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感情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堅持奮鬥成就麻雀傳奇


或許是受到八、九十年代港產片的影響,提起麻雀館,很多人會產生負面聯想,總覺得內裏烏煙瘴氣、品流複雜,但其實麻雀館的成立,旨在娛樂普羅大眾,而且行業發展由來已久,是香港社會獨特文化,全世界也只得香港有麻雀館行業,可惜數量愈來愈少,政府亦不會再發新牌,所以很值得珍惜與保留。最新推出的傳記式著作《鷄鳴報喜》,記錄了史上首間獲發牌麻雀館「鷄記」家族的發迹故事,以及「鷄記」第二代傳人鷄叔林國強博士的人生經歷,除了讓讀者對麻雀館發展有更深入的認識,富有香港歷史文化參考價值,亦希望港人能夠從書本獲得啟發,為追求夢想堅持下去。
[/size=4]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鷄叔林國強於1956年成功爭取麻雀館合法化,對行業有着極大貢獻。

努力不懈 發掘機會
「父親林坤和我都不是特別喜歡打麻雀,當初創辦麻雀館,只是為了給街坊提供娛樂。」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鷄記」第二代掌門人林國強解釋,其麻雀館的故事可追溯至二十年代,他說:「當年,父親隻身從新會來到香港,口袋裏只有三毫半子,無可奈何要在油麻地天后廟門外露宿,廟祝知道他飄泊異鄉,在港無親無故,於是介紹他到雞欄工作。由於父親工作勤奮,很快便被升為買手,跟雞販們建立了良好關係,後來,東主年老結業,他便自立門戶。然而,二十年代的香港,活雞成本高,經營活雞生意有頗大壓力,父親便嘗試以次貨加工製成滷水雞件,跑到榕樹頭擺賣,最終因小食大受歡迎而得了『阿鷄』的暱稱。領取了小販牌照後,父親開始轉型賣生果,憑藉自創的花式刀法,漸漸受到各界關注,甚至有電視台邀請他做專訪和表演,生意亦愈做愈好。及至1932年,他在夢中看見雞鳴報喜,成為了創辦麻雀館的契機。」


最新出版的《鷄鳴報喜》,記錄了「鷄記」家族的傳奇故事。


麻雀館內所有枱上均掛有注碼,職員會在「抽水」後輕輕敲打吊牌。


獲發牌以後,麻雀館的工作人員均要接受審查。圖中員工孭的是「水袋」,用作兌換零錢。

雞鳴報喜 即中馬票
據林國強憶述,父親在夢見雞鳴報喜的那天,被鄰家的雞啼驚醒,因而提早了開工,亦比平日早一點把生果賣光,收工後順道買了一張馬票,沒料到中了4個字,獲得在那個年代足以置業的105元獎金,於是在廟街開了一間士多。「父親開設士多,原本只打算賣些生果、綠豆沙,但由於那個年代的消遣節目不多,士多成為街坊們的聚腳地,他索性開設麻雀牌局,為街坊提供娛樂之餘,亦希望多些人來幫襯買汽水、零食,帶旺生意……那時候的麻雀是用竹製造,很易損壞,維修費亦高,所以很多街坊會自發在贏得的金錢中抽出2個仙放入麻雀箱,作為修補麻雀的費用,這個做法正是後來麻雀館實施『抽水』制度的由來。隨着士多的牌局愈來愈受歡迎,枱數不斷增加,父親遂在戰後開設了『鷄記蔴雀』,成為了麻雀館的雛形。順帶一提,由於早期的麻雀都是竹製,所以麻雀館又被稱為『竹館』。」


