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馮檢基:你若有本事,就去搶一個位回來,不需要人家讓位給你。
政治冷感問系列:馮檢基的「一人黨」
在香港政壇,馮檢基是一棵另類的「政治常青樹」。
他是本土第一代政治人物,七十年代由學運、社運以及居民運動起家,至今仍然是立法會超級議員,活躍於本地政壇。
他的政治生命,似乎與香港的民主化進程,分屬同一脈搏。從大坑東邨重建,到民選市政局議員,到組建民協以政黨身分參政,乃至九十年代提出與大陸「又傾(對話)又砌(抗爭)」的路線,都顯示出積極的創新精神和生命力。
九七之後,無論是馮檢基個人,還是他所領導的政黨,似乎都不復當年勇,在立法會長期只佔一個議席,被戲稱為「一人黨」(其實馮檢基2007年已辭任民協主席)。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馮檢基又確乎長做長有,不僅當了多年立法會議員,2011年甚至出來競選特首。
雖然在泛民敗給何俊仁,以民協與民主黨的懸殊對比而論,他在選票上的成績可說輸得相當體面。
此人必有過人之處。
==========================================================
問:這二十年你有什麼政績?
答:八十年代在市政局,發現有些議題,如果觸及到政策原則、價值,或者和對行政管理、金錢有大影響的就動不了。後來,聽說將來會一國兩制,所以我們組黨,想用九七變身,通過選舉執政。就是這個思路。整個參政,乃至搞政治,都是為了民生。做了立法會之後,發現立法會竟然什麼也做不了。所有事情都是提意見,意見即使通過了,政府也可以不要。做立法會的好處,一是拿到資訊;二是可以拿到實報實銷的錢,設辦事處、請職員;三是有影響力,可以見到決策官員,直接反映意見。以往見不到署長、局長,做到議員這個位,就可以見到他們了。除此之外,沒有實權。
問:結果你做了什麼呢?
答:政治上確是沒有什麼突破。在民生工作上反而有點成績。那時我輸了立法會,但我仍然在會見市民,發現金融風暴很多人失業,很想做些事幫他們。當時有地產集團,建議我辦職訓中心,訓練管理員,他包分配工作。於是我向政府申請辦職訓中心,這個做法跟以前不一樣,以前是壓力團體加參政,現在是直接做些事來幫人。
2002年開始,我們開始嘗試搞社會企業,成立了「民社中心」。同時,推動政府設立「伙伴倡自強」基金,資助社會企業。起初是想幫助當時失業率最高的行業,於是開辦三行公司。我們在九龍西有很多聯絡點,為街坊做水電維修來養活一班工人。誰知頭五年都蝕本,每年向民協借十萬,到第六年終於開始還錢,現在每月還有一萬塊的盈餘。這個是幫男人,沒理由不幫女人,過幾年我們又開了間「清潔二手店」。 第三間是紅磡「刻咖啡」,蝕了三四年,去年也開始盈利。
現在我們有四間職訓中心,兩間幼兒中心,三間社企。還有一個「糧友計劃」。頭三年只在深水埗就收了329噸街市剩菜,送給十四萬人次。這些年已經擴展到黃大仙、紅磡、屯門,一共有40個點,負責收食物送食物,美心、東海堂也給我們麵包,每天早晚各有兩千人次來拿食物,規模是全港最大。
問:你那些社企跟東華三院那些有什麼不同?
答:我們沒有它那麼大背景,它蝕得起。不但有物業,而且許多員工是社工,社工那條數是另外機構出,不是那間社企出,這樣轉嫁了薪金壓力,就不用蝕本。我們不是,完全是那間公司自己搞掂。正在籌備第四間,殯儀服務。已經做了好幾年,一直只有一個職員,帶另類參觀團,參觀墓園殯儀館。好幾年都儲不夠本,現在應該可以開公司了。辦這間公司主要是想賺錢來做長者生死教育,令他們不畏懼死亡。
問:這些事怎麼都沒聽說過?
