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居英香港人:「脫歐派」欺騙選民,全英國人要為無知和情緒付上代價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為脫歐公投留下一個極佳的註腳:英國選民「將一件無可想像的情境,化成無可逆轉的事實」。
退出歐盟公投,由兩年前開始醞釀,英國歐洲議會議員暨地方市政局選舉,獨立黨大勝,至一年前,大選保守黨贏得單一執政地位,卡梅倫(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首相因此在大選前承諾的「脫歐公投」,在與歐盟眾首腦經過多輪改革談判之後,訂出日期,公投成為鐵定的事實。根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在本周三所作、公投前最後一輪的民意調查,去留兩方勢均力敵,支持度各佔四成二;雖雙方形勢在選前旗鼓相當,但民意始終未料及「退出歐盟」竟會成為事實(這從公投前鎊匯抽升,甚至博彩公司賭盤的賠率,皆可印証)。誠如《經濟學人》所言,英國退出歐盟的消息之所以撼動全球,在於來得「太快太突然」。
作為居英香港人,我認為這次公投是欠缺認識的選民,作出欠缺認識的抉擇 (An ill-informed decision made by ill-informed voters.)。「脫歐派」在選舉宣傳期間作出的承諾,及對留歐派所作出的指控,絕對有刻意誤導之嫌。選民在缺乏對真實情況的認知下,主觀地將對當下社會的不滿和對前境的擔憂歸咎於歐盟的官僚和政策,加上「脫歐派」政客不斷以空泛的言辭誤導選民去相信一些無法達成的主觀願望,令公投出現如此意外的結果。
「脫歐」並無實質作用,選民無知混淆「歐盟」、「共市」
「脫歐派」能贏得今次公投,主要原因在於選民普遍的排外意識強烈,且對歐盟的移民政策誤解甚多。選民所關注的一系列問題,聽信政客的傳言以為「脫歐」便可解決,那些問題諸如:歐洲公民「自由遷徙權」、歐盟議會、法律、和法院凌駕英國議會所制定的法律和英法院的判決、歐盟權力凌駕英國主權等。但單單退出歐盟並不能解決上述問題,若他們希望英國脫歐後即可「重掌控制權」(Take back control),就要連帶退出「歐洲共市」(共同市場)方能實現,因為上述所謂歐盟凌駕英國的「問題」,都是歐盟各國進入共市的條件。英國選民一廂情願以為退出歐盟,就可以「選擇性」取消現歐洲公民「自由遷徙權」,得以「重掌主權」又有共市之利,是不設實際的幻想。舉個簡單例子,挪威並不屬於歐盟成員國,但她為了參與歐洲共市,同樣需要繳納鉅款、容許歐洲公民自由遷徙及遵行歐盟所制訂的法律,可見,如果英國依然想有共市的好處,還是要守歐盟制訂的規矩。「脫歐派」大老如高文浩、莊漢生、施志安等高舉「脫歐」怎麼好,卻無一人敢鑿言退出歐洲共同市場,因他們自知一旦英國退出共市,將難以生存(或損失極其鉅大) 。
「脫歐派」不敢向選民明言的歐洲共市倚賴
我們來看看英國一直以來參與「共市」的實際得益吧。英國貿易極依賴歐洲,數據反映非常明顯:2016年第一季貿易逆差達239億鎊,其中三分之二入口來自歐洲共市;2015年近半(47%)的出口皆是出口到歐洲單一市場。縱觀日常生活,除上述法資的供水和發電以外,能源(天然氣)、食物(蔬菜)、生產力(工人)、金融和其他服務的客戶市場,無一不依靠歐洲共市。「脫歐派」聲稱退出歐盟能夠讓英國擺脫布魯賽爾的制約,得以面向英聯邦甚或全世界貿易,「脫歐派」只是玩弄文字遊戲,將「歐洲」和「世界」放在虛假的二元對立面,邏輯上固然有謬誤,即使撇除此點不提,英國雖為世界第五經濟體(「脫歐派」經常強調這點),要跟世界各國自由貿易卻沒有想像般容易。以英國牛肉為例,自90年代初瘋牛症及千禧年間的手足口病爆發,世界多國都禁賣英國牛肉,若英國退出歐洲共市,英國畜牧業將一夜殞命。
