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造福屯門學生哥 書社自由定價平一半
http://video.appledaily.com.hk/mcp/encode/2017/09/03/3433178/20170904_sub186newnewAD_w.mp4
一直扎根屯門的嚴天生,曾任多年區議員,不過他一再強調書社與自己的政治身份無關,他是一個關心社區的書社創辦人。
在屯門生活超過半世紀的嚴天生,是這間「荃蕙志務書社」的創辦人。一街之隔,對面就是屯門VCity商場,嚴天生振振有詞:「以前面對着的是一個貧窮的屋邨,如今成了最昂貴的地標,這是我更加要堅持下去的原因,不要讓那些大集團壟斷社區。」書社從1983年起屹立至今,回想當年的移民潮,業主給他們兩個選擇,一是搬遷,二是買了單位,選後者,今天才不為昂貴的租金而惆悵。
嚴天生在加拿大留學四年,1981年回來任中學教師,教英文和歷史,教了兩年,發現自己更熱衷於社區工作,眼見屯門社會問題多多,他坦言是政府的規劃失敗:「所謂自給自足的新市鎮,社會產生了許多弱勢社群,然後便構思不如找個地方落腳,凝聚這班弱勢的居民。」學校不足,屯門的中學收生較普遍多,初中分有八班,其他地區的中學只有六班,升中四時只留四班,換言之屯門的初中生「兩個只能活一個」,很多學生升不了學,區內私校不多,到市區讀書交通也不方便,只會為普遍家庭來帶來另一經濟負擔。
收銀枱下的層架藏着多本紀錄冊,原來書社已經陪伴過多屆的屯門中學生長大。
他翻開二手書定價紀錄冊,裏面都是學生填寫的表格,他堅持不以電腦代替這個程序,職員才可以與學生互動。
琴室看來有點簡陋,只有一部鋼琴與一張書桌,曾幾何時有學生在這裏上補習班和鋼琴班。
為弱能兒童補習 感染同學做義工
弱能及傷殘人士獲派屯門的公屋,區內沒有相應的設施,他們的需要自然被忽略。嚴天生偶然接觸到一些弱能兒童的家長,聽到他們受着照顧小孩的沉重壓力,甚至會做出儍事,為小孩沖凍水涼令他生病,更甚是把孩子從高空掉下,他不想這些悲劇發生,於是想出了一個方法——為升學失敗的學生義務補習,讓他們逢星期日帶區內的弱能兒童到公園遊玩,家長才得以從壓抑中釋放,嚴天生再把志同道合的家長們連繫起來,為弱能兒童向政府爭取更多權益,如此循環生生不息,他回想起也覺自豪,「最難忘是感染同學做義工,那些同學既可以認知社會,又可以幫助到其他人,促成家長們成立社區組織,為自己的小孩爭取權益,用這個模式將兩股弱勢力量串連在一起。」
踏入第34個年頭,嚴天生與往日並肩的家長、義工和弱能兒童少了聯繫,慶幸偶爾也會聚首聯歡,可惜大部份舊照片因一次意外全報銷,他看着手中的三兩張照片說:「每年聖誕節我們都有聚會,這班都是弱能小孩子,現在全長大了,現在都已經40多歲了。你看這對兄妹,他們現在都在庇護工場工作。」
用過二手書的都知道,賣走時幾乎一文不值,買回來卻不便宜,起碼也佔新書書價的五成以上。成立書社初期,嚴天生便洞悉這個問題,許多家長連二手書也負擔不來,他便想到不如由學生自行定價放售二手書,總之定價要低於新書的一半價錢,其他學生再因應價錢和質素決定買哪本。多年來風雨不改,每逢七、八月暑假是旺季,學生一個接一個上來書社填表格,寫低賣出的舊書資料和定價,開學後再回來就可以拿錢。收銀枱下的層架藏着一本本紀錄冊,翻開裏面都是學生填寫的表格,書社已經陪伴過一屆又一屆的屯門中學生長大。
一班退休的老友記逢星期一在樓上的「聚言閣」練歌。
書社內有一個全職員工David,嚴天生視他為接班人,最希望能保留初心與書店精神。
升中二的Karl在書社見過嚴天生一次,對他最深印象是「他教我做人要有禮貌」。
$5一本書 吸引年輕人看書
為節省成本,書社內的設施幾乎都是二手的,有些書架都是其他書店結業時捐出的,也多得當年的義工出心出力,男的做搬運等粗重工作,女的做木工,嚴天生一邊撫着那三個木色較深的書架,一邊微笑道:「這些書架令我最珍惜,因為全部都是那些女同學釘的,她們自己在這裏買木板打磨,所以手工很粗糙,不過我又覺得好實用。」
書架之外,在書社的角落竟藏着一間琴室,裏面看來有點簡陋,只有一部鋼琴,一張書桌,原來也見證了無數學生在這裏讀書與彈鋼琴的歲月,當時有家長建議辦學費較低的鋼琴班,書社便招募了一些半義務的鋼琴導師,即比市價低一半,幸得家長捐出二手鋼琴,基層的小孩子才得以接觸音樂。現在的義工還有舊時多嗎?嚴天生慨嘆:「坦白說,義工的熱誠低了很多,就算在志願機構做義工的人,也不會逗留很長時間,畢竟現在生活指數高了,也很難招募免費的義工,我們能招募到一些低於市面價格的導師,同時符合我們的理念,已經買少見少。」
面對市場萎縮,嚴天生與被迫結業的「春藤書坊」合作,在書社內售賣其新書,條件是要買一送一,又設層架賣五蚊書,一切只是為了吸引年輕人看書。我問嚴天生,雖然沒有租金壓力,但真的捱得住嗎?他從然答道:「只是剛剛好。」他覺得只要有恒心便無難事,當年開書社的決定也讓身邊人訝異,他憶述:「樓上書店?誰有時間上來看書?當時周圍只有街舖,手中又只有幾萬元,幸得許多人幫助才創立到書社。」今天的屯門面對着其他問題,他在樓上單位辦了個「聚言閣」,靜待另一班願意為社區貢獻的熱血新人出現。
荃蕙志務書社
屯門鄉事會路22號明偉樓3座3樓
記者:鄧天蔚
攝影:蕭志南
編輯:何佩詩
source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
係咪 ngo 來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