答:這些沒人幫我們報道。我做了十幾年立法會議員,見到限制就是這樣了,自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問:這些年,可曾想過索性去當個署長局長呢?
答:英治年代我不屑去做,因為完全不能接受一個殖民地政府,我讀書時思想是反殖的。回歸之後,我發現特首不是我那套想法,所以又做不了。你當了署長局長,就要跟特首那一套走,如果不能認同特首,怎能跟他合作?
問:會否因為改善了民生,而為政府粉飾太平?
答:這要視乎你的目的是反政府,還是改善民生。如果政府的確有做改善民生的事,為什麼要罵它?話說回來,我們提出的訴求並不是「吊頸給你緩口氣」那種臨時政策,那種才叫粉飾太平。例如幫助社企,不是叫政府貼點錢就完事,而是要劃出一定的市場份額,搞綜合型經濟,讓社企真正有生存空間。當然政府不會肯啦,整天強調自由市場不能動。什麼自由市場,全是被大財團壟斷,別說社企,中小企都好難生存。
錢的問題
問:你做基層工作這樣有經驗,何不把深水埗模式帶去別區,例如觀塘?
答:最主要是錢,當然還要有人。那些進取的人,你也要請得起才行。除非我也跟過去,一天只有24小時,我又要區議會開會,又要立法會開會,這個區去,那個區去,哪有那麼多時間。况且,開辦事處要錢,十年前我算過帳,一個辦事處連租帶請人要三萬一個月,一年就是三十六萬,一個立法會區起碼要五六個辦事處才能覆蓋到,那就是百幾二百萬一年,我們籌不到這個錢。
問:沒人捐錢給你們?
答:有啊,那些捐贈食物的團體,一個區算起來有七十萬一年,(那算什麼錢!)對我來講是大數了。職訓中心還有私人基金捐錢。(都沒有政治背景的?)沒有。民社中心不掛民協的牌,而且只有三分之一職員是民協成員,就是因為捐錢給我們的人都不喜歡機構有政黨背景。(這次政改,共產黨沒來買你的票?)沒有人來買我的票,我只聽記者朋友說過這傳聞。
問:去搞街頭抗爭呢?那個不要錢。
答:我們一路做開地區政治,可能受本區感染,民協的人講話都斯斯文文的,性格也不激進,太激進選民不喜歡。本區老人家多,窮人多。你不要以為窮人激進,其實窮人反而不激進,是中產下層那些最激進。
問:所以行事方式是受到地區限制,不是你個人喜好?
答:受地區限制比較大。如果要發展成全港性政黨,一是好激進,可以短期內覆蓋全香港,像黃毓民那種做法。如果以我們既有的方式,一個區一個區去做工作,不僅需要資源,還要時間。像我們在九龍西的影響力,要花十幾年才形成。現在搞政治的人一般等不了十幾年,四年後選不到就不玩了。
問:或者反共呢?反共好像有錢拿。
答:對不起,這不是我的政治理念。反共可以讓香港更好嗎?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如果連「港人治港」都做不到,卻認為只要反共便可以做到,那你做給我看吧。我這人既不親共,又不反共,還時親時反,所以沒人給我錢,好處是不拿人錢,不用替人辦事。有時候你要想,怎樣才能讓自己開心,我們這裏好在自由度大——那你要做得開心,當然就賺不到那些大老闆的錢。
問:基層會不會比較喜歡民建聯那套?
答:我不知道,我是比較嚴肅的人,什麼政治娛樂化,政治福利化,我實在認同不了。派禮物便派出選票來——派飯派米,連電器也有得派,就這樣派出個議員。我想問,派這些東西應該是議員的工作嗎?如果一個社區有那麼多欠缺,是不是應該由政府來幫補他們才對?作為議員,是不是應該促使政府去提高綜援,或者拿出扶貧紓困措施,而不是你自己出錢去派米派電器?選你出來當議員,是要你議政,不是叫你做福利署。
策略與原則
問:你怎樣看待中港關係?