英國政經實力沒落,「帝國情意結」催化脫歐
可是,沉悶的經濟數據和分析並不如感性情緒般具說服力;對於選民而言,最貼身、感受最大的,是日常生活、心理上對國家的想法所帶來的衝擊。部分英國人很懷念國家昔日的輝煌,英國自1973年加入歐洲共市,至92年簽署《馬城條約》(Maastricht Treaty),加入歐盟至今40多年,現在正夕昔日「大英帝國」國勢強弩之末,如今風光不再,一點也不好受。政治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去殖民化潮流至60年代步入高峰,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任何大國也無法阻擋,在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踏入70年代,大英帝國除了在非洲的羅德西亞和遠東的香港小城以外,所謂「日不落帝國」早已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僅靠奉女皇為共同元首的英聯邦各國作名義上的維繫。
經濟上,在戰前獨佔鰲頭的英國重工業(如煉鋼、採礦業)和「創新科技」,雖在50年代起仍有發展(如飛機噴射引擎、造船和汽車生產技術),可是至70年代早被美國拋離。英國自1973年加入歐洲共市,當時的政經實力和影響力正江河日下,工業在70年代工會肆虐始見衰微,至80年代「戴卓爾主義」的私有化政策不斷萎縮,而今天北部的礦場、煉鋼廠、車廠、船廠幾乎湮滅,英本土的發電和供水,更幾乎全落入外資之手。個多月前連印度「塔塔集團」(Tata Group)在威爾斯的煉鋼廠(碩果僅存的煉鋼廠),因抵不著中國的傾銷而倒閉,全鎮失業,政府破天荒出資拯救,可視為英國工業沒落的標誌。
誇張失實的「難民和移民」問題
英國選民的「帝國情意結」及強烈的民族認同感(英語、英國國教會的基督教信仰及皇室),這種緒非常普遍(從今年女皇90歲大壽慶祝活動,可見一斑)。「帝國沒落」的失落感,加上近十多年歐洲非英語移民和來自中東、非洲及南亞等地的伊斯蘭教徒移居英國,令很多本地人經歷文化和生活上的極大衝擊 (尤其是勞工階層) ,近日英國廣播公司製作的紀錄片《東倫敦最後一個白人》引起不少迴響。上述的移民問題正是「脫歐派」利用的王牌,自公投宣佈後,民粹的《每日郵報》(Daily Mail)一直配合「脫歐派」的宣傳,煽動英國人反移民情緒。一星期前《每日郵報》更在頭版大字標題打出:
「接載偷渡難民的貨車一架接一架駛來英國,難民:『我們來自歐洲,快給我們進!』」
明顯誤導一些對歐盟「自由遷徙權」和難民法律認識不多的選民,令他們相信英國留歐會加劇偷渡問題:實情是英國從未加入「神根區」(神根公約國),歐洲人要經海關才可進入英國,偷渡是另一回事。卡梅倫首相已早於4月與歐盟各國和土耳其達成方案,英國將從土敘邊境接收敘利亞難民兩萬人,其他從歐洲偷渡英國的難民,一律依「都柏林協定」(即由上岸國家收留)及歐盟各國的配額遣送。
謊稱英國繳付歐盟款項,但部分選民受落
除了移民問題,另一樣最能挑起選民「脫歐」情緒的,是英國作為歐盟成員國每年向布魯塞爾繳納的款項。「脫歐派」聲稱英國每星期繳款3億5千萬英鎊,相當於興建一座大型醫院的費用,但其計算方法和証據,卻受到英國廣播公司的質疑。雖然「脫歐派」未有對其估量詳加引證及支持,選民卻似乎對此論點頗為受落,且更成為脫歐一大論據。
作者提供截自英國「脫歐派」宣傳單張
小結
今次英國公投退出歐盟,「脫歐派」成功利用選民對歐盟現行法律、規章和制度的無知,煽動近年越來越強的排外情緒,將「脫歐」包裝成解決現時英國社會各種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法,可以說這次公投結果反映的是,選民的無知和不設實際的幻想,所有英國人即將要為其無知付出代價。
脫歐後,英國未來如何?
