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感情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馬祖三代人守塔70年 生養死葬燈塔下



http://video.appledaily.com.hk/mcp/encode/2017/03/05/3291787/20170306_Vvvsub388_clean_w.mp4


陳翠玲的爺爺,是馬祖東湧燈塔的首位華人燈塔主任。此後她的二叔、弟弟接力,三代守了70年。

「一家人住在燈塔裏面,生養死葬都在那面發生。」第三代的陳翠玲,用畫筆記錄關於大海、燈塔,與她家的故事。終於等到上年中,燈塔復燈,將回憶再次帶到了從前。馬祖的五島四鄉,有機場的南、北竿為最大,莒光兩島亦離之不遠,唯獨東引島孤伶伶在極東處。由南竿乘坐郵輪級別的台馬輪,個多小時船程風高浪急,拍打至三、四層樓的高度。小島約個半長洲大,人口1,300人,作為曾經國共對峙前線,還留有不少軍事遺蹟。

守塔人一家都要住在燈塔,離市區南澳約個多小時步程,加上當年路況差,洋人便找了12歲的陳高福,也就是陳翠玲的爺爺,去照顧及陪伴他們的小孩子玩。「幾年相處下來,洋人很信任他。到找正式職員時,阿公(閩南語祖父外祖父之通稱)其實身高、年紀都不夠,洋人就給他一張凳,成功獲得取錄。」當時共有龍、阮、吳、陳四家人因工作住在燈塔,及後洋人回國,陳高福於1958年成為燈塔首位華人主任,「直至他離開人世,都一直住在燈塔。」

生死於塔下 生仔要抬助產士入塔
不過比起工作,生活上就更為艱辛。燈塔離市內有點距離,每個月只得兩趟海關補給船,送來工作器具及日用品,惟有設法自給自足。因男生要守塔、值班,女就要養雞、養豬、洗衣服。「我媽16歲就嫁給我爸,搬到塔裏居住,經常說生活枯燥又千篇一律。要洗一大家人的衣服、做不完的家務。每次有機會,她就抱着我大哥、大姐回南澳娘家,開心得不得了。可現在每次我帶她回燈塔,她又會興高采烈地給我們介紹。」有趣的是,在物資缺乏的年代,塔外的人對守燈員的生活環境,卻是羨慕不已,稱為「東引別墅」、「台灣最美的豬圈」。

燈塔除了是生活,也是生死之地。「我媽說她生我大哥的時,在塔內生了三天三夜,因為生不出來,要從市區找產婆(助產士)過來。但她是裹小足(紮腳)的,沒辦法走遠路,惟有要壯丁抬過來接生。」「我的曾祖母,也住燈塔,過世就葬在崖上面,不知道的還以為她跳崖去了。」直到60年代左右,國民黨駐軍將家屬遷到南澳地區,往後就只有守塔員才留宿。


東引島離馬祖另外三島頗遠,是個只得千多人居住的寧靜小島。


早年守燈人的家屬亦要住在燈塔上,共有龍、阮、吳、陳四個家族。


燈塔建於懸崖上,氣勢十足。


三代傳承 最心痛66年颱風來襲
陳高福於1963年去世,由他的二兒子陳寶銀接手。「燈塔工作是有世襲的,當我阿公去世時,二叔還在念高中,他就輟學了,回來接阿公的工作去守塔。」即使生於燈塔,也不代表容易適應,「二叔笑說,那時燈塔沒電燈,只能持油燈守夜。他怕鬼又怕水鬼(當時中共派來暗殺國民黨士兵的殺手),惟有找弟弟作伴,喝酒壯膽,大風的季節會嚇到抱頭痛哭。他足足五年才習慣下來。」二代的陳寶銀足足守塔43年,到2007年才退休,他說做得長,最重要是能「忍受孤獨、享受孤獨」。

物換星移,當其他三個家族陸續離開燈塔,只有陳家一直都在。陳翠玲的弟弟,成為了第三代守塔人。「這工作待遇其實沒那麼好,當初回到這個小島上,我弟弟應該有更多的工作選擇。但是,我們一家人的情感,都自然維繫在那座燈塔上。所以一有機會去守塔,感覺上就不會去考慮其他的。」有燈,就有人,這個燈塔故事,還會繼續傳承下去。


為了可自給自足,守塔家族會自設豬圈養豬。


中間圓形平台則以16塊扇形石板製成,每塊要六至八個人才抬得動。


馬祖另一座燈塔,位於東莒島的東犬燈塔,建於1872年,比東湧燈塔還要早。


東犬燈塔是台灣第一座使用花崗岩建造的燈塔。


印有陳高福名字的碟。


東湧燈塔
地址:台灣連江縣東引鄉樂華村169號
時間:9am-5pm(星期一不開放)
網址:http://www.matsu-nsa.gov.tw


Travel Memo
簽證:持BNO及特區護照,在香港出生或曾到過台灣,均可在網上免費申辦簽證。
網址:http://www.immigration.gov.tw
匯率:1港元約兌4台幣
交通:香港去馬祖,可先飛台北桃園機場,再轉車到松山機場,乘飛機前往;又或乘飛機到福州,轉車兩小時到黃岐港,再轉船前往。
鳴謝:台灣觀光協會(香港)


記者:甄俊宇
攝影:楊錦文
編輯:梁浩維
美術:楊永昌


source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
以前係咁
Good0Bad1
2017/03/06, 9:14:42 上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