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感情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賓週刊 - 壹號專題 ] 我選擇了另類


Jess覺得主流課程太深奧,現在只不過是在適當的階段,給予小朋友適當的東西,熙熙自轉校後,學習的成效反而比以前好,而且愛上了返學。

我選擇了另類

「媽咪,太多功課做喇。」聽到孩子說這句,做家長大概都只有心痛,功課繼續要做。

「媽咪,我唔想返學喇。」聽到這句,父母只好安慰兒子,叫他早點去睡,明日繼續上學。

「媽咪,我想死呀。」但當聽到這一句,家長已再不能無動於衷。

只是,又有得揀嗎?有!

兩年前剛入主流學校讀小一的熙熙,求學同樣求分數,測驗低分令他充滿自卑感,更試過跟媽媽 Jess表達想死的意圖。媽媽害怕失去兒子,為他轉讀華德福學校。兒子再次找到開心的校園生活,一年之間,由一個滿江紅的學生,變成能讀小說的小伙子。

除了上近年流行的華德福小學,有家長選擇自己修讀教師學位,自己女兒自己教;也有名校校長老師開設森林學校,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尋求知識及全人發展。

今時今日,真心喜歡上學的小朋友愈來愈少,記者問熙熙,現在喜歡上學嗎?「幾好呀!十分俾九分㗎。」他應邀在攝錄機面前,即興表演背誦乘數表,並配上學校教的舞蹈;然後又說着老師教過他的故事。熙熙邊說着,邊流露着一股自信,在旁邊觀看的母親 Jess亦顯露出心滿意足的笑容。一年多前,熙熙還在主流小學就讀, Jess不但想像不到兒子能愛上學習,更一度擔心會失去兒子。

難忘的主流生活



華德福教具中,常出現沒有眼耳口鼻的公仔,就是希望讓小朋友的情緒反映在公仔上,「如果小朋友不開心,就會幻想這個公仔在哭,如小朋友好開心的時候,他就會幻想公仔在笑在跳舞。」 Jess說。

「他跟我說媽媽我想死,然後『啪』一聲,成個人好似無晒力咁『撻』喺枱面上。」那是熙熙上小一後幾個月的事, Jess說自上一小以來,熙熙多次向她表示負面情緒。「佢講過唔想記學校嘅所有嘢,唔想返學;佢又話全級的同學都唔鍾意佢,他在教會都有很多朋友,我不覺得會有很多人不喜歡他,而且是全級同學?應該是他覺得自己唔叻,所以先有呢個反射。」 Jess從來沒有谷過熙熙,但在主流學校,每個測驗考試都是比較,與同學在分數上的差異令熙熙自我形象低落,「佢放學返嚟同我講,媽咪我默書得二十分,好不開心呀。」

媽媽對分數不着緊,可是老師為了令熙熙進步,在小息時間為熙熙補習、再測驗,「結果是 retest了四次。四次我都唔知,直至派試卷返嚟,我先驚覺佢有測驗。」

自上小學以來,功課及測驗佔據了熙熙的大部分時間, Jess想過搵補習,但擔心他本來已經十時才睡,補習後可能要再推遲睡覺時間;也想過將默書的內容一日溫不完,便分開七日去溫,但結果是:「默書前一天十二時睡,後來是七天都到十二時才可以去睡。」在未想到解決辦法之前,卻遇上熙熙跟他說「想死」,令 Jess要迅速正視及處理問題,「佢講完嗰幾日好黐身。你係感覺到,佢真係好唔開心。幸運嘅係,佢仲願意相信我們。我當時的想法是,好彩他不懂那個方法。可能只是一、兩秒之間的事,我就會失去了兒子。」

原來他有想像力

Jess想過送熙熙到國際學校或者直資學校上學,他們屬小康之家,即使解決得到學費問題,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成績,根本無學校願意接收熙熙。幸好,有朋友告訴她錦田一鄉村內有一所華德福共學團體「毓秀」,她立即為熙熙轉校。現在每日六時半,熙熙就要起床,由九龍的家到新界上學,雖然山長水遠,但 Jess認為值得。「轉來這兒,他開心了很多,佢亦學到嘢。返學讀書,都是想他學得到知識。」他覺得兒子進步神速,「轉校整整一年,他已會自己拿起小說嚟睇,一句句子,當中有八、九成係讀得正確嘅。原來你慢慢地給予他,他反而懂得更多。」

而 Jess亦發現熙熙的觀察力原來是不錯的,「有一日,佢突然之間問我。媽媽,為什麼乘數表內沒有等於十七呢?又有一日佢問我,的士是怎樣去計算收費?我簡單答佢計距離,隔兩日,佢話唔係呀,因為車停下來的時候,都會繼續跳錶。」過去在主流學校,根本沒有時間讓熙熙靜下來,「以前在主流學校太多功課,他根本沒有這個空間去想。」

