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旅遊籽】突變打躉空間 街凳 & 司馬文:有凳就有人 座椅連繫社區
【旅遊籽:文化地標】
舊區街角、後巷不難發現有街坊自發擺放座椅,有凳就有人,總能引來街坊趁熱鬧聚腳吹水,街角一隅突然熱鬧起來,鄰里關係在凳腳之間滋長。但市區並非處處能擺凳和椅,長命斜、長樓梯見到都腳震心驚,尤其夏天烈日當空,不過在幾名年輕設計師的思考領域,通通都是未開拓的公共空間,只要加入座椅配套,寸金尺土的空間唾手可得。
一張凳的潛力 生活從此不一樣
長樓梯、長命斜,多數人見到都避之則吉。在幾名年輕設計師眼中,卻是有好大潛力的多用途活動空間。只要諗諗計加幾張凳,可以讓人聚腳,整個地區的鄰里關係就開始出現變化。
錯落有致石凳 活化東涌長命梯
一張石凳把長樓梯活化了。
東薈城旁邊的東涌市政大樓,門外有條樓梯連接高層花園,不過由於樓梯太長,該地人流稀少,本身規劃不佳,浪費了寸金尺土的公共空間。The Cave Workshop設計團隊應視覺藝術中心油街實現邀請,從長樓梯着手,「反正樓梯都是公共空間一部份,不如加設配套活化。」
設計團隊在梯間花四人之力,將水泥石凳擺放得錯落有致,又在平台加建了一座木製涼亭。「在古代,涼亭就是休息的場所,還有觀景用途。站在平台其實可見到市政大樓後方迷濛的連綿山峯,風景好靚。」新裝置效果理想,附近圖書館的讀者帶書來涼亭閱讀,石凳亦吸引到人聚腳,「使用者可以面對面坐,方便聊天。之後還發現有人踏BMX,玩Parkour,好多元化。」配套越簡單,大家越易發揮創意。
木製校腳凳 K.O.西營盤斜路
西營盤是半個山城區,斜坡是住客每日出出入入的挑戰。如果我住在這裏,大概無事都不會出門。想在斜路擺放木凳,又怕坐不穩碌落斜坡,點算?設計團隊KaCaMa Design Lab去年應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合作邀請,設計出可在斜路使用的木凳,凳腳能調校成一高一矮,穩穩陣陣放在斜路,「算是依附斜路而生的配套,體現了公共設施的最重要精神,跟該區特色融合。」
採訪當日陳少華(Match)把斜路木凳放在西營盤正街。正街是出名的長命斜,部份路段榮登香港最斜寶座。眼前路面闊落,馬路不許行車,遠望能見到一小片海景,是舒適的活動空間。我們在此讓街坊試凳,可能木凳突然出現讓人感覺怪怪地,又有攝影機拍攝,無人敢坐。不過旁邊泰式雜貨店老闆娘見到,開到聲想要幾張,「好坐好穩陣,朋友來探我時可以坐。星期六日工人等開工,又能坐低休息。不如交畀我看管,收舖同落雨同你收番埋。」似乎幾得街坊歡心。現時街坊多坐在樓梯邊,擔木凳坐到路中心,反而不阻街。
地區組織城西關注組偶爾會借凳用,早前舉辦世盃外圍賽睇波活動、社區學堂,就曾在西環斜路使用這款木凳,凳腳可隨坡度調校,任何斜路都不怕,亦可作木枱使用。
斜路木凳的概念源自舊時的路邊風景,五年前Match的工作室在西營盤,「之前部份老舖如雜貨店,會放張長凳在門前,讓街坊行過隨意休息,順便打躉吹水,鄰里關係好緊密。」不過現已不多見。新樓盤及新店舖隨港鐵出現,新住客搬入,西營盤正在改變,「現在是讓新舊居民重新扣連的過渡期,重置木椅可以促進鄰里關係。」斜路木凳成本低,用廢木及丟棄的紅酒箱升級再造,材料全部可在西營盤找到,「做法都好簡單,街坊可自行製作,一人一張帶出街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travel/art/20160520/19619046
【旅遊籽:文化地標】
怎樣為之宜居城市?肯肯定不是多幾隻基建大白象,關注城市規劃的團體創建香港召集人司馬文建議,香港街道需要更多座椅、樹蔭及飲水機。「你會見到大家在街上擺放座椅,反映政府擺漏凳,亦代表該地點對座椅有強烈需求。」大家平日途經舊區或後巷,可能會突然發現有數張舊凳排列於道旁,多是附近商舖或街坊設置,讓人作打躉或休息之用。
