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安妮窗外的大樹
繪本使用了棕色墨水,將樹的生長畫面與安妮年輕生命遇到的殘酷現實及回憶中的快樂交織在一起。
二次大戰在納粹德國的猶太人大屠殺裏,最廣為人知的犧牲者是猶太女童安妮(Anne Frank),她1929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1933年納粹黨贏得地區選舉後,一家四口移居到荷蘭阿姆斯特丹,逃避反猶運動。1942年7月,安妮13歲生日過後不到一個月,姐姐瑪歌收到納粹黨衞軍的召集令,全家人不得不躲進父親奧圖預先準備的公司密室,依靠父親公司的幾位同事好友們暗中幫助。安妮於1942年至1944年藏匿期間,每天都寫日記,其後被發現抓走送到集中營,安妮在英軍攻入集中營前數星期病逝,最後一家有三口葬身集中營。戰後由她倖存的父親加以整理出版了《安妮日記》,此書成為了珍貴的時代見證,迄今已授權56國版本,全球銷量超過2,700萬本,《時代雜誌》選安妮為二十世紀百大人物。
對孩子來說,閱讀《安妮日記》及二戰納粹大屠殺的文字記載是沉重的。去年作家Jeff Gottesfeld及插畫家Peter McCarty攜手合作,完成了作品《The Tree in The Courtyard:Looking Through Anne Frank's Window》,口碑載道,在美國及澳洲均奪得童書獎項。繪本採用了一個相當獨特的視角,就是安妮藏匿密室窗外的一顆大樹,由樹的角度描述所目睹安妮一家的生活方式,樹彷彿就是一個大家都不為意的第三者,這無知的角色,沒有加插任何個人主觀詮釋,直接記錄所見的荒謬。然而這大樹並非虛構,在《安妮日記》中實實在在的出現過三次。
全書刻意將真實的歷史事件隱去,沒有了猶太人的大屠殺、種族滅絕、納粹入侵波蘭等名詞,背景成為了一場沒有名字的戰爭,陌生的軍人搜捕、戰機空襲城市。大樹見證了安妮一家的密室生活,包括她第一次初吻,一家人最後分離,只餘父親獨自回家的悲哀。大樹也在安妮81歲那年死了,但它的種子遍傳世界,栽種在紀念館及公園之中。大屠殺這麼殘酷的歷史細節,成年人又如何向孩子交代?可以避而不談嗎?正因為這是人類歷史上犯下的嚴重人道罪行,才需要他們明白事實真相,不會重蹈覆轍。兩位作者以含蓄、低調兼人性化的表達方式,插畫師McCarty僅僅使用了棕色墨水,配合細微的節奏,將樹的生長畫面與安妮年輕生命的殘酷現實;和回憶中的快樂畫面交織在一起,創造出一幅幅驚心動魄和充滿細節的畫作,這是一本需要用心閱讀的繪本。
人類文明的進步,是源於不斷吸取歷史的教訓,避免重複犯錯,相反政權若用一個又一個的謊言,掩飾及篡改歷史,逃避承擔歷史責任,即使能夠崛起成為經濟強國,這國家的領導人也不會得到別國的尊重。
撰文:鄺穎萱
編輯:馮秀珍
美術:楊永昌
source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
大有高登個種留名等睇乜乜發貼味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