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學術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學習超悶,但悶可以點算?
學習超悶,但悶可以點算?[/size=5]
2017年08月10日 by 劍獅子丸



其實,大部分人也明白「人要終生學習」這個道理。可惜學習的大敵,是悶。大多有用事情的學習,就如獨行沙漠,悶到無盡頭。如何應付這個悶呢?如何保持雙眼睜開呢?哈佛商業評論提出一個方法,四個步驟助你對從不感興趣或害怕的事物產生學習熱情。

第一步:確立學習的理由[/size=4]

有理由未必成事,但欠缺理由更加不會成功。給自己一個學習理由非常重要,而最佳的理由莫過於令自己進步。期望的未來與目前的狀況形成對比,推動學習新事情的決心。或者不用甚麼驚天動地的大原因——簡單如憧憬著結識臺灣女孩,相信已為不少香港男生提供足夠學習國語的動力了。

第二步:克服不適感[/size=4]

「諗起就覺悶」、「諗起也辛苦」,原來確有其事,絕不誇張。當想到不喜歡或不想要的事物時,會激活大腦的兩側背後腦島(Bilateral Dorsal Posterior Insula),這個區域與痛楚相關。所以,當你一想到零好感的科目如數學,真的會身體不適,腦部自動用身體痛楚移開你的注意。

要克服這種與生俱來的「免苦機制」,解決無法專注的問題,其中有效的方法是由 Francesco Cirillo 創立的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聽上去好厲害,但其實很簡單:

1. 關掉所有令你分心的東西,包括電腦及電話的提示聲;

2. 以 25 分鐘為限,設定計時器;

3. 以 25 分鐘內全神貫注於學習;

4. 完成後,以 5 分鐘自由時間獎勵自己,你可以聽音樂、跟朋友吹水、[#0a77f5]嘆杯咖啡。[/#0a77f5]

這小休可以幫助腦部整理資訊,有助學習上的理解。況且再堅持,也不會捱得到多久。最終放棄,反而會覺得自己真沒用、科目真困難,換來更多挫折感。


學習數學,應該是不少人的集體痛苦回憶。

第三步:不知為不知[/size=4]

腦部經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去體驗及認識世界:第一種是當專注某事時,啟動心理學中所謂的「任務正激活網絡」(Task-Positive Network);第二種是我們無所用心時,大腦自動回到預設網絡,切換成分散模式(Diffuse)。聽上去比較抽象,我們即管稱之為「專心矢志」及「無所事事」模式。

大多數人需要在這兩種模式中來回折返,才能學習新事物。當你首次「專心矢志」不能解決問題時,讓自己回到「無所事事」模式,便可讓腦部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及鞏固所學。

或許這想法不難理解,要人接受「不明白是很正常的」卻不易。不過易學就不用學了,就是因為難,才更要學。以為一蹴而就,高估自己,不停的挫敗最終會摧毀你本就微弱的熱情。對自己坦白,就是放過自己,也更容易進步。

第四步:構建神經區域[/size=4]

相信沒人會因煮過一次即食麵,便相信自己廚藝已達米芝蓮三星水平吧?況且即食麵要弄得好,其實都要不斷學習糾正。不論是煮即食麵,還是[#0a77f5]法國大餐[/#0a77f5], 於某領域成為專家,意味此人對該事的理念、背景及實質運作瞭如指掌。以數學為例,嘗試能否在一張白紙上解答題目,當然不能出貓偷看!不能沒問題,一試再試,日復日每天的專注,加上晚上充足的睡眠,可以建構成相應的新神經區域。

這部分,「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一書便列舉不少練習一萬小時後,成為世界達人的例子。當然,書中也有談及環境因素的重要,然後某天某時,你會發現自己很快便可得出解答步驟。當跨越一條又一條問題,不斷建立的區塊相連成系統,系統愈大,專業愈強;專業愈強,又會成為新的推動力。每天練習及發展相關腦部區域,不只對學習數學有幫助,諸如語言、運動、音樂、跳舞也可以。

透過這四步,讓你對毫無興趣的事產生熱情,助你捱過高山低谷,抵達終點。

原文:
http://www.cup.com.hk/2017/08/10/learning-a-boring-subject/
Good0Bad0
2017/08/10, 11:30:17 晚上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