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財經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日本的通縮可能迅速轉變為惡性通脹
《華爾街日報》-- 「安倍經濟學」,即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Abe)高調宣揚的經濟刺激和結構性改革計劃,其目的是為了應對日本國內長期的通貨緊縮。

然而,一些國際經濟學家目前卻稱,日本面臨的最大風險可能是與通貨緊縮相對立的惡性通貨膨脹。

本消費者價格自1995年以來已下跌5%,令該國不斷萎縮的經濟陷入具破壞性的通貨緊縮週期。期間由於預計物價會進一步走低,日本消費者不斷推遲消費。而惡性通貨膨脹的情況正好相反,民眾對於本幣的未來購買力喪失信心,因此急於將手中的資金換成外匯或購買商品。由於幣值下降,經濟領域中商品的價格呈螺旋式上升,很快產生極高的通貨膨脹率。上世紀20年代的德國、80年代的拉美等都出現過惡性通脹的情況。

從通貨緊縮到惡性通脹的180度轉變似乎難以想像。但其他國家的決策者們認為,對於日本來說,出現惡性通脹並非沒有可能。一名官員表示,相比於歐元區金融市場崩潰的風險,日本通脹率高達50%的可能性更加讓他夜不能寐。

對日本前景持悲觀看法的人認為,觸發日本出現惡性通脹的潛在因素是其超高的債務水平。目前日本政府債務總規模已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20%以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預測年底時這一數字將突破240%,為發達經濟體中史無前例的水平。這些人士稱,如果安倍晉三實施的大規模舉措最終失敗,日本要想避免大幅降低國內生活標準,就必須削減債務規模。

不過,日本無法選擇要求債權人對債務減記。根據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數據,日本存款機構持有的資產中,日本國債的佔比高達28%。如果進行債務重組,日本金融系統可能遭受嚴重打擊。因此,日本政府必須另想辦法,推動名義GDP上升,使得稅收收入相對於償債支出實現增長。

實際上,在安倍晉三的敦促下,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已經在試圖實現溫和的通貨膨脹,並設定了2%的年通脹目標,以期打破通縮束縛。但是,儘管日本央行每月7萬億日圓的購債舉措正在產生一些效果,但過往的眾多失敗經歷讓人們對央行能否成功存有疑問。

Hayman CapitalManagement創始人、長期看空日本人士Kyle Bass告誡稱,「理性投資者悖論」(rational investor paradox)或不利於日本央行。根據這一悖論,如果人們預計央行政策將取得成功,他們就會擔心通脹將削弱資產價值,並因此出售日本國債。而這將推高利率,破壞日本央行刺激增長的努力,並加重日本政府償債負擔。

匯豐控股(HSBC)首席經濟學家簡世勛(StephenKing)表示,面對以上必敗局面,日本央行可能最終選擇「債務貨幣化」,也就是由從二級市場購債轉變為直接從日本政府購買。與大多數傳統央行一樣,日本央行對於這種喪失獨立性的行為有所抗拒。但簡世勛認為,日本央行已經追隨了安倍晉三的貨幣政策理念,採取債務貨幣化的方法便更加容易。

簡世勛還稱,問題在於債務貨幣化將打擊公眾對日圓的信心。央行開動印鈔機或被外界視為政府無意保護日圓幣值,因此日本家庭和企業可能很快開始紛紛拋售日圓。他表示,在此情況下,日圓將大幅下跌,而通脹水平會猛增,並很快突破2%的央行目標,升至兩位數水平甚至更高。日本政府也許能夠解決其債務問題,但代價將是大量儲戶遭受財務打擊,投資者和公眾的信心也將嚴重受損。

看空人士幾年前就已開始預測日本國債市場將崩潰。這種預測之所以一直沒有實現是因為,與希臘不同,日本國債的購買者主要是擁有很多儲蓄的本國投資者。但這種循環局面無法永遠持續,一旦日本退休人員的儲蓄提取規模達到一定程度,超出企業的高儲蓄水平,日本國債市場就將面臨風險。不過,日本政府國債拍賣何時會出現難以找到買家的情況很難進行預測。

與其坐等危機來臨,不如利用現有的時間採取政策措施加以解決,例如可以對富人或企業的留存利潤徵稅。在週末贏得參議院選舉後,安倍晉三領導的執政聯盟對國會的掌控力增強,可以藉此推行此類改革,並擴大稅收基礎。與此同時,如果日圓的走軟提振了日本的出口和增長,且日本通脹率穩定在2%左右,海外投資者可能進入日本國債市場,以獲得較高的收益。

但以上需要有良好的規劃、政治共識和好運來支持,不過日本近來在這些方面都沒有太多經驗。因此日本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的風險值得令人擔憂。

撰稿﹕華爾街日報Michael J. Casey
Good0Bad0
2013/07/27, 7:07:02 晚上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