答:我認為中港關係有兩大問題,一是沒有互信,中央與泛民、內地市民與香港市民之間,都沒有互信。二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在執行過程中,愈做愈差。當年鄧小平說了這十二個字,我們花了五年時間,三上三落,將十二個字變成基本法。但是變成基本法之後,大家的理解南轅北轍。例如「普選」,只這兩個字,就可以打到天亮。彼此的政治時勢、政治文化、政治價值、政治的優先次序都不同。字眼一樣,結果完全相反。這些都需要協商,產生共識,可是十八年來特區政府沒有做過這些工作。
問:誰的責任大些?
答:這是特區政府的責任,是你管理香港。(背後不是有中央嗎?)不會管到這麼仔細吧?要不要改革政制、怎樣達到共識、怎樣執行。你要讓中央看到你的管治困難。03年遊行之後,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干預多了很多。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只會一路破壞香港的優勢。除非它想破壞香港,但我認為中央並不想。(怎會搞成這樣?)以我理解,頭兩個特首以為搞掂經濟就搞掂政治,那是錯的。現在這個特首呢,慌死我們不打架,不打架他就沒事做。(特首不是中央欽定的嗎?)確切地說是一千二百人選出來的。我對於政治陰謀論一點興趣也沒有,說那些有什麼用?
問:你反而對中央這麼樂觀?
答:不是樂觀,我是覺得中央沒必要破壞香港的制度。不過退一步說,全國幾千個城市,為什麼唯獨要給你特殊待遇呢?你不能說「二十年前許諾過一國兩制,所以現在要給。」二十年前,那是因為它對你有需要,二來要應付英國,三是要應付國際社會。過了這些年,香港有的,它也有了,而且國際地位正上升,錢又多得不得了,財多勢強。你一個小地方的地區政治,如何跟中央政府提要求?是很難的。頂多眼看香港不行了,捱完五十年,它就全權接管。在全權接管之前,先介入管治。依我看,如果香港要「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下去,除非香港有與眾不同之處:運作模式、思想文化、與外國的關係,是中央政府不能取代。
問:你這套理論這些年不多在主流媒體聽到。
答:沒人找我談。(你沒去推銷一下?)一個人力量太小了,你不成氣候,講什麼也沒人聽。你的政治實力與政治理想差距太大。而且我這個「又傾又砌」的路線,也要中央認同才行。你說話要有人聽,每次都談不攏,那也沒用。如今是「傾」就建制派去,「砌」就一班後生,死砌爛砌。但搞政治有時候要動腦筋,特別當我們是弱勢的時候,不是論激進與否,而是論如何進退,使對方坐下和你談判。你不要以為齋「砌」就行,例如雨傘運動,堅持79日,它不理你,你自己解散。所以說,「傾」要有對手,「砌」亦要有對手。
問:「又傾又砌」是什麼?
答:「又傾又砌」是策略,背後的目的是原則。策略就是要不斷變化,要出其不意,出奇制勝,不靈活就不是策略。譬如六四燭光晚會,那是當年的策略,但是這些年過去,結果變成年年點人數,人去少了還挺尷尬,就失去了策略的靈活性。
問:你的策略老是變,別人怎麼跟得上?
答:跟不上可以來問我,我又不搞陰謀論。我假設香港市民是理性的。(這些年好像愈來愈不理性?)經一事,長一智,香港人轉數很快的。如果只憑你和誰接觸來判斷,而不是看你的價值取向,那和「看見兩個人坐在一起,就說他們在拍拖」有什麼不同?香港是國際都市,香港人這麼會賺錢,你說他分不清什麼是策略和原則?選民才不傻呢。
問:你有沒有所謂的「初衷」?
答: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我是為這個理想參政,否則不會撐到今天。八四年我受邀去北京,見到鄧小平,他說將來管治香港的人,左右兩邊都是少數,中間的是大多數。這個許諾吸引我參政,所以我回來就組建民協。誰知道現在不是那回事。
問:你怎麼看這次政改被否決?
