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高鐵真相】政府五大發水數據 高鐵超級大白象現形
香港高鐵一再超支、延遲,最近更因「一地兩檢」在政治上引起極大爭議,在經濟和財務回報上,政府亦不斷堆砌數據,為項目過關保駕護航。高鐵已耗用天文數字公帑,成為即定事實。本報梳理政府多年來提交的各種數據,發現水分極多,令高鐵這個超級大白象工程,不停發水,當中包括經濟預測、乘客量估算、節省乘客時數價值、票務收益及車速等五大發水數據。
在2009年12月,政府將高鐵首次提交立法會討論,稱項目內部經濟回報率為6%。時隔六年,政府在2015年12月將經濟回報率下調至4%,成為香港有史以來回報率最低的基建項目之一。據政府1999年在立法會透露,西隧回報率為16.5%,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為15%,機場鐵路為10%,新機場為10%。而在《鐵路發展策略2000》中,政府提出高鐵項目的前身區域快線,當時的預測回報率為15%。
經濟學家關焯照指,「4%回報率的項目根本唔應該做,要面對50年營運風險,中間你條鐵可能俾人炸咗,可能地震,風險回報係非常之低。問題係,如果當時你早知得4%,會唔會做呢?」
翻查2009年高鐵上會文件,政府預測在2015年至2020年,廣東省經濟年增9%,香港年增2%,從而推算出高鐵6%回報率,令項目得以通過。但實際2015年廣東省增幅只有8%,2016年只有7.5%,逐年下跌兼大幅低於預測,香港去年增幅亦只有1.9%,均不達標。政府在2015年下調高鐵回報率估算時,已經不再公佈背後對廣東省和香港的經濟預測。
政府的內部經濟回報率計算,是先預測經濟增長,續而推算乘客量,再計算乘客可節省時間,量化為金錢價值。在2015年的最新預測,政府稱高鐵每年可為乘客節省3,900萬小時,再參考運輸署《2011年交通習慣調查》量化為金錢價值,其50年的經濟價值以4%折現率計,等同900億元。
《2011年交通習慣調查》提及,香港市民出行平均「行為時間值」為每分鐘72仙,即每小時43.2元。如何將該數據化為900億元,政府在高鐵文件中沒有公佈。本報向運輸及房屋局要求了解相關的計算方式,該局回應指,「行為時間值」所指的是乘客願意付多少金錢來節省交通時間,並會因應乘客行程目的等各種因素而有所不同,但亦無提供相關演算方式。
運房局亦指,高鐵乘客量的估算,採用了國際上規劃交通基建慣用的運輸模型,以多樣的調查數據和統計資料(例如人口及社會經濟數據),並考慮香港與內地的最新規劃數據和發展(包括道路及鐵路網絡數據、公共運輸數據及高鐵的假設車費等),進行有系統的估算。
在2015年的最新預測,政府估算2018年開通時每日乘客可達10.92萬人。但政府高估跨境交通量早有前科,2007開通的深圳西部通道首年車流量日均只有3,103架次,僅為預期流量10%;去年車流量日均逾1.1萬架次,但仍只佔預期中的逾6萬架次不足兩成。
關焯照表示,難以估計最新的4%回報率計算是否仍有水分,「但呢個模型好粗糙,冇經濟理念係裏面。任何政府基建模型,擺上枱面的預測,最終一定會發現比實際高。」
政府的回報率計算基於乘客節省時間的經濟價值,而不考慮高鐵本身的票務收益。政府高鐵文件已假設,與內地的車費分攤以里程計算,在該機制下,香港高鐵的收益可能極低。廣深港高鐵全長142公里,其中香港段26公里只佔18.3%,以至廣州單程票210元計,香港只能分得38.4元。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內地的地方政府因分賬問題,一般將高鐵站設於城市偏遠地區,但香港高鐵站設於市中心,是令造價飆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以里程分賬,將對香港非常不公平。他認為香港政府在與內地談判時一定不能妥協,應按出資比例分賬。
實際上,香港高鐵項目的最大水分,可能就在於「高鐵」這個名稱。按照鐵道部頒佈的《高速鐵路設計規範》,高鐵是指設計最高時速達到250公里以上的鐵路。而據港鐵資料,香港高鐵的最高時速只有200公里。換言之,這個耗資844億元,平均每公里造價達32.5億元的天價項目,連作為高鐵的資格也都沒有。
香港高鐵由上馬到興建充滿風雨,其拍板內幕外界一直不知情。行政會議在2006年,已批准以「共用通道」方式,即改建西鐵與內地高鐵接駁;但在2007年突然卻拍板要另起「專用通道」,即現在的天價高鐵。香港大型基建一般事先經過多年研究,一年之間推翻原定方案的情況非常罕見。高鐵造價亦由提出時的395億元飆升至現時的844.2億元
2009年12月2日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委員會討論文件,提及經濟預測(資料圖片)
2015 年12月23日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討論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提及高鐵直接經濟效益(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2011年交通習慣調查(資料圖片)
