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亂倫是人類本性?精神科醫生:我曾遇上兩個亂倫個案
亂倫是人類本性?網上專欄作家、精神科醫生益力多醫生(筆名)指出,從精神科的角度看作出亂倫行為的人未必有心理問題,因此不需要任何治療。但若其對象是未成年的話,可使他們將來出現自殘行為。
他引述研究剖析亂倫行為的人。根據心理分析學的說法,每個人都有和親人亂倫的原始慾望,只是大家都在成長時將它壓抑在潛意識裏。其後的大學實驗則指出我們喜愛擁有熟悉特徵的人,因此會被親人和與親人相似的人所吸引,直到知道了社會的禁忌後,才不自覺地抑壓這種慾望。
益力多醫生表示,學界仍未能對其成因作定案。不過,由於從精神科的層面來看,與未成年的近親發生亂倫行為可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醫學界也極度重視。
以下是益力多醫生(筆名)全文:
「五十九歲離婚中醫師涉與親生女兒亂倫,同住的兒子發現父親與姊姊有古怪,暗中查探究竟,竟從父親眼鏡盒內的一張記憶卡找到兩人性交片段……」 —星島日報 2017年4月27日報導
很多人聽到也感到反感,理由也許純粹是「噁心」,若把道德、法律和遺傳病等眾所周知的因素放在一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究竟亂倫是人類的原始慾望?還是病態?
亂倫是人類的原始慾望?
弗洛依德提出,每個人由出生到青春期,必經歷數個發展階段。到了性器期(Phallic Stage, 3-6歲)時,便開始察覺到男女有別。與此同時,男生亦意識到自己對母親的性慾。可是,他們知道只有父親才能跟母親同睡。
一方面,他們對父親產生仇恨、妒忌和反抗,甚至起殺意。另一方面,他們知道父親比自己強得多,根本沒有機會取勝,更害怕對母親的慾望被發現而被父親閹割,所以唯有把這慾望壓抑著。
因此,根據心理分析學的說法,每個人都有和親人亂倫的原始慾望,只是大家都在成長時將它壓抑在潛意識裏。
這個說法雖然廣為人知,當時卻被指缺乏根據。而早在弗洛依德提出這理論的20多年前,已有一位芬蘭的人類學家韋斯特馬克(Edvard Westermarck)研究亂倫這現象。他認為人類若自小跟家人一起生活,便會減低他們對自己的吸引力,因此這是與生俱內的心理機制去防止人類亂倫。
可是,若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從小便被安排一起成長又會怎樣?
中國從前有童養媳的習俗,家境不好的女童從小便被送到另一家庭寄養,到長大後與寄養家庭的兒子結婚。她們的婚姻生活大都不美滿,生育的情況也不理想。婚姻不是自由戀愛雖有影響,但也很可能是跟自小一起生活有關。
反之,親人失散多年,重遇後出現亂倫的情況時有所聞,更有在被捕後仍堅持在一起。為甚麼有這麼多對象不選擇,最後要戀上親人呢?純粹是巧合可以解釋到嗎?
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於2010年邀請一班大學生進行了一項研究,也許可以為這問題帶來一點線索。
實驗一:學生需要在電腦觀看100張陌生異性的相片,並對其吸引力評分。研究員把學生分為兩組,在他們觀看異性相片前,第一組學生的螢幕以17微秒的極短時間先顯示一張異性父母的相片;而另一組學生的螢幕亦以極快的速度顯示一張與他們毫無親屬關係的相片。由於這張相片出現的時間太短,學生只意識到他們正在觀看一個不認識的異性照片。
結果顯示,第一組學生在評分前先被顯示父母的相片,他們對之後看見的異性相片評分會較另一組學生高。這結果亦為心理分析學派提倡的戀母/戀父情結提供了間接的證據。
實驗二:研究員先把學生本人的相片以電腦軟件和陌生人的樣貌合成為數張「異性」相片,每張相片與自己的樣貌相似度最低為0%,最高為45%。然後,他們邀請學生對這個「異性」的吸引力作評分。
結果顯示,相片與自己越相似,學生便越被吸引。這究竟是出於自戀,還是人類本來便傾向與樣貌相似的對象產生愛慕之情呢?