答:這次政改令社會更加撕裂,對香港當然是有百害而無一例。但是搞民主,一定要處理和中央的關係,要能夠說服中央才行。這次很清楚,一個「831」,什麼都動不了。激進的動不了,溫和的也動不了。你「砌」它,一個雨傘運動也沒有「砌」到它,我們「又傾又砌」的也沒用,就連建制派也動不了它。中央一開口,就是這麼多了。若要推動民主,一定要想辦法動員中央也覺得要向這個方向走。那麼用什麼方式呢?起碼這次來看,什麼方式都不行。那是不是以後也不行呢?我說未必。
問:政治最吸引你的是什麼?
答:政治是活的,當時勢變的時候,政治就會變。黑暗只是一段時間,不會永遠,光明也是。搞政治不能放情緒進去,不然整天又哭又笑,好快得神經病。怎麼說呢,你可以嬲,但不可以恨。嬲是暫時的,恨是持續的。政治的東西,勢來就到,勢不來勉強不到。
問:政治和民生,你對哪方面興趣更大?
答:對民生的興趣更大,政治是改善民生的其中一個途徑。
問:怎樣看待同泛民主派的關係?
答:在如何處理中港關係上,我們有分歧,第一次是六四後,當時民主派認為要同中央割席,老死不相見。但到了九零年,我們民協覺得這樣不是辦法,中共看來不會倒台,如果缺席對話,就會被完全剝奪話事權 。所以,九一年魯平來香港,我們是第一個提出要和他見面的民主派,當時社會一片嘩然,之後被其他民主派罵了十幾年。九十年代,港事顧問、區事顧問、政協和籌委,中央找我們做,我們全部都應承。九七時最大的爭論是要不要參加臨時立法會,我們是反對的,但通過成立之後,我們問了選民的意見,還是決定參加。
問:你覺得民協的限制在哪裏?
答:民協不是一個由個人參加的政黨,是由十一個不同的組織合成。每個組織在各區有自己地盤,例如李永達在葵青,陳偉業在荃灣,當年我們不肯入港同盟時,這些組織就分出去了,所以民協在那些地區就沒有了實力。實力變成只集中在九龍西,無法成為一個全港性的政黨。當你局限在一個區,而這個區做來做去只能有一個議員,局限就很大,政治影響力很小。
問:未來打算怎樣?
答:可能還是繼續做地區吧。民協那班人的性格都不適合做全港性的政黨。如果要做,可能要和其他的朋友,那些全港性的政黨,或者另一班人一起做。我看不到十年八年後,民協有可能變成一個全港性的政黨。現在看來是無法突破。唯有在民生工作上突破,現在民社中心由職員到覆蓋面,還有人數,都比民協大。
年輕人
[#f01826]問:你如何看待年輕一代的抗爭方式?
答:他們比較黑白分明,崇尚原則和價值,可是不太講究策略。對於怎樣做才能夠達到目的,思考得沒有我們這麼仔細。對如此強大的對手,你要知己知彼,不能不講究策略。
問:社運界有怨言說,泛民被你們這些老人家霸住,所以年輕人上不了位。
答:選舉不是「圍內」的事,你要贏的是選民,不是政黨的前輩。如今泛民主派在議會的數目已經是弱勢,就算肯讓個位給你,你又選得到嗎?你若有本事,就去搶一個位回來,不需要人家讓位給你。立法會這麼多個位子,不服氣的,自己去組個黨出來競選。我那年代有誰讓位給我?都是赤手空拳打出地盤,只有自己掙來的位子,才坐得穩,才是真正的將帥之才,要叫別人讓給你做的,永遠只是「裙腳仔」。[/#f01826]
==========================================================
問﹕王雅雋
寫過感情專欄,做過飲食記者,從不關心政治,偶然當一回民主小學生,看看香港政治熱廚房,常出什麼菜式。
答﹕馮檢基議員
文/王雅雋
圖/郭慶輝
編輯/蔡曉彤
原文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http://www.pentoy.hk/時事/w103/2015/06/22/政治冷感問系列:馮檢基的「一人黨」/
在香港政壇,馮檢基是一棵另類的「政治常青樹」。
他是本土第一代政治人物,七十年代由學運、社運以及居民運動起家,至今仍然是立法會超級議員,活躍於本地政壇。
他的政治生命,似乎與香港的民主化進程,分屬同一脈搏。從大坑東邨重建,到民選市政局議員,到組建民協以政黨身分參政,乃至九十年代提出與大陸「又傾(對話)又砌(抗爭)」的路線,都顯示出積極的創新精神和生命力。
九七之後,無論是馮檢基個人,還是他所領導的政黨,似乎都不復當年勇,在立法會長期只佔一個議席,被戲稱為「一人黨」(其實馮檢基2007年已辭任民協主席)。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馮檢基又確乎長做長有,不僅當了多年立法會議員,2011年甚至出來競選特首。
雖然在泛民敗給何俊仁,以民協與民主黨的懸殊對比而論,他在選票上的成績可說輸得相當體面。
此人必有過人之處。
==========================================================
問:這二十年你有什麼政績?
