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有圖有真相 阿Sir當年今日照片看變遷
http://video.appledaily.com.hk/mcp/encode/2017/08/27/3428004/20170828_sub786newnewAD_w.mp4
美國建築師網友,用建築繪圖技巧幫余Sir重組歷代香港海岸線面貌。
「這是個有圖有真相的年代,廿年前你仲玩Xanga、Yahoo Blog,而家連facebook都嫌多字,要Instagram、Snapchat。圖片有美術概念,不似文字般枯燥。」現任中文老師的余震宇(余Sir)於2012年創立「香港舊照片」專頁,研究海岸變遷。網民搵出自己甚至阿媽阿公的舊照,從民生、玩具、紙幣、街景到舊證件,重組香港歷史。
近年余Sir與義工,四出重拍舊照裏的當年今日。他有點怕羞又有點興奮說:「坐在義工電單車尾,穿梭街頭巷尾尋舊照片的位置,真係……好天若有情。還有在美國的建築師義工,幫忙畫海岸線對照圖,感動,得這麼多網民的幫助。」余Sir讀書時都是個成日打機上網的宅男,正所謂知己知彼,上堂時講到近代史,全都是名詞悶到不想看,長大教書,教過中史的他索性放棄課本,用舊相整Powerpoint,「學生好鍾意睇舊相,講大躍進時,有張相是爸爸餓到精神錯亂吃了兒子,還拍下屍骸的照片。很震撼,引證到飢荒會發生人食人,還連父子的關係都被破壞。」那不只是官能刺激,也表現了文化、道德如何崩壞,引起學生興趣,甚至主動搵資料了解。從此,他就成日上ebay買舊相,看圖看香港。
1990年青山道及永隆街交界@Victor Chau
1930年代灣仔莊士敦道及灣仔道交界@Kent Mak
香港天文台相片1979年8月1日颱風荷貝襲港@Leung Wing Hin
不知過去歷史 如何知未來
他也看見雖然近年港人熱衷本土文化,但僅限於當下的時空,對香港歷史的來龍去脈,竟接近無知。例如問學生覺得甚麼建築物最代表香港,大部份都只答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但1933年,樓高六層的匯豐大廈是香港最高建築,卻沒人知!我想歷史是一條線地發展。你只看到線的最後一點,卻不知道香港從哪裏來,就不知能往哪裏走。」選國金沒問題,但腦裏狹隘到只得國金才是問題。
中環海濱用途變 嘆香港倒退
現在學校裏大家讀中史,卻不了解我們身處地方的歷史,也是心態問題,「如前終審法院是過去港督住的地方;何東花園是首位住到半山去的華人,大家可能覺得這只是舊建築,而不知其歷史意義。」因為不知道,所以不重視。還有建於1976年的郵政總局,因為「唔夠舊」而計劃拆除,「那五十年後能代表七十年代的建築又是甚麼。」對歷史而言,保存一個實體建築,比一張照片好,「這是很傷心的事。你建高樓大廈要起樓沒人反對,但保育卻讓人覺得像經濟的絆腳石,這心態值得憂慮。」
有段時間他特別研究香港海岸線的變遷,卻看到香港在倒退。「最初的海岸線由皇后大道中起,至今已填掉一公里有多。如果再多填一公里,就可跟九龍半島接合。書上寫的『水深港闊』已不在。」另外戰前的中環海濱是除了皇室、貴族與高官外,閒人免進的;戰後填海成愛丁堡廣場,人們可在那打球、拍婚照;現在新填出的地,卻成了明碼實價的娛樂空間,「空間很大呀,但你若非看黎明演唱會,你就在核心外圍,不能參與決策,只能逛商場。那邊樹都冇棵,不是計劃給市民使用的空間。」因為不理會,原來我們不經不覺丟失了一段屬於市民的海濱。「1947年左右有四分之一人口住在徙置區,為口奔馳沒辦法。但現今的人水平高了,開始揮霍權利,但都不知自己原來可以參與決策,因為我們不知自己的權利在哪裏。」
余Sir花數千元拍賣來整叠舊照片,當中就為了這一張30年代維港建築圖。
余Sir指城規會其實很歡迎市民提意見,不過,建議書要寫得有學術性,才被受理。所以為口奔馳的市民沒辦法,有能力的人應多關注與留意。
Facebook:香港舊照片
記者:陳慧敏
攝影:蕭志南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場地提供:Sky100
編輯:施明慧
美術:利英豪
source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
係香港變得咁勁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