實驗三:研究員先跟其中一組學生撒一個謊話:「之後你們會看一些由自己跟陌生人的樣貌所合成出來的相片,請你們對它們的吸引力評分吧。」。而事實是,這些相片只是由一些陌生人的樣貌所合成出來,跟學生一點關係都沒有。而另一組學生,則沒有被告訴那個謊話,只需為相片評分。
結果顯示,那些以為相片跟自己樣貌有關的學生,對其吸引力的評分比另一組學生低。可見,若我們認為跟他人有血緣關係的話,即使並非事實,也會產生抗拒的心理。
雖不能就此推論出亂倫的思想都埋藏於潛意識裏,卻可把實驗的結果總結為:我們喜愛擁有熟悉特徵的人,因此會被親人和與親人相似的人所吸引,直到知道了社會的禁忌後,才不自覺地抑壓這種慾望。
在精神科遇上的兩個亂倫個案
從精神科的角度看,作出亂倫行為的人未必有心理問題,因此不需要任何治療。但若其對象是未成年的話,可使他們將來出現自殘行為,甚至患上抑鬱症和焦慮症,一輩子也難以快樂地生活。
我曾遇上兩個亂倫個案:
一、一個20歲的年輕女性,小時候父母離異,她跟祖父母留在大陸,而母親則到香港打工。後來母親與一個香港人再婚,她便在13歲時來到香港。可是她適應不到香港的學習,又被同學標籤為大陸人,與父母的關係也不好。結果,她終日與一些邊緣少年為伍,染上毒癮。
就在16、17歲的時候,她沒有錢買毒品便向後父借錢,沒想到,後父竟提出以性愛換取金錢,更沒想到的是,少女答應了這個不倫的要求。她沒有喜歡後父,但也沒有很憎恨,反而一直怨恨著母親不能給一個「正常」的家給她。
母親雖然知道家裏正在發生這種不道德的交易,但她也不知道應怎樣做,覺得自己無力去改變,唯有默許著這不能見光的事情。後來,這個少女因向母親借錢不遂割脈自殺,住進了精神病房。每當這些自殘新聞出現的時候,他們所承受著的痛苦又有誰知道?
二、一個患有輕度智障的13歲女孩自小在保良局長大,因多次在院舍不守規矩,保良局及社署均不願再收留她,唯有返回父母家中居住。可是,卻發生了教人難以想像的不倫事件:同樣患有輕度智障的母親替她洗澡時,撫摸及舔她的胸部和私處;而父親則把震蛋放在她的性器官玩弄。
女兒向學校社工投訴才揭發事件。那麼,進來精神科病房的是女孩嗎?不,是她的父母。他們在上庭當日一起服藥自殺不遂,被送到病房觀察。但他們的自殺,並未能改變要被判處重刑的結局,法官指「兩人將親女視為洩慾工具,令人髮指。即使兩人事後企圖自殺,也不能掩飾其變態行為,咎由自取,故須重判入獄五年半。」
然而,若換上是成人的「合意亂倫」的話,問題便複雜很多了。德國一名男子在小時候便被送到孤兒院,到24歲時才與16歲的妹妹重逢,及後墮入愛河,並誕下了四個小朋友,其中三個有嚴重的疾病。
亂倫事件被揭發後,該名男子被判處三年的監禁。但道德委員會在檢視其案件後質疑哥哥是否應該因亂倫而受罰,委員會指出:「刑事法例不是維護道德的工具,而是防止人受到傷害或嚴重不便,及維持社會秩序不受到干擾。」
關於亂倫現象的心理學研究還在不斷進行,但學界仍未能對其成因作定案。而從精神科的層面來看,與未成年的近親發生亂倫行為可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醫學界也極度重視。但現在,在香港發生的看來是兩個成年人在互相同意的情況下作出近親性行為,這類個案在香港實為罕見,也許需要用一種持平客觀的態度去探討其原因。
參考:
童養媳現象的研究
Review: Marriage and Adoption in China, 1845-1945. by Arthur P. Wolf; Chieh-shan Huang
樣貌合成相片的研究
Fraley, R. C., & Marks, M. J. (2010). Westermarck, freud, and the incest taboo: Does familial resemblance activate sexual attra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9), 1202-1212. DOI: 10.1177/0146167210377180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01391/亂倫是人類本性?精神科醫生:我曾遇上兩個亂倫個案?mtc=10018
他引述研究剖析亂倫行為的人。根據心理分析學的說法,每個人都有和親人亂倫的原始慾望,只是大家都在成長時將它壓抑在潛意識裏。其後的大學實驗則指出我們喜愛擁有熟悉特徵的人,因此會被親人和與親人相似的人所吸引,直到知道了社會的禁忌後,才不自覺地抑壓這種慾望。
益力多醫生表示,學界仍未能對其成因作定案。不過,由於從精神科的層面來看,與未成年的近親發生亂倫行為可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醫學界也極度重視。
以下是益力多醫生(筆名)全文:
「五十九歲離婚中醫師涉與親生女兒亂倫,同住的兒子發現父親與姊姊有古怪,暗中查探究竟,竟從父親眼鏡盒內的一張記憶卡找到兩人性交片段……」 —星島日報 2017年4月27日報導
很多人聽到也感到反感,理由也許純粹是「噁心」,若把道德、法律和遺傳病等眾所周知的因素放在一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究竟亂倫是人類的原始慾望?還是病態?
