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好文共賞] 活著 - 作者:陳韋安
先分享一次安息禮拜的感受。
曾經參加教會一位97歲長者的安息禮拜。是的,97。難以想象的數字。「活到97歲的感覺是怎樣的呢?」安息禮拜回程時我問自己。安息主懷的是教會一位長者。終年97歲。1919年出身。我認識他的時候自己只有18歲,當時他已經是80歲。我問自己:「87歲與97歲有何差別?」我不知道。我只能嘗試這樣揣測類比:若然27歲與17歲大概是「男神」與「怕醜仔」的差別,那麼,97歲與87歲之間,大概同樣是差天共地的。不過,我想,經驗這差天共地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一個人,好不容易的、帶點幸運成分的活到如此高齡。然後,獨個兒屹立在這長壽的頂峰上,卻找不到身邊另一個與自己相同感受的人——別人都只是大概揣測着你的長壽。敬佩地。那種感覺,究竟是怎樣的呢?
那位長者去世前一個月,我與女兒散步的時候剛巧碰上了他。當時,他坐在輪椅上,他五十多歲的女兒推着輪椅陪伴着。我與一歲的女兒拖着手在路的另一端。碰面了。我和太太吩咐女兒向老伯伯打個招呼。坐在輪椅上的他,身體明顯衰弱了許多,沉默的,表情不多的,卻一直定睛望着我的女兒。我們再吩咐女兒打招呼。女兒不是常常跟人打招呼,不過,那次,她卻向老伯伯打了一個招呼。然後,我至今仍記得那位長者的表情——那是我一生從未見過的表情——我不知怎樣形容——深度的,安穩的,微笑,凝望着。97歲的他,坐在輪椅,望着一歲的小女孩跟他打招呼。一直深深的凝望。那份深深的感覺,我至今仍然記得。
活着,本來就是一段帶着魔法般的奇妙過程。我的意思是,不要問活着的內容是甚麼、怎樣活、如何活等問題。不用問。純粹的呼吸,一直呼吸,休息,復原,一直持續,本來就是一件奧祕事。余華的經典小說《活着》大概就是要帶出這個道理。小說中的主人翁福貴一直活着。他的一生經歷無數不同層次的苦難——個人的、家庭的、社會的、時代的、自討苦吃的、別人加害的——目睹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離去,自己卻仍然一直在活。「一直在活」,這四個字說起來有點突兀,因為我們很少會這樣說。「活」明明是一個動詞,但我們很少留意「在活」這個一直持續的現象。雖然我們沒有談及「在活」,我們卻真的一直在活。這是我們生命一切的最基本,我們卻沒有感激這恩賜。
因此,對於「人生的意義」這問題,我近日有這樣的思考:活着,純粹的活着,就是活着的意義。這不只是我的看法。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年近九十歲高齡的時候,寫了一本名叫 “Der lebendige Gott und die Fülle des Lebens” 的書。中文的翻譯為《生命的上帝與豐盛生命》。年老的神學家談及生命。他說:「我們活,就是為着活着而活。」(Wir leben, um zu leben)
活着,一直在活。這就是活着的意義。因為「活着」本身是上帝的恩賜。
(原載於《時代論壇》「若天.若離」專欄)
Source: 神學是粉紅色的秋 theologia autumnitas rosea est - 陳韋安
曾經參加教會一位97歲長者的安息禮拜。是的,97。難以想象的數字。「活到97歲的感覺是怎樣的呢?」安息禮拜回程時我問自己。安息主懷的是教會一位長者。終年97歲。1919年出身。我認識他的時候自己只有18歲,當時他已經是80歲。我問自己:「87歲與97歲有何差別?」我不知道。我只能嘗試這樣揣測類比:若然27歲與17歲大概是「男神」與「怕醜仔」的差別,那麼,97歲與87歲之間,大概同樣是差天共地的。不過,我想,經驗這差天共地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一個人,好不容易的、帶點幸運成分的活到如此高齡。然後,獨個兒屹立在這長壽的頂峰上,卻找不到身邊另一個與自己相同感受的人——別人都只是大概揣測着你的長壽。敬佩地。那種感覺,究竟是怎樣的呢?
那位長者去世前一個月,我與女兒散步的時候剛巧碰上了他。當時,他坐在輪椅上,他五十多歲的女兒推着輪椅陪伴着。我與一歲的女兒拖着手在路的另一端。碰面了。我和太太吩咐女兒向老伯伯打個招呼。坐在輪椅上的他,身體明顯衰弱了許多,沉默的,表情不多的,卻一直定睛望着我的女兒。我們再吩咐女兒打招呼。女兒不是常常跟人打招呼,不過,那次,她卻向老伯伯打了一個招呼。然後,我至今仍記得那位長者的表情——那是我一生從未見過的表情——我不知怎樣形容——深度的,安穩的,微笑,凝望着。97歲的他,坐在輪椅,望着一歲的小女孩跟他打招呼。一直深深的凝望。那份深深的感覺,我至今仍然記得。
活着,本來就是一段帶着魔法般的奇妙過程。我的意思是,不要問活着的內容是甚麼、怎樣活、如何活等問題。不用問。純粹的呼吸,一直呼吸,休息,復原,一直持續,本來就是一件奧祕事。余華的經典小說《活着》大概就是要帶出這個道理。小說中的主人翁福貴一直活着。他的一生經歷無數不同層次的苦難——個人的、家庭的、社會的、時代的、自討苦吃的、別人加害的——目睹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離去,自己卻仍然一直在活。「一直在活」,這四個字說起來有點突兀,因為我們很少會這樣說。「活」明明是一個動詞,但我們很少留意「在活」這個一直持續的現象。雖然我們沒有談及「在活」,我們卻真的一直在活。這是我們生命一切的最基本,我們卻沒有感激這恩賜。
因此,對於「人生的意義」這問題,我近日有這樣的思考:活着,純粹的活着,就是活着的意義。這不只是我的看法。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年近九十歲高齡的時候,寫了一本名叫 “Der lebendige Gott und die Fülle des Lebens” 的書。中文的翻譯為《生命的上帝與豐盛生命》。年老的神學家談及生命。他說:「我們活,就是為着活着而活。」(Wir leben, um zu leben)
活着,一直在活。這就是活着的意義。因為「活着」本身是上帝的恩賜。
(原載於《時代論壇》「若天.若離」專欄)
Source: 神學是粉紅色的秋 theologia autumnitas rosea est - 陳韋安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