答:八十年代在市政局,發現有些議題,如果觸及到政策原則、價值,或者和對行政管理、金錢有大影響的就動不了。後來,聽說將來會一國兩制,所以我們組黨,想用九七變身,通過選舉執政。就是這個思路。整個參政,乃至搞政治,都是為了民生。做了立法會之後,發現立法會竟然什麼也做不了。所有事情都是提意見,意見即使通過了,政府也可以不要。做立法會的好處,一是拿到資訊;二是可以拿到實報實銷的錢,設辦事處、請職員;三是有影響力,可以見到決策官員,直接反映意見。以往見不到署長、局長,做到議員這個位,就可以見到他們了。除此之外,沒有實權。
問:結果你做了什麼呢?
答:政治上確是沒有什麼突破。在民生工作上反而有點成績。那時我輸了立法會,但我仍然在會見市民,發現金融風暴很多人失業,很想做些事幫他們。當時有地產集團,建議我辦職訓中心,訓練管理員,他包分配工作。於是我向政府申請辦職訓中心,這個做法跟以前不一樣,以前是壓力團體加參政,現在是直接做些事來幫人。
2002年開始,我們開始嘗試搞社會企業,成立了「民社中心」。同時,推動政府設立「伙伴倡自強」基金,資助社會企業。起初是想幫助當時失業率最高的行業,於是開辦三行公司。我們在九龍西有很多聯絡點,為街坊做水電維修來養活一班工人。誰知頭五年都蝕本,每年向民協借十萬,到第六年終於開始還錢,現在每月還有一萬塊的盈餘。這個是幫男人,沒理由不幫女人,過幾年我們又開了間「清潔二手店」。 第三間是紅磡「刻咖啡」,蝕了三四年,去年也開始盈利。
現在我們有四間職訓中心,兩間幼兒中心,三間社企。還有一個「糧友計劃」。頭三年只在深水埗就收了329噸街市剩菜,送給十四萬人次。這些年已經擴展到黃大仙、紅磡、屯門,一共有40個點,負責收食物送食物,美心、東海堂也給我們麵包,每天早晚各有兩千人次來拿食物,規模是全港最大。
問:你那些社企跟東華三院那些有什麼不同?
答:我們沒有它那麼大背景,它蝕得起。不但有物業,而且許多員工是社工,社工那條數是另外機構出,不是那間社企出,這樣轉嫁了薪金壓力,就不用蝕本。我們不是,完全是那間公司自己搞掂。正在籌備第四間,殯儀服務。已經做了好幾年,一直只有一個職員,帶另類參觀團,參觀墓園殯儀館。好幾年都儲不夠本,現在應該可以開公司了。辦這間公司主要是想賺錢來做長者生死教育,令他們不畏懼死亡。
問:這些事怎麼都沒聽說過?
答:這些沒人幫我們報道。我做了十幾年立法會議員,見到限制就是這樣了,自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問:這些年,可曾想過索性去當個署長局長呢?