走一轉太子區,不難見到放置整齊的座椅,多數殘殘舊舊,被住客丟棄後,街坊本着用得唔好嘥又重新拾回,在道旁展開第二生命,形成都市的另類奇景。有街坊透露,以前士多前面總有幾張凳供人聚腳,後來士多執笠,人沒散去,繼續定時定候排排坐吹水。總之有凳就有人。司馬文強調有座椅就形成社區,「有座椅,大家會短暫停留,即表示大家願意騰出時間,跟朋友、鄰居見面閒聊、將社區連繫起來。」這是現實中的社交網絡,讓人暫時放下手機,跟人面對面add friend、更新近況、畀like。
樓梯樹蔭下巴士站旁 最多人想坐一會
去年創建香港舉辦了"Missing Seats"計劃,徵集各區無凳坐但有需求的地方。司馬文說收到好多網民回應:「發現大家都想坐在樹蔭下,有樹蔭的梯級都會聚集一班人,例如藍田啟田商場附近就出現類似情況。另外大家都想坐住等巴士,你見新界有好多巴士站有人自發放置凳椅就知。有時人會想坐在他人身邊,可以吹吹水,不致太過寂寞。」今次計劃最有趣是發現了街上各樣阻人坐低的設計,有的擺明車馬用欄圍住,有部份陰陰濕濕,在小細節上令你不舒服,如油麻地戲院的路邊花園石壆,部份位置鋪設了凸起的石頭,行人只能坐一小部份範圍,又例如尖沙嘴有欄杆設有一排鐵珠,防止人攀爬或坐下。
今年政府施政報告指會投放8,000萬在1,000個巴士站建造座椅。「當然是好事,但我們比較關注座椅如何同廣告板結合。巴士公司曾非正式地透露,座椅會建於巴士站的柱躉上。」巴士公司當然不欲遮擋廣告,不過一個巴士站多數得一兩條方形柱躉,整得兩座位會否太孤寒?司馬文建議,如果路面太窄,可參考倫敦巴士站的設計,只加一條泵把,讓人臨時依傍或坐下。公共地方的座椅規劃是面照妖鏡,有沒有心為民辦事顯而易見。
公園凳連茶几 設計師:營造家的感覺
香港絕大多數的公園座椅都同一個樣,相約座椅設計師李宇軒(Brian)在九龍塘歌和老街公園,發覺裏面有多款奇形怪狀的座椅,有款可以讓人躺卧,很多人在上面瞓覺同野餐。想起楊學德《后碼頭》畫作,畫中成班人在海旁悠然做自己愛做的事,下方長椅上有人撚雀、捉棋、瞓覺,旁若無人,大家隨心所欲,歌和老街公園竟有相近的自由氣氛。
歌和老街公園其中一組座椅是Brian的設計,特意建造成客廳般的模樣,幾款座椅圍住一張茶几,座椅呈流線型,採用膠製物料製作。「想用設計預示一種活潑、輕鬆的感覺,讓使用者能在公眾地方放鬆心情,做平日在家裏會做的事。」
當日就有人圍住另一邊的枱仔玩啤牌,當真有幾分家的感覺。但多行兩步,會見到傳統公園凳,凳中間有扶手伸出,坐姿變得有限制。「傳統公園座椅仍停留於休息、消磨時間的功能,想面對面傾偈都有困難。今日座椅會更着重人與人互動。缺乏座椅,公共地方會變成通道,無法聚合人群。」
有日本家庭 閒坐茶几野餐
怎樣才是良好的座椅設計?Brian指人同動物有種天性,知道甚麼物件好坐,如何以最舒適姿態坐低休息,「例如一個長方形垃圾桶,你會覺得好高好難坐,但將佢打橫瞓低,感覺會好坐咗。」原來啱坐與否,跟高度有莫大關係,人人高度不一,Brian指寧願調低座椅高度,身形矮小的人會較舒適,對高個子的影響亦不大。再進一步,Brian指要視乎人的活動,「清楚該區居民多做哪類活動,因地制宜,比如說石硤尾多長者,可能要預留位置放鳥籠,但又要預想未來一代未必撚雀,可能習慣玩平板電腦,又要有相關設計。」從事座椅設計原來都要有好多幻想。座椅的運用最好讓使用者自行定義,「有次我在旁觀察大家的使用情況,發現有日本家庭在茶几上閒坐野餐,原來他們把茶几當成榻榻米,當下好驚喜。」
記者:臧諾
攝影:陳永威、鄧鴻欣
編輯:謝慧珊
美術:吳子豪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travel/art/20160520/19619055
