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野蠻人性
今個星期介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William Golding的作品《Lord of the Flies》,相信80年代在香港念中學的都曾經看過,就像George Orwell的《Animal Farm》。故事講一群逃避戰爭的英國孩子如何在荒島上求生存,並逐漸顯露出人性之惡。一群六歲到十三歲的男孩遇上飛機失事,眾人流落荒島。島上山明水秀,平靜的湖泊變成了孩子的澡堂與嬉戲場所。樹叢裏的野果,讓他們三餐飽肚裹腹。但「平靜」的荒島生活不久開始逐漸變調,有些小孩謠傳島上有猛獸出沒,人心惶惶,繼而出現騷動;有人更厭倦了每天吃果子、尋求救援的生活,想要得到肉食來源,於是計劃獵捕山豬,並自稱「獵人」。以 Ralph為首的男孩有計劃地建立了「兒童政府」,堅持大家應遵守規矩、耐心等待救援。激情的Jack卻嚮往自由狩獵,一心想在無人島上稱王。理念不合讓男孩們分裂成兩大陣營;建立的僅有秩序迅速土崩瓦解,隨着一場意外,衝突日漸加深,最後伊甸園更化為煉獄。Jack與Ralph在小說中分別為野蠻與文明的化身,彼此的矛盾更因其他男孩的無形恐懼而變本加厲;Ralph堅持島上沒有怪獸,但Jack為求爭取領導地位,就以獵殺怪獸的承諾操控討論權。中間穿插代表不同價值、信念的人物,這些角色令故事充滿了各種寓意,超越了揭露人性醜惡的層次,這本書多年來出現過不同的解讀方式。而最具象徵意義的,就是「Lord of the Flies」《蒼蠅王》,本來只不過是孩子狩獵後遺棄的一個佈滿蒼蠅的豬頭屍首,但在暴力日漸抬頭下,成為了眾人心目中的圖騰,「蒼蠅王」在作者筆下,是人性邪惡的匯集。
1983年William Golding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而《蒼蠅王》在西方文學史上也擁有不朽的地位,因為它警惕世人:「惡」是人類永遠樂此不疲的志業。只要有血腥腐味,就會有蒼蠅飛來聚集。善良總是要為罪惡付出無盡的代價。《Lord of the Flies》跟一般童話故事「邪不能勝正」的方程式大相逕庭。故事裏的男孩本可以和平相處,在島上建立秩序,但卻演變成殘暴的獵殺遊戲,當再沒有「遊戲規則」的外力規範,在追求本我慾望的情況下,獸性往往超越了人性,逐步展現出「人性的野蠻」。但此書同時令讀者思考:善與惡帶主觀判斷,誰人可判斷Jack代表的殺戮一定是惡呢?尤其當人處身於恐懼不安、生存受威脅時,情況更可以一發不可收拾。但毋庸置疑的是,脫離文明社會的規範,人類可以是極端野蠻的一種動物。
那些臉上塗着鮮血、手執兇器的孩子們,本應是善良、有是非觀念的一群,如果沒有流落荒島,也是個奉公守法的都市人吧!或許正因如此,才令故事更具深刻意義。個人身處社會之中,每時每刻都面臨着選擇,歸根到柢是利己抑或利他,也就是善與惡的選擇。反觀今日的國際社會,每當利益關頭時甘願放棄核心價值,人類的理性、文明,寬容會否如《Lord of the Flies》的故事一樣,最終被非理性的貪婪、權力、暴力所吞噬,這些都關乎每一個人,包括你和我的抉擇。
《蒼蠅王》讓我們看到人性的面向,讓我們可以從文學作品中細讀自己。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
編輯:陳慧玲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special/daily/article/20171211/20238846
+++++++++++++++++++++++++++++++++++++++++++++++++++++++++++++++++
勁好睇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