答:英治年代我不屑去做,因為完全不能接受一個殖民地政府,我讀書時思想是反殖的。回歸之後,我發現特首不是我那套想法,所以又做不了。你當了署長局長,就要跟特首那一套走,如果不能認同特首,怎能跟他合作?
問:會否因為改善了民生,而為政府粉飾太平?
答:這要視乎你的目的是反政府,還是改善民生。如果政府的確有做改善民生的事,為什麼要罵它?話說回來,我們提出的訴求並不是「吊頸給你緩口氣」那種臨時政策,那種才叫粉飾太平。例如幫助社企,不是叫政府貼點錢就完事,而是要劃出一定的市場份額,搞綜合型經濟,讓社企真正有生存空間。當然政府不會肯啦,整天強調自由市場不能動。什麼自由市場,全是被大財團壟斷,別說社企,中小企都好難生存。
錢的問題
問:你做基層工作這樣有經驗,何不把深水埗模式帶去別區,例如觀塘?
答:最主要是錢,當然還要有人。那些進取的人,你也要請得起才行。除非我也跟過去,一天只有24小時,我又要區議會開會,又要立法會開會,這個區去,那個區去,哪有那麼多時間。况且,開辦事處要錢,十年前我算過帳,一個辦事處連租帶請人要三萬一個月,一年就是三十六萬,一個立法會區起碼要五六個辦事處才能覆蓋到,那就是百幾二百萬一年,我們籌不到這個錢。
問:沒人捐錢給你們?
答:有啊,那些捐贈食物的團體,一個區算起來有七十萬一年,(那算什麼錢!)對我來講是大數了。職訓中心還有私人基金捐錢。(都沒有政治背景的?)沒有。民社中心不掛民協的牌,而且只有三分之一職員是民協成員,就是因為捐錢給我們的人都不喜歡機構有政黨背景。(這次政改,共產黨沒來買你的票?)沒有人來買我的票,我只聽記者朋友說過這傳聞。
問:去搞街頭抗爭呢?那個不要錢。
答:我們一路做開地區政治,可能受本區感染,民協的人講話都斯斯文文的,性格也不激進,太激進選民不喜歡。本區老人家多,窮人多。你不要以為窮人激進,其實窮人反而不激進,是中產下層那些最激進。
問:所以行事方式是受到地區限制,不是你個人喜好?
答:受地區限制比較大。如果要發展成全港性政黨,一是好激進,可以短期內覆蓋全香港,像黃毓民那種做法。如果以我們既有的方式,一個區一個區去做工作,不僅需要資源,還要時間。像我們在九龍西的影響力,要花十幾年才形成。現在搞政治的人一般等不了十幾年,四年後選不到就不玩了。
問:或者反共呢?反共好像有錢拿。
答:對不起,這不是我的政治理念。反共可以讓香港更好嗎?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如果連「港人治港」都做不到,卻認為只要反共便可以做到,那你做給我看吧。我這人既不親共,又不反共,還時親時反,所以沒人給我錢,好處是不拿人錢,不用替人辦事。有時候你要想,怎樣才能讓自己開心,我們這裏好在自由度大——那你要做得開心,當然就賺不到那些大老闆的錢。
問:基層會不會比較喜歡民建聯那套?
答:我不知道,我是比較嚴肅的人,什麼政治娛樂化,政治福利化,我實在認同不了。派禮物便派出選票來——派飯派米,連電器也有得派,就這樣派出個議員。我想問,派這些東西應該是議員的工作嗎?如果一個社區有那麼多欠缺,是不是應該由政府來幫補他們才對?作為議員,是不是應該促使政府去提高綜援,或者拿出扶貧紓困措施,而不是你自己出錢去派米派電器?選你出來當議員,是要你議政,不是叫你做福利署。
策略與原則
問:你怎樣看待中港關係?