舊區街角、後巷不難發現有街坊自發擺放座椅,有凳就有人,總能引來街坊趁熱鬧聚腳吹水,街角一隅突然熱鬧起來,鄰里關係在凳腳之間滋長。但市區並非處處能擺凳和椅,長命斜、長樓梯見到都腳震心驚,尤其夏天烈日當空,不過在幾名年輕設計師的思考領域,通通都是未開拓的公共空間,只要加入座椅配套,寸金尺土的空間唾手可得。
一張凳的潛力 生活從此不一樣
長樓梯、長命斜,多數人見到都避之則吉。在幾名年輕設計師眼中,卻是有好大潛力的多用途活動空間。只要諗諗計加幾張凳,可以讓人聚腳,整個地區的鄰里關係就開始出現變化。
錯落有致石凳 活化東涌長命梯
一張石凳把長樓梯活化了。
東薈城旁邊的東涌市政大樓,門外有條樓梯連接高層花園,不過由於樓梯太長,該地人流稀少,本身規劃不佳,浪費了寸金尺土的公共空間。The Cave Workshop設計團隊應視覺藝術中心油街實現邀請,從長樓梯着手,「反正樓梯都是公共空間一部份,不如加設配套活化。」
設計團隊在梯間花四人之力,將水泥石凳擺放得錯落有致,又在平台加建了一座木製涼亭。「在古代,涼亭就是休息的場所,還有觀景用途。站在平台其實可見到市政大樓後方迷濛的連綿山峯,風景好靚。」新裝置效果理想,附近圖書館的讀者帶書來涼亭閱讀,石凳亦吸引到人聚腳,「使用者可以面對面坐,方便聊天。之後還發現有人踏BMX,玩Parkour,好多元化。」配套越簡單,大家越易發揮創意。
木製校腳凳 K.O.西營盤斜路
西營盤是半個山城區,斜坡是住客每日出出入入的挑戰。如果我住在這裏,大概無事都不會出門。想在斜路擺放木凳,又怕坐不穩碌落斜坡,點算?設計團隊KaCaMa Design Lab去年應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合作邀請,設計出可在斜路使用的木凳,凳腳能調校成一高一矮,穩穩陣陣放在斜路,「算是依附斜路而生的配套,體現了公共設施的最重要精神,跟該區特色融合。」
採訪當日陳少華(Match)把斜路木凳放在西營盤正街。正街是出名的長命斜,部份路段榮登香港最斜寶座。眼前路面闊落,馬路不許行車,遠望能見到一小片海景,是舒適的活動空間。我們在此讓街坊試凳,可能木凳突然出現讓人感覺怪怪地,又有攝影機拍攝,無人敢坐。不過旁邊泰式雜貨店老闆娘見到,開到聲想要幾張,「好坐好穩陣,朋友來探我時可以坐。星期六日工人等開工,又能坐低休息。不如交畀我看管,收舖同落雨同你收番埋。」似乎幾得街坊歡心。現時街坊多坐在樓梯邊,擔木凳坐到路中心,反而不阻街。
地區組織城西關注組偶爾會借凳用,早前舉辦世盃外圍賽睇波活動、社區學堂,就曾在西環斜路使用這款木凳,凳腳可隨坡度調校,任何斜路都不怕,亦可作木枱使用。
斜路木凳的概念源自舊時的路邊風景,五年前Match的工作室在西營盤,「之前部份老舖如雜貨店,會放張長凳在門前,讓街坊行過隨意休息,順便打躉吹水,鄰里關係好緊密。」不過現已不多見。新樓盤及新店舖隨港鐵出現,新住客搬入,西營盤正在改變,「現在是讓新舊居民重新扣連的過渡期,重置木椅可以促進鄰里關係。」斜路木凳成本低,用廢木及丟棄的紅酒箱升級再造,材料全部可在西營盤找到,「做法都好簡單,街坊可自行製作,一人一張帶出街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travel/art/20160520/19619046
【旅遊籽:文化地標】
怎樣為之宜居城市?肯肯定不是多幾隻基建大白象,關注城市規劃的團體創建香港召集人司馬文建議,香港街道需要更多座椅、樹蔭及飲水機。「你會見到大家在街上擺放座椅,反映政府擺漏凳,亦代表該地點對座椅有強烈需求。」大家平日途經舊區或後巷,可能會突然發現有數張舊凳排列於道旁,多是附近商舖或街坊設置,讓人作打躉或休息之用。
