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被起底】20張圖悼念淪陷20年 設計師:少人做我更要做
http://video.appledaily.com.hk/mcp/encode/2017/07/01/3382784/20170702_Vsub640newnewAD_w.mp4
九十後平面設計師阿灝在雨傘運動後成立「本土工作室」,以設計宣揚本土意識。
九十後平面設計師阿灝早前發佈「Hong Kong Is Not China」系列資訊圖(infographics),引起網民熱烈討論。加上工作室一系列的貼紙設計主張港獨,親中傳媒把他起底,找上他與朋友合夥的工作室,「影咗幾張相就串起了一個故事,我和朋友戲言反正都無人看這份報紙,大家笑完就算。」不過因為李波被失蹤事件,朋友和其家人非常徨恐,「他們說『他做這些事,今次是媒體,下次會不會是警察』,他就覺得不行,需要分開冷靜下。」阿灝笑得有點無奈,下一秒又神色凝重,說:「其實件事很簡單,那位記者只停留了一分鐘,那我便失去了工作的地方。」
告訴世界現今香港有多不濟
即使時局紛擾,主權移交20年前夕,他依然堅持發佈「20th Anniversary of The Fall of Hong Kong」系列的20張圖,悼念香港淪陷20年。「不是說中港對立的關係,是說主權移交前後制度的改變,這是大家都看見的事實。」比較港英與特區,有人說他留戀英殖時期,「我跟上一輩人不同,我沒有經歷過經濟起飛的好處。你跟我說英殖時期的香港有多美好,其實我不知道,主權移交時,我只是幾歲,鬼知咩?」正正沒有經歷過黃金年代,他說反而令他比較客觀,「這系列是想告訴世界,現今香港有多不濟。」因而系列加入沿水事件、普教中、媒體控制和警權過大的元素。過去更有朋友用他「中港大不同」的作品跟德國小學生介紹香港,「小學生只會覺得香港是中國的一個城市,他們不會知道這兩個地方有這麼大的分別。」他又希望一直伸延下去的信息會引起大家思考,「舉個例子,我們的護照代表甚麼呢?以前拿着BNO就代表我們是英國人嗎?拿着特區護照就是中國人?」
有人認為他的作品有種族歧視,一竹竿打一船人,刻意製造對立,「這並非我的原意,我的原意只是說出兩者的區別。」他說:「爭議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話題沒有爭議性,那它便沒有意義,不用拿出來講。」他重申自己不屬於任何團體或組織,只是個獨立設計師,反而想問為甚麼大家的反應這麼大,「一個人的言論只代表一個人,你可以同意或不同意,你亦可以不接單全收,只同意部份。」
「一個不斷面對期限的城市」
「貨幣是一個時代、一個宣傳工具。」
「示威」
關於警權
有人認為阿灝的作品一竹竿打一船人,他卻說:「我當然知道有例外,但要對比兩個地方的話,這是必然的。有爭議代表有討論空間。」
關注少都要做
之前的作品張張都過千個like,淪陷系列得到的關注較少,他指迴響沒有之前的系列那麼大,可能是因為大家灰心,整個社會都灰心。「不過正正是因為少人做這件事,所以去做這系列時覺得更需要說這議題,從設計和藝術角度說出這立場。」雨傘運動後成立「本土工作室」兩年,一張娥姐AY世紀合照改圖吸5000個like、梁游披住宣誓而為人熟識的「Hong Kong Is Not China」旗幟爆紅,他都選擇低調,那為甚麼近來又擺市集和接受訪問呢?都係果句—越無人講就越需要講,他說:「大家都明白香港言論空間將會越收越窄,趁現在的氣候還可以表明立場,為甚麼不做呢?」他又笑說反正都已經被起底,「而且工作室過去推出明信片、印T-shirt和貼紙都是想宣傳自己的政治立場,不如就再做多點吧。」他又說,並非每個人都需要站出來撐獨立,「抗衡是由微小而個人的地方做起,每個人都可以在各自的領域發揮影響力。如果你跟我說你撐香港獨立,但不會表露人前,同時暗地裏在做實質的支持,我覺得完全無問題,甚至這可能是你的策略。」
Sad but true
本土工作室不時推出貼紙,部份免費。
本土工作室5月首次在市集擺檔宣傳其政治立場。
「Hong Kong Is Not China」系列資訊圖被製成實體藝術作品,曾在展覽「BACK TO THE FUTURE」展出。
「Hong Kong Is Not China」系列被印制成書仔,更成為朋友向德國小朋友介紹香港的工具。
facebok:本土工作室Local Studio HK
記者:列淑華
攝影:周芝瑩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
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source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
扮法國個個重好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