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喜愛夜讀 no. 11》:文學,不只是各花入各眼
《喜愛夜讀 no. 11》:文學,不只是各花入各眼[/size=6]
筆者離校久矣,玟瑰色的校園早已凋零,但猶記得當年的文學老師曾經問我:「如果文學只是為了表達感情,那每一個人都有感情,每個人都會說『我愛你』,為何我們又要閱讀考試?一本又一本的文學批評論集,一篇又一篇的論文,所為何事?」
同樣問題,可套用於所有人文科目。如果哲學只是思考,我們天生便會「思考」?如果歷史只是老故事,識字就可以做歷史學家?漂不漂亮只是主觀,為何又有有美術系?電影系?藝術史?人生於世,眾人均自主觀,世上也許有無師自通的天材,但「無師自通」也得「通」,文學要通達的真義,真的只是各花入各眼嗎?
張愛玲一百年來繼者更是無數,卻始終無人能出其右,有誰敢說,瓊瑤寫得比張愛玲更好?
馬奎斯的《百年孤寂》集魔幻寫實主義之大成,拉丁美州文學爆發幅射全球,莫言亦為其子嗣,但又有誰敢舉出一本書,超越了《百年孤寂》?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結合了浪漫主義與自然主義,同期還有巴爾札克,莫泊桑,波特萊爾,或許能福樓拜齊名,但為何又被納博科夫列為四本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系統,系統之內,必有其穩固的部分,以及可變化的部分,控制系統的完成度及形式的能力,我們稱之為「技術」,而技術的程度,將決定作品與作者的優劣。
舉例,一個足球員的基本能力,是奔跑,然後射門。但要達到此一目標,則需要步法,傳球,身位,射球的力度,角度,曲墜度,各種微妙的「技術」,因此,不管你是否認同美斯及其球會的作風,但無法否認,美斯作為球員,其「技術」仍然舉世無雙。
文學作品的原材料是「文字」,要將文字鍛造成「文學」,就需要技術,一份文本不單好看不好看,必然會有其優劣。一本書一篇文章,無論對你而言是茉莉花﹑百合花﹑菊花﹑櫻花﹑還是綠川花,其技術的高低,業己存在。
有人會反駁,「技術優劣」與「好看與否」並不相干?一個故事,我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喜歡,帝力何有於我哉?
那這就是品味的差別,看過一千本書,一千個故事總得分過高下,為何那本看起來比較好看,那麼這本讀起來比較悶,無論你喜不喜歡,為何村上春樹故事無頭無尾,但其描寫就是能刺中大都市的孤獨?為何胡蘭成走筆古奧,但帶著觸之生溫的哀愁?為何海明威仍然是一座冰山,洗練而刺骨?為何濟慈是夜裡一鶯鳥嗚?
文字只是符號,符號承載著著意義,意義之流或如雪融,或如橫流,或如靜溪,或如暗湧。文情難鑒,誰曰易分,但日子有功,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這句好」,「那句不好」,「那句寫得大累贅了」,「這句畫龍點晴呀!」,到底是有跡可尋。
正因如此,筆者向來反對網故成書,不是反對網故本身,而是如果任何人「能寫字」就變得「能寫書」,大量莨莠不齊的消閒作品流入市面,閱讀風氣本就薄弱的香港人,很快便會被養慣胃口,完全失去判斷欣賞的能力,就好像一個人每天吃爭鮮,吃到將爭鮮奉為神作,當有天小野二郎大駕光臨,味覺已退化的讀者,還能吃出其滋味嗎?
