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學術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如何改一個響噹噹的名字? 從「香港眾志」談到粵語保育
文:姜卓如

學民成員另組「香港眾志」,命名公布後頗招劣評。除了諧音「香港中箭」之譏外,其「唔順口」亦係一大原因。俗語有云:「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一個名字之響亮與否,箇中原理為何?本文試以聲韻學角度解釋之,藉此推廣一點語文知識;亦期望年輕人得以認識粵語音韻之美,以保育我城之語言。

名字「好聽」與否,關鍵在於平仄。根據粵語,「香港眾志」之聲調見下表:


以平仄論,命名要動聽,原則只一條:平仄相間。「學民思潮」四字鏗鏘,蓋其結構乃「仄平平平」。相反,「香港眾志」四字,則犯聲韻之忌:三個仄聲字聚在一起(尤其有兩個是低沉的去聲),是故不響亮而乏氣勢。


有關平仄之分辨方法,本文無意贅述。欲深究者,可登上中文大學創建之「粵音審查配詞字庫」網站,凡查出之字拼音後有1、4之標號,即屬平聲,否則屬仄聲。例如「傻瓜」一詞,拼音是「so4 gwaa1」,記熟這兩個音,再套用至其他同聲調的字,如「傻-人-無-聊」「瓜-分-雞-批」,所有這些字便是平聲了。此外,亦可上網搜尋本土漫畫家阿塗編繪之「粵語九聲訣」,其口訣鬼馬,如「番茄醬牛腩麵不吃辣」、「雞仔要同你哋織隻襪」等,加上妙趣配圖,令人忍俊不禁。

「呢啲古老中文嘢,我識條鐵咩?」


讀到這裡,相信不少讀者心裡納悶:此等音韻之學,常人怎能理解?難道人人起名時均須先查平仄?不錯,以現今而言,懂平仄者相信百中無一。然而,正如懂用筷子不代表須懂力學,不諳平仄原理亦可知音節之鏗鏘。這正是民間智慧。我在中國文學課教平仄時,往往要求同學先做一項實驗:用班上人名調平仄──例如黃之鋒(平平平)、羅冠聰(平仄平)、周庭(平平)。結果往往是「平仄平」最多,「仄仄仄」最罕,萬試萬靈。我嘗以今屆70位立法會議員的名字作統計,結果「平仄平」(如「曾鈺成」和「梁國雄」)佔最多,共33人;其次乃「仄仄平」,共15人(如「莫乃光」,姓氏本身仄聲,則名字便最少用一個平聲字作平衡);「仄仄仄」一如所料最少,只有「謝偉俊」一人。

簡言之,平聲較響亮舒緩,仄聲較低迴急疾,平仄相間便是陰陽互補的傳統智慧。是故,

「平仄平」的命名最普遍;而「仄仄仄」雖不妙,「平平平」亦不多──於上述立法會議員名字中,「平平平」只2人,即「張超雄」與「陳恆鑌」,而且均是響亮的「陰平」與舒緩的「陽平」之結合;如果連用三個陰平字(即張議員改名為「張超鑌」之類),則嫌響得過分。此乃「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

可以說,判斷名字是否動聽,乃多數人皆有的直覺,甚至是常識。大多數人不懂平仄,但結果多數人改出來的名字均符合「平仄相間」的規律,便是明證。所謂平仄相間,無非是字與字之間要有高有低、有抑有揚而已。學術上的聲韻知識,不過是古人對字音加以歸納,然後得出的規律而已。

當然,民間有智慧,也不等於學術無用。從「香港眾志」一名看來,也許正好反映出年輕人對字音已漸漸失去敏感。正因如此,學一點聲韻知識還是有好處的。學了平仄,以後每當命名之時,凡遇不太順口之提議,一調平仄便知毛病在哪裡。更甚者,若朋友之中只有你一個人懂聲韻,每逢有人生子、創業之類,你大可收費充當命名顧問呢。

欲守護本土,先學好粵語中文

談到民間智慧,在中文運用上,香港人其實最為得天獨厚,可惜我們往往自命「讀番書大」,妄自菲薄,或自廢武功而已。平仄之辨,除了令音節動聽,更有助掌握中文之美。中文之最大特色,乃其「形、音、義」密切相關。近日坊間熱議殘體字之害,如「愛無心、親不見」之類,正因為它謀殺了中文「因形見義」的好處。然而,較少人留意的,是中文同時也有「因聲見情」之妙。箇中玄機,是粵語九聲中的「入聲」。

所謂入聲,乃仄聲之一種,即粵語拼音中以「-t」、「–p」、「-k」收結之字(粵語拼音1、4聲乃平聲,其他為仄聲。倘若細分,則2、5聲為上聲,3、6聲為去聲,7、8、9聲為入聲,可於「粵音審查配詞字庫」逐字翻查)。普通話破壞古典中文之處,正是它取消了入聲。相信不少人也聽過「用粵語唸詩詞較好」的說法,原因有二,一與押韻有關(本文不贅),二則與入聲有關。經典例子,如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整首便以「覓mik、戚cik、息sik、急gap」等韻腳,表現壓抑悲戚之情。另一名作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其押韻之處如「壯懷激烈lit」、「空悲切cit」、「匈奴血hyut」,亦句句咬牙切齒,悲壯激越。總言之,入聲字之特點在於發音急促(一拉長來讀便變了另一個字),適合表現激烈或壓抑之情(更奇妙之處是:「急gip促cuk」「激gik烈lit」「壓aat抑yik」等詞,本身就正是入聲字)。這便是所謂「情隨聲轉」。

所以,香港人唸《滿江紅》,正好表現出「獨特的朗誦技巧」,氣勢磅礡急逼;相反,用普通話念,則通篇「lie、qie、xue」,一派軟lai lai(此粵音正字未詳)之狀,霸氣盡失矣。粵語保留古典中文之精粹,正是香港人承傳華夏文化之先天優勢;而特區當局卻偏偏力推普教中,則無異於買櫝還珠。相反,年輕人學一點平仄九聲,欲守護本土、守護粵語時,則更振振有詞了。


改壞名,點算好?

言歸正傳,「香港眾志」之名,不合平仄,不太動聽,豈非改壞名、冇得救乎?然而,命名既出,若輕率更改之,亦非美事。孔夫子曾說:「必也正名乎」,可見改個好名之重要;猶幸,他老人家也說過「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惡夫佞者」之類的話。引申來說,「實」總是比「名」重要的。不信者,請看以下兩個名字:「梁振英」(平仄平)、「民建聯」(平仄平),確是平仄相間的佳例了──然而動聽又如何呢?

在此,但望「香港眾志」諸君堅守正道,發揚公義。倘能如此,名字儘管低沉一點,仍會有響噹噹的一天。

附:最後附送一項挑戰。剛才說到一般人名之中(尤其在粵語地區),「仄仄仄」較少見;而其中,「入入入」更屬極罕。蓋因發音極促,佶屈聱牙也。我搜索枯腸,想得兩個:「忽必烈」、「莫扎特」,但都是外國人。某次,於報章赫見一位新晉歌手,驟眼以為名曰「dik yik daat」,喜出望外;後來才知發音是「dik yi daat」,結果空歡喜一場。各位讀者不妨想想香港可有「全入聲」之名人姓名,如有,當是一大發現;否則,就更能證明平仄九聲之規律了。

作者簡介:在中學教中國文學

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如何改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從香港眾志-談到粵語保育/


學到嘢喇
Good7Bad0
2016/04/12, 6:38:25 早上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