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粵語- 雨傘革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36S2hVDHt8
製作: KaiserKS
配音: Gaga Li
新聞片來源: DBC ,熱血時報,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 , CNN , 蘋果日報 , 靈撤
圖片 : Zero Fan , KaiserKs
根據《香港基本法》第45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 以及《香港基本法》第68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由選舉產生。立法會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目標。」
目前所說的政改便是根據此二法而「誕生」,亦即是政治制度改革。
香港自回歸以來,至今一共經歷三次政改。第一次為討論0708年的選舉辦法,第二次為12年,第三次亦即是今次,討論1617年的選舉辦法。過往兩次皆未能成功爭取真正雙普選,不公平的政治制度使香港民生問題日益嚴重。
按人大早前就政改下的框架,為香港的普選下了三重大閘。
第一道閘:2017年開始,有權提名特首候選人的,鐵定只有「提名委員會」(提委會)。提委會的人數、組成和委員的產生辦法,都要按照現行選特首的「選舉委員會」的產生辦法,即提委會只有1200名委員,由四大界別組成,每個界別分得300個代表。當中有商界、專業界、社會文化界以及政治界。全港選民中只有約7%的人有資格投票或參選成為提委會的委員。當中存在至少兩個問題。
第一,界別的劃分有問題,比例不均。在1200名委員中,60席來自早已式微的漁農業,但根據人口普查,香港只有二千多人是種田打魚。然而大學教授和行政人員等在香港有八千多人,但卻只分得30個席位。
第二,提委會的組成嚴重缺乏代表性。112席來自不知代表誰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和鄉議局。他們未經過香港投票選出,欠缺民意基礎,憑甚麼代表你和我提名特首?
第二道閘:擬參選特首人須取得過半數提委會委員提名,才能出閘選特首。這個門檻不合理地高(現時特首候選人只需八分一選委會委員提名即可入閘),不論是本土派或是泛民派,就算部分建制派亦難以出選。
第三道閘:提名委員會只能選出2至3個候選人。以往的特首選舉,就算是18年前的第一屆特首選舉,都是「八分一提名入閘」,意味一直以來,特首選舉最多可以有8個候選人。由最多8個候選人,到現在最多3個,這個不是「大躍退」嗎?
於是,大專組織學聯於本年9月22日至9月26日發起了大專罷課,而中學生組織學民亦於9月26日發動了中學生罷課,用以逼使政府回應市民、學生對於爭取真普選的決心。無奈政府一直未有正面回應。視罷課有如普通集會,未能起成效。
故於9月26日當晚,學聯以及學民思潮的同學聯合市民一起突襲公民廣場,重奪屬於市民的公民廣場,升級行動。當晚警方在阻止集會人士進入政府總部範圍時,曾發射胡椒噴霧和使用伸縮警棍,射中多名學生及記者,亞視記者甚至被警員叉頸阻止拍攝。在內有學生一度心臟病發但警方以擔心示威者再次衝擊為由而一度不容救護車駛進,同時學聯有7人被捕,學生領袖黃之鋒也於當晚被指控襲警而被捕。警方對進入公民廣場但毫無搏雞之力的學生,使用胡椒噴霧和伸縮警棍這類具傷害性的物品,惹起民眾怒憤,自發發動反包圍,阻止警察繼續使用武力或拘捕學生。從而觸發發展至今的佔領行動。警方曾試過暴力清場,擲出87個催淚彈,更傳出會使用橡膠彈但具高度殺傷力的武器等鎮壓。群眾僅以雨傘抵擋,個人保護裝備只是普通的眼罩或保鮮紙,哪有殺傷力可言?當晚情況有如六四事件,對於警方不合理地使用過份武力激起市民和國際反彈,紛紛指責香港政府的行徑。國際更以「雨傘革命」形容市民對暴力政權的溫和反擊,登上各大報章如TIMES的頭條。然而,警方和政府卻召開記者會,以「語言藝術」掩飾政權的暴行,反指佔中是違法運動,不是一般的行為。以違法手段達到脅迫特區和中央政府的行動,不是一般表達意見的方法,從而將警方的使用過份武力的清場行動合理化。
在十月二日,梁振英出現稱和學生談判,派林鄭月娥出來和學生要求,但沒有回應學生訴求任何一點,在十月三日更出動有背景和愛字頭土共團體衝擊佔領區人士
