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休漁期食乜魚? 本地漁民圍網海魚
http://video.appledaily.com.hk/mcp/encode/2017/05/24/3353658/20170525_vsub126NewNewAD_clean_w.mp4
傳統圍網捉魚,是一種近岸作業方式,需要經驗及氣力,要吃一條海魚可謂得來不易。
大陸休漁期開始,很多人以為香港會沒魚好吃,其實對於本地漁民,這時正正是捕魚黃金時期。休漁期南海海域少了拖魚,反而多了魚進入香港近岸海域,本地漁民便趁機捉新鮮海魚到市場賣,除了飛機貨和淡水魚外,讓我們有多一個選擇。一條魚得來不易,漁民要睇天做人,日曬雨淋,24小時候命。但漁業式微,仍堅持留下的已寥寥可數,2013年起政府不發新的捕魚證,本地漁業似已走到盡頭……不妨花時間了解這班本地漁民,尋回香港這個漁村的根本。
「我叫李馬來(馬拉叔),做了罟仔漁民約四、五十年。」馬拉叔及其兄弟,是現時西貢僅有仍用傳統圍網捉魚的漁民。這次他帶了闊750呎的圍網,到近岸區域出海捕魚。他的團隊共九人,當中有六個大陸員工。另外兩個香港員工,一個是他弟弟、一個是他姪兒。由於圍網覆蓋範圍很廣,所以要至少八人幫忙,才可應付,用的是人手,而不是機器。「這些圍網技術是一代傳一代的,至今已做了四、五代人,由太公傳給我。圍網要自己縫上,裝一個新網要廿幾日至一個月,靠我們自己幾叔姪做,已經無人識做了。」馬拉叔的子女也想入行,可惜的是,政府以環保為由,怕捕魚破壞珊瑚,漁農自然護理署由2013年6月起停止發漁船登記證,即俗稱的捕魚證。馬拉叔說政府不理解圍網的原理:「我們的網不能碰到石面,一上石面就會爛,又怎會影響珊瑚礁?我們看到珊瑚礁也怕了它,更要避開它。」他感嘆:「如我的兒子要做,就要等我退休後把我所有東西轉名才行,如他現在想要自己裝新船也沒可能。」他說,漁民教育不多,政府實施的政策,漁民很難反對,政府不會知道漁民的真正苦處。
馬拉叔的姪兒李健邦,今年21歲,9歲開始落船,慢慢喜歡海的生活。前年開始正式幫忙。他說辛苦是辛苦,但這是自己的興趣,像他這年紀的又願意入行的已沒幾個。「如果我不做,圍網技術就失傳了。香港以前是靠農民及漁民去發展,但現時都被遺忘了。政府不再發出捕魚證,但另一邊又不斷填海,其實對海洋的傷害比漁民捕魚更大。」他續說:「政府填海不斷挖掘河床,魚都死光了,當然不用我們漁民來捉魚。」
馬拉叔有兩架「索罟艇」,另一隻已荒廢,四年前買入價為75萬元。
圍網是一代傳一代,做了四、五代人,要自己裝一個新網需時廿幾日至一個月。
魚穫不穩 「好天斬定落雨柴」
漁民這行工作不定時,要24小時候命,有魚便隨時出航。工作的成果和收入,運氣佔了很大部份。有時出去十多分鐘就落網,有時找了兩日也沒收穫。我們隨馬拉叔走了一轉,兜了百個圈,花上個多小時,才決定落網,但魚穫只有十幾斤而已,而且一落網就需花上半小時,如多魚更可能要花上一、兩小時。好運時一下圍網的魚穫就有百多桶,足以裝滿兩艘船,但有時只有二十多桶。馬拉叔笑說:「漁民就是這樣,好天斬定落雨柴,好天就努力工作。」這樣辛苦,多年來有想過轉工嗎?「我有試過上岸打工,但收入不夠餬口。漁民因教育水平不高,很易被騙。」他苦笑說。他曾做過地盤判頭,做過探土和雜工等等,試過賺到的薪水,因被公司說要充當保證金,最後變成零收入,不得不重操故業。
馬拉叔覺得罟仔是他們的祖業,希望能一代傳一代。「我不想得到政府的賠償,政府應該把錢放在有需要的人身上。我們自己能自食其力,為甚麼要依靠你賠錢養活?」他不禁嘆一口氣說:「香港現在越來越少本地漁民,政府不支持,又無人入行,再過五年都沒幾多個剩了。哪香港人吃甚麼魚呢?難道只吃進口大陸魚或養魚嗎?大陸有時也要靠香港入口,中國近14億人,要做到自給自足也不夠。」
現時西貢仍用傳統圍網捉魚的,只剩下馬拉叔及其兄弟。
大陸漁民不能上岸,只能在船上生活。
八人合力扯網半小時
1.利用探測機偵測魚群位置。
2.在海中放置一張網眼細而密的長網,透過控制繫於網緣浮泡和石頭的數量令其垂直,圍捕海洋表層與中層的漁產。
3.漁網很大,需要八人分兩邊合力才能扯上來,需時約半小時。
4.魚穫最多是烏頭和鱭魚,如果收穫豐富,可以滿載魚網。
記者:張佩君、何嘉茵
攝影:伍慶泉
編輯:梁浩維
美術:孔文彬
source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
捕魚證係咪可用拖網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