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學術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說書人】不可思議的語言現象



在網站上看到一則廣告寫着:「加油英文怎麼說?」實在是個好問題,按進去細看文章,列出大約12款用語及在甚麼情況下會這樣說。若然你叫我找一個英文字完全等於「加油」這意思,並適用於任何對話中,恐怕真的辦不到。

還有像「hea」、「chur」這些流行用語,其實很難直接繙譯成另一種語言。當我們用文字來表達想法與情感,它們才有了意義。像「港女」一詞,你腦海中可能浮現一個刁蠻、任性、拜金的女生形象,而另一人則純粹聯想起生於香港的女生。換成「法國女生」,你又想起甚麼?

有些情感與想法是不能直接被繙譯的。我看過一張圖表,上面列出一些各國語言中不能繙譯的字眼。譬如中文裏的「加油」、「心疼」,還有日語裏的「Bakku-shan」,意指只能從背後看才會覺得漂亮的女生(雖然說廣東話的我們也創造了一個意思相近的網絡用語)。不止抽象情感,非洲辛巴族的語言中沒有「藍色」一詞,他們無法分辨藍色。明白這一點以後,你會發現,掌握一種語言並非查字典找個直譯解釋那麼簡單。傳統語言學習有種迷思,似乎生字語彙背得越多越好。觀察公開考試語文科,不也是讓學生背誦成語、慣用語,結果考生硬加在作文中反而顯得彆扭。學會說12種不同的「加油」,其實是教你在不同情況下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畢竟語言就是讓人溝通,細心聆聽而認真回應,才是學好外語的最終目的。當然這也是做人的意義,現在很多人只說不聽。

我也聽過別人說:「你英文好,幫我看看這篇文章吧。」言下之意是請求幫忙校對文章,避免機械式Google神繙譯而出現笑料。要是單純看一看、找錯處,其實網絡有海量的校對軟件可以免費使用,實在不用假手於人(對喔,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真的是幾秒內的事)。實際上要看甚麼?從作者腔調、文本格式、行文用語、基本文法、組織結構、寫作風格,都要看得一清二楚。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剛才說的範疇,你得用兩個語言領域去換轉思考。當中要求的,是自由切換語言來表達思想的高階能力,這跟「英文好」可以劃上等號嗎?說起來,能夠純熟運用兩種或多種語言好像對腦袋有不少好處。研究指出雙語使用者的專注程度較高,能夠過濾不需要的背景雜音。在看不同語言的篇章時,也能快速比較及找出中心思想。

不少香港家長往往很在意英文老師是否外籍人士,首先我得提醒,有補習社真的會聘請歐洲人教英文,請留意並非所有金髮藍眼的人均以英語為母語。有學者主張如果老師同時會說學生的母語,以及要學習的外語,這會為學習帶來最佳的效果,因為雙語老師更了解學生的困難。曾經於60年代,會說兩種語言被視為一種殘疾,認為會令兒童發展緩慢。不過現在語言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大腦在分辨不同語言時,能刺激負責執行能力、解決問題等的背側前額葉(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或許你不為意,其實你比只會說一種語言的人擁有一個更健康和複雜的腦袋。



撰文:周家盈
註冊教師及自由作者,也是說書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士,英文應用語言學碩士,副修法語,曾就讀於巴黎第一大學。2013年創辦名為《Slowdown Town》的雜誌,提倡放慢生活節奏,並堅持只出版印刷品。著有《書店日常:香港獨立書店在地行旅》。facebook:slowdownzine

編輯:馮秀珍
美術:利英豪

source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
以前查中英字典
Good0Bad0
2017/08/09, 1:01:23 下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