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信報》高天佑:全球減價潮
近日看新聞,觸目都是「減價」二字, 不但本港發展商和小業主減價賣樓,就連一些國際級品牌,無論高檔如Prada(普拉達)(01919),或者大眾如UNIQLO(迅銷)(06288),甚至是iPhone,都相繼在全球範圍減價或變相減價。這難免令人疑惑,事關近年各國央行爭相QE量寬,全球浮現流動性「水浸」,按照傳統金融理論,沒理由貨物價格反而會萎縮。
QE泛濫 物價反而萎縮
普拉達上周公布截至1月底2016年度業績,純利按年大減26.5%,由4.5億歐羅跌至3.3億歐羅。為扭轉劣勢,該集團宣布新年度將推出更多售價介乎1200至1400歐羅(約1.05萬至1.22萬港元)的「親民價」手袋,同時把同一產品在歐洲市場與其他市場的價格差距,大幅收窄至約10%。由於Prada等歐陸名牌產品在其他市場的售價通常遠高於歐洲(例如Prada在內地售價較歐洲貴約35%),此舉等於環球大減價。
早在今年2月,主打大眾化市場的日本快銷時裝品牌UNIQLO,便在全球分店下調產品售價,平均減幅達兩至三成(香港分店減幅約兩成)。UNIQLO原本就以「平靚正」見稱,近年已在全球把同檔次競爭對手打到一仆一碌,這次大割引令其產品「平上加平」。未幾,美國蘋果公司首次「走回頭路」,推出「縮水版」新手機iPhone SE,售價由3488港元起,較原有iPhone型號便宜近半,其實亦等於變相減價招數。
資金未傳至實體經濟
在全球QE放水巨潮中,根據金融學理論,當愈來愈多的鈔票追求等量的貨物,貨物價格理應會水漲船高,是為通脹;但現時多個品牌相繼大減價,似乎跟這個理論構成矛盾。筆者認為,可從四個角度找出原因。首先,不少論者已經指出,全球量寬帶來的流動性,並未如預期般傳導至實體經濟,大量資金只是在金融體系內空轉,或集中於某類資產(如房地產和藝術品),卻未能形成健康的通脹率,老百姓亦沒獲得大幅加薪;相反美國、歐洲、日本甚至是中國內地,目前都在為了抵抗通縮而奮戰。在全世界通縮陰霾下,無論名牌手袋、平民時裝或智能手機,都不容易免疫。
其次在供應層面,隨着科技進步以及生產線全球化,現時全球大量行業都面臨產能過剩危機;例如生產一件衫或一部手機,現在的成本比10年前便宜得多,這就帶來減價的空間和誘因。以UNIQLO為例,即使原本無意減價,但大量競爭對手未必人同此心,當有企業計過數,發現降價後仍有利可圖,那麼整個行業都會「不減不減還須減」。同樣道理,當iPhone面對三星、小米等對手以較低價格競爭,若不跟隨就只可捱打。
增長空間窄 捽數壓力大
第三,過去數十年來的全球化趨勢, 為國際品牌帶來極大商機;可是全球化發展到今日的成熟階段,各大品牌已開拓了七大洲市場,進一步增長空間難免變窄。另方面,全球化亦讓各地消費者愈來愈識貨和愈來愈多選擇,他們日常見慣、用慣各種品牌產品,不會再見到某個logo便兩眼放光,亦不會輕易為一個牌子付出太高溢價。更甚者,作為過去數十年消費主義的逆反,「反消費主義」(anti-consumerism)近年在世界各地蔓延,不少新一代年輕人不但不會追捧名牌,更以盡量減少消費為榮,要從他們身上賺錢實在不容易。
最後,上述提及進行大減價的國際品牌,有兩個共通點,一是他們皆屬上市公司(其中的普拉達和迅銷更是近年才面向國際投資者上市),其次他們最新的銷售額其實未陷於倒退,依然有增長,只不過速度較以往放緩。然而作為上市公司,每季度都面對投資者「捽數」壓力,領高薪的管理層總要想辦法維持較快增長,減價促銷正是最快見效的一招。
這股全球減價浪潮,亦為投資者帶來很大難題,無論從任何角度看,Prada、 UNIQLO和iPhone都是一等一的優秀品牌,其企業管治亦甚為出色,但現在連他們也生意艱難,被迫減價救急,那麼還有什麼企業值得投資?眼前只有兩條路,一是發掘極少數的新興產業贏家,如Facebook、Tesla和Netflix等;二是索性押注於穩穩陣陣的資產,但求有穩健回報,例如基建及公用服務。有趣的是,這似乎也是首富李嘉誠選擇的兩條路,其私人基金追求前者,旗下長和系集團則傾向於後者。
