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露宿者與家】中學讀過皇仁 62歲失業漢憂政府拆屋迫遷
深水埗通州街天橋底居住了過百名露宿者,過年過節必然有團體到該處派發物資,好不熱鬧;不過下年新年,可能不會再有此景況。政府欲把深水埗欽州街臨時布販市場搬到通州街街市,令人憂慮露宿者將面臨迫遷;其實他們所求不多,只希望有容身之所。
在皇仁書院讀到中三、六十二歲的鄧先生,五年前開始露宿通州街橋底,「以前無木屋,一張張卡板,托起墊褥,鋪喺度。」下大雨最慘,無處可避,所有家當必然濕透,「後來我見佢哋越搭越高,無人詐型,咪越搭越大;由木箱變板,板變膠紙,膠紙變呢啲(木屋)。」鄧生的木屋由他一手一腳搭成,後來有另外兩位同樣姓鄧的男士入住,「三鄧」相依為命。
木屋沒有保安措施,木門和門鎖十分脆弱,經常有人偷竊;他們三人也算有個照應,互相看守財物。鄧生的銀包裝滿飯票及洗衣券,都是慈善機構或有心人派發,「我們三個人派三張,唔使即刻攞晒,有時兩盒三個人食,剩低一張,第日邊個肚餓就攞」。
有來過橋底的人都知,這兒是老鼠樂園,牠們三五成群,日間已見其身影,夜晚更肆無忌憚。鄧生笑說以前沒那麼多,「哈哈,好得人驚架,一排七、八隻,喺你腳走過,當你啲人死架。你嚇佢?佢先唔睬你!」顯然已習以為常。
鄧先生年輕時做飲食,做過很多間餐廳,月薪有一千六百元,當時算十分可觀。後來四十六歲做保安,最後一份工做清潔。一年前,他因腰骨痛及腳痛嚴重,失去工作能力,從此靠綜援渡日。他平日沒甚麼消遣,最多看書、出外買食物和睡覺。看見來派東西、探訪的義工,他說:「如果我行得,我都做義工,真架!」
說起欽州街布販搬來通州街街市的安排,鄧生無奈道:「政府有咩安排?無安排架,貼一張通告,幾時拆,你走唔走,唔走我幫你拆。」他指這是政府一貫作風,預計今次也是這樣。雖然政府至今遲遲未有行動,但一日未宣佈撤回方案,仍然不安,「過完年應該差唔多,因為嗰塊地始終要收,睇吓點趕我哋」。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news/latest/20170202/474017
新年本應是一家人相聚喜慶的日子,但在我們甚少經過、政府刻意忽視的天橋底,有過千港人未能安樂過年,不時面臨被趕絕的慘況。根據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H.O.P.E. 2015),前年十月,香港露宿者人口、露宿年期及「再露宿」次數均比二零一三年有上升趨勢;當中超過一半、即八百多名露宿者位於九龍西區。當中原因複雜,但樓價貴是最直接因素。
深水埗通州街天橋底露宿者鄧生指,深水埗租一間較便宜的房間月租要一千九百元,連水電二千多元,位於五、六樓。奈何他行動不便,租低一點的便要三千元,「綜援都係一千七百幾租金(津貼),我仲要俾多千幾,咪剩番千幾蚊用?更加不夠!」六十二歲的鄧生,經常坐在自己搭建的小木屋前,喜歡有人和他聊天,沒人陪便自己讀聖經。
他結過三次婚,第一次是年少輕狂的十七歲,當時沒有經濟基礎,很快玩完;第二和第三次皆是在內地娶妻,兩次也申請了太太來港,但最終未能長相廝守。原本和現任妻子及女兒租廉租屋,但相處不來,決定離婚,自己搬到街上,「歲月不留人,唔到你話。但我心境仲好似細路仔咁,我都唔識點形容自己,管教自己無方啩」。
說起子女,鄧生更唏噓,「個仔很少返嚟話:『爸爸,去飲茶吧!』點講呢 佢哋讀書嘅時間,我很少理佢哋,只顧搵錢」。子女很少探望,家中沒有兄弟姊妹,「我屋企人過身後,剩番我一個。」不過他說,也有一件事令他感到安慰,「我仔咁大,最好的一樣,是沒有沾上任何白粉,毒品,我最安慰便是這件事」。
毒品是露宿者的宿敵,難以判別是因是果。鄧生說:「我成日叫人不要碰,我有辦給你看,你碰(毒品),下場便好像我一樣。你想他們(其他露宿者)年輕時,不是叱吒風雲嗎?一定是叱吒風雲的,便是碰上了(毒品)。」
「瞓街」牧師林國璋在橋底服侍露宿者五年,明白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他舉例說:「送佢去戒毒,很有決心,三日後出番嚟(失敗),你預咗,不是你的理想這麼簡單。好似政府咁,希望佢哋脫離露宿行列,有工去返,有樓去住,我哋梗係想,但做唔做到?」
林國璋每星期來通州街當一晚露宿者,醒來便去附近茶餐廳,買大大個九元麵包派給露宿者;平時會幫助他們解決疑難雜症,更為露宿者辦喪事。有些露宿者被他感動,跟隨他信基督教,鄧生也是其中之一。他指以前沒有信仰,曾對人生感到絕望,現在變得正面了。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news/latest/20170202/474027
