也不過是學習,我們雖缺席課堂卻堅持學習,目的始終做到,你沒來由阻止罷課吧? 大概就是這樣的思想。
罷課不罷學的倡議除了製造矛盾使指控不成立之外,同時亦約束各罷課生,為其提供課堂替代活動,以免為數不少的人為罷而罷,招人話柄,影響行動的名聲、損壞罷課的崇高品格及精神。
也許以下倡議,有效消除公眾對罷課的疑慮,但以下我將點出其弊端!
2 罷課弊病
2.1 罷課議題離地
參考諸君所寫,如撐罷課的聲明或是醒覺文,我發現一共通點: 離地。
何解離地?那些堂而皇之的文章是學民及學聯等主導罷課的組織向外宣傳,用以感化群眾、公母輩、師長等的文宣。
那或許會對師長有效,但父母就絕對不行。要感化、道德感召別人,必先以同一語言與他們溝通、談論罷課之事。父母輩的,如我所說,皆有嚴重的偏見,價值觀亦與當前學生、晚輩截然不同。
當學字頭之流的文宣只顧着眼於正當化罷課、公民抗命這回事,一味與上一代激烈辯論何為正義,卻忘記對方根本沒有相關概念,變成雞同鴨講,新舊價值觀硬碰。
上一代不懂公民責任、公民抗命這些深奧的概念,只有學生必須返學、政府不會錯、父母永遠是對的思想。這就是代溝,這就是兩代之間遙遠的距離,是一直以來抗爭世人不接受抗爭的原因。
為何忽略向人解釋公民抗命、公民責任這些先輩沒有的新興普世價值概念呢?
反觀我見到最厲害,最精警的文宣卻是出於陳日君樞機:「學幾時返都得,但今日唔罷課,第時就做乞兒!」一語中的!
2.2 過於強調罷課之對
此節同樣是批評某些Facebook專頁的文宣。
他們強調罷課之對,但應有的、政府之錯的篇幅卻變成陪襯。這是基本的辯駁技巧,對方沒有錯,那麼自己的論點就十分牽強而弱小。沒有破論,任爾論據再多篇幅都存有樽頸。
他們並非完全無偽證人大及政府官員之失言,只是我認為當中的詳略失衡,變成只用來增強自己士氣,而非爭取社會大眾支持,令事情失焦。
要令對政改之事一無所知及支持一國一制民主倒退的民眾支持,首先要向他們理性分析政府有幾錯,再加插感性的價值觀去從根本攻擊他們的立足點,應當如斯將他們連根拔起,令他們一直信奉的價值崩潰。
那些政權的信眾、順民、奴才會一直服務暴君,因為縱使他凶悍非常,他沒有錯—「你冇點出佢有幾錯。」
現在單方面說罷課之好、罷課之正義,純屬自吹自擂,虛無地吹噓自己,結果於是無補,未得到社會大眾支持,繼續下去的話,活動很快瓦解。
2.3 造神與公民社會的建立
罷課的文宣皆強調一點: 建立公民社會,全民關注及參與社會事務。但事實上又能否達到這點呢?
罷課的主要領導者學民和學聯,一直爭取學生及社會大眾的支持,那又如何?學生支持,頂多就是罷課,是上至下,收達指令的行動,非出於自發;民眾方面頂多是物資支持及精神上支持。
終究罷課都是圍繞學民學聯這個中心思想。香港人因慣性依賴,將政治責任外判給學字頭,爭取過後,或是成功罷課,只會令學民學聯又一次上神枱,由崇高的情操變成虛偽的造神活動。得到廣大民眾精神上授權的學民學聯,變成在野政黨領導民眾抗爭,非由民眾主導,此無助驅動公民社會的建立。
至於民眾自發抗爭,公民醒覺及公民社會就無從稽考了!
另外當學字頭上神枱,就變成「唔屌得」,其將全權掌控學運,壟斷抗爭。這豈不是與公民社會風馬牛不相及的獨裁嗎?這點值得好好反省。
2.4 民眾抗爭成本為零
承上面公民社會的建立,我認為罷課行動的民眾抗爭成本為零。
學字頭倡議的只是民眾一個點頭,或是Facebook like幾吓、戴黃絲帶。這些無痛無癢的行動令香港人依舊保留那份念力抗共的天真情懷,精神上支持全港大罷課,然後就覺得自己完成了應付的公民責任。
Come on James,成熟一點好麼?No pay no gain,這就是香港人不理政治、不付出、不投身社會事務的原因,因為根本就不需民眾參與。香港人仍舊覺得代議政制為理所當然,一張票就總攬所有公民責任;甚至有人連投票都慳,將一切責任推卸予他人,自己就飯來張口食殘廢餐。
當所有人都政治外判,焉能建立一個良好的公民社會?
我希望有抗爭領袖會要求群眾做多些少,行多一步,號召民眾自發其他抗爭,例如罷税、罷工、罷市……而不是苦苦乞求一個like。
2.5 罷課原委本末倒置
罷課的原委為呼籲社會大眾及學生關注政改之事,杯葛人大提出的假普選方案,從而全民參與政治,締結公民社會。
但我見今日的學運焦點卻轉變成支持罷課與否這個yes no question,嚴重偏離原委。看那些登在Facebook的罷課文宣,學民學聯或是其他學生組織都將運動主體變成罷課,本是主體和目的之政改僅變為罷課的論據,過分放大罷課之餘,又令公眾注意力分散,弱化本來要爭取的東西。
甚麼黃絲帶行動,搶走民眾及傳媒的視線,根本就是本末倒置。或是有組織有預謀地轉移視?無從稽考。
2.6 形式主義為患
學民學聯提倡罷課不罷學之後,一心一意推動罷動行動,高調搞百萬大道聚會,又請大學講師授公開課。這是挺好,但我擔心形式主義遺禍。
本來社會對學生的期望、角色期待就是形式主義、重視過程多於結果—考試大於一切,但教育的原委—建立學生完善品格之類的卻被拋諸腦後。
但當學民學聯打破先輩遺下形式主義同時,轉個頭自己又深陷其中。
罷課的活動如公開授課固然是是次抗爭的重要環節,但我所見罷課領導者都只關心罷課的過程,包括爭取師長、校方、大眾的支持、罷課院校及教師名單、公開授課的講師名單……等。
不信的話不妨數一數在Facebook發表的罷課文宣之篇幅。
你可反駁我說:「我們亦有提呼籲民眾關注政改」。但你必須知道資源錯配、焦點錯放,可是會令大眾的注意力投放在罷課過程而非罷課結果;注重罷課行動而非改改本身。
罷課只是拉倒假普選的過程而已,輕視原委而偏重過程乃形式主義遺禍!
http://polymer.hkgalden.net/articles/2014/09/22/6745/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