在華德福教學裡,並沒有書本,小朋友透過聽故事來學習,而這些故事不是根據故事書去講,很多時候是老師和小朋友創作,從而激發他們的想像力。這裡亦沒有課程,老師根據每一個小朋友的程度去教,他們每人會為自己製作「工作本」,用圖畫、文字記低自己所學,熙熙自己所學的都特別深刻,他拿着二年級的工作本說:「呢本係講自然嘅,係講動物嘅。」



華德福着重戶外空間,小朋友會學種植,也會在沙池及繩網上玩。



走進華德福的班房,素材都是用木造,有些甚至是拾回來的木頭。教學很着重小朋友的幻想世界,希望小孩子透過拿着木頭幻想到不同東西。

放棄不確定的將來



熙熙入讀華德福的學校已經一年多,已製作了十多本工作本,每一本都是他親手製作,故他對內容都留有深刻印象。

華德福教學,更着重學生對大自然的探索。學校後方就在山徑,小學一、二年班開始,每日都會行山,一行就三小時。小朋友每日都會耕種, Jess說:「他們就會知道,原來那棵粟米,不是突然之間在超級市場買到。」與傳統學校很不同,「以前要坐定定,不許跟旁邊的同學玩耍,他的人際關係沒有特別發展到。」相反,在華德福學校,特別多遊戲時間,「玩就有機會有嘈交的時候,有次佢被同學仔激怒,佢同老師講,我真的很嬲,好想打人,老師如果我打人,你『㩒』住我。」 Jess很欣賞熙熙懂得表達自己情緒,懂得為自己的情緒失控而求助。「如果係傳統學校,老師可以只係講一句『打人唔啱㗎』,但呢度嘅老師用咗很大嘅愛心去包容,不止是教訓他,他才會信任老師。」

這裡不是一味追求知識, Jess也說華德福學生七歲前不學寫字,很多小朋友上小學前連自己個名字都不懂寫,這樣令很多家長卻步。也有家長擔心離開主流學校,孩子日後要回到主流中學時,會遇到更多問題。 Jess堅定地說:「你要小朋友他的身體健康受損?或是要一個不確定的將來呢?我寧願我掌握住的是我的現在。現在就是發現到小朋友學到東西。」不過,這裡由於不是一所正式的學校,沒有教育局資助,學費比一般直資學校貴,貼近私校水平, Jess說雖然吃力,但又不想政府太多監管,「政府唔理,學校就有更大自主權,就唔使跟太多規則,反而可以以學生為本。」

自己女兒自己教



父母透過生活細節,發展他們的意志力和專注力,從小培養做家務的習慣。

受傳統主流教育的 Eric(陳冠達)及太太 Kitty,育有兩女, Maeve(六歲)與細女 Mysha(四歲)。他們相信華德福教育理念,不過卻選擇自己女兒自己教。 Eric坦言,兩夫妻曾是典型的怪獸家長,「如果話贏在起跑線,一定想。生小朋友前已注意太太飲食,參加很多不同的專家講座、訓練小朋友成天才的班都上過。」大女 Maeve兩星期大已經接受「訓練」,每日看刺激腦部發展的「閃卡」,「係一些圓點卡,俾佢睇,等佢入腦。」分不同階段、中英數各有一套,未正式入幼稚園,「買閃卡」已豪花兩萬多元,大女未夠兩歲,已認得過百隻字。二人為主流 Band 1中學畢業生,目標是為女兒鋪路入名校。

「後來先發現,太聰明都唔係最好。她的認知只是表面,但情緒、感性上未接受到,就會好容易扭計。」幾年前,曾是工作狂的 Eric,接觸到人類設計( Human Design),令他放下高薪厚職,亦令他反思一直以來為子女追求的教育方向,「除了主流講的自理能力、讀書,其實心靈的發展都要關注。」大女曾入讀華德福學校,但發現師資未如理想,加上女兒在學校曾無故受傷,事發時老師竟不察覺,令他們決定讓女兒「在家上學」,由曾修讀相關課程的太太 Kitty擔當老師。

將屋企變成幼稚園

Eric和 Kitty為了女兒,由私樓搬到面積更大的土瓜灣唐樓,全屋卻為女兒而設,令她們有更大空間在家學習、嬉戲。家中的客廳,為女兒活動的主要地方,四處放滿不同的木製玩具和家具,啟發他們的創造力。在床的旁邊,放了個木製攀爬架,讓他們四圍走、四圍跳。在家上學,更重要是讓媽媽可鼓勵女兒參與生活間的小事,例如:上堂前幫忙做家務、幫忙預備午餐的食材。他們會每天去圖書館、公園,亦有固定時間給小朋友集中精神思考,無壓力地玩。他們不會要求小朋友學寫字、畫畫,任他們純粹玩,在過程中學習。

在家教育三年,他們相信為女兒揀了正確的路,四歲的細女發展能力平均,創造力比家姐更強,絕不會被其他小朋友比下去。 Eric又指,主流教育雖有不同配套,不過未足夠顧及小朋友心理發展,同時令家長很辛苦,甚至情緒出現問題,「大女年紀到揀小一,見有人叩門搵足一星期。」他們為了兩女的將來,甚至已在台灣修讀華德福小學教師的資格,小學亦會在家自己教或移民到台灣。 Eric亦坦言,非主流的教育在香港仍然未普及,「台灣會花很多時間、資源去研究,連公立學校都有華德福。」