英國公投退出歐盟,自動啟動里斯本條約第五十條的程序,英國將於未來兩年的時間與歐盟討論退出後貿易條約、人口流動等安排,卡梅倫首相已宣佈於10月前下台,預料在保守黨黨內選出新黨魁後,通過下院信任票(若新閣未能通過下院信任票,則本年將會有另一場國會選舉),由接任的首相和內閣就退出問題與歐盟談判。英國脫歐預料亦會間接觸發蘇格蘭獨立,蘇格蘭民族黨黨魁斯特金已明言會推動第二次獨立公投,相信無可避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脫歐公投亦暴露了選民與西敏宮內民意代表(精英與平民)—至少在此議題上—的鴻溝:在下院650席中,僅138位議員支持脫歐(但選民卻過半支持脫歐),英國社會階層的撕裂之深,相信短期內並不易復原。
https://hk.news.yahoo.com/居英香港人-脫歐派-欺騙選民-全英國人要為無知和情緒付上代價-095043058.html
退出歐盟公投,由兩年前開始醞釀,英國歐洲議會議員暨地方市政局選舉,獨立黨大勝,至一年前,大選保守黨贏得單一執政地位,卡梅倫(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首相因此在大選前承諾的「脫歐公投」,在與歐盟眾首腦經過多輪改革談判之後,訂出日期,公投成為鐵定的事實。根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在本周三所作、公投前最後一輪的民意調查,去留兩方勢均力敵,支持度各佔四成二;雖雙方形勢在選前旗鼓相當,但民意始終未料及「退出歐盟」竟會成為事實(這從公投前鎊匯抽升,甚至博彩公司賭盤的賠率,皆可印証)。誠如《經濟學人》所言,英國退出歐盟的消息之所以撼動全球,在於來得「太快太突然」。
作為居英香港人,我認為這次公投是欠缺認識的選民,作出欠缺認識的抉擇 (An ill-informed decision made by ill-informed voters.)。「脫歐派」在選舉宣傳期間作出的承諾,及對留歐派所作出的指控,絕對有刻意誤導之嫌。選民在缺乏對真實情況的認知下,主觀地將對當下社會的不滿和對前境的擔憂歸咎於歐盟的官僚和政策,加上「脫歐派」政客不斷以空泛的言辭誤導選民去相信一些無法達成的主觀願望,令公投出現如此意外的結果。
「脫歐」並無實質作用,選民無知混淆「歐盟」、「共市」
「脫歐派」能贏得今次公投,主要原因在於選民普遍的排外意識強烈,且對歐盟的移民政策誤解甚多。選民所關注的一系列問題,聽信政客的傳言以為「脫歐」便可解決,那些問題諸如:歐洲公民「自由遷徙權」、歐盟議會、法律、和法院凌駕英國議會所制定的法律和英法院的判決、歐盟權力凌駕英國主權等。但單單退出歐盟並不能解決上述問題,若他們希望英國脫歐後即可「重掌控制權」(Take back control),就要連帶退出「歐洲共市」(共同市場)方能實現,因為上述所謂歐盟凌駕英國的「問題」,都是歐盟各國進入共市的條件。英國選民一廂情願以為退出歐盟,就可以「選擇性」取消現歐洲公民「自由遷徙權」,得以「重掌主權」又有共市之利,是不設實際的幻想。舉個簡單例子,挪威並不屬於歐盟成員國,但她為了參與歐洲共市,同樣需要繳納鉅款、容許歐洲公民自由遷徙及遵行歐盟所制訂的法律,可見,如果英國依然想有共市的好處,還是要守歐盟制訂的規矩。「脫歐派」大老如高文浩、莊漢生、施志安等高舉「脫歐」怎麼好,卻無一人敢鑿言退出歐洲共同市場,因他們自知一旦英國退出共市,將難以生存(或損失極其鉅大) 。
「脫歐派」不敢向選民明言的歐洲共市倚賴
我們來看看英國一直以來參與「共市」的實際得益吧。英國貿易極依賴歐洲,數據反映非常明顯:2016年第一季貿易逆差達239億鎊,其中三分之二入口來自歐洲共市;2015年近半(47%)的出口皆是出口到歐洲單一市場。縱觀日常生活,除上述法資的供水和發電以外,能源(天然氣)、食物(蔬菜)、生產力(工人)、金融和其他服務的客戶市場,無一不依靠歐洲共市。「脫歐派」聲稱退出歐盟能夠讓英國擺脫布魯賽爾的制約,得以面向英聯邦甚或全世界貿易,「脫歐派」只是玩弄文字遊戲,將「歐洲」和「世界」放在虛假的二元對立面,邏輯上固然有謬誤,即使撇除此點不提,英國雖為世界第五經濟體(「脫歐派」經常強調這點),要跟世界各國自由貿易卻沒有想像般容易。以英國牛肉為例,自90年代初瘋牛症及千禧年間的手足口病爆發,世界多國都禁賣英國牛肉,若英國退出歐洲共市,英國畜牧業將一夜殞命。
英國政經實力沒落,「帝國情意結」催化脫歐
