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三分鐘歷史] 為何向左轉 陶傑
專欄
桃花源——為何向左轉?[/size=5]
桃花源 2015-11-26 文字大小
1/1
西方為何左翼當道,甚至漸成「左膠」,是自十九世紀末以來的趨勢所使,過去一百年,政治主流是向左轉,才有今日之「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十九世紀末的歐洲,尤其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至於國力到達高峰之際,是「右翼」的黃金時代,維多利亞時代的風氣,等級分明不容踰越,注重品格、尊嚴、體面,崇尚個人奮鬥,人人要為自己負責——日後戴卓爾夫人上台又對此一觀點老調重彈,但八十年代,戴卓爾夫人用來治英國社會的懶散消極,在十九世紀末,當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公的時候,管治一味靠右,如果沒有左的調節,當然要車毀人亡。
當英國有工黨冒起,勝出大選的時候,美國的管治精英依然以「右派」佔絕對優勢,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共和黨柯立芝上台,號稱經濟蓬勃,自由放任(Laissez-faire)被奉為真理,直至一九二九年經濟崩潰依然。當時的美國政府上下,包括普通國民,幾乎沒有人相信甚麼「關愛社區、扶助貧弱」的一套。
一九三二年胡佛總統任內,美國政府也曾出兵殘酷鎮壓過國民。兩萬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攜妻帶兒,遊行到華盛頓,要求政府發放補償金,但是胡佛不但不聞不問,政府高官甚至認為這些退伍軍衣衫襤褸、萎靡不振,形象敗壞,簡直令國家蒙羞。
退伍軍人的遊行隊伍就在國會山附近紮帳蓬住下,境況淒慘:到處是垃圾和紙皮屋,髒亂、窮困,政府高官反而見之眼冤,決心武力清場,美國民意也支持政府用武,報紙傳媒都為政府造勢,指責退伍軍人鬧事,主張警察應該暴力對待遊行者。當時陸軍參謀長是麥克亞瑟(見圖),他的副官則是後來的盟軍總司令艾森豪。麥克亞瑟一向自以為是,連總統也不放在眼裏,完全不顧胡佛下令要保護婦孺,不但徵用催淚彈,還調動了坦克。麥克亞瑟手下還有後來驍勇善戰的巴頓將軍,當時還是少校,也率領騎兵,舉着軍刀,殺入人群,痛揍退伍老兵。
麥克亞瑟最終下令放火焚燒退伍軍營地,火光沖天,艾森豪在回憶錄講到這一段,為之心酸。但當時美國人少有這樣的同情心,政府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退伍軍人,而是共產黨跟罪犯、流氓,傳媒也說遊行者不值得同情,是一群無賴,蓄意發動暴力革命。但此一事件,最終成為美國政局轉變的歷史序幕,直到左派的羅斯福上台,捱過整個大蕭條時期,才有移風易俗,人心思變。
胡佛、麥克亞瑟、巴頓,包括富有同情心的艾森豪,都是十九世紀末的一代,社會風氣影響,都風格剛硬強悍,信奉自由主義,這一代特產強人、名將,包括歐洲的戴高樂、蒙哥馬利、隆美爾;但大蕭條時代長大的一代,譬如甘迺迪兄弟、大衛洛克菲勒、尼克遜、亞瑟米勒、田納西威廉斯,跟上一代的氣質即截然不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風就轉趨溫和,鼓吹大愛、寬容、扶助、呵護,直到今天。但左到今天,文明社會軟弱、溫順、好逸惡勞、吃不起苦,災禍來了,對精神的萎靡響起警號。
陶傑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97/20151126/398625/
桃花源——為何向左轉?[/size=5]
桃花源 2015-11-26 文字大小
1/1
西方為何左翼當道,甚至漸成「左膠」,是自十九世紀末以來的趨勢所使,過去一百年,政治主流是向左轉,才有今日之「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十九世紀末的歐洲,尤其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至於國力到達高峰之際,是「右翼」的黃金時代,維多利亞時代的風氣,等級分明不容踰越,注重品格、尊嚴、體面,崇尚個人奮鬥,人人要為自己負責——日後戴卓爾夫人上台又對此一觀點老調重彈,但八十年代,戴卓爾夫人用來治英國社會的懶散消極,在十九世紀末,當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公的時候,管治一味靠右,如果沒有左的調節,當然要車毀人亡。
當英國有工黨冒起,勝出大選的時候,美國的管治精英依然以「右派」佔絕對優勢,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共和黨柯立芝上台,號稱經濟蓬勃,自由放任(Laissez-faire)被奉為真理,直至一九二九年經濟崩潰依然。當時的美國政府上下,包括普通國民,幾乎沒有人相信甚麼「關愛社區、扶助貧弱」的一套。
一九三二年胡佛總統任內,美國政府也曾出兵殘酷鎮壓過國民。兩萬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攜妻帶兒,遊行到華盛頓,要求政府發放補償金,但是胡佛不但不聞不問,政府高官甚至認為這些退伍軍衣衫襤褸、萎靡不振,形象敗壞,簡直令國家蒙羞。
退伍軍人的遊行隊伍就在國會山附近紮帳蓬住下,境況淒慘:到處是垃圾和紙皮屋,髒亂、窮困,政府高官反而見之眼冤,決心武力清場,美國民意也支持政府用武,報紙傳媒都為政府造勢,指責退伍軍人鬧事,主張警察應該暴力對待遊行者。當時陸軍參謀長是麥克亞瑟(見圖),他的副官則是後來的盟軍總司令艾森豪。麥克亞瑟一向自以為是,連總統也不放在眼裏,完全不顧胡佛下令要保護婦孺,不但徵用催淚彈,還調動了坦克。麥克亞瑟手下還有後來驍勇善戰的巴頓將軍,當時還是少校,也率領騎兵,舉着軍刀,殺入人群,痛揍退伍老兵。
麥克亞瑟最終下令放火焚燒退伍軍營地,火光沖天,艾森豪在回憶錄講到這一段,為之心酸。但當時美國人少有這樣的同情心,政府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退伍軍人,而是共產黨跟罪犯、流氓,傳媒也說遊行者不值得同情,是一群無賴,蓄意發動暴力革命。但此一事件,最終成為美國政局轉變的歷史序幕,直到左派的羅斯福上台,捱過整個大蕭條時期,才有移風易俗,人心思變。
胡佛、麥克亞瑟、巴頓,包括富有同情心的艾森豪,都是十九世紀末的一代,社會風氣影響,都風格剛硬強悍,信奉自由主義,這一代特產強人、名將,包括歐洲的戴高樂、蒙哥馬利、隆美爾;但大蕭條時代長大的一代,譬如甘迺迪兄弟、大衛洛克菲勒、尼克遜、亞瑟米勒、田納西威廉斯,跟上一代的氣質即截然不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風就轉趨溫和,鼓吹大愛、寬容、扶助、呵護,直到今天。但左到今天,文明社會軟弱、溫順、好逸惡勞、吃不起苦,災禍來了,對精神的萎靡響起警號。
陶傑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97/20151126/398625/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