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基因改造的食品安全嗎 ?
Gene Ng
馬來西亞華人,柔佛州峇株巴轄華仁中學校友。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 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 (Sciscape.org) 」總編輯,現任泛科學、台大科教中心 CASE 、 Readmoo 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等專欄作者。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基因改造出來的黃金大米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
今年五月初一則重要新聞表示,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和國家醫學院三院組成委員會,經過長期商討,發表了一部擲地有聲的四百頁詳盡報告[1],指出從大量科學證據來看,基改作物的產品基本上對消費者和環境,並沒有比傳統作物有更大的危害。
基因改造,是運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把某些物種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藉此創造出新的性狀。而這樣的科技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譬如在貧困且依賴米飯的國家,每年都有 67 萬名五歲以下兒童因缺乏維生素 A 而死亡。因此科學家就運用基因工程技術使稻米食用部分的胚乳含有維生素 A 的前體——β-胡蘿蔔素,因 β-胡蘿蔔素在人體內會轉化成維生素 A,可以緩解人體維生素 A 缺乏的問題。而胡蘿蔔素使大米呈現金黃色,也因此得名「黃金大米」。
基改科技帶來的啟示
儘管這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堪稱有史以來最新、最公正的報告,也為民眾提供相關資訊,並公開舉辦三場實體研討會與15場網路研討會、聽取80位專家的建言以及審閱700多位公眾的意見。然而,陰謀論者仍然認為科學家也會被收買。一般來說,企業並非不能透過贊助大量研究經費來籠絡,可是要收買這麼多愛惜羽毛的科學家,以及他們在報告中引用的上千論文作者,其財力恐怕都能把全美國都買下來。而且現在科學家參與委員會、審稿者和發表論文都要提交利益衝突說明,這樣的陰謀論或許有些不切實際。
不過這份報告也沒有對基改作物下斬釘截鐵的結論,因為只要科學仍在進步,就不會有蓋棺論定的一天。而面對日新月異的生命科學,即便我們對基改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仍必須對這項影響人類食衣住行的科技多加了解,而這也是這份報告的價值所在。
基改的重點在於性狀
現在網路上流傳一些科學家用實驗指控基因改造會造成老鼠長腫瘤或腎臟和肝臟毒性的論文,可是經過更多科學檢驗後,發現那些論文往往有實驗設計不嚴謹,以及統計力太弱而無法支持其結論的狀況。另外,基改作物對生態有害的研究也有類似問題。再者,美國的超市有高達七八成的加工食品都含有基改作物的原料 [2-4],可是至今仍沒有顯著的證據表示基因改造會造成人類健康的問題。不過,也依然沒有人敢擔保所有基改食品就絕對安全。
基改無非是利用大自然原本就存在的基因,以一種比傳統育種更有效率的方式來改良作物。較有爭議之處在於,運用動物的基因轉到植物裡,或是將帶有細菌的基因移植到植物上以減少殺蟲劑的使用量。而如果轉入作物的基因是為了提高作物對農藥的耐受度,這恐怕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都不是件好事。
過去大規模商業種植的目地主要是讓作物更能承受除草劑,以及對害蟲產生毒性,可是如果轉入作物的基因是為了提高營養價值,或者讓植物更耐旱耐鹽,這對於解決全球糧食短缺或許是有所幫助的。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轉入其他物種的基因是什麼?其目的為何?是否經過嚴謹的實驗測試?雖然國家科學院這份報告認為基改作物現在看來是安全的,但他們也呼籲企業要公開透明,而民眾也不需盲從。
基改只是輔助 生物多樣性不容忽視
沒有一種食物完全只有優點而沒有缺點,無論那些食物多天然。雖然不少民間團體嗆聲企業擁護基因是為了賺錢,可是標榜產品惟非基改而提高售價或促進購買誘因,也是商業行為。所以在沒有證據顯示基改有害下,為了反對而反對似乎站不住腳,不過反商業壟斷或從農業經濟出發卻不無道理。
此外,一些情況下傳統育種在有些作物需要的時間較長、成效有限,於是科學家就想說能否利用轉植已知功能的基因到作物中,直接讓作物擁有我們想要的性狀,例如上述提到的黃金大米。因此基改若使用得當,可以改善作物的營養狀況,使其適應更嚴峻的環境,進而改善糧食短缺的問題。但基改並非萬能,而傳統育種也不該荒廢。我們應該珍惜過去先民留下來的作物多樣性,確保有足夠的彈藥面對未來的環境變遷。
最後,無論是基改食物、非基改食物或有機食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商品應該有明確的標示,作為消費者判斷是否購買的依據。
https://thestandnews.com/cosmos/基改食品安全嗎/