爸爸 Eric及媽媽 Kitty為全職父母,搬屋、賣樓、辭工,甚至修讀教師學位,全為了兩個女兒能在愉快又理想的環境中學習。



食完早餐後,媽媽會讓女兒分擔工作,讓小朋友切食材、準備午餐。她們年紀雖小,但拎起刀和刨,有板有眼。

從名校到森林



正值夏季,小朋友最開心就是落水玩, Uncle Danie認為學習不一定坐在課室,也可以是上山下海。

上堂前, Uncle Danie和小朋友說,「今日無任何規矩。」小朋友隨即開心大笑, Danie再說,「今天只有六個 promises,唔好食咗啲小動物、唔可以叫家長幫忙……而家長就有 rules,包括唔准向小朋友說 No,只可以說 Yes。」說罷,眾人隨即出發,往就在學校後方的森林。他們先玩由 Uncle Danie用竹及鐵等製作的公園,爬上爬落,竹與竹之間空間比較大,有的小朋友害怕, Uncle Danie和她的拍檔 Aunty Dania就出言鼓勵,很快他們一身整潔的衣服就變成泥土色,不過此時大家都已經豁出去,更開始著住波鞋落水。

惡鬥 45分鐘



森林學校位於馬鞍山大水坑村、一所私人擁有的空置校舍內,附近有山有水,十分方便。

Aunty Dania本來是維多利亞上海分校校長,但辭任後回港應 Uncle Danie邀請一同開辦這間學校,她由一個坐在冷氣房的高貴女士,搖身一變上山下海的老師,她倒覺得這種教學生涯更開心,「以前你就要跟足課程去做,壓力好大,發揮的空間比較細。」而來自南非的 Uncle Danie多年前來港後,本來在一所幼稚園擔任英文老師,不過他發覺傳統的幼稚園,不能令不同小朋友發展得最好,他憶說:「我記得有一個小朋友,在班房內,我哋同事叫他坐下,他卻站着,我的同事再叫他坐下,他卻站着,如是者四十五分鐘,兩人就在不斷鬥,最後老師說:「你很頑皮呀。」要求他坐在課在一角冷靜。

Uncle Danie覺得小孩子未必是頑皮,他想到帶他走出課室玩,更相約八個家庭一起到郊外玩足一日,他見到那個小孩好開心地爬樹、玩樹枝、擲石頭,「他見到毛蟲,足足半個小時在凝望着,說出牠是什麼顏色,原來這條蟲會吃什麼食物,我見到他在學習,這徹底改變我對教育的想法。」

在森林遇上蛇



這是 Uncle Danie親手製作的公園,小朋友在這兒爬爬跳跳作熱身,玩得成身泥再落水。

他說森林學校,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就是危險,「我們沒有軟墊,在這裡的確是危機四伏,但如果你給予小朋友信任,給家長信任,他們是可以小心保護自己,當然我和老師是望實他們的,好像剛才下很大雨,我們即時判斷要收隊,至今都未發生過什麼意外。」當一些大家眼中危險的東西,在他眼中卻是學習的好機會,「好像我們會見到蛇,我們不會即時叫小朋友返學校,我哋帶他們認識蛇,這是無毒的蛇,牠其實害怕人類。」他說在這裡不會教英文,不過用英文溝通,在這裡沒有教數學,不過他們會數石頭,沒有教美術,不過他們會認識顏色和繪畫。「學習不一定要坐在課室之中。」



小朋友不怕危險,每次玩完游繩過河,大呼過癮, Uncle Danie亦讚他們勇敢。

他說創校兩年多,由八個家庭開始,現在已有五千個家庭參與過。最初他們並無校址,相約各家庭在九龍塘,然後再往不同的郊野公園去。直至年多前,他們在一位家長介紹下,找到馬鞍山大水坑村一所小學的舊校舍, Aunty Dania指非常幸運,校址後方有山有水,而且交通方便。不過自從租了校舍後,學費亦要相對提升,「我哋嘅定價最初係二百蚊一堂,但係負擔唔到租金,老師的人工,我哋有五個全職老師。」現時提升至正價逾六百元一堂, Uncle Danie承認未必有很多家庭能夠負擔,他有時亦感到矛盾,「但我不收這個價錢,我就不可以有這麼多老師,很多家長就會覺得不好。」

他說,曾經試過有內地富豪向他提出買下他的學校到內地發展,不過被他拒絕,他不是要賺錢,「我無收人工, Aunty Dania亦收好少錢。只是覺得呢個是好的理念,想佢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他的理念很簡單,「香港的小朋友七歲的時候,已經對上學做功課感到疲累,我只想他們七歲的時間愛上學習。」

撰文:梁佩均、黎雅婷

攝影:胡智堅、林金展

[email protected]

來源 source: http://hk.next.nextmedia.com

+++++++++++++++++++++++++++++++++++++++++++++++++++++++++++++++++

咁有心
Good0Bad0
2017/07/07, 10:49:47 上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