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有冇人睇左關於納粹大屠殺的《天堂無門》?
人之所謂稱為人,最可貴的地方,也許就是面對黑暗與不公而需要泯滅自己良知的環境下,仍能甘願冒險犯禁,彰顯人性光輝一面。
中文戲名翻譯譯得好,叫《天堂無門》。
在那個黑暗掌權的時代,上帝也閉上祂的眼睛。
1944年末,雖然德國在戰場上節節敗退,但反而決定加快對猶太人作有系統和組織的屠殺。在這樣的背景下,猶太人主角Saul為波蘭境內奧斯威辛集中營的一囚犯,負責擔任Sonderkommando「特遣隊」的隊員,即專門負責處理被毒氣室毒殺的同胞屍體。因要執行厭惡性工作,他們會比其他猶太人多活幾個月,但終仍難逃一死。Saul某次在清理毒氣室時,竟發現一個男孩仍有呼吸,男孩隨即被德國軍醫勒死。軍醫想解剖男孩,研究為何殺不死他。Saul卻被他的無辜犧牲感動了,誓要保護這逝去之人,更自稱是男孩的父親,到處找拉比替他主持猶太教喪禮,留他全屍,讓靈魂上天堂。
整套電影的主調就是,為什麼主角連自己的生命都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仍會關心一個萍水相逢的,甚至已死的陌生人。即使在電影末段,有人起義反抗,主角有機會和同伴乘亂逃命,仍要堅持抱着男孩的屍體一起走…… 也許是這兩個字,改變了一切:救贖。
這令我想起另一套關於猶太人大屠殺的黑白電影—《舒特拉的名單》內,里安尼遜看見那個電影內唯一有顏色,穿紅衣的猶太小女孩。她代表了人類的良善與他的良知。親眼目睹小女孩慘遭殺害,她的悲慘下場。那種莫大的反差、無力感和失落感,最終激發了里安尼遜決定奮不顧身、義無反顧地拯救他工廠內所有猶太工人的性命。
那剎那的感動,改變了一切,也令那個黑暗的時代,帶來一絲的曙光。也許,這就是Saul當時相同的感動。縱使到最後,Saul是找不到一個肯為他辦猶太葬禮的拉比。但他的無私和虔誠,卻比任何一個拉比都過之而無不及。長期面對着不人道和沉重的罪惡感,趁時把心中的良善和人性呈現出來,也許這就是最佳的自我救贖。
電影的氣氛非常沉鬱、沉重,一百零七分鐘幾乎叫人透不過氣來。主角全程帶着口罩,脫下來也是一副苦瓜乾的模樣。電影完場前,Saul 在農舍內看見另一個的鄉村男孩,卻也展現了電影內Saul 唯一一次的笑容,彷彿看見了他的「兒子」。男孩在德軍行動前,跑入叢林內,奔向自由。在這一刻,Saul終於解脫了,最後從容就義。
95/100
中文戲名翻譯譯得好,叫《天堂無門》。
在那個黑暗掌權的時代,上帝也閉上祂的眼睛。
1944年末,雖然德國在戰場上節節敗退,但反而決定加快對猶太人作有系統和組織的屠殺。在這樣的背景下,猶太人主角Saul為波蘭境內奧斯威辛集中營的一囚犯,負責擔任Sonderkommando「特遣隊」的隊員,即專門負責處理被毒氣室毒殺的同胞屍體。因要執行厭惡性工作,他們會比其他猶太人多活幾個月,但終仍難逃一死。Saul某次在清理毒氣室時,竟發現一個男孩仍有呼吸,男孩隨即被德國軍醫勒死。軍醫想解剖男孩,研究為何殺不死他。Saul卻被他的無辜犧牲感動了,誓要保護這逝去之人,更自稱是男孩的父親,到處找拉比替他主持猶太教喪禮,留他全屍,讓靈魂上天堂。
整套電影的主調就是,為什麼主角連自己的生命都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仍會關心一個萍水相逢的,甚至已死的陌生人。即使在電影末段,有人起義反抗,主角有機會和同伴乘亂逃命,仍要堅持抱着男孩的屍體一起走…… 也許是這兩個字,改變了一切:救贖。
這令我想起另一套關於猶太人大屠殺的黑白電影—《舒特拉的名單》內,里安尼遜看見那個電影內唯一有顏色,穿紅衣的猶太小女孩。她代表了人類的良善與他的良知。親眼目睹小女孩慘遭殺害,她的悲慘下場。那種莫大的反差、無力感和失落感,最終激發了里安尼遜決定奮不顧身、義無反顧地拯救他工廠內所有猶太工人的性命。
那剎那的感動,改變了一切,也令那個黑暗的時代,帶來一絲的曙光。也許,這就是Saul當時相同的感動。縱使到最後,Saul是找不到一個肯為他辦猶太葬禮的拉比。但他的無私和虔誠,卻比任何一個拉比都過之而無不及。長期面對着不人道和沉重的罪惡感,趁時把心中的良善和人性呈現出來,也許這就是最佳的自我救贖。
電影的氣氛非常沉鬱、沉重,一百零七分鐘幾乎叫人透不過氣來。主角全程帶着口罩,脫下來也是一副苦瓜乾的模樣。電影完場前,Saul 在農舍內看見另一個的鄉村男孩,卻也展現了電影內Saul 唯一一次的笑容,彷彿看見了他的「兒子」。男孩在德軍行動前,跑入叢林內,奔向自由。在這一刻,Saul終於解脫了,最後從容就義。
95/100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