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音樂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Spotify ,moov,kkbox]用串流app聽歌係壓榨排行榜以外既歌手
雖然存在許多藝人的抱怨、以及其動搖的財務底限,Spotify 仍然在 2013 年三月到 2014 五月的期間中,付費會員由 600 萬個成長到 1000 萬個,並且之後到 2015 新年夜成長到了 1500 萬個付費用戶。也就是說,除非Spotify 主動停止服務,或是有人(Trent Reznor?)創建更好的串流平台,它只會在音樂市場中佔據更大的位置。

Spotify 有著成千上萬的用戶,但只有非常少數的人知道,我們每在平台上播放一次歌曲對於音樂產業所代表的意義。不管事好的或是壞的,串流音樂服務都已經對產業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以下是你在 Spotify 上每播放一次歌,而你沒有意識到的七件事。

一、歌曲每播放一次,音樂的版權所有者的收入大概是$0.006到$0.0084美元[/size=4]

至少那是 Spotify 上歌曲的平均收入,但是整個版權費用的支出模型其實比每次串流計價更為複雜。真正的公式其實是將 Spotify 每個月的總收入乘上藝人總點播串流數所佔的比例。Spotify 拿的比例是三成,其餘則由藝人與唱片公司分帳。

支出費用的組成由人氣越高的歌手收入越多,而聽眾則是付出同樣的費用。Taylor Swift 在將所有音樂撤下 Spotify 前的一個月中就達到 50 萬次的點播次數。Drake 這個月大概也能有同樣的表現。事實上,人氣前 50 名的歌手如果以串流音樂為唯一收入,生活大概還可以過的去。

但是,另一方面,獨立音樂人可就不同了。以較熱門的為例子:Cellist Zoe Keating 就在 2013 年公布了他在串流音樂的收入─只從 403,035 個點播次數中賺得了 $1,764 美金,平均下來每首歌點播都少了最低下限 $0.002 元,但是這個數字是不包含唱片公司所分的錢。

當然,如果你是像靈魂樂樂團─Vulfpeck,一樣詭計多端的話,就能將計算收入變成超好賺的錢。

二、大多數的收入都被唱片公司拿走了[/size=4]

就像 Spotify 執行長 Daniel Ek 在部落格文章談到 Taylor Swift 將音樂從他的平台撤下這件事,他提到許多串流點播收入作為版權金付給唱片公司的支出,常常被做為許可與運輸費用被唱片公司獨吞,而歌手的收入則少的可憐。

每個歌手確切的許可與運輸成本是多少,Spotify 也不知道;但根據《TIME》,頂尖的歌手在舊的音樂產業獲利模式像:賣 CD,都拿不到 10%。瑞典的娛樂相關法規律師 Per Herrey 也同意到,歌手在 Spotify 所給的 70%版權金中大概只拿了 6% 到 10%,其他則被唱片公司作為暫時沒有需求的費用。

相較之下,美國的廣播版權金則大多數是由唱片公司及歌手各分一半。

三、自然環境受到大打擊


[#f51621]根據 2012 一位挪威的開發人員 Dagfinn Bach 的研究,傳送資料到世界各地所耗費的電力大約是整個世界用電的3%到 4%,比航空業用的還多。

耗電的元兇就是那些儲存大量資料、又需要空調系統的機房,但卻不斷傳送同樣的資料給使用者─比如說去年串流量最大的歌曲「Happy」。這些資料的傳送不斷的累積,但使用者卻無法意識到這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多大的影響。
[/#f51621]
雖然這麼說,但串流音樂當然還是比不上工廠或大賣場所產生的環境破壞,再加上串流音樂大量減少了實體 CD 的製造、包裝、運送等過程,大概能抵銷不少 CO2 的產量。

四、Spotify變得更聰明了[/size=4]


你越常用 Spotify,它就越了解你。Spotify 在去年買下了強大的音樂資料極簡化公司 The Echo Nest(但它也改善過不少 Spotify 的競爭公司)。

這個公司能夠依照音樂的特性以及大量串流資料─何地、何時、由誰、甚至在什麼天氣之下一首歌會被播放來將音樂分類。Spotify 上周更發表了「做愛」時所被播放、人氣最高的歌曲。

五、你比15年前花了更多錢在音樂上[/size=4]


Ek 去年和 Bloomberg 的訪談中提到:「Spotify 每個月$10 美金(台灣為每月$149 新台幣)的訂閱費用,大概就兩瓶啤酒而已吧。」

而每年$120 的訂閱費用幾乎是實體音樂產業高峰 ─1999 年時每個人平均音樂消費的兩倍。

但考慮到非訂閱戶,這個數字大概就掉到了 Spotify 成本的三分之一。現今最佳的比較就是 iTunes 每年平均音樂花費$48 美金的用戶。

先不說你不把付給 Spotify 的費用做最大利用,能同時對你有意義的歌曲大概也就那些吧!

六、串流音樂影響實體唱片銷售減少量,比盜版的衝擊還來的大![/size=4]


雖然 Ek 與整個公司的信念都認為他們將音樂從盜版中拯救了出來,但事實上,如今的實體唱片銷售數量比盜版猖獗時期的銷售數字還來的少。

其實除了 2004 年與 2012 年,美國的唱片銷售早從 1999 年開始就是穩定的下降趨勢,還是在 Spotify 創立前 9 年。

在 Napster 發展的高峰時期(2640 萬個用戶);也就是 2001 年,美國音樂銷售量大概在$130億美金。到了 Spotify 創立的 2008 年,銷售額降到$70億美金(未計入通貨膨脹)。到了 2013 則降到$50億美金,之後的 2014 上半年,美國唱片業協會(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更指出銷售量減少 5%,只剩下$32億美金(未計入通貨膨脹)。

當然,盜版也減少了,而串流音樂無疑的在這之中扮演重要角色。Ek 欣然地提醒我們,Spotify 可是把錢放在原本被偷的地方。但是以每次播放 $0.006 的版權金付出(相對於 iTunes 每次下載大概 8 分錢美金)Spotify 距離要保住自己的生意甚至拯救藝人還有段不小的空缺。

七、人氣前 40 以外的歌手大概都是被壓榨的[/size=5]

帶有各種力量與缺點,Spotify 可以說是個同值性高之流行樂的培養皿。因為收取聽眾的是固定的費用,而版權金的付出則是依照藝人的串流點播次數,而不是聽眾選擇某個固定費用的音樂付出金錢;如此一來,那些只有小族群聽眾的藝人、樂團根本就是被壓榨痛扁。

那些曾經吸引小眾、忠實的聽者如今必須與 Drake 及其他高人氣藝人分食訂閱費用的大餅。

串流音樂的風險,就是會錯失掉一些好音樂—那些過去能直接販賣專輯的歌手、樂團,如今勉強才有一點點機會。而解決辦法呢?看來在 1999 時年,花 $60 美金在音樂上是行得通的[/size=4]
Good2Bad0
2015/07/01, 11:55:21 晚上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