在皇仁書院讀到中三、六十二歲的鄧先生,五年前開始露宿通州街橋底,「以前無木屋,一張張卡板,托起墊褥,鋪喺度。」下大雨最慘,無處可避,所有家當必然濕透,「後來我見佢哋越搭越高,無人詐型,咪越搭越大;由木箱變板,板變膠紙,膠紙變呢啲(木屋)。」鄧生的木屋由他一手一腳搭成,後來有另外兩位同樣姓鄧的男士入住,「三鄧」相依為命。
木屋沒有保安措施,木門和門鎖十分脆弱,經常有人偷竊;他們三人也算有個照應,互相看守財物。鄧生的銀包裝滿飯票及洗衣券,都是慈善機構或有心人派發,「我們三個人派三張,唔使即刻攞晒,有時兩盒三個人食,剩低一張,第日邊個肚餓就攞」。
有來過橋底的人都知,這兒是老鼠樂園,牠們三五成群,日間已見其身影,夜晚更肆無忌憚。鄧生笑說以前沒那麼多,「哈哈,好得人驚架,一排七、八隻,喺你腳走過,當你啲人死架。你嚇佢?佢先唔睬你!」顯然已習以為常。
鄧先生年輕時做飲食,做過很多間餐廳,月薪有一千六百元,當時算十分可觀。後來四十六歲做保安,最後一份工做清潔。一年前,他因腰骨痛及腳痛嚴重,失去工作能力,從此靠綜援渡日。他平日沒甚麼消遣,最多看書、出外買食物和睡覺。看見來派東西、探訪的義工,他說:「如果我行得,我都做義工,真架!」
說起欽州街布販搬來通州街街市的安排,鄧生無奈道:「政府有咩安排?無安排架,貼一張通告,幾時拆,你走唔走,唔走我幫你拆。」他指這是政府一貫作風,預計今次也是這樣。雖然政府至今遲遲未有行動,但一日未宣佈撤回方案,仍然不安,「過完年應該差唔多,因為嗰塊地始終要收,睇吓點趕我哋」。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news/latest/20170202/474017
新年本應是一家人相聚喜慶的日子,但在我們甚少經過、政府刻意忽視的天橋底,有過千港人未能安樂過年,不時面臨被趕絕的慘況。根據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H.O.P.E. 2015),前年十月,香港露宿者人口、露宿年期及「再露宿」次數均比二零一三年有上升趨勢;當中超過一半、即八百多名露宿者位於九龍西區。當中原因複雜,但樓價貴是最直接因素。
深水埗通州街天橋底露宿者鄧生指,深水埗租一間較便宜的房間月租要一千九百元,連水電二千多元,位於五、六樓。奈何他行動不便,租低一點的便要三千元,「綜援都係一千七百幾租金(津貼),我仲要俾多千幾,咪剩番千幾蚊用?更加不夠!」六十二歲的鄧生,經常坐在自己搭建的小木屋前,喜歡有人和他聊天,沒人陪便自己讀聖經。
他結過三次婚,第一次是年少輕狂的十七歲,當時沒有經濟基礎,很快玩完;第二和第三次皆是在內地娶妻,兩次也申請了太太來港,但最終未能長相廝守。原本和現任妻子及女兒租廉租屋,但相處不來,決定離婚,自己搬到街上,「歲月不留人,唔到你話。但我心境仲好似細路仔咁,我都唔識點形容自己,管教自己無方啩」。
說起子女,鄧生更唏噓,「個仔很少返嚟話:『爸爸,去飲茶吧!』點講呢 佢哋讀書嘅時間,我很少理佢哋,只顧搵錢」。子女很少探望,家中沒有兄弟姊妹,「我屋企人過身後,剩番我一個。」不過他說,也有一件事令他感到安慰,「我仔咁大,最好的一樣,是沒有沾上任何白粉,毒品,我最安慰便是這件事」。
毒品是露宿者的宿敵,難以判別是因是果。鄧生說:「我成日叫人不要碰,我有辦給你看,你碰(毒品),下場便好像我一樣。你想他們(其他露宿者)年輕時,不是叱吒風雲嗎?一定是叱吒風雲的,便是碰上了(毒品)。」
「瞓街」牧師林國璋在橋底服侍露宿者五年,明白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他舉例說:「送佢去戒毒,很有決心,三日後出番嚟(失敗),你預咗,不是你的理想這麼簡單。好似政府咁,希望佢哋脫離露宿行列,有工去返,有樓去住,我哋梗係想,但做唔做到?」
林國璋每星期來通州街當一晚露宿者,醒來便去附近茶餐廳,買大大個九元麵包派給露宿者;平時會幫助他們解決疑難雜症,更為露宿者辦喪事。有些露宿者被他感動,跟隨他信基督教,鄧生也是其中之一。他指以前沒有信仰,曾對人生感到絕望,現在變得正面了。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news/latest/20170202/474027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