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史稱北宋之「積弱」,乃實行「 強榦弱枝 」和「 重文輕武 」政策之結果。此說當否?
史稱北宋之「積弱」,乃實行「 強榦弱枝 」和「 重文輕武 」政策之結果。此說當否?
Q2. 史稱北宋之「積弱」,乃實行「 強榦弱枝 」和「 重文輕武 」政策之結果。此說當否?試就有關史實,作一評述。
北宋中央集權政策 : 「強幹弱枝」和「重文輕武」
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鑒於晚唐以來的地方割據,推行中央集權政策,這政策可分為「強幹弱枝」和「重文輕武」兩部分,既以中央為本位,削弱地方,又以文人制衡武人。
中央集權政策的背景
宋代初年,宋太祖與弟弟 趙光義 和宰相 趙普,針對五代積弊,制訂中央集權政策。因此這政策的產生,與五代的歷史環境有密切關係。
(一) 地方分裂
五代初年,後梁與後唐對峙,兩者皆無法統一。其後的後晉和後漢,亦以統治中原為主,南方則十國並立,形成長期分裂。後周時代,世宗希望統一全國,可惜早死,無法實現。北宋初年,中國仍然四分五裂。宋太祖有鑒於此,推行中央集權,既為集中力量,統一全國,更重要的是避免重蹈五代覆轍。
(二) 武人當政
五代君主,多出身藩鎮,其中後梁、後唐、後晉和後漢的開國君主,都是前朝的節度使。君主出身軍旅,自然重用武人。然而,將領又跋扈難制,形成五代時期,將士多次擁立君主,例如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周太祖郭威,就是由將領擁立的。
宋太祖立國後,為防兵變重演,一方面籠絡武人,與大將聯姻;另方面又壓抑武人,削奪開國元勳的兵權,以文人掌管軍政,鞏固中央力量。故此,宋初實行集權政策,與五代的武人當政有密切關係。
(三) 風氣敗壞
五代尚武輕文,影響所及,士大夫不顧廉恥,君臣之義薄弱。歐陽修《新五代史‧死節傳論》說:「五代之亂極矣......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搢紳之士安其祿位而立其朝,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宋太祖有見及此,積極獎勵氣節,使重文政策成為北宋的統治原則。
(四) 藩鎮漸弱
藩鎮割據,導致唐帝國滅亡和五代分裂。然而,北宋初年,藩鎮力量已大為消滅,例如唐中葉後異常跋扈的盧龍、魏博和成德等「河朔三鎮」先後被契丹族吞併和消滅。
另外,後梁時曾改組禁軍,吸納了魏博兵源,中央軍力日強,吞併了不少藩鎮,使北方漸歸統一。北宋立國後,便得以著手削減藩鎮,推行集權。
--
北宋集權措施簡表 : 範疇 措施 要點
A.削弱地方
設通判: -通判是地方長官的副手,既協助長官辦事,也監視長官。
歐陽修《歸田錄》說通判「既非副貳,又非屬官」。
收支郡: -宋太祖罷去十八個節度使的支郡,節鎮權力大削。
文臣出鎮 :
-宋太祖召節度使到中央,讓他們遙領本職。
-節度使的實際職務,由文臣處理,稱「權知軍州事」。
設立路:
-設「路」一級的政區,以四監司為長官。
-四監司除處理地方政務外,亦監察地方。
削司法權 :
-地方官判決的死刑,須向刑部及大理寺奏報覆核。刑部及大理寺官員,任期以三年為限,以防弄權。
-設「司法參軍」和「司寇參軍」,議法判刑和覆查案件。
制其錢穀 :
-藩鎮的賦稅和「場院」的收入,並不上貢。
-太祖派中央官「監臨」場院,並設轉運使解送地方財賦。
精選禁軍 : -精兵送往京師,充當禁軍,地方軍力大削。
強幹弱枝 :
-以強幹弱枝形式佈置軍隊,重兵屯駐京師。
-中央派禁軍輪流外調地方,稱「更戍法」。
-禁軍不設固定將領統轄,防止地方割據。
- -
B. 改組政府
削弱相權 :
-宰相只負責行政,無議政及決策權,並受副相牽制。
-以樞密使掌軍權,三司使掌財權,諫院和御史台掌諫權。
台諫獨立 :
-諫權獨立,台諫皆針對宰相及百官,宰相受制,皇權高漲。
-仁宗後,諫宮由君主選任,與宰相互相攻擊,激化黨爭。
重編禁軍 :
-馬軍司、步軍司與殿前司,直隸君主。
-樞密院掌發兵權,三帥握領兵權,以免獨攬軍權。
沒收兵權 : -宋太祖在飲宴間勸各將交出兵權,使中央收回禁軍兵權。
- -
C. 重文政策
廣開科舉 :
-官員多由科舉出身,而且待遇優厚。
-取消唐代的「釋褐試」,考生只要通過殿試,便可任官。
-加強忠君愛國觀念,把武人當政的社會,變為文治社會。
文人領軍 : -樞密使、邊將和行軍主帥,都以文人充當。
- -
綜合而言,「削弱地方」與「改組政府」,兩者有所分別。前者針對地方潘鎮,實行「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以鞏固中央政權;
後者主要是提高君主的個人權力。因此兩者,性質相似,用意卻有不同。然而,這兩種措施,對穩定宋初政權,都起著重要作用。
source :
史稱北宋之「積弱」,乃實行「 強榦弱枝 」和「 重文輕武 」政策之結果。此說當否?