可是,沉悶的經濟數據和分析並不如感性情緒般具說服力;對於選民而言,最貼身、感受最大的,是日常生活、心理上對國家的想法所帶來的衝擊。部分英國人很懷念國家昔日的輝煌,英國自1973年加入歐洲共市,至92年簽署《馬城條約》(Maastricht Treaty),加入歐盟至今40多年,現在正夕昔日「大英帝國」國勢強弩之末,如今風光不再,一點也不好受。政治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去殖民化潮流至60年代步入高峰,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任何大國也無法阻擋,在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踏入70年代,大英帝國除了在非洲的羅德西亞和遠東的香港小城以外,所謂「日不落帝國」早已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僅靠奉女皇為共同元首的英聯邦各國作名義上的維繫。
經濟上,在戰前獨佔鰲頭的英國重工業(如煉鋼、採礦業)和「創新科技」,雖在50年代起仍有發展(如飛機噴射引擎、造船和汽車生產技術),可是至70年代早被美國拋離。英國自1973年加入歐洲共市,當時的政經實力和影響力正江河日下,工業在70年代工會肆虐始見衰微,至80年代「戴卓爾主義」的私有化政策不斷萎縮,而今天北部的礦場、煉鋼廠、車廠、船廠幾乎湮滅,英本土的發電和供水,更幾乎全落入外資之手。個多月前連印度「塔塔集團」(Tata Group)在威爾斯的煉鋼廠(碩果僅存的煉鋼廠),因抵不著中國的傾銷而倒閉,全鎮失業,政府破天荒出資拯救,可視為英國工業沒落的標誌。
誇張失實的「難民和移民」問題
英國選民的「帝國情意結」及強烈的民族認同感(英語、英國國教會的基督教信仰及皇室),這種緒非常普遍(從今年女皇90歲大壽慶祝活動,可見一斑)。「帝國沒落」的失落感,加上近十多年歐洲非英語移民和來自中東、非洲及南亞等地的伊斯蘭教徒移居英國,令很多本地人經歷文化和生活上的極大衝擊 (尤其是勞工階層) ,近日英國廣播公司製作的紀錄片《東倫敦最後一個白人》引起不少迴響。上述的移民問題正是「脫歐派」利用的王牌,自公投宣佈後,民粹的《每日郵報》(Daily Mail)一直配合「脫歐派」的宣傳,煽動英國人反移民情緒。一星期前《每日郵報》更在頭版大字標題打出:
「接載偷渡難民的貨車一架接一架駛來英國,難民:『我們來自歐洲,快給我們進!』」
明顯誤導一些對歐盟「自由遷徙權」和難民法律認識不多的選民,令他們相信英國留歐會加劇偷渡問題:實情是英國從未加入「神根區」(神根公約國),歐洲人要經海關才可進入英國,偷渡是另一回事。卡梅倫首相已早於4月與歐盟各國和土耳其達成方案,英國將從土敘邊境接收敘利亞難民兩萬人,其他從歐洲偷渡英國的難民,一律依「都柏林協定」(即由上岸國家收留)及歐盟各國的配額遣送。
謊稱英國繳付歐盟款項,但部分選民受落
除了移民問題,另一樣最能挑起選民「脫歐」情緒的,是英國作為歐盟成員國每年向布魯塞爾繳納的款項。「脫歐派」聲稱英國每星期繳款3億5千萬英鎊,相當於興建一座大型醫院的費用,但其計算方法和証據,卻受到英國廣播公司的質疑。雖然「脫歐派」未有對其估量詳加引證及支持,選民卻似乎對此論點頗為受落,且更成為脫歐一大論據。
作者提供截自英國「脫歐派」宣傳單張
小結
今次英國公投退出歐盟,「脫歐派」成功利用選民對歐盟現行法律、規章和制度的無知,煽動近年越來越強的排外情緒,將「脫歐」包裝成解決現時英國社會各種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法,可以說這次公投結果反映的是,選民的無知和不設實際的幻想,所有英國人即將要為其無知付出代價。
脫歐後,英國未來如何?
英國公投退出歐盟,自動啟動里斯本條約第五十條的程序,英國將於未來兩年的時間與歐盟討論退出後貿易條約、人口流動等安排,卡梅倫首相已宣佈於10月前下台,預料在保守黨黨內選出新黨魁後,通過下院信任票(若新閣未能通過下院信任票,則本年將會有另一場國會選舉),由接任的首相和內閣就退出問題與歐盟談判。英國脫歐預料亦會間接觸發蘇格蘭獨立,蘇格蘭民族黨黨魁斯特金已明言會推動第二次獨立公投,相信無可避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脫歐公投亦暴露了選民與西敏宮內民意代表(精英與平民)—至少在此議題上—的鴻溝:在下院650席中,僅138位議員支持脫歐(但選民卻過半支持脫歐),英國社會階層的撕裂之深,相信短期內並不易復原。
https://hk.news.yahoo.com/居英香港人-脫歐派-欺騙選民-全英國人要為無知和情緒付上代價-095043058.html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