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學術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末世之兆:日本「泛亞主義」者眼中的清末北京
原文係殘體字,篇幅亦好長
本文講嘅係一個舊時日本"大中華膠"在大清國北京的見聞,但今日嘅支國亦都係差唔多嘅境像,
------------------------------------------------------------------------------------------------
http://chinainperspective.com/ArtShow.aspx?AID=188592

清末北京城裡有兩個世界,黃瓦丹碧的內城屬於王公顯貴,骯髒混亂的外城屬於農商平民。平時兩者相安無事,開了九個門的城牆既劃分空間,也界定階級。1903年12月2日,京城下了入冬以來第一場雪,兩天內就積到了三寸厚。天寒地凍,大風又吹起屋頂、樹梢的乾燥的細雪,如沙塵般四處飛揚,對內城而言這是景緻,對外城這卻是災難。

4號晚上,東文學社日籍教師船津輸助在宣武門外的住所裡,於夜半萬籟俱寂中,隱約聽到遠方傳來的一陣陣呻吟聲,他暗暗推測:「北京常見的乞丐今晚大概會凍死不少,今天看到他們有一半還只穿著單衣。」果然第二天出門時,城南街道旁就橫臥著幾具凍死骨。「在中國,貧富之間甚是懸隔」,一封寄往東京的家信中,25歲的船津這樣描述北京:「普通人大多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在城門內、屋簷下等處寄居,其中尤下等者以乞食為生,嚴冬時節仍然衣不蔽體,往往凍死。因而此處強盜、小偷甚多。但在不潔的人群中,又可以看到身著青色、紅色錦繡,外裹貂皮,全身上下價值數百金極為氣派之人。只要在市中心稍微走一走,就能感覺到這種貧富差距。」

這是義和團事變剛平息,《辛丑條約》簽訂後不久的北京,城牆上還留有攻城時火炮轟出的缺口,街上走著德國、俄國、日本和(英屬)印度等國的士兵。大清國終於下決心改革,包括成立北洋新軍,每日在天壇旁操練:「其姿勢步調有板有眼,很是正規,不愧是袁世凱以德式練兵法訓練的結果。」在看到漢人官員開明進取的同時,船津也注意到身為統治者的滿洲人大多「柔弱」,無論北京還是東北的都一樣,他們只能說漢語,早已不會滿語騎射。

所有的跡象都顯示「中國的確是亡國之候」,原因倒不是因為軍事孱弱、經濟不振或變法遲滯,「全在於表面與實際大有懸隔。北京於明代即有宏大的地下水設施,但今天已全不能用,故道路皆成溝壑。入冬以後,皇帝賜予貧民的救恤費全被官吏侵吞,以至於有『當官的搶乞丐飯吃』之俗語。孤兒院之類,也徒有虛名。人死以後門前奏樂,客人來了又奏,其家人伏死人枕邊大聲慟哭,一旦客去,則談笑如平日,不見一絲悲傷,凡人情皆虛也…北京全市,皆名實相反。」

(下續)
Good0Bad0
2018/01/07, 12:14:46 中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