沙士期間,鷄叔引入碰貢牌,成功增加人流。


為了加快牌局速度和防止客人出千,鷄叔引入自動麻雀枱。


每間麻雀館都有工作人員專職打麻雀,並會記下每人的勝負紀錄。

上立法局 據理力爭
雖然在麻雀館中成長,但鷄叔對於繼承父業不太感興趣,反而鍾情騎馬,尤其喜歡在山野間奔馳的快感,最終成為了業餘騎師,更贏過打吡大賽等多個獎盃!不過,在命運的安排下,鷄叔回歸了麻雀業,他說:「1955年,港府打算實施賭禁,取締所有麻雀館,由於當年我在騎師界有一定知名度,亦認識不同界別的朋友,所以獲得麻雀業同行的邀請,出任首屆『港九蔴雀商會』主席,希望我可以游說政府發牌給麻雀館。經過約4個月的爭取,當局終於在1956年發出了相等於1副麻雀牌數的144個麻雀館牌照,而『鷄記』亦成為香港史上首間獲發牌的麻雀館。獲發牌後,麻雀館的營業時間受到規限,只能在中午12時至午夜12時之間,工作人員要接受額外審查,加上各種規條,逐漸改變了業界生態。有趣的是,當時政府不想鼓吹賭博,便把牌照上的英文寫成Mahjong School(麻雀學校),令打麻雀輸家會有『交學費』的說法。」


曾是業餘騎師的鷄叔,贏過打吡大賽等冠軍。


鷄叔曾在比賽中墮馬,幸無大礙。


近年鷄叔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活動,回饋社會。

沙士困境 化危為機
1968年,鷄叔在商場上經歷了多番風浪後,鳥倦知還,回歸家族生意,在新蒲崗開設「鷄記蔴雀」,往後的一段日子,業務發展尚算一帆風順;直至2003年沙士一役,麻雀館的生意不得不面臨另一次危機,他說:「沙士爆發期間,很少人到公眾地方消遣,整個麻雀業的生意一落千丈。為了擺脫困境,我嘗試推出二人麻雀和三人麻雀,令人數不足亦可以開局,又從外地吸納一些新穎玩法,包括後來大受歡迎的深圳碰貢牌。」鷄叔解釋,碰貢牌的規則簡單,技術要求低,刺激度則大增,很多客人十分喜歡,結果慢慢演變到幾乎全部麻雀館都打碰貢牌,而且深圳牌一開始採用自動麻雀枱,既可加快牌局速度以增加收入,亦可防止有客人出千,可謂一舉多得。其實近年麻雀館多採用較寬敞的設計,光線和抽風系統均大大改善,再沒有以往那麼「煙霧瀰漫」的感覺,甚至有職員會提供協助買餸等貼心服務,成功令麻雀館的發展重回正軌。


鷄叔太太親手繪畫的公雞油畫。


「鷄記」是香港史上首間獲發牌的麻雀館。


林坤(右)和林國強(左)是麻雀館的創辦人,但二人對於打麻雀的興趣不大。

見證歷史 勉勵港人
經歷了八十多年的奮鬥,「鷄記蔴雀」見證着本港社會的騰飛發展,其故事絕對是研究本地歷史、民情的重要章節。適逢市建局於2013年決定要重建觀塘舊區,扎根觀塘三十多年的「鷄記蔴雀分店」需要在其他地方另覓新舖,而為了紀念這一段歷史,鷄叔把一直懸掛在該店門外的霓虹燈牌贈予西九M+文化博物館,其兒子亦希望趁機把兩代人的傳奇故事結集成書,於是前後用了五年時間進行資料搜集,除了由鷄叔夫婦口述昔日故事,亦透過昔日的照片和訪問,深入了解麻雀館的發展歷程,最終完成了《鷄鳴報喜》一書。回顧「鷄記」家族兩代人的故事,讓我們明白到做每件事都應全力以赴,不要輕言放棄,很希望新一代香港人能從書中獲得啟示——世上沒有不勞而獲,要取得滿意的成果,事前必須經過付出和奮鬥才行。


昔日的麻雀多是竹製,因此麻雀館又稱為「竹館」。


扎根觀塘三十多年的「鷄記蔴雀分店」見證一個時代的結束,為了紀念這段歷史,鷄叔把店舖的霓虹燈牌贈予西九M+文化博物館。


一張馬票,給林坤的一生帶來巨變。

撰文:吳俊賢

部分攝影:張群生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網址:www.facebook.com/hongkongriseandshine

source :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lifestyle/20180113/00321_002.html
+++++++++++++++++++++++++++++++++++++++++++++++++++++++++++++++++
咁都出到書
Good0Bad0
2018/01/13, 10:28:34 上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