高天佑[email protected]
http://www1.hkej.com/dailynews/article/id/1284181/全球減價潮
QE泛濫 物價反而萎縮
普拉達上周公布截至1月底2016年度業績,純利按年大減26.5%,由4.5億歐羅跌至3.3億歐羅。為扭轉劣勢,該集團宣布新年度將推出更多售價介乎1200至1400歐羅(約1.05萬至1.22萬港元)的「親民價」手袋,同時把同一產品在歐洲市場與其他市場的價格差距,大幅收窄至約10%。由於Prada等歐陸名牌產品在其他市場的售價通常遠高於歐洲(例如Prada在內地售價較歐洲貴約35%),此舉等於環球大減價。
早在今年2月,主打大眾化市場的日本快銷時裝品牌UNIQLO,便在全球分店下調產品售價,平均減幅達兩至三成(香港分店減幅約兩成)。UNIQLO原本就以「平靚正」見稱,近年已在全球把同檔次競爭對手打到一仆一碌,這次大割引令其產品「平上加平」。未幾,美國蘋果公司首次「走回頭路」,推出「縮水版」新手機iPhone SE,售價由3488港元起,較原有iPhone型號便宜近半,其實亦等於變相減價招數。
資金未傳至實體經濟
在全球QE放水巨潮中,根據金融學理論,當愈來愈多的鈔票追求等量的貨物,貨物價格理應會水漲船高,是為通脹;但現時多個品牌相繼大減價,似乎跟這個理論構成矛盾。筆者認為,可從四個角度找出原因。首先,不少論者已經指出,全球量寬帶來的流動性,並未如預期般傳導至實體經濟,大量資金只是在金融體系內空轉,或集中於某類資產(如房地產和藝術品),卻未能形成健康的通脹率,老百姓亦沒獲得大幅加薪;相反美國、歐洲、日本甚至是中國內地,目前都在為了抵抗通縮而奮戰。在全世界通縮陰霾下,無論名牌手袋、平民時裝或智能手機,都不容易免疫。
其次在供應層面,隨着科技進步以及生產線全球化,現時全球大量行業都面臨產能過剩危機;例如生產一件衫或一部手機,現在的成本比10年前便宜得多,這就帶來減價的空間和誘因。以UNIQLO為例,即使原本無意減價,但大量競爭對手未必人同此心,當有企業計過數,發現降價後仍有利可圖,那麼整個行業都會「不減不減還須減」。同樣道理,當iPhone面對三星、小米等對手以較低價格競爭,若不跟隨就只可捱打。
增長空間窄 捽數壓力大
第三,過去數十年來的全球化趨勢, 為國際品牌帶來極大商機;可是全球化發展到今日的成熟階段,各大品牌已開拓了七大洲市場,進一步增長空間難免變窄。另方面,全球化亦讓各地消費者愈來愈識貨和愈來愈多選擇,他們日常見慣、用慣各種品牌產品,不會再見到某個logo便兩眼放光,亦不會輕易為一個牌子付出太高溢價。更甚者,作為過去數十年消費主義的逆反,「反消費主義」(anti-consumerism)近年在世界各地蔓延,不少新一代年輕人不但不會追捧名牌,更以盡量減少消費為榮,要從他們身上賺錢實在不容易。
最後,上述提及進行大減價的國際品牌,有兩個共通點,一是他們皆屬上市公司(其中的普拉達和迅銷更是近年才面向國際投資者上市),其次他們最新的銷售額其實未陷於倒退,依然有增長,只不過速度較以往放緩。然而作為上市公司,每季度都面對投資者「捽數」壓力,領高薪的管理層總要想辦法維持較快增長,減價促銷正是最快見效的一招。
這股全球減價浪潮,亦為投資者帶來很大難題,無論從任何角度看,Prada、 UNIQLO和iPhone都是一等一的優秀品牌,其企業管治亦甚為出色,但現在連他們也生意艱難,被迫減價救急,那麼還有什麼企業值得投資?眼前只有兩條路,一是發掘極少數的新興產業贏家,如Facebook、Tesla和Netflix等;二是索性押注於穩穩陣陣的資產,但求有穩健回報,例如基建及公用服務。有趣的是,這似乎也是首富李嘉誠選擇的兩條路,其私人基金追求前者,旗下長和系集團則傾向於後者。
高天佑[email protected]
http://www1.hkej.com/dailynews/article/id/1284181/全球減價潮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