馬來西亞華人,柔佛州峇株巴轄華仁中學校友。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 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 (Sciscape.org) 」總編輯,現任泛科學、台大科教中心 CASE 、 Readmoo 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等專欄作者。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基因改造出來的黃金大米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
今年五月初一則重要新聞表示,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和國家醫學院三院組成委員會,經過長期商討,發表了一部擲地有聲的四百頁詳盡報告[1],指出從大量科學證據來看,基改作物的產品基本上對消費者和環境,並沒有比傳統作物有更大的危害。
基因改造,是運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把某些物種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藉此創造出新的性狀。而這樣的科技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譬如在貧困且依賴米飯的國家,每年都有 67 萬名五歲以下兒童因缺乏維生素 A 而死亡。因此科學家就運用基因工程技術使稻米食用部分的胚乳含有維生素 A 的前體——β-胡蘿蔔素,因 β-胡蘿蔔素在人體內會轉化成維生素 A,可以緩解人體維生素 A 缺乏的問題。而胡蘿蔔素使大米呈現金黃色,也因此得名「黃金大米」。
基改科技帶來的啟示
儘管這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堪稱有史以來最新、最公正的報告,也為民眾提供相關資訊,並公開舉辦三場實體研討會與15場網路研討會、聽取80位專家的建言以及審閱700多位公眾的意見。然而,陰謀論者仍然認為科學家也會被收買。一般來說,企業並非不能透過贊助大量研究經費來籠絡,可是要收買這麼多愛惜羽毛的科學家,以及他們在報告中引用的上千論文作者,其財力恐怕都能把全美國都買下來。而且現在科學家參與委員會、審稿者和發表論文都要提交利益衝突說明,這樣的陰謀論或許有些不切實際。
不過這份報告也沒有對基改作物下斬釘截鐵的結論,因為只要科學仍在進步,就不會有蓋棺論定的一天。而面對日新月異的生命科學,即便我們對基改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仍必須對這項影響人類食衣住行的科技多加了解,而這也是這份報告的價值所在。
基改的重點在於性狀
現在網路上流傳一些科學家用實驗指控基因改造會造成老鼠長腫瘤或腎臟和肝臟毒性的論文,可是經過更多科學檢驗後,發現那些論文往往有實驗設計不嚴謹,以及統計力太弱而無法支持其結論的狀況。另外,基改作物對生態有害的研究也有類似問題。再者,美國的超市有高達七八成的加工食品都含有基改作物的原料 [2-4],可是至今仍沒有顯著的證據表示基因改造會造成人類健康的問題。不過,也依然沒有人敢擔保所有基改食品就絕對安全。
基改無非是利用大自然原本就存在的基因,以一種比傳統育種更有效率的方式來改良作物。較有爭議之處在於,運用動物的基因轉到植物裡,或是將帶有細菌的基因移植到植物上以減少殺蟲劑的使用量。而如果轉入作物的基因是為了提高作物對農藥的耐受度,這恐怕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都不是件好事。
過去大規模商業種植的目地主要是讓作物更能承受除草劑,以及對害蟲產生毒性,可是如果轉入作物的基因是為了提高營養價值,或者讓植物更耐旱耐鹽,這對於解決全球糧食短缺或許是有所幫助的。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轉入其他物種的基因是什麼?其目的為何?是否經過嚴謹的實驗測試?雖然國家科學院這份報告認為基改作物現在看來是安全的,但他們也呼籲企業要公開透明,而民眾也不需盲從。
基改只是輔助 生物多樣性不容忽視
沒有一種食物完全只有優點而沒有缺點,無論那些食物多天然。雖然不少民間團體嗆聲企業擁護基因是為了賺錢,可是標榜產品惟非基改而提高售價或促進購買誘因,也是商業行為。所以在沒有證據顯示基改有害下,為了反對而反對似乎站不住腳,不過反商業壟斷或從農業經濟出發卻不無道理。
此外,一些情況下傳統育種在有些作物需要的時間較長、成效有限,於是科學家就想說能否利用轉植已知功能的基因到作物中,直接讓作物擁有我們想要的性狀,例如上述提到的黃金大米。因此基改若使用得當,可以改善作物的營養狀況,使其適應更嚴峻的環境,進而改善糧食短缺的問題。但基改並非萬能,而傳統育種也不該荒廢。我們應該珍惜過去先民留下來的作物多樣性,確保有足夠的彈藥面對未來的環境變遷。
最後,無論是基改食物、非基改食物或有機食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商品應該有明確的標示,作為消費者判斷是否購買的依據。
https://thestandnews.com/cosmos/基改食品安全嗎/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