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楊桃白兔一雙手做成 紮作20年青出於藍
http://video.appledaily.com.hk/mcp/encode/2017/10/04/3455744/20171005_sub637NEWNEWAD_w.mp4
月圓之夜,正是團聚之時。八月十五的晚上,高照地堂的,又何止月光。點蠟燭、掛燈籠,紅黃金光與白玉盤相映成畫。有些習俗,陪伴着香港的你及我成長。
還記得那時候的燈籠嗎?白兔、彩兔、楊桃……款式僅此而已。人手竹紮,沒有音樂、不用吹氣,只有最原始地點亮一根紅蠟燭,置於燈籠底。偶有秋風,也就泛起點點光影。
如今中秋佳節,一個個膠製的卡通燈籠映入眼簾,說是燈籠,倒不如把它形容為會傳出刺耳音樂的玩具,那種尖銳,總把孩子嗯嗯哼哼的嬌聲都給蓋過了。然而,說竹紮燈籠絕迹了,倒也不是,不少店家仍然有售,識貨者,大有人在。只是,大部份紮作燈籠都已經改由大陸進口,只要是行內人,都看出了「國貨」手工較為粗糙,竹紮不平穩,外紙黏貼馬虎,而且款式都一模一樣。無可奈何的是,香港仍然堅持手作的師傅,寥寥無幾。
歐陽秉志坐於「寶華札作」店內,專心地把一根根竹篾度尺﹑屈曲﹑折腰,塗上白膠漿後,再以沙紙紮實,逐漸形成一個楊桃竹架,接着又把紅色玻璃紙小心翼翼地扯平貼於架上,圍起金邊,繞好蠋台,最後黏上橙紅色流蘇,紅噹噹的楊桃燈籠就此誕生,如果希望燈籠更脹更直,就要放到陽光底下晾曬,「唔可以曬太耐,會爆,所以要成日望住,好多功夫o架。」可以想像,一個手紮燈籠成本不算高,工具簡單,無非是竹篾﹑紙張﹑白膠漿等,但售價動輒二百元以上,買的,都是手工,因為紮上一個燈籠,需要數小時,「買嘅都係大人,細路仔都鍾意卡通,有啲父母就特登買畀仔女,等佢地知有呢個傳統。」
製作者正是香港最後幾位紮作師傅之一,阿志在這個行頭算是年輕,畢竟這不是能賺大錢的行業,而且竹篾經常刺傷雙手,也不是甚麼討好的活兒,所以根本沒有新人入行,「你話興趣班咁學就有,如果真係想入行,我咁多年都未見過。」說到阿志為何入行,他侃侃而談。小店是他父親於六十七年前開始經營,除了燈籠,還主要紮舞獅頭及祭品。小時候對紮作毫無興趣,入行的契機亦是逼不得已,「九七年回歸,要做二百個燈籠,咁我咪叫老竇教我囉。」怎料他一學,至知自己有天份,他笑言或許是自己天生好靜的原因:「做呢行真係要耐性,因為一坐就坐好耐。」上手後,阿志就一直留於店內幫忙,至數年前爸爸身體出毛病,索性接手紮作店。
時至今日,阿志已經能獨當一面,但都沒有得到父親的讚賞,因為兩代人的製作類型已經有所改變。隨着傳統一個一個被淡忘,甚麼獅頭、鳳頭都已經不再製作,阿志也就發揮他的創意,做出各式各樣的紮作品,金魚缸、風筒、摺椅、甚至紅白機,令祭品不再流於大屋、衣帽這些種類:「我做嘅嘢佢都唔識做,所以佢冇讚過我喎。」雖說現時大家都已經不那麼迷信,但對於紙紮製品依然懼怕,阿志甚至試過拿着製成品在街上截車,竟然沒有的士願意停下來,他無奈表示:「其實唔恐怖,可以叫做工藝品,完成咗會好有滿足感,要燒嘅話就影張相先。」他邊說邊拿起手機,欣賞起過往的作品來,泛起點點笑意。
對他而言,根本不在意有沒有人欣賞他的作品,只要作品「燒」到了陰間,先人覺得合用就好。紅事﹑白事,他不想細分,比起藝術家,他更喜歡自己另一個稱號──陰間設計師。
做紮作前,都必須先度好尺寸,不然紮起來會走樣。
沙紙要紮得平均,不然貼上玻璃紙後會凹凸不平。
阿志笑言製作過程中會很容易生氣,但看到成品就滿足。
傳統兔子燈籠是每年中秋最受歡迎的款式。
最古老的楊桃燈籠做法,是加上一條長長的梗子。
採訪:王霜木
攝影:黃健峰
剪接:何達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
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source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special/art/20171005/20172987
+++++++++++++++++++++++++++++++++++++++++++++++++++++++++++++++++
細個好鐘意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