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學術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本土感性:丘世文《在香港長大》出新版了



身份認同近年變得十分敏感,大家似乎忘記了人的身份認同是流動、多元的事實。在近年熱烈討論的香港人身份認同中,只有「民族」一種概念,要麼是地獄鬼國大陸人,要麼是香港民族。大家有否想過,作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從來都與種族無關,而是源於文化,以粵語流行文化為主體。在海外移民的生活中,這種對港式文化認同更形突出,文化,正是我們表達身份的方式。

戰後嬰兒潮一代建構出香港文化身份,發展出華人社會中最活潑生猛的城市文化,香港在八十年代一切蓄勢待發的美好。這是殖民地良政善治的歲月,經濟起飛,社會流動。在七十年代讀大學的本地年輕人,接受西方普世價值,希望改革香港,他們有的組織議政團體如觀察社,有的創辦媒體如《號外》雜誌,創造出香港中產都市文化。呂大樂說過《號外》的特色是「理直氣壯地、毫無歉意地從香港人的角度去看香港的人和事」。《號外》創刊時也說:「這是香港的第一次。第一次有一本刊物,宣稱香港作為一個如同紐約、巴黎、東京的城市,有其性格、有其文化精血與自我精神。Every great city deserves a city magazine。

《號外》與本土身份
丘世文是《號外》文化的中堅,因他化身多個筆名在雜誌撰稿,他由1978年開始,以筆名胡冠文發表了一系列的懷舊文章,「有系統地梳理自身成長的經歷及同代人的經驗,詳述戰後香港嬰兒潮一代的單純與好奇、反叛與覺醒、理想與迷失;從1951年說起,沿着城市自由發展四十年,走到1997年大限,一邊見證不可理喻的潮流和現象、一邊緬懷已被遺忘的往昔和舊事。」丘世文曾說:「緬懷過去,是歷史感的開始;回憶往事,是價值觀的泉源。只有不能忘記舊事的人才能珍惜現在寄望將來。

當年的《號外》及丘世文,在嬉戲玩樂之中建立香港本土的感性,當經過四十年,就成為了香港的heritage。這系列文章在1986年整理成書首度出版成博益袋裝書,1997年重新整理成為青文書店出版的《看眼難忘─在香港長大》,2017年七月又有美藝畫報社最新版本面世,新增十八篇同類型文章及同名電影劇本,全書分成五個類別:「懷舊」、「偏見·代溝」、「潮流·心態·儀態」、「性·愛·浪漫」及「變遷·感懷」。

緬懷丘世文
《在香港長大》是香港城市文化的人類學考察報告及口述歷史,並非停留在資訊性的懷舊掌故層次,更多是一種關於香港人的「心態史」。丘世文的文字獨特之處是「貼地」,由生活細節觀察出發,行文故事性強,夾雜主角們的廣東口語對白,作者本人白話文的內心獨白,交織成一種獨特的香港文字感性。在書中《半山老旦》一文中,他描述半山區曾經高不可攀,到自己住上半山時體會到那種侷促破落,猶如他目睹年華老去的老明星,丘世文說:「真的﹐歲月可以不饒人﹐而最痛苦的還是﹐當歲月僅餘給你的一段如詩般美的往事﹐總那麼因為得以舊地重訪而頓時變得色彩剝落﹐索然無味﹐至於貪戀緬懷過往的人就比如舊約中不聽警誡要回首看過究竟﹐在違命的剎那登時要變作鹽柱死灰來。」貪戀過往變鹽柱,不就是今天香港的集體悲劇寫照。緬懷過去,是歷史感的開始,也是本土身份認同的起點。所謂本土主義,其實從來都存在。


《號外》雜誌四位創辦人,後排由左至右胡君毅、陳冠中、丘世文,前排鄧小宇。


青文版《在香港長大》

撰文:劉細良
編輯:馮秀珍
美術:利英豪

source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
原來有本咁既野
Good0Bad0
2017/07/28, 11:55:18 中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