走一轉太子區,不難見到放置整齊的座椅,多數殘殘舊舊,被住客丟棄後,街坊本着用得唔好嘥又重新拾回,在道旁展開第二生命,形成都市的另類奇景。有街坊透露,以前士多前面總有幾張凳供人聚腳,後來士多執笠,人沒散去,繼續定時定候排排坐吹水。總之有凳就有人。司馬文強調有座椅就形成社區,「有座椅,大家會短暫停留,即表示大家願意騰出時間,跟朋友、鄰居見面閒聊、將社區連繫起來。」這是現實中的社交網絡,讓人暫時放下手機,跟人面對面add friend、更新近況、畀like。
樓梯樹蔭下巴士站旁 最多人想坐一會
去年創建香港舉辦了"Missing Seats"計劃,徵集各區無凳坐但有需求的地方。司馬文說收到好多網民回應:「發現大家都想坐在樹蔭下,有樹蔭的梯級都會聚集一班人,例如藍田啟田商場附近就出現類似情況。另外大家都想坐住等巴士,你見新界有好多巴士站有人自發放置凳椅就知。有時人會想坐在他人身邊,可以吹吹水,不致太過寂寞。」今次計劃最有趣是發現了街上各樣阻人坐低的設計,有的擺明車馬用欄圍住,有部份陰陰濕濕,在小細節上令你不舒服,如油麻地戲院的路邊花園石壆,部份位置鋪設了凸起的石頭,行人只能坐一小部份範圍,又例如尖沙嘴有欄杆設有一排鐵珠,防止人攀爬或坐下。
今年政府施政報告指會投放8,000萬在1,000個巴士站建造座椅。「當然是好事,但我們比較關注座椅如何同廣告板結合。巴士公司曾非正式地透露,座椅會建於巴士站的柱躉上。」巴士公司當然不欲遮擋廣告,不過一個巴士站多數得一兩條方形柱躉,整得兩座位會否太孤寒?司馬文建議,如果路面太窄,可參考倫敦巴士站的設計,只加一條泵把,讓人臨時依傍或坐下。公共地方的座椅規劃是面照妖鏡,有沒有心為民辦事顯而易見。
公園凳連茶几 設計師:營造家的感覺
香港絕大多數的公園座椅都同一個樣,相約座椅設計師李宇軒(Brian)在九龍塘歌和老街公園,發覺裏面有多款奇形怪狀的座椅,有款可以讓人躺卧,很多人在上面瞓覺同野餐。想起楊學德《后碼頭》畫作,畫中成班人在海旁悠然做自己愛做的事,下方長椅上有人撚雀、捉棋、瞓覺,旁若無人,大家隨心所欲,歌和老街公園竟有相近的自由氣氛。
歌和老街公園其中一組座椅是Brian的設計,特意建造成客廳般的模樣,幾款座椅圍住一張茶几,座椅呈流線型,採用膠製物料製作。「想用設計預示一種活潑、輕鬆的感覺,讓使用者能在公眾地方放鬆心情,做平日在家裏會做的事。」
當日就有人圍住另一邊的枱仔玩啤牌,當真有幾分家的感覺。但多行兩步,會見到傳統公園凳,凳中間有扶手伸出,坐姿變得有限制。「傳統公園座椅仍停留於休息、消磨時間的功能,想面對面傾偈都有困難。今日座椅會更着重人與人互動。缺乏座椅,公共地方會變成通道,無法聚合人群。」
有日本家庭 閒坐茶几野餐
怎樣才是良好的座椅設計?Brian指人同動物有種天性,知道甚麼物件好坐,如何以最舒適姿態坐低休息,「例如一個長方形垃圾桶,你會覺得好高好難坐,但將佢打橫瞓低,感覺會好坐咗。」原來啱坐與否,跟高度有莫大關係,人人高度不一,Brian指寧願調低座椅高度,身形矮小的人會較舒適,對高個子的影響亦不大。再進一步,Brian指要視乎人的活動,「清楚該區居民多做哪類活動,因地制宜,比如說石硤尾多長者,可能要預留位置放鳥籠,但又要預想未來一代未必撚雀,可能習慣玩平板電腦,又要有相關設計。」從事座椅設計原來都要有好多幻想。座椅的運用最好讓使用者自行定義,「有次我在旁觀察大家的使用情況,發現有日本家庭在茶几上閒坐野餐,原來他們把茶几當成榻榻米,當下好驚喜。」
記者:臧諾
攝影:陳永威、鄧鴻欣
編輯:謝慧珊
美術:吳子豪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travel/art/20160520/19619055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