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讀科幻小說會變蠢?錯不在小說,在你!
讀科幻小說會變蠢?錯不在小說,在你![/size=5]
2017年11月30日 by 柯德莉
圖片來源:路透社
科幻小說經常出現一些天馬行空的假設和概念,譬如穿越時空或是曲速引擎(Warp drive)一類。這些故事打破現實的局限,引發人類的想像力,甚至啟發科技的發展,惟有些人質疑,科幻小說的價值比起文學小說低,會令人愈看愈笨,減低閱讀能力。但美國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令人閱讀能力下降的「元凶」,並非科幻小說,而是讀者自己。
在 2013 年,心理學家 David Comer Kidd 及 Emanuele Castano 進行研究,表示相比流行小說,文學小說更能使讀者投入感情。但華盛頓與李大學(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教授 Chris Gavaler 產生質疑,遂與同僚 Dan Johnson 進行實驗,結果發現,若將故事內容視為科幻小說,讀者會認為其文學價值較低,繼而令讀者投放更少精力理解。二人近日在期刊 Scientific Study of Literature 中發表文章,闡述小說類型如何影響讀者的閱讀經驗。
在 Gavaler 及 Johnson 的實驗中,150 名參與者各被分配閱讀一段 1,000 字的文字,各個版本的文章中故事情節相同,講述主角對社區的批評被公開後,走進一個公共飲食區與人交流。在「文學」版本中,主角步入的是一家普通餐廳;而在科幻小說的版本中,主角則是步入一個有外星人、機械人及人類的太空站廚房。參與者閱讀文章後,會被問及能否代入主角作出思考,以及花費多少心力去理解角色的感受。
兩個版本的敍事中,除了如「門」(Door)和「氣壓過渡艙」(Airlock)等背景設定的字眼外,所有情節都是一模一樣,他們以為這該意味所有讀者都能運用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去推斷角色的感受,但事實並非如此。二人發現:「儘管實驗對象所閱讀的兩個文本,劇情和人物關係完全相同,但當文章的背景設定轉換成科幻小說後,讀者對故事的洞察力大大降低,文字接收能力亦較差。相比理解角色的內心想法,他們花更多精力去掌握故事的世界觀,較難體會到角色的經驗,亦較少對角色表示同情。」
二人解釋,科幻小說的讀者「期望去理解一個整體較簡單的故事,這種期望超越小說本身的質素」,而無論科幻小說的內在涵義深淺,它的佈局「似乎令讀者傾向以費力較少、理解較淺白的方式閱讀,而非一般細讀文學的模式」,於是便有「科幻小說的佈局導致較差閱讀表現」的印象。Gavaler 強調:「雖然這種現象並非人人適用,但有些人對科幻小說存有偏見,把它看成次等的小說類型,認為故事不值得、不需要或不必仔細閱讀。」
他以上述的實驗舉例,譬如當對科幻小說心存偏見的讀者,看到「氣壓過渡艙」這個詞語,便會浮現負面的假設,心想「哦,又是這種故事」,於是讀得不太專心,錯過當中細節,降低了理解能力。他表示:「很多讀者並未意識到這點,依然會說這個故事不必太費力去看。但現在我們能客觀證明,問題出於讀者,而非故事類型。」換句話說,即是「若你愚蠢得對科幻小說存有偏見,你便會愚蠢地看科幻小說」,繼而令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能力下降。
Gavaler 希望,將來能夠測試讀者對篇幅較長的文章,或其他類型的小說的反應,從而探究到底各種經常出現的題材象徵,如西部牛仔帽或巫師魔杖,會否對讀者產生類似的影響。他相信:「一個理想的世界理應沒有偏見。不過,假如偏見真的存在,那揭露它就有其意義。」
原文:
http://www.cup.com.hk/2017/11/30/do-science-fictions-make-us-stupid/
2017年11月30日 by 柯德莉
圖片來源:路透社
科幻小說經常出現一些天馬行空的假設和概念,譬如穿越時空或是曲速引擎(Warp drive)一類。這些故事打破現實的局限,引發人類的想像力,甚至啟發科技的發展,惟有些人質疑,科幻小說的價值比起文學小說低,會令人愈看愈笨,減低閱讀能力。但美國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令人閱讀能力下降的「元凶」,並非科幻小說,而是讀者自己。
在 2013 年,心理學家 David Comer Kidd 及 Emanuele Castano 進行研究,表示相比流行小說,文學小說更能使讀者投入感情。但華盛頓與李大學(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教授 Chris Gavaler 產生質疑,遂與同僚 Dan Johnson 進行實驗,結果發現,若將故事內容視為科幻小說,讀者會認為其文學價值較低,繼而令讀者投放更少精力理解。二人近日在期刊 Scientific Study of Literature 中發表文章,闡述小說類型如何影響讀者的閱讀經驗。
在 Gavaler 及 Johnson 的實驗中,150 名參與者各被分配閱讀一段 1,000 字的文字,各個版本的文章中故事情節相同,講述主角對社區的批評被公開後,走進一個公共飲食區與人交流。在「文學」版本中,主角步入的是一家普通餐廳;而在科幻小說的版本中,主角則是步入一個有外星人、機械人及人類的太空站廚房。參與者閱讀文章後,會被問及能否代入主角作出思考,以及花費多少心力去理解角色的感受。
兩個版本的敍事中,除了如「門」(Door)和「氣壓過渡艙」(Airlock)等背景設定的字眼外,所有情節都是一模一樣,他們以為這該意味所有讀者都能運用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去推斷角色的感受,但事實並非如此。二人發現:「儘管實驗對象所閱讀的兩個文本,劇情和人物關係完全相同,但當文章的背景設定轉換成科幻小說後,讀者對故事的洞察力大大降低,文字接收能力亦較差。相比理解角色的內心想法,他們花更多精力去掌握故事的世界觀,較難體會到角色的經驗,亦較少對角色表示同情。」
二人解釋,科幻小說的讀者「期望去理解一個整體較簡單的故事,這種期望超越小說本身的質素」,而無論科幻小說的內在涵義深淺,它的佈局「似乎令讀者傾向以費力較少、理解較淺白的方式閱讀,而非一般細讀文學的模式」,於是便有「科幻小說的佈局導致較差閱讀表現」的印象。Gavaler 強調:「雖然這種現象並非人人適用,但有些人對科幻小說存有偏見,把它看成次等的小說類型,認為故事不值得、不需要或不必仔細閱讀。」
他以上述的實驗舉例,譬如當對科幻小說心存偏見的讀者,看到「氣壓過渡艙」這個詞語,便會浮現負面的假設,心想「哦,又是這種故事」,於是讀得不太專心,錯過當中細節,降低了理解能力。他表示:「很多讀者並未意識到這點,依然會說這個故事不必太費力去看。但現在我們能客觀證明,問題出於讀者,而非故事類型。」換句話說,即是「若你愚蠢得對科幻小說存有偏見,你便會愚蠢地看科幻小說」,繼而令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能力下降。
Gavaler 希望,將來能夠測試讀者對篇幅較長的文章,或其他類型的小說的反應,從而探究到底各種經常出現的題材象徵,如西部牛仔帽或巫師魔杖,會否對讀者產生類似的影響。他相信:「一個理想的世界理應沒有偏見。不過,假如偏見真的存在,那揭露它就有其意義。」
原文:
http://www.cup.com.hk/2017/11/30/do-science-fictions-make-us-stupid/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