http://www.webring.org/l/rd?ring=personalh;id=1;url=http://webspace.webring.org/people/qq/quintonchan/page_hw.htm
廿二史劄記
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960409
Q2. 史稱北宋之「積弱」,乃實行「 強榦弱枝 」和「 重文輕武 」政策之結果。此說當否?試就有關史實,作一評述。
北宋中央集權政策 : 「強幹弱枝」和「重文輕武」
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鑒於晚唐以來的地方割據,推行中央集權政策,這政策可分為「強幹弱枝」和「重文輕武」兩部分,既以中央為本位,削弱地方,又以文人制衡武人。
中央集權政策的背景
宋代初年,宋太祖與弟弟 趙光義 和宰相 趙普,針對五代積弊,制訂中央集權政策。因此這政策的產生,與五代的歷史環境有密切關係。
(一) 地方分裂
五代初年,後梁與後唐對峙,兩者皆無法統一。其後的後晉和後漢,亦以統治中原為主,南方則十國並立,形成長期分裂。後周時代,世宗希望統一全國,可惜早死,無法實現。北宋初年,中國仍然四分五裂。宋太祖有鑒於此,推行中央集權,既為集中力量,統一全國,更重要的是避免重蹈五代覆轍。
(二) 武人當政
五代君主,多出身藩鎮,其中後梁、後唐、後晉和後漢的開國君主,都是前朝的節度使。君主出身軍旅,自然重用武人。然而,將領又跋扈難制,形成五代時期,將士多次擁立君主,例如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周太祖郭威,就是由將領擁立的。
宋太祖立國後,為防兵變重演,一方面籠絡武人,與大將聯姻;另方面又壓抑武人,削奪開國元勳的兵權,以文人掌管軍政,鞏固中央力量。故此,宋初實行集權政策,與五代的武人當政有密切關係。
(三) 風氣敗壞
五代尚武輕文,影響所及,士大夫不顧廉恥,君臣之義薄弱。歐陽修《新五代史‧死節傳論》說:「五代之亂極矣......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搢紳之士安其祿位而立其朝,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宋太祖有見及此,積極獎勵氣節,使重文政策成為北宋的統治原則。
(四) 藩鎮漸弱
藩鎮割據,導致唐帝國滅亡和五代分裂。然而,北宋初年,藩鎮力量已大為消滅,例如唐中葉後異常跋扈的盧龍、魏博和成德等「河朔三鎮」先後被契丹族吞併和消滅。
另外,後梁時曾改組禁軍,吸納了魏博兵源,中央軍力日強,吞併了不少藩鎮,使北方漸歸統一。北宋立國後,便得以著手削減藩鎮,推行集權。
--
北宋集權措施簡表 : 範疇 措施 要點
A.削弱地方
設通判: -通判是地方長官的副手,既協助長官辦事,也監視長官。
歐陽修《歸田錄》說通判「既非副貳,又非屬官」。
收支郡: -宋太祖罷去十八個節度使的支郡,節鎮權力大削。
文臣出鎮 :
-宋太祖召節度使到中央,讓他們遙領本職。
-節度使的實際職務,由文臣處理,稱「權知軍州事」。
設立路:
-設「路」一級的政區,以四監司為長官。
-四監司除處理地方政務外,亦監察地方。
削司法權 :
-地方官判決的死刑,須向刑部及大理寺奏報覆核。刑部及大理寺官員,任期以三年為限,以防弄權。
-設「司法參軍」和「司寇參軍」,議法判刑和覆查案件。
制其錢穀 :
-藩鎮的賦稅和「場院」的收入,並不上貢。
-太祖派中央官「監臨」場院,並設轉運使解送地方財賦。
精選禁軍 : -精兵送往京師,充當禁軍,地方軍力大削。
強幹弱枝 :
-以強幹弱枝形式佈置軍隊,重兵屯駐京師。
-中央派禁軍輪流外調地方,稱「更戍法」。
-禁軍不設固定將領統轄,防止地方割據。
- -
B. 改組政府
削弱相權 :
-宰相只負責行政,無議政及決策權,並受副相牽制。
-以樞密使掌軍權,三司使掌財權,諫院和御史台掌諫權。
台諫獨立 :
-諫權獨立,台諫皆針對宰相及百官,宰相受制,皇權高漲。
-仁宗後,諫宮由君主選任,與宰相互相攻擊,激化黨爭。
重編禁軍 :
-馬軍司、步軍司與殿前司,直隸君主。
-樞密院掌發兵權,三帥握領兵權,以免獨攬軍權。
沒收兵權 : -宋太祖在飲宴間勸各將交出兵權,使中央收回禁軍兵權。
- -
C. 重文政策
廣開科舉 :
-官員多由科舉出身,而且待遇優厚。
-取消唐代的「釋褐試」,考生只要通過殿試,便可任官。
-加強忠君愛國觀念,把武人當政的社會,變為文治社會。
文人領軍 : -樞密使、邊將和行軍主帥,都以文人充當。
- -
綜合而言,「削弱地方」與「改組政府」,兩者有所分別。前者針對地方潘鎮,實行「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以鞏固中央政權;
後者主要是提高君主的個人權力。因此兩者,性質相似,用意卻有不同。然而,這兩種措施,對穩定宋初政權,都起著重要作用。
source :
史稱北宋之「積弱」,乃實行「 強榦弱枝 」和「 重文輕武 」政策之結果。此說當否?
http://www.webring.org/l/rd?ring=personalh;id=1;url=http://webspace.webring.org/people/qq/quintonchan/page_hw.htm
廿二史劄記
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960409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