http://hkm.appledaily.com/detail.php?issue=20170803&guid=57033418&category_guid=7015342&category=instant
在2009年12月,政府將高鐵首次提交立法會討論,稱項目內部經濟回報率為6%。時隔六年,政府在2015年12月將經濟回報率下調至4%,成為香港有史以來回報率最低的基建項目之一。據政府1999年在立法會透露,西隧回報率為16.5%,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為15%,機場鐵路為10%,新機場為10%。而在《鐵路發展策略2000》中,政府提出高鐵項目的前身區域快線,當時的預測回報率為15%。
經濟學家關焯照指,「4%回報率的項目根本唔應該做,要面對50年營運風險,中間你條鐵可能俾人炸咗,可能地震,風險回報係非常之低。問題係,如果當時你早知得4%,會唔會做呢?」
翻查2009年高鐵上會文件,政府預測在2015年至2020年,廣東省經濟年增9%,香港年增2%,從而推算出高鐵6%回報率,令項目得以通過。但實際2015年廣東省增幅只有8%,2016年只有7.5%,逐年下跌兼大幅低於預測,香港去年增幅亦只有1.9%,均不達標。政府在2015年下調高鐵回報率估算時,已經不再公佈背後對廣東省和香港的經濟預測。
政府的內部經濟回報率計算,是先預測經濟增長,續而推算乘客量,再計算乘客可節省時間,量化為金錢價值。在2015年的最新預測,政府稱高鐵每年可為乘客節省3,900萬小時,再參考運輸署《2011年交通習慣調查》量化為金錢價值,其50年的經濟價值以4%折現率計,等同900億元。
《2011年交通習慣調查》提及,香港市民出行平均「行為時間值」為每分鐘72仙,即每小時43.2元。如何將該數據化為900億元,政府在高鐵文件中沒有公佈。本報向運輸及房屋局要求了解相關的計算方式,該局回應指,「行為時間值」所指的是乘客願意付多少金錢來節省交通時間,並會因應乘客行程目的等各種因素而有所不同,但亦無提供相關演算方式。
運房局亦指,高鐵乘客量的估算,採用了國際上規劃交通基建慣用的運輸模型,以多樣的調查數據和統計資料(例如人口及社會經濟數據),並考慮香港與內地的最新規劃數據和發展(包括道路及鐵路網絡數據、公共運輸數據及高鐵的假設車費等),進行有系統的估算。
在2015年的最新預測,政府估算2018年開通時每日乘客可達10.92萬人。但政府高估跨境交通量早有前科,2007開通的深圳西部通道首年車流量日均只有3,103架次,僅為預期流量10%;去年車流量日均逾1.1萬架次,但仍只佔預期中的逾6萬架次不足兩成。
關焯照表示,難以估計最新的4%回報率計算是否仍有水分,「但呢個模型好粗糙,冇經濟理念係裏面。任何政府基建模型,擺上枱面的預測,最終一定會發現比實際高。」
政府的回報率計算基於乘客節省時間的經濟價值,而不考慮高鐵本身的票務收益。政府高鐵文件已假設,與內地的車費分攤以里程計算,在該機制下,香港高鐵的收益可能極低。廣深港高鐵全長142公里,其中香港段26公里只佔18.3%,以至廣州單程票210元計,香港只能分得38.4元。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內地的地方政府因分賬問題,一般將高鐵站設於城市偏遠地區,但香港高鐵站設於市中心,是令造價飆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以里程分賬,將對香港非常不公平。他認為香港政府在與內地談判時一定不能妥協,應按出資比例分賬。
實際上,香港高鐵項目的最大水分,可能就在於「高鐵」這個名稱。按照鐵道部頒佈的《高速鐵路設計規範》,高鐵是指設計最高時速達到250公里以上的鐵路。而據港鐵資料,香港高鐵的最高時速只有200公里。換言之,這個耗資844億元,平均每公里造價達32.5億元的天價項目,連作為高鐵的資格也都沒有。
香港高鐵由上馬到興建充滿風雨,其拍板內幕外界一直不知情。行政會議在2006年,已批准以「共用通道」方式,即改建西鐵與內地高鐵接駁;但在2007年突然卻拍板要另起「專用通道」,即現在的天價高鐵。香港大型基建一般事先經過多年研究,一年之間推翻原定方案的情況非常罕見。高鐵造價亦由提出時的395億元飆升至現時的844.2億元
2009年12月2日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委員會討論文件,提及經濟預測(資料圖片)
2015 年12月23日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討論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提及高鐵直接經濟效益(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2011年交通習慣調查(資料圖片)
http://hkm.appledaily.com/detail.php?issue=20170803&guid=57033418&category_guid=7015342&category=instant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