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時事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政客不會說的真相: 民主制度的缺點
現時不少香港人, 都相信民主制度是最好的. 民主制度的好處, 泛民陣營和媒體等常常說, 我就不花時間討論了. 但是很多人都沒想到其實民主制度不是完美, 沒想過民主制度也有不少缺點. 甚至可以說很多全心全意支持民主的人, 都是不了解民主制度的人, 因為他們只知民主的好, 不知道民主的壞, 才會如此迷信民主.

因此這裡討論一下民主制度的缺點. 以下例出一些重點.


1) 由平庸的大多數作決定
民主制度, 簡單來說就是 "小數服從多數", 人多的話事. 問題是社會上大部份人都是平庸的人, 聰明人只佔少數. 所以民主制度就等於由平庸的人去為整個社會做重要的決定, 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做法!

平庸的人很多時不具備判斷和理解一些比較複雜的問題的能力, 甚至不會去嘗試理解問題就直接憑感覺或他人的意見作出決定. 英國的脫歐公投是個好例子. 很多投了票的人都不知道脫歐代表甚麼, 很多人在脫歐勝出後才上網搜查有關脫歐的資訊, 有些就說自己是受了脫歐陣營的政客誤導才會投票脫歐, 即是他們投票前亦沒有充分地嘗試去理解脫歐是甚麼就去了投票. 情況就好像要求一班小學生去投票決定一條高中數學題的答案一樣, 根本沒意思.

由平庸的人作決定, 還有其他問題. 很多選民會著眼短期和直接的個人利益, 多於長遠對社會整體有利的政策. 所以派福利往往成為民主選舉的候選人必然策略. 選一次, 就鬥派一次福利. 選多幾次, 政府要承擔的福利就愈來愈多, 最後必然影響到政府的財政狀況. 希臘和其他歐豬國家就是最好的例子.

平庸的人作決定的另一個問題, 是容易受一些和候選人角逐的職位所需要的能力沒有直接關係的因素影響投票取向. 例如美國選總統, 本來選人的條件應該是看候選人的管治能力, 政治立場, 政綱等等. 但現實中, 選出的人, 唯一可以保證的, 是具有非凡的個人魅力, 可以用言語行為來吸引選民. 其他能力的高低, 只可以碰運氣. 看看近幾屆的美國總統, 都是有口才又有演技的人, 上真人騷節目, 拍專業的宣傳片一大堆, 完全難不到他們. 還有之前有一個列根總統, 本來的職業就是演員. 香港也有類似的例子, 不少政客選擇捨難取易, 用一些掟蕉攪事之類容易吸引眼球的方法爭取知名度, 成功上位. 曾經聽過有人說, 香港應該找劉德華做特首. 如果香港有全民普選, 而劉德華又可以參選, 我相信他勝出的機會的確非常高. 問題是劉德華會演戲, 會唱歌, 但他懂得管治香港嗎?

另外一個好例子是2004年台灣的陳水扁競選連任, 一招槍擊案苦肉計, 成功取得不少選民的同情票, 結果助他以0.22%些微票數勝出選舉. 問題是他中槍, 又跟他適合不適合做總統有何關係呢? 就是這些不理性的選票, 樣陳水扁可以繼續貪污多四年!


2) 選民和候選人間的疏離及傳媒和社交媒體的影響力
另一個重點, 就是選民和候選人之間的疏離問題. 如果只是中學生選班長, 大家每天一起上學, 自然會知道誰較有責任心, 誰做班長會幫到大家. 但去到選議員, 甚至國家選總統, 選民中又有多少人真正認識候選人? 絕大部份選民們根本不會知道候選人平日是如何工作, 如何應付問題, 如此又如何作出最好的選擇?

當然, 有人會立即反駁, 傳媒一向有報導候選人的新聞, 選民可以從中認識候選人. 我只可以說這是沒辦法中的辦法, 而且更會引伸到另一個問題, 就是所謂的 "得傳媒, 得天下". 因為選民只可透過傳媒認識候選人, 所以傳媒如何報導, 選擇性報導候選人的消息, 就可以大大的影響了選情. 拿香港做例子. 雖然香港還未可以一人一票選特首, 但泛民媒體已成功向不少人洗腦. 很多人現在對CY恨之入骨. 但其實問他們為何如此憎恨CY, 當中不少人卻答不出. 就算會答, 都是 "因為689冇誠信", "因為689令香港撕裂" 之類的空泛理由. 這就是典型的成功洗腦結果. 這些市民不是憑客觀事實, 而是憑傳媒洗腦形成的感覺去評價政治人物. 除了傳媒外, 近年社交媒體例如 Facebook, WhatsApp, 以至各大網上論壇等, 亦成為了洗腦工具. 雖然香港未可以一人一票選特首, 但傳媒或社交媒體控制市民思想的結果已深深影響到立法會選舉.

