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揭穿龐茲騙局
揭穿龐茲騙局
黃金的市場價格、股票選擇權,以及很多看起來相當普通的商業行為,在現今全球金融市場中,其實就跟惡名昭彰的詐騙沒什麼兩樣。
撰文/巴蘇(Kaushik Basu)
翻譯/鍾樹人
重點提要
■「借彼得的錢還給保羅」這種行騙手法,很可能早在19世紀狄更斯的時代裡,就已經是固定會發生的經濟活動。
■我們以嶄新的角度來看龐茲騙局時,可以發現在現代的經濟體系裡,它們比先前以為的還要更無所不在──而現在的金融法規有重大缺失,並不足以對付它們。
■金融泡沫這種大起大落的經濟活動,具有龐茲騙局的特質。同時,回饋員工股票選擇權這類的一般商業活動,也可以用來掩飾金字塔騙局。
至少從19世紀起,不論是在富裕或貧窮的國家,龐茲騙局(Ponzi scheme)就一直是經濟生活裡會重複出現的事件,它催生了一些百萬富翁,卻也毀掉了幾百萬人的生活。但大部份人對龐茲騙局的本質仍然只有模糊的概念,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有這麼多人會不斷掉進這些怪異甚至可說是神秘的誘惑裡。近來有兩個事件可以證明這個議題的急迫性:全球金融危機,以及登上新聞頭條的美國那斯達克股票交易所前主席馬多夫(Bernard Madoff)詐騙案醜聞,這是一宗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龐茲騙局。
任何關注馬多夫詐騙案的人可能都會以為,龐茲騙局是一種精心策劃的欺騙行為。
詐騙者沒有把投資者的錢用來資助有生產力的新創企業,反而是利用新投資者加入所產生的收益來支付先期投資者的利息。但經濟學家已經逐漸了解到,這類行為可能是自然發生的,甚至是在不知不覺間,原因很簡單:某個期望會衍生另一個期望,進而引發投機風潮,不斷膨脹的經濟泡泡,最終註定要破滅。
金融市場學者和行為經濟學家已經了解到,像龐茲騙局這樣的行為是全球金融市場起起落落特有的產物,就像潮汐和月食一樣,它們是自然現象,不需要像馬多夫這樣的壞人存在。
事實上,龐茲騙局可能會換上各種偽裝,很難偵測與辨別,因此也很難用明確的法規來規範,或採取法律行動。我自己的研究集中在如何以各種難以察覺的方法操作一家公司的經營,讓它免於負債,至少維持一段時間──這是一種「偽裝的龐茲騙局」,雖然沒有觸法,卻會造成經濟浩劫。
人們對龐茲騙局的關注與日俱增,八卦小報的頭條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是最新的研究發現,科學分析能揭露龐茲騙局的基本數學結構,心理學則能理解詐騙者如何利用我們內心的單純,這兩者讓我們能夠解釋龐茲騙局。這樣的研究很重要,因為它燃起了我們的希望:我們或許能夠及早查出邪惡的金融商品,讓它們奇怪的誘惑不至於吸引到成千上萬的人,進而引發金融崩潰,甚至造成人們極深的痛苦。
用行銷把戲快速致富
其實,龐茲騙局比龐茲(Carlo "Charles" Ponzi, 1882~1949)本人還要古老。1920年,龐茲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第一次行騙,但在那之前這種事可能已經司空見慣,看看狄更斯筆下不擇手段的虛構人物就可略知一二,這些角色的靈感則來自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倫敦發生的投資詐騙案。事實上,「借彼得的錢還給保羅」這種形式的手法可能早在大批移民潮出現時就已存在。
馬多夫的案例清楚說明了,基本的龐茲騙局是一種快速致富的陰謀,只要用一些行銷把戲,就可能大大成功──不過那是在詭計崩盤之前。在傳統的龐茲騙局裡,詐騙者為了說服某人掏出100元,可能會承諾每個月給予10%的驚人利潤。下個月有兩個人各投資了100元,其中10元回到了第一位投資者手中,龐茲騙局創業者則保有190元。在這種模式下,投資的金字塔會越築越高。從第一個月獲利100元開始,每個月讓投資人數倍增,到了第10個月,收入就會到達4萬6090元。這是成功執行龐茲騙局的人能累積龐大財富的原因。陷阱在於,找不到適當方法停下來──必須等到新的投資不再出現,整件事就會瓦解。
儘管如此,龐茲騙局仍然十分引人注意,因為何時會崩盤,並沒有明確的分界點。如果有個特定的內爆點,龐茲騙局也不會如此具有威脅性。因為沒有人會在崩盤的前一個月投資,知道這一點以後,沒有人會在崩盤之前兩個月投資,依此類推。根據這個邏輯,也就是所謂的逆向歸納法(backward induction),詐騙很可能在第一時間就不會發生。
沒有明確的內爆點,就會產生一個重要的心理難題。龐茲騙局最終可能被視為傻瓜大集合。但就個人來說,投資龐茲騙局在本質上並非不理性,因為薄弱的結構要倒塌,可能得花上一些時間。