答:我認為中港關係有兩大問題,一是沒有互信,中央與泛民、內地市民與香港市民之間,都沒有互信。二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在執行過程中,愈做愈差。當年鄧小平說了這十二個字,我們花了五年時間,三上三落,將十二個字變成基本法。但是變成基本法之後,大家的理解南轅北轍。例如「普選」,只這兩個字,就可以打到天亮。彼此的政治時勢、政治文化、政治價值、政治的優先次序都不同。字眼一樣,結果完全相反。這些都需要協商,產生共識,可是十八年來特區政府沒有做過這些工作。
問:誰的責任大些?
答:這是特區政府的責任,是你管理香港。(背後不是有中央嗎?)不會管到這麼仔細吧?要不要改革政制、怎樣達到共識、怎樣執行。你要讓中央看到你的管治困難。03年遊行之後,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干預多了很多。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只會一路破壞香港的優勢。除非它想破壞香港,但我認為中央並不想。(怎會搞成這樣?)以我理解,頭兩個特首以為搞掂經濟就搞掂政治,那是錯的。現在這個特首呢,慌死我們不打架,不打架他就沒事做。(特首不是中央欽定的嗎?)確切地說是一千二百人選出來的。我對於政治陰謀論一點興趣也沒有,說那些有什麼用?
問:你反而對中央這麼樂觀?
答:不是樂觀,我是覺得中央沒必要破壞香港的制度。不過退一步說,全國幾千個城市,為什麼唯獨要給你特殊待遇呢?你不能說「二十年前許諾過一國兩制,所以現在要給。」二十年前,那是因為它對你有需要,二來要應付英國,三是要應付國際社會。過了這些年,香港有的,它也有了,而且國際地位正上升,錢又多得不得了,財多勢強。你一個小地方的地區政治,如何跟中央政府提要求?是很難的。頂多眼看香港不行了,捱完五十年,它就全權接管。在全權接管之前,先介入管治。依我看,如果香港要「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下去,除非香港有與眾不同之處:運作模式、思想文化、與外國的關係,是中央政府不能取代。
問:你這套理論這些年不多在主流媒體聽到。
答:沒人找我談。(你沒去推銷一下?)一個人力量太小了,你不成氣候,講什麼也沒人聽。你的政治實力與政治理想差距太大。而且我這個「又傾又砌」的路線,也要中央認同才行。你說話要有人聽,每次都談不攏,那也沒用。如今是「傾」就建制派去,「砌」就一班後生,死砌爛砌。但搞政治有時候要動腦筋,特別當我們是弱勢的時候,不是論激進與否,而是論如何進退,使對方坐下和你談判。你不要以為齋「砌」就行,例如雨傘運動,堅持79日,它不理你,你自己解散。所以說,「傾」要有對手,「砌」亦要有對手。
問:「又傾又砌」是什麼?
答:「又傾又砌」是策略,背後的目的是原則。策略就是要不斷變化,要出其不意,出奇制勝,不靈活就不是策略。譬如六四燭光晚會,那是當年的策略,但是這些年過去,結果變成年年點人數,人去少了還挺尷尬,就失去了策略的靈活性。
問:你的策略老是變,別人怎麼跟得上?
答:跟不上可以來問我,我又不搞陰謀論。我假設香港市民是理性的。(這些年好像愈來愈不理性?)經一事,長一智,香港人轉數很快的。如果只憑你和誰接觸來判斷,而不是看你的價值取向,那和「看見兩個人坐在一起,就說他們在拍拖」有什麼不同?香港是國際都市,香港人這麼會賺錢,你說他分不清什麼是策略和原則?選民才不傻呢。
問:你有沒有所謂的「初衷」?
答: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我是為這個理想參政,否則不會撐到今天。八四年我受邀去北京,見到鄧小平,他說將來管治香港的人,左右兩邊都是少數,中間的是大多數。這個許諾吸引我參政,所以我回來就組建民協。誰知道現在不是那回事。
問:你怎麼看這次政改被否決?