此外, "得傳媒, 得天下" 亦引申另一個問題, 就是一個國家/地區的政治環境容易受外國影響. 因為傳媒有能力影響選情, 而當某國家/地區對傳媒收受外國利益的監管不力時, 外國就可以收買當地傳媒, 試圖控制選情. 香港的蘋果日報就是好例子. 就算不信蘋果日報的老細黎智英是美國的棋子, 但又如何解釋為何一個在香港高不成低不就的生意人可以跟美國的重要政治人物打交道, 而蘋果日報正是香港的反政府反共媒體之首呢? 這不是單單香港這個細小的地方才有的問題. 就連美國亦都指責剛剛的大選曾經有俄羅斯黑客在選舉前夕散播假新聞, 企圖影響選情.


3) 多數人暴政
民主選舉的原意, 是依據大多數人的意願來作出決定, 並不保證所作的決定是合乎公義, 甚至所作的決定有機會危害到社會上的弱勢小眾的基本權益, 成為多數人暴政. 民主國家很早就意識到多數人暴政的危險性, 所以一般都有機制, 保障國民的最基本人權不會因透過民主投票得出的決定而被剝削. 因為這樣, 現今社會中未至於發生嚴重的由多數人暴政直接引致的嚴重人道危機. 較接近的, 是近年部份歐洲國家和美國的民族主義抬頭的問題. 特朗普利用了美國白人的排外情緒贏出選舉. 很多人都擔心他會訂出驚人的排外政策. (雖然我個人認為利用排外情緒只是特朗普的選舉策略, 到上任後未必真的會實行.) 其他歐洲國家日後如果由民族主義份子取得話事權, 當地的少數族裔就有可能面臨受到逼害的危險.


4) 一次定生死
現時多數民主選舉都是 "一次定生死". 不論大家花多少時間拉票, 選舉都是一次決定. 這種做法, 令選舉前的突發事件可以輕易影響選情. 結果每次大選前夕, 就是候選人互爆黑材料的時間. 例如剛過去的美國大選, 特朗普十多年前的幾句侮辱女性的對話被無限放大, 希拉莉就被爆電郵門, 克林頓基金會等醜聞. 另一個方法就是在大選前夕, 自製一場大龍鳳. 例如上面提到的陳水扁槍擊案; 還有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前夕的所謂反國教運動, 亦成功引了很多人出來投票給泛民. 看看選舉過後, 還有誰會去理會國民教育?

這裡亦引申到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因為很多時民主選舉只有一次投票機會, 但平庸的人做決定時往往沒有經過深思熟慮, 有時甚至在作出決定不久後就開結後悔. 例如英國脫歐公投, 最大的笑話是很多投票脫歐的英國人, 都在脫歐陣營勝出後才上網搜尋脫歐代表甚麼和會有甚麼後果, 之後就一大班人上街說自己被支持脫歐的政客欺騙了, 要求再次投票. 其實香港也是一樣. 幾萬人投了青年新政的梁游, 結果他們因為宣誓時的一些小學雞行為而失去議席. 或許有人仍會死撐他們, 但相信不少人都已經後悔投了給他們. 現在買保險, 簽健身中心合約都說要有冷靜期. 民主選舉這種一次定生死的做法, 是否太落後了呢? 另一個比喻, 民主選舉就好像運動比賽的淘汰賽, 是非常刺激, 但就容易 "爆冷". 相反, 聯賽計分制度, 時間長, 每一場的刺激性亦可能沒淘汰賽的高, 但拿聯賽第一的一般都是實至名歸. 選舉方法有沒有可能參考這個方向改進呢?


5) 社會撕裂
最後不得不提, 是民主選舉對社會氣氛的影響. 泛民人喜歡說 "689令香港撕裂". 建制人就會反駁 "是泛民政棍令香港撕裂". 但歸根咎底, 民主制度才是真正的元兇. 民主制度, 候選人之間是競爭者. 要成功選出, 除了做好自己, 更重要是打擊對手. 所以對立的陣營往往會長期爭鋒相對, 甚至去到為反而反的地步, 變成意識形態鬥爭, 任何行動的目的都是以打擊對手為大前題, 至於民生或人民的利益則是其次. 可惜是這種本末倒置的政客層面的對立, 往往會漫延到人民的層面, 最終形成社會的撕裂. 不單止香港有泛民建制之爭, 不少其他民主國家/地區也有類似問題. 在台灣, 有藍綠陣營之爭; 在泰國, 有紅衫軍黃衫軍之爭; 在美國, 有民主黨和共和黨之爭. 朋友, 家人, 同事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反目比比皆是, 實在是非常可惜. 反觀內地, 你甚麼時候又會聽到民間有 "習近平支持者和李克強支持者之爭"?


總結:
以上列出多個民主制度的問題, 並不是說民主制度一無是處, 只是希望更多人明白民主不是萬能, 現有的民主制度不是完美, 仍有很多缺點.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輕信一些政客之言, 以為香港的很多問題都可以歸咎因為香港不夠民主, 以為香港只要有所謂的 "真普選" 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同時當大家明白民主制度本身有如此多的問題後, 應該反思一下泛民一向推崇的所謂 "真普選" 是否真的如此至高無上, 非要不可? 會否有一些部份程序有別於所謂的 "真普選" 的選舉方法其實會比 "真普選"更好?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思考, 亦希望香港的選舉制度以後可以日益完善!
Good3Bad10
2017/02/09, 10:51:17 晚上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