「辨別」,是人類文明的本源,孰好孰壞,孰優孰劣,即反映了一個族群的價值觀,源遠流傳形成文化氣質。德國人專祟華格納,日耳曼民族因此壯勇而冷酷;日本人專崇源氏物語,大和民族即既溫柔而又哀豔。缺乏品味教育,民眾冰遠沉淪萬古長夜,昏昏冥冥,瑟縮劏房,只求生存,不能自立。
P.S. 此文乃有感而發,並非回應任何議題,不須牽扯任何人事。
筆者離校久矣,玟瑰色的校園早已凋零,但猶記得當年的文學老師曾經問我:「如果文學只是為了表達感情,那每一個人都有感情,每個人都會說『我愛你』,為何我們又要閱讀考試?一本又一本的文學批評論集,一篇又一篇的論文,所為何事?」
同樣問題,可套用於所有人文科目。如果哲學只是思考,我們天生便會「思考」?如果歷史只是老故事,識字就可以做歷史學家?漂不漂亮只是主觀,為何又有有美術系?電影系?藝術史?人生於世,眾人均自主觀,世上也許有無師自通的天材,但「無師自通」也得「通」,文學要通達的真義,真的只是各花入各眼嗎?
張愛玲一百年來繼者更是無數,卻始終無人能出其右,有誰敢說,瓊瑤寫得比張愛玲更好?
馬奎斯的《百年孤寂》集魔幻寫實主義之大成,拉丁美州文學爆發幅射全球,莫言亦為其子嗣,但又有誰敢舉出一本書,超越了《百年孤寂》?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結合了浪漫主義與自然主義,同期還有巴爾札克,莫泊桑,波特萊爾,或許能福樓拜齊名,但為何又被納博科夫列為四本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系統,系統之內,必有其穩固的部分,以及可變化的部分,控制系統的完成度及形式的能力,我們稱之為「技術」,而技術的程度,將決定作品與作者的優劣。
舉例,一個足球員的基本能力,是奔跑,然後射門。但要達到此一目標,則需要步法,傳球,身位,射球的力度,角度,曲墜度,各種微妙的「技術」,因此,不管你是否認同美斯及其球會的作風,但無法否認,美斯作為球員,其「技術」仍然舉世無雙。
文學作品的原材料是「文字」,要將文字鍛造成「文學」,就需要技術,一份文本不單好看不好看,必然會有其優劣。一本書一篇文章,無論對你而言是茉莉花﹑百合花﹑菊花﹑櫻花﹑還是綠川花,其技術的高低,業己存在。
有人會反駁,「技術優劣」與「好看與否」並不相干?一個故事,我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喜歡,帝力何有於我哉?
那這就是品味的差別,看過一千本書,一千個故事總得分過高下,為何那本看起來比較好看,那麼這本讀起來比較悶,無論你喜不喜歡,為何村上春樹故事無頭無尾,但其描寫就是能刺中大都市的孤獨?為何胡蘭成走筆古奧,但帶著觸之生溫的哀愁?為何海明威仍然是一座冰山,洗練而刺骨?為何濟慈是夜裡一鶯鳥嗚?
文字只是符號,符號承載著著意義,意義之流或如雪融,或如橫流,或如靜溪,或如暗湧。文情難鑒,誰曰易分,但日子有功,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這句好」,「那句不好」,「那句寫得大累贅了」,「這句畫龍點晴呀!」,到底是有跡可尋。
正因如此,筆者向來反對網故成書,不是反對網故本身,而是如果任何人「能寫字」就變得「能寫書」,大量莨莠不齊的消閒作品流入市面,閱讀風氣本就薄弱的香港人,很快便會被養慣胃口,完全失去判斷欣賞的能力,就好像一個人每天吃爭鮮,吃到將爭鮮奉為神作,當有天小野二郎大駕光臨,味覺已退化的讀者,還能吃出其滋味嗎?
「辨別」,是人類文明的本源,孰好孰壞,孰優孰劣,即反映了一個族群的價值觀,源遠流傳形成文化氣質。德國人專祟華格納,日耳曼民族因此壯勇而冷酷;日本人專崇源氏物語,大和民族即既溫柔而又哀豔。缺乏品味教育,民眾冰遠沉淪萬古長夜,昏昏冥冥,瑟縮劏房,只求生存,不能自立。
P.S. 此文乃有感而發,並非回應任何議題,不須牽扯任何人事。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