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創意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香港鹹濕史】鹽田梓非物質文化遺產 港式智慧劏房式製鹽



http://video.appledaily.com.hk/mcp/encode/2017/09/04/3433845/20170905_sub188newAD_clean_w.mp4


由於機構沒食物牌,收成不會當食鹽出售,只會製成紀念品。

陽光+海水+時間,能做出甚麼讓人為生?鹽!種米粒粒皆辛苦,製鹽是粒粒皆鹹濕,味鹹汗濕。鹽的曬製技藝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工業曾是西貢鹽田梓命脈。300多年前陳氏夫婦定居這小島,全盛時期鹽產足夠供應新界區居民。

村民2013年創立鹽光保育中心,與村外熱心人士復修鹽田和村屋。把本來有如爛地的鹽田重整復興,過程複雜。「白色黃金」是得來不易的勞動成果。一粒鹽咬開,絕對五味紛陳。鹽田復修項目更獲得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Awards of Distinction),令各人相當鼓舞。

採訪當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傳訊經理黃凱欣(Hedy)跟鹽場主管葉陳立看「水流法」產鹽的過程。葉陳立說:「潮漲時,海水會經水閘流進鹽田儲水池,之後再把池內海水抽進蒸發池。」蒸發池離奇地有些橡皮球,原來經過充氣放氣,就是管用的儲水排水裝置。他說:「則師設計時,希望保持古樸味道,排水口用了瓦通般的渠,卻難以安裝合適水掣。」碰巧有小朋友來玩,掉了一個球塞住了渠,水就不再流。「裝置」Low tech得來實用精妙。海水在數個蒸發池蒸發大約兩周後,才可結晶成鹽,但本來構建的結晶池着實太大,高濃度滷水不足以注滿整個池。他說:「我們發揮了香港人一些『智慧』,弄了些『劏房』,用一個個小木框鋪有帆布,結了晶的鹽輕輕一鏟就堆出一座座小鹽山。


鹽田梓曾是香港鹽產地之一,村長指當年祖先開墾鹽田產鹽為生,「鹽田梓」一名也由此而來,「梓」指的是「鄉里」。


鹽田梓是天主教早期在港的主要傳教地區,1875年兩位前來的神父已為島上所有村民領洗,成為教友村。

鹽田梓是有名的天主教客家村,島上有教堂,沒祠堂。聖若瑟堂建於1890年,教堂前端祭台色調富中國色彩。鹽田梓村長陳忠賢謂:「1879年福若瑟神父到來傳教,很尊重我們中國人,所以用上代表喜慶的金色及紅色。」Hedy笑說:「彩繪玻璃上的福若瑟神父更是穿唐裝的,很特別。」教堂每年五月舉辦的主保瞻禮是一年一度盛事,一些已移居外國的鹽田梓居民,都會專程回港一起舉行感恩祭及慶祝活動。」主保瞻禮同屬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忠賢說:「有巡遊、神父又會到每家每戶祝聖。好熱鬧。」

Hedy謂:「鹽田梓這小島常駐村民不多,不過曬鹽及主保瞻禮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得到熱心人保育,相信將來都能保持活力,世代相傳。」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將辦曬鹽體驗團,有興趣的可報名參加。

鹽田拾「遺」──鹽田梓曬鹽體驗及考察
日期:7/10(六)
時間:12:30pm-4:30pm
費用:$260(包含來回船費、曬鹽工作坊及導賞)
查詢:非遺通勝Facebook

記者:葉青霞
攝影:劉永發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
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source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
$260 咁貴
Good0Bad0
2017/09/05, 11:53:27 中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