Author : Kaiser KS
製作: KaiserKS
配音: Gaga Li
新聞片來源: DBC ,熱血時報,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 , CNN , 蘋果日報 , 靈撤
圖片 : Zero Fan , KaiserKs
根據《香港基本法》第45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 以及《香港基本法》第68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由選舉產生。立法會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目標。」
目前所說的政改便是根據此二法而「誕生」,亦即是政治制度改革。
香港自回歸以來,至今一共經歷三次政改。第一次為討論0708年的選舉辦法,第二次為12年,第三次亦即是今次,討論1617年的選舉辦法。過往兩次皆未能成功爭取真正雙普選,不公平的政治制度使香港民生問題日益嚴重。
按人大早前就政改下的框架,為香港的普選下了三重大閘。
第一道閘:2017年開始,有權提名特首候選人的,鐵定只有「提名委員會」(提委會)。提委會的人數、組成和委員的產生辦法,都要按照現行選特首的「選舉委員會」的產生辦法,即提委會只有1200名委員,由四大界別組成,每個界別分得300個代表。當中有商界、專業界、社會文化界以及政治界。全港選民中只有約7%的人有資格投票或參選成為提委會的委員。當中存在至少兩個問題。
第一,界別的劃分有問題,比例不均。在1200名委員中,60席來自早已式微的漁農業,但根據人口普查,香港只有二千多人是種田打魚。然而大學教授和行政人員等在香港有八千多人,但卻只分得30個席位。
第二,提委會的組成嚴重缺乏代表性。112席來自不知代表誰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和鄉議局。他們未經過香港投票選出,欠缺民意基礎,憑甚麼代表你和我提名特首?
第二道閘:擬參選特首人須取得過半數提委會委員提名,才能出閘選特首。這個門檻不合理地高(現時特首候選人只需八分一選委會委員提名即可入閘),不論是本土派或是泛民派,就算部分建制派亦難以出選。
第三道閘:提名委員會只能選出2至3個候選人。以往的特首選舉,就算是18年前的第一屆特首選舉,都是「八分一提名入閘」,意味一直以來,特首選舉最多可以有8個候選人。由最多8個候選人,到現在最多3個,這個不是「大躍退」嗎?
於是,大專組織學聯於本年9月22日至9月26日發起了大專罷課,而中學生組織學民亦於9月26日發動了中學生罷課,用以逼使政府回應市民、學生對於爭取真普選的決心。無奈政府一直未有正面回應。視罷課有如普通集會,未能起成效。
故於9月26日當晚,學聯以及學民思潮的同學聯合市民一起突襲公民廣場,重奪屬於市民的公民廣場,升級行動。當晚警方在阻止集會人士進入政府總部範圍時,曾發射胡椒噴霧和使用伸縮警棍,射中多名學生及記者,亞視記者甚至被警員叉頸阻止拍攝。在內有學生一度心臟病發但警方以擔心示威者再次衝擊為由而一度不容救護車駛進,同時學聯有7人被捕,學生領袖黃之鋒也於當晚被指控襲警而被捕。警方對進入公民廣場但毫無搏雞之力的學生,使用胡椒噴霧和伸縮警棍這類具傷害性的物品,惹起民眾怒憤,自發發動反包圍,阻止警察繼續使用武力或拘捕學生。從而觸發發展至今的佔領行動。警方曾試過暴力清場,擲出87個催淚彈,更傳出會使用橡膠彈但具高度殺傷力的武器等鎮壓。群眾僅以雨傘抵擋,個人保護裝備只是普通的眼罩或保鮮紙,哪有殺傷力可言?當晚情況有如六四事件,對於警方不合理地使用過份武力激起市民和國際反彈,紛紛指責香港政府的行徑。國際更以「雨傘革命」形容市民對暴力政權的溫和反擊,登上各大報章如TIMES的頭條。然而,警方和政府卻召開記者會,以「語言藝術」掩飾政權的暴行,反指佔中是違法運動,不是一般的行為。以違法手段達到脅迫特區和中央政府的行動,不是一般表達意見的方法,從而將警方的使用過份武力的清場行動合理化。
在十月二日,梁振英出現稱和學生談判,派林鄭月娥出來和學生要求,但沒有回應學生訴求任何一點,在十月三日更出動有背景和愛字頭土共團體衝擊佔領區人士
Author : Kaiser KS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