答:這次政改令社會更加撕裂,對香港當然是有百害而無一例。但是搞民主,一定要處理和中央的關係,要能夠說服中央才行。這次很清楚,一個「831」,什麼都動不了。激進的動不了,溫和的也動不了。你「砌」它,一個雨傘運動也沒有「砌」到它,我們「又傾又砌」的也沒用,就連建制派也動不了它。中央一開口,就是這麼多了。若要推動民主,一定要想辦法動員中央也覺得要向這個方向走。那麼用什麼方式呢?起碼這次來看,什麼方式都不行。那是不是以後也不行呢?我說未必。
問:政治最吸引你的是什麼?
答:政治是活的,當時勢變的時候,政治就會變。黑暗只是一段時間,不會永遠,光明也是。搞政治不能放情緒進去,不然整天又哭又笑,好快得神經病。怎麼說呢,你可以嬲,但不可以恨。嬲是暫時的,恨是持續的。政治的東西,勢來就到,勢不來勉強不到。
問:政治和民生,你對哪方面興趣更大?
答:對民生的興趣更大,政治是改善民生的其中一個途徑。
問:怎樣看待同泛民主派的關係?
答:在如何處理中港關係上,我們有分歧,第一次是六四後,當時民主派認為要同中央割席,老死不相見。但到了九零年,我們民協覺得這樣不是辦法,中共看來不會倒台,如果缺席對話,就會被完全剝奪話事權 。所以,九一年魯平來香港,我們是第一個提出要和他見面的民主派,當時社會一片嘩然,之後被其他民主派罵了十幾年。九十年代,港事顧問、區事顧問、政協和籌委,中央找我們做,我們全部都應承。九七時最大的爭論是要不要參加臨時立法會,我們是反對的,但通過成立之後,我們問了選民的意見,還是決定參加。
問:你覺得民協的限制在哪裏?
答:民協不是一個由個人參加的政黨,是由十一個不同的組織合成。每個組織在各區有自己地盤,例如李永達在葵青,陳偉業在荃灣,當年我們不肯入港同盟時,這些組織就分出去了,所以民協在那些地區就沒有了實力。實力變成只集中在九龍西,無法成為一個全港性的政黨。當你局限在一個區,而這個區做來做去只能有一個議員,局限就很大,政治影響力很小。
問:未來打算怎樣?
答:可能還是繼續做地區吧。民協那班人的性格都不適合做全港性的政黨。如果要做,可能要和其他的朋友,那些全港性的政黨,或者另一班人一起做。我看不到十年八年後,民協有可能變成一個全港性的政黨。現在看來是無法突破。唯有在民生工作上突破,現在民社中心由職員到覆蓋面,還有人數,都比民協大。
年輕人
[#f01826]問:你如何看待年輕一代的抗爭方式?
答:他們比較黑白分明,崇尚原則和價值,可是不太講究策略。對於怎樣做才能夠達到目的,思考得沒有我們這麼仔細。對如此強大的對手,你要知己知彼,不能不講究策略。
問:社運界有怨言說,泛民被你們這些老人家霸住,所以年輕人上不了位。
答:選舉不是「圍內」的事,你要贏的是選民,不是政黨的前輩。如今泛民主派在議會的數目已經是弱勢,就算肯讓個位給你,你又選得到嗎?你若有本事,就去搶一個位回來,不需要人家讓位給你。立法會這麼多個位子,不服氣的,自己去組個黨出來競選。我那年代有誰讓位給我?都是赤手空拳打出地盤,只有自己掙來的位子,才坐得穩,才是真正的將帥之才,要叫別人讓給你做的,永遠只是「裙腳仔」。[/#f01826]
==========================================================
問﹕王雅雋
寫過感情專欄,做過飲食記者,從不關心政治,偶然當一回民主小學生,看看香港政治熱廚房,常出什麼菜式。
答﹕馮檢基議員
文/王雅雋
圖/郭慶輝
編輯/蔡曉彤
原文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http://www.pentoy.hk/時事/w103/2015/06/22/政治冷感問系列:馮檢基的「一人黨」/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