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沉船揭露奴隸買賣的歷史性轉變
國家地理雜誌
http://www.ngtaiwan.com/15691
沉船揭露奴隸買賣的歷史性轉變
從非洲到南美洲的一條較長的路線,帶來更便宜的俘虜和較少的競爭,然而卻面臨更大的風險。
「開普頓塔布爾灣」畫於1790年代,描繪聖若瑟沉船遺址附近的景象;那兒的洶湧海水和強風,把這艘船扯得四分五裂。Photography by Pam Warne, African Image Pipeline/Iziko Museum
1794年12月,非洲東岸的葡萄牙奴隸販子為了一趟艱鉅的航程,給他們的船隻作裝備。這趟旅程長達1萬1265公里、耗時數個月,要從莫三比克挨著南非的紊流橫渡大西洋到巴西,非常危險,但是有利可圖。超過400個男人、女人和兒童被戴上鐐銬,安置在船艙中,他們的命運無法擺脫無情的供需規則。
這艘聖若瑟貨船(São José Paquete)沒有成功抵達巴西,不過它沉沒的殘骸已經引起[#0000FF]全球媒體報導[/#0000FF](http://www.nytimes.com/2015/06/01/world/africa/tortuous-history-traced-in-sunken-slave-ship-found-off-south-africa.html?_r=0)有關18世紀的奴隸買賣。來自美國和非洲的一組調查員從2010年以來就暗中研究這處遺址,他們在今年6月2日公布了這艘船的身分。[#0000FF]南非伊奇科博物館[/#0000FF]([urlhttp://www.iziko.org.za/[/url])展示了揭密文物,例如鐵製壓艙條、木製滑輪和銅釘,這些將在明年於史密森學會的[#0000FF]非裔美國人歷史與文化國家博物館[/#0000FF](http://nmaahc.si.edu/)展出。
聖若瑟貨船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艘有人口貨物受困於艙內的沉船——對於航海考古學家和奴隸買賣學者來說,這個發現很有價值。它也是已知的首批企圖連結起葡萄牙、莫三比克到巴西這條遠距水路中的其中一艘船。
事實上,這艘船的環球之旅,代表歐洲奴隸販子愈來愈孤注一擲地企圖鞏固人口勞動。非洲西部沿岸的殘忍交易在歷經200多年後,人口消耗和日益激烈的競爭,迫使葡萄牙再往東數千公里,轉向跨大西洋貿易之中最遙遠、也最便宜的奴隸來源之一。
稱霸西部
在塞內甘比亞與安哥拉之間6437公里的海岸線上,住有約2500萬人——這兒是供給西非奴隸買賣的主脈。16世紀早期,歐洲人開始剝削這些地區;從非洲到美洲的販奴航程,最早就是葡萄牙人在1526年開始的。到了1600年,幾乎所有從非洲整個撒哈拉以南啟航的船,都來自中西部區域。
這個時期的大多數奴隸會被送往西屬加勒比海或是巴西,那裡遭到奴役的非洲人,有超過三分之二在下船後從事生產日用品,例如糖、菸草、米和棉花。巴西就幾乎提供了歐洲所有消耗的糖。到了1640年代,光是珀南布科州東北部出口到阿姆斯特丹的糖,每年就超過2萬4000噸。
在開普頓外海55公尺之處,潛水員調查沒入水中的奴隸船殘骸。尋寶人在1980年代發現這處遺跡,但誤以為它是荷蘭商船。Photograph courtesy Iziko Museum
在開普頓外海55公尺之處,潛水員調查沒入水中的奴隸船殘骸。尋寶人在1980年代發現這處遺跡,但誤以為它是荷蘭商船。Photograph courtesy Iziko Museum
「廢奴主義者有句老話,糖是用血作成的,」馬庫斯‧雷迪克說。他是匹茲堡大學的歷史教授,撰寫了大量關於奴隸買賣的文章。「他們在甘蔗種植園做得很辛苦,其中有很多人做到死。」他說這需要持續地補足勞動人力。