黃金的市場價格、股票選擇權,以及很多看起來相當普通的商業行為,在現今全球金融市場中,其實就跟惡名昭彰的詐騙沒什麼兩樣。
撰文/巴蘇(Kaushik Basu)
翻譯/鍾樹人
重點提要
■「借彼得的錢還給保羅」這種行騙手法,很可能早在19世紀狄更斯的時代裡,就已經是固定會發生的經濟活動。
■我們以嶄新的角度來看龐茲騙局時,可以發現在現代的經濟體系裡,它們比先前以為的還要更無所不在──而現在的金融法規有重大缺失,並不足以對付它們。
■金融泡沫這種大起大落的經濟活動,具有龐茲騙局的特質。同時,回饋員工股票選擇權這類的一般商業活動,也可以用來掩飾金字塔騙局。
至少從19世紀起,不論是在富裕或貧窮的國家,龐茲騙局(Ponzi scheme)就一直是經濟生活裡會重複出現的事件,它催生了一些百萬富翁,卻也毀掉了幾百萬人的生活。但大部份人對龐茲騙局的本質仍然只有模糊的概念,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有這麼多人會不斷掉進這些怪異甚至可說是神秘的誘惑裡。近來有兩個事件可以證明這個議題的急迫性:全球金融危機,以及登上新聞頭條的美國那斯達克股票交易所前主席馬多夫(Bernard Madoff)詐騙案醜聞,這是一宗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龐茲騙局。
任何關注馬多夫詐騙案的人可能都會以為,龐茲騙局是一種精心策劃的欺騙行為。
詐騙者沒有把投資者的錢用來資助有生產力的新創企業,反而是利用新投資者加入所產生的收益來支付先期投資者的利息。但經濟學家已經逐漸了解到,這類行為可能是自然發生的,甚至是在不知不覺間,原因很簡單:某個期望會衍生另一個期望,進而引發投機風潮,不斷膨脹的經濟泡泡,最終註定要破滅。
金融市場學者和行為經濟學家已經了解到,像龐茲騙局這樣的行為是全球金融市場起起落落特有的產物,就像潮汐和月食一樣,它們是自然現象,不需要像馬多夫這樣的壞人存在。
事實上,龐茲騙局可能會換上各種偽裝,很難偵測與辨別,因此也很難用明確的法規來規範,或採取法律行動。我自己的研究集中在如何以各種難以察覺的方法操作一家公司的經營,讓它免於負債,至少維持一段時間──這是一種「偽裝的龐茲騙局」,雖然沒有觸法,卻會造成經濟浩劫。
人們對龐茲騙局的關注與日俱增,八卦小報的頭條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是最新的研究發現,科學分析能揭露龐茲騙局的基本數學結構,心理學則能理解詐騙者如何利用我們內心的單純,這兩者讓我們能夠解釋龐茲騙局。這樣的研究很重要,因為它燃起了我們的希望:我們或許能夠及早查出邪惡的金融商品,讓它們奇怪的誘惑不至於吸引到成千上萬的人,進而引發金融崩潰,甚至造成人們極深的痛苦。
用行銷把戲快速致富
其實,龐茲騙局比龐茲(Carlo "Charles" Ponzi, 1882~1949)本人還要古老。1920年,龐茲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第一次行騙,但在那之前這種事可能已經司空見慣,看看狄更斯筆下不擇手段的虛構人物就可略知一二,這些角色的靈感則來自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倫敦發生的投資詐騙案。事實上,「借彼得的錢還給保羅」這種形式的手法可能早在大批移民潮出現時就已存在。
馬多夫的案例清楚說明了,基本的龐茲騙局是一種快速致富的陰謀,只要用一些行銷把戲,就可能大大成功──不過那是在詭計崩盤之前。在傳統的龐茲騙局裡,詐騙者為了說服某人掏出100元,可能會承諾每個月給予10%的驚人利潤。下個月有兩個人各投資了100元,其中10元回到了第一位投資者手中,龐茲騙局創業者則保有190元。在這種模式下,投資的金字塔會越築越高。從第一個月獲利100元開始,每個月讓投資人數倍增,到了第10個月,收入就會到達4萬6090元。這是成功執行龐茲騙局的人能累積龐大財富的原因。陷阱在於,找不到適當方法停下來──必須等到新的投資不再出現,整件事就會瓦解。
儘管如此,龐茲騙局仍然十分引人注意,因為何時會崩盤,並沒有明確的分界點。如果有個特定的內爆點,龐茲騙局也不會如此具有威脅性。因為沒有人會在崩盤的前一個月投資,知道這一點以後,沒有人會在崩盤之前兩個月投資,依此類推。根據這個邏輯,也就是所謂的逆向歸納法(backward induction),詐騙很可能在第一時間就不會發生。
沒有明確的內爆點,就會產生一個重要的心理難題。龐茲騙局最終可能被視為傻瓜大集合。但就個人來說,投資龐茲騙局在本質上並非不理性,因為薄弱的結構要倒塌,可能得花上一些時間。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