亂倫是人類的原始慾望?
弗洛依德提出,每個人由出生到青春期,必經歷數個發展階段。到了性器期(Phallic Stage, 3-6歲)時,便開始察覺到男女有別。與此同時,男生亦意識到自己對母親的性慾。可是,他們知道只有父親才能跟母親同睡。
一方面,他們對父親產生仇恨、妒忌和反抗,甚至起殺意。另一方面,他們知道父親比自己強得多,根本沒有機會取勝,更害怕對母親的慾望被發現而被父親閹割,所以唯有把這慾望壓抑著。
因此,根據心理分析學的說法,每個人都有和親人亂倫的原始慾望,只是大家都在成長時將它壓抑在潛意識裏。
這個說法雖然廣為人知,當時卻被指缺乏根據。而早在弗洛依德提出這理論的20多年前,已有一位芬蘭的人類學家韋斯特馬克(Edvard Westermarck)研究亂倫這現象。他認為人類若自小跟家人一起生活,便會減低他們對自己的吸引力,因此這是與生俱內的心理機制去防止人類亂倫。
可是,若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從小便被安排一起成長又會怎樣?
中國從前有童養媳的習俗,家境不好的女童從小便被送到另一家庭寄養,到長大後與寄養家庭的兒子結婚。她們的婚姻生活大都不美滿,生育的情況也不理想。婚姻不是自由戀愛雖有影響,但也很可能是跟自小一起生活有關。
反之,親人失散多年,重遇後出現亂倫的情況時有所聞,更有在被捕後仍堅持在一起。為甚麼有這麼多對象不選擇,最後要戀上親人呢?純粹是巧合可以解釋到嗎?
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於2010年邀請一班大學生進行了一項研究,也許可以為這問題帶來一點線索。
實驗一:學生需要在電腦觀看100張陌生異性的相片,並對其吸引力評分。研究員把學生分為兩組,在他們觀看異性相片前,第一組學生的螢幕以17微秒的極短時間先顯示一張異性父母的相片;而另一組學生的螢幕亦以極快的速度顯示一張與他們毫無親屬關係的相片。由於這張相片出現的時間太短,學生只意識到他們正在觀看一個不認識的異性照片。
結果顯示,第一組學生在評分前先被顯示父母的相片,他們對之後看見的異性相片評分會較另一組學生高。這結果亦為心理分析學派提倡的戀母/戀父情結提供了間接的證據。
實驗二:研究員先把學生本人的相片以電腦軟件和陌生人的樣貌合成為數張「異性」相片,每張相片與自己的樣貌相似度最低為0%,最高為45%。然後,他們邀請學生對這個「異性」的吸引力作評分。
結果顯示,相片與自己越相似,學生便越被吸引。這究竟是出於自戀,還是人類本來便傾向與樣貌相似的對象產生愛慕之情呢?