歐洲的奴隸買賣戰略很殘忍。商人把槍枝和火藥提供給他們的非洲伙伴,以加重部落衝突。然後非洲的中間商再攻擊敵對的王國、俘虜奴隸,把他們押往沿海地區,賣給歐洲的商人。
然而這套系統本身就無法永遠維持下去。
尋找新領土
當奴隸買賣一進入18世紀,美洲對生產商品的需求變得貪得無厭,雷迪克說。由於糖的生產非常成功,有利可圖的企業因此要求更多的非洲奴工。
非洲的中間商努力滿足升高的需求,他們前往更深的內陸,尋找並俘虜那些被歐洲人視為最優的勞動人手。「整個18世紀實際上是奴隸買賣的高峰期,能夠在傳統銷路得到那些主要勞動人手的可能性正逐漸減少,」雷迪克說。
銅製扣件和包板是從聖若瑟貨船尋回的文物之一。Photograph courtesy Iziko Museum
面臨非洲西部沿岸供給的俘虜日益減少,葡萄牙到處搜索。非洲東部提供了更便宜、競爭更少的來源。「奴隸販子有困難,為了從稍微近一點的港口獲得奴隸,他們得支付必要的價錢,」密西根州立大學的非洲歷史教授華特‧霍桑說。
或許這是聖若瑟貨船冒著風險在傷亡率較高的路線航行的原因。有一艘葡萄牙船隻,船名說來很諷刺,叫作「保護者號」,它在莫三比克到巴西的航程中,失去了船上807個奴隸中的339個。
在跨大西洋貿易期間,被載上船的1200萬到1300萬個奴隸當中,只有約40萬人來自非洲東部。雷迪克估計,在整個奴隸買賣時期的6萬航次中,只有數百次是從莫三比克啟航。
聖若瑟貨船開始下沉時,船員只救得了船上寶貴人口貨物中的一半。212名非洲男女死亡時,還被鍊在已經毀滅的船上。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任何人類遺骸,但是雷迪克認為這個殘骸是「那艘船和被俘虜上船的人的安息地」。
撰文:Greta Weber, National Geographic
編譯:蘇睿哲
在[#0000FF]Twitter[/#0000FF](https://twitter.com/gretamweber)上關注作者Greta Weber。
http://www.ngtaiwan.com/15691
沉船揭露奴隸買賣的歷史性轉變
從非洲到南美洲的一條較長的路線,帶來更便宜的俘虜和較少的競爭,然而卻面臨更大的風險。
「開普頓塔布爾灣」畫於1790年代,描繪聖若瑟沉船遺址附近的景象;那兒的洶湧海水和強風,把這艘船扯得四分五裂。Photography by Pam Warne, African Image Pipeline/Iziko Museum
1794年12月,非洲東岸的葡萄牙奴隸販子為了一趟艱鉅的航程,給他們的船隻作裝備。這趟旅程長達1萬1265公里、耗時數個月,要從莫三比克挨著南非的紊流橫渡大西洋到巴西,非常危險,但是有利可圖。超過400個男人、女人和兒童被戴上鐐銬,安置在船艙中,他們的命運無法擺脫無情的供需規則。
這艘聖若瑟貨船(São José Paquete)沒有成功抵達巴西,不過它沉沒的殘骸已經引起[#0000FF]全球媒體報導[/#0000FF](http://www.nytimes.com/2015/06/01/world/africa/tortuous-history-traced-in-sunken-slave-ship-found-off-south-africa.html?_r=0)有關18世紀的奴隸買賣。來自美國和非洲的一組調查員從2010年以來就暗中研究這處遺址,他們在今年6月2日公布了這艘船的身分。[#0000FF]南非伊奇科博物館[/#0000FF]([urlhttp://www.iziko.org.za/[/url])展示了揭密文物,例如鐵製壓艙條、木製滑輪和銅釘,這些將在明年於史密森學會的[#0000FF]非裔美國人歷史與文化國家博物館[/#0000FF](http://nmaahc.si.edu/)展出。
聖若瑟貨船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艘有人口貨物受困於艙內的沉船——對於航海考古學家和奴隸買賣學者來說,這個發現很有價值。它也是已知的首批企圖連結起葡萄牙、莫三比克到巴西這條遠距水路中的其中一艘船。
事實上,這艘船的環球之旅,代表歐洲奴隸販子愈來愈孤注一擲地企圖鞏固人口勞動。非洲西部沿岸的殘忍交易在歷經200多年後,人口消耗和日益激烈的競爭,迫使葡萄牙再往東數千公里,轉向跨大西洋貿易之中最遙遠、也最便宜的奴隸來源之一。
稱霸西部
在塞內甘比亞與安哥拉之間6437公里的海岸線上,住有約2500萬人——這兒是供給西非奴隸買賣的主脈。16世紀早期,歐洲人開始剝削這些地區;從非洲到美洲的販奴航程,最早就是葡萄牙人在1526年開始的。到了1600年,幾乎所有從非洲整個撒哈拉以南啟航的船,都來自中西部區域。
這個時期的大多數奴隸會被送往西屬加勒比海或是巴西,那裡遭到奴役的非洲人,有超過三分之二在下船後從事生產日用品,例如糖、菸草、米和棉花。巴西就幾乎提供了歐洲所有消耗的糖。到了1640年代,光是珀南布科州東北部出口到阿姆斯特丹的糖,每年就超過2萬4000噸。
在開普頓外海55公尺之處,潛水員調查沒入水中的奴隸船殘骸。尋寶人在1980年代發現這處遺跡,但誤以為它是荷蘭商船。Photograph courtesy Iziko Museum
在開普頓外海55公尺之處,潛水員調查沒入水中的奴隸船殘骸。尋寶人在1980年代發現這處遺跡,但誤以為它是荷蘭商船。Photograph courtesy Iziko Museum
「廢奴主義者有句老話,糖是用血作成的,」馬庫斯‧雷迪克說。他是匹茲堡大學的歷史教授,撰寫了大量關於奴隸買賣的文章。「他們在甘蔗種植園做得很辛苦,其中有很多人做到死。」他說這需要持續地補足勞動人力。
歐洲的奴隸買賣戰略很殘忍。商人把槍枝和火藥提供給他們的非洲伙伴,以加重部落衝突。然後非洲的中間商再攻擊敵對的王國、俘虜奴隸,把他們押往沿海地區,賣給歐洲的商人。
然而這套系統本身就無法永遠維持下去。
尋找新領土
當奴隸買賣一進入18世紀,美洲對生產商品的需求變得貪得無厭,雷迪克說。由於糖的生產非常成功,有利可圖的企業因此要求更多的非洲奴工。
非洲的中間商努力滿足升高的需求,他們前往更深的內陸,尋找並俘虜那些被歐洲人視為最優的勞動人手。「整個18世紀實際上是奴隸買賣的高峰期,能夠在傳統銷路得到那些主要勞動人手的可能性正逐漸減少,」雷迪克說。
銅製扣件和包板是從聖若瑟貨船尋回的文物之一。Photograph courtesy Iziko Museum
面臨非洲西部沿岸供給的俘虜日益減少,葡萄牙到處搜索。非洲東部提供了更便宜、競爭更少的來源。「奴隸販子有困難,為了從稍微近一點的港口獲得奴隸,他們得支付必要的價錢,」密西根州立大學的非洲歷史教授華特‧霍桑說。
或許這是聖若瑟貨船冒著風險在傷亡率較高的路線航行的原因。有一艘葡萄牙船隻,船名說來很諷刺,叫作「保護者號」,它在莫三比克到巴西的航程中,失去了船上807個奴隸中的339個。
在跨大西洋貿易期間,被載上船的1200萬到1300萬個奴隸當中,只有約40萬人來自非洲東部。雷迪克估計,在整個奴隸買賣時期的6萬航次中,只有數百次是從莫三比克啟航。
聖若瑟貨船開始下沉時,船員只救得了船上寶貴人口貨物中的一半。212名非洲男女死亡時,還被鍊在已經毀滅的船上。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任何人類遺骸,但是雷迪克認為這個殘骸是「那艘船和被俘虜上船的人的安息地」。
撰文:Greta Weber, National Geographic
編譯:蘇睿哲
在[#0000FF]Twitter[/#0000FF](https://twitter.com/gretamweber)上關注作者Greta Weber。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