實驗三:研究員先跟其中一組學生撒一個謊話:「之後你們會看一些由自己跟陌生人的樣貌所合成出來的相片,請你們對它們的吸引力評分吧。」。而事實是,這些相片只是由一些陌生人的樣貌所合成出來,跟學生一點關係都沒有。而另一組學生,則沒有被告訴那個謊話,只需為相片評分。
結果顯示,那些以為相片跟自己樣貌有關的學生,對其吸引力的評分比另一組學生低。可見,若我們認為跟他人有血緣關係的話,即使並非事實,也會產生抗拒的心理。
雖不能就此推論出亂倫的思想都埋藏於潛意識裏,卻可把實驗的結果總結為:我們喜愛擁有熟悉特徵的人,因此會被親人和與親人相似的人所吸引,直到知道了社會的禁忌後,才不自覺地抑壓這種慾望。
在精神科遇上的兩個亂倫個案
從精神科的角度看,作出亂倫行為的人未必有心理問題,因此不需要任何治療。但若其對象是未成年的話,可使他們將來出現自殘行為,甚至患上抑鬱症和焦慮症,一輩子也難以快樂地生活。
我曾遇上兩個亂倫個案:
一、一個20歲的年輕女性,小時候父母離異,她跟祖父母留在大陸,而母親則到香港打工。後來母親與一個香港人再婚,她便在13歲時來到香港。可是她適應不到香港的學習,又被同學標籤為大陸人,與父母的關係也不好。結果,她終日與一些邊緣少年為伍,染上毒癮。
就在16、17歲的時候,她沒有錢買毒品便向後父借錢,沒想到,後父竟提出以性愛換取金錢,更沒想到的是,少女答應了這個不倫的要求。她沒有喜歡後父,但也沒有很憎恨,反而一直怨恨著母親不能給一個「正常」的家給她。
母親雖然知道家裏正在發生這種不道德的交易,但她也不知道應怎樣做,覺得自己無力去改變,唯有默許著這不能見光的事情。後來,這個少女因向母親借錢不遂割脈自殺,住進了精神病房。每當這些自殘新聞出現的時候,他們所承受著的痛苦又有誰知道?
二、一個患有輕度智障的13歲女孩自小在保良局長大,因多次在院舍不守規矩,保良局及社署均不願再收留她,唯有返回父母家中居住。可是,卻發生了教人難以想像的不倫事件:同樣患有輕度智障的母親替她洗澡時,撫摸及舔她的胸部和私處;而父親則把震蛋放在她的性器官玩弄。
女兒向學校社工投訴才揭發事件。那麼,進來精神科病房的是女孩嗎?不,是她的父母。他們在上庭當日一起服藥自殺不遂,被送到病房觀察。但他們的自殺,並未能改變要被判處重刑的結局,法官指「兩人將親女視為洩慾工具,令人髮指。即使兩人事後企圖自殺,也不能掩飾其變態行為,咎由自取,故須重判入獄五年半。」
然而,若換上是成人的「合意亂倫」的話,問題便複雜很多了。德國一名男子在小時候便被送到孤兒院,到24歲時才與16歲的妹妹重逢,及後墮入愛河,並誕下了四個小朋友,其中三個有嚴重的疾病。
亂倫事件被揭發後,該名男子被判處三年的監禁。但道德委員會在檢視其案件後質疑哥哥是否應該因亂倫而受罰,委員會指出:「刑事法例不是維護道德的工具,而是防止人受到傷害或嚴重不便,及維持社會秩序不受到干擾。」
關於亂倫現象的心理學研究還在不斷進行,但學界仍未能對其成因作定案。而從精神科的層面來看,與未成年的近親發生亂倫行為可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醫學界也極度重視。但現在,在香港發生的看來是兩個成年人在互相同意的情況下作出近親性行為,這類個案在香港實為罕見,也許需要用一種持平客觀的態度去探討其原因。
參考:
童養媳現象的研究
Review: Marriage and Adoption in China, 1845-1945. by Arthur P. Wolf; Chieh-shan Huang
樣貌合成相片的研究
Fraley, R. C., & Marks, M. J. (2010). Westermarck, freud, and the incest taboo: Does familial resemblance activate sexual attra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9), 1202-1212. DOI: 10.1177/0146167210377180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01391/亂倫是人類本性?精神科醫生:我曾遇